导图社区 茶的起源和演变
据传,茶叶最早出现在中国夏朝时期,由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神农氏尝试各种植物以寻找可食用的食物,偶然发现了一片野生茶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茶的演变和发展
起源
据传,茶叶最早出现在中国夏朝时期,由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神农氏尝试各种植物以寻找可食用的食物, 偶然发现了一片野生茶树。
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
茶叶开始成为贵族的饮品。茶叶制作工艺逐渐完善,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得到改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开始在民间传播。茶文化开始兴起, 人们开始关注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和品饮礼仪。
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茶叶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炒青、揉捻、烘干等工序逐渐完善。
宋朝时期
茶艺表演开始流行,茶道、茶具等元素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明朝时期
茶叶贸易繁荣,茶叶品种不断丰富,各地茶馆、茶楼等茶文化场所开始兴起。
清朝时期
宫廷茶礼更加讲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宫廷茶道体系。
近现代
随着茶叶贸易的扩大,茶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和习俗 。例如,英国下午茶、小日子的抹茶道等。
社交礼仪
即时添茶换水
与客人喝茶时,要注意客人杯中的茶品情况。当客人的茶已喝去半杯时,应立刻给客人添上。 茶水已无茶色,是对客人不尊重的一种表现
壶嘴别冲人
放置茶壶时茶嘴正对他人。茶嘴对着某人,就表示这个人是不受欢迎的人,有赶人离开的意 思。这种说法源于旧时的“辞行酒(茶)”。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有时还会因受 烫致掉地,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第一次斟茶时,须要按照“先老后小”“先尊后卑”的顺序。长辈或客人一般坐在泡茶人 的左侧,斟茶时按照从左往右的方向进行。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头冲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要是让客人喝头 冲茶就很不礼貌。
精神修养
中国茶道精神主要是指“怡”、“清”、“和”、“真”四个方面。
怡
怡情、养性,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茶本身就有保健作用能够强身健体, 同时人们以茶悟道从而怡然自乐,在精神方面得到升华。
清
清是指清廉、清正、清苦,清心,清寂等,主要讲求人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清净, 其与“道家”的思想一脉相通。
和
和是指以和为贵,中华民族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联谊等。
真
真是指真诚守信,不虚假,是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真”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艺术表现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 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 ,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 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
茶艺延伸
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 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 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 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
饮茶方法
煮茶法
把茶直接放入茶釜中烹煮,是唐代以前最常见的方法。
点茶法
此法从宋代的斗茶中发展起来,后被广泛接受。 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茶 碾碎,并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 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点花茶法
此法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抹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 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用此法饮茶,可得到视觉、味觉、 嗅觉三重享受。
毛茶法
把茶叶和各类干果品放在碗底,用沸水冲泡,边喝茶边吃茶果。此法适合在山中居住清修, 自采自泡,其乐无穷。
泡茶法
此法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是民间最常用的饮茶方式。因中国地广,各个地区的泡茶方法不尽 相同。总的来说,能使茶味尽发、茶色显露,就算泡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