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弟子规113件事(详细注释版)
圣贤教育扎根的经典教材《弟子规》。是门笃行的学问,里面包含了113件事,只要能够都做到,那就是真正的圣人。
编辑于2021-03-05 16:21:54《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选对方法,几乎任何改变都是可能的。 我们通过行为设计,建立微习惯,设计出简单的方法来改变人生。 所以这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改变的书,行为设计能够应对任何挑战,值得你仔细学习。 当我们通过“行为是有待解决的谜题”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就会发现关于行为设计我们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理解福格行为模型,一切行为都可以设计。 它关乎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并创造出我们想生活在其中的那种家庭、团队、社区和世界。
《搞定》一书,可以说是提升自我的策略宝库。 从书中你会学到如何使自己更加精力充沛,感觉更加轻松自如,做事思路清晰,处理问题沉着冷静,工作事半功倍。既能够出色完成工作,又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这都是书中的GTD方法所能带给我们的。 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同时包含GTD方法的众多操作细节。 拆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既能够总览全局,又能够抓住运用GTD方法的重点难点。因此专门提炼了重难点导图。 我们希望你不仅能从书中学到知识,同时又能够让风靡全球GTD方法,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发挥最大作用。进而拥有一个平衡且高效的人生。 欢迎来到GTD的策略宝库~~~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选对方法,几乎任何改变都是可能的。 我们通过行为设计,建立微习惯,设计出简单的方法来改变人生。 所以这也是一本关于人生改变的书,行为设计能够应对任何挑战,值得你仔细学习。 当我们通过“行为是有待解决的谜题”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就会发现关于行为设计我们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理解福格行为模型,一切行为都可以设计。 它关乎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并创造出我们想生活在其中的那种家庭、团队、社区和世界。
《搞定》一书,可以说是提升自我的策略宝库。 从书中你会学到如何使自己更加精力充沛,感觉更加轻松自如,做事思路清晰,处理问题沉着冷静,工作事半功倍。既能够出色完成工作,又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而这都是书中的GTD方法所能带给我们的。 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同时包含GTD方法的众多操作细节。 拆解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既能够总览全局,又能够抓住运用GTD方法的重点难点。因此专门提炼了重难点导图。 我们希望你不仅能从书中学到知识,同时又能够让风靡全球GTD方法,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发挥最大作用。进而拥有一个平衡且高效的人生。 欢迎来到GTD的策略宝库~~~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弟子规》113件事
《入则孝》 24件事
1. 父母呼 应勿缓
这是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对父母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拉、迟疑,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没有敬就没有孝。 “父母”引申出来不仅是之自己的父母,包括我们的老师、长辈,也包括我们的领导,他们的呼声我们同样也要“应勿缓”。
2. 父母命 行勿懒
教小孩学习小道,要学养成随顺父母意思的孝顺心。 当老师、父母、领导,要求我们做工作,不用介意说,怎么这么多工作量,好像自己吃亏了。乜有吃亏的,这天下没有真正吃亏的事情 。要知道吃亏是福,你吃的不是亏,是福。
3.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听取、领受。 俗话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4. 父母责 须顺承
对待父母的责备、批评,我们都要欢欢喜喜地接受,这总态度是孝心的体现。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张畏岩。(P32)
5. 冬则温
冬天要给父母温暖床被,让父母晚间休息的时候感到暖和。 这些行为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纯孝之心。
6. 夏则凊
夏天天气炎热,儿女应该给父母扇扇凉,让父母生活在一个清凉的环境里。 天长日久就能养成对父母爱护、关怀的习惯。我们的心地也就变得非常的善良。
7. 晨则省
早晨起来要向父母问早安。
8. 昏则定
晚上睡觉之前为父母铺好床枕被褥,陪伴父母,让父母能够在安定当中入睡。 就在这些生活的小时中,处处体现出儿女知恩报恩的孝心。 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是父母日夜来照顾我们,关怀我们。
9. 出必告
这个“告”字,古音读“故”。告就是报告的意思。讲的是儿女出家门前,必定要先向父母禀告一生。 这是必要的礼貌。
10. 反必面
指回到家里,要先向父母报告,让父母看得到,他们的心也就安了。 这些行为体现出,作为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如果心里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也就忽略了。
11. 居有常
古人造一间房子,可能是四代、五代人都居住在里面,都不动。不动,家业就能够兴旺。老动,气就不稳了。 居有常引申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我们的起居,我们的生活作息要有规律。一个人生活起居规律,他就健康。 人的一天也有春夏秋冬。晚上九点钟以后进入冬眠的状态,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是应该睡觉的时候。三点到九点这一段是春天,春要发,这个时候就应该起床。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是人一天的夏季。夏季是精力最旺盛、最饱满的时候,这个时候工作效率会很高。当然盛夏的午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如果能够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能够保养我们一天的元气。下午三点到九点,这是人一天的秋天,慢慢的收藏了。一天之内的春夏秋冬就像四时寒暑,我们要循着天时而作息,这叫有常。 居有常这个“常”是恒常。有规律才能恒常。恒常,才是中庸的思想。
12. 业无变
“业”是讲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事业不能够变化。 我们一生立定一个志向,选择好一个事业,只要正确,终身不该,就能够在这个事业上得到大的成就。
13.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擅自做主张。如果擅自做主往往可能把事情做坏了,不仅对不起父母,而且为人子之道也亏损了。 当我们能够培养出处处以父母为重,以大局为重,顾及到父母,顾及到大局的心,而不只是主观任意,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主,我们慢慢修养成的这种心叫孝心。
14.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做儿女的不应该私藏物品。因为在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要明了自己身从何来?是父母所生的,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所以我的东西就是父母的东西。有私心藏匿东西,当父母发觉了,就会很伤心。
15. 亲所好 力为具
父母喜欢的东西,为人子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父母得到。 父母喜欢的东西很多,我们只要留意,就能够知道父母的喜好。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去得到、去解决,让父母生欢喜心。 父母对于儿女其实没什么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这些就能够让我们的父母高兴。
16. 亲所恶 谨为去
父母双亲不喜欢,或者是厌恶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东西,不仅是物质上也包括精神上的,我们都要谨慎小心地把它去除掉。
17. 身有伤 贻亲忧
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很忧虑。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爱护身体, 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 第三,我们要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因为身体是由心里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多思,整天胡思乱想,思虑很多,伤他的精;如果话很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伤他的神。所以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
18. 德有伤 贻亲羞
是讲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会让父母蒙羞。
19. 亲爱我 孝何难
父母亲如果疼爱我,孝顺并不难。
20. 亲赠我 孝方贤
假如父母亲憎恨我,也不改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称得上贤德。
21.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无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劝谏父母。
22.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当然心里非常难过,也非常的焦虑,日夜思考的都是为父母解决病痛,替父母医治。古人熬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要试尝一下,这是孝心的流露,并且侍奉在父母的床前,昼夜都不休息。
23.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当父母亲离开我们去世了,身为孝子心里一定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了,常常悲叹,常常哭泣。 居处变是讲,居住的地方变了,如果是夫妻,要分房而卧,酒肉也要绝对原理,这是讲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古时候特别要讲三年守墓。
24.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父母亲离我们而去了,走的时候我们要举行哀悼的仪式,尽自己的一份诚孝。以后在每年的祭日,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表示孝顺父母在世和离世都是一样的,孝心永远不改变。
《出则弟》 13件事
1.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弟子规第一篇入则孝,讲了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第二篇出则弟,是教我们出外对尊长,要有恭顺的态度和行为。 孝悌两个字实际是一体的。它们不二,没有分别,是一不是二。孝为体,悌为用。 这一句总说兄弟姐妹之间要做到互相友爱、互相恭敬,正所谓“兄友弟恭”。因为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
2. 财物轻 怨何生
要做到兄弟和睦,首先应该把财务方面的贪欲看轻、放下。 能够在财物上看淡一点,互相之间重情义、轻财利,哪里会有怨恨,怎么会起争执。
3. 言语忍 忿自泯
兄弟姐妹之间讲话要谨慎,不能说过激、伤人的话语。讲话留一些情分,留一些体面,给对方一份尊重,不要逼人太甚。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不会让对方起怨恨。
4.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这是讲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礼,是天地之序。所谓天地之序,就是没有人规定,它是天地之间自然而然的一种秩序。
5.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当长辈叫一个人的时候,做晚辈的应该马上代他去呼叫这个人。 因为长辈的年纪很大,或者他地位很高,我们做完备的要有一种服务精神,要代人之劳,代替他做这些事情。
6.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待辈分比我们高的人,我们不可以直呼他的名字,甚至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直呼他们的名字,这是对尊长的一种尊重。 应该怎么称呼?可以称头衔、职称,或者是称对方跟自己的关系。
7. 对尊长 勿见能
这个“见”,度“现”字的音,是讲在尊长面前,我们不要随便表现自己的才华、能力。 在尊长面前,我们要懂得守谦,要谦虚,不可以有显耀自己才华的心。 当我们谦卑下来的时候,反而能从尊长那里学到很多学问。 如果自己爱好表现,看见我们傲慢,尊长就不愿意教我们了。
8.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我们走在路上,遇到了长辈,应该赶紧走上前向他鞠躬作揖,向他行礼,是对尊长的恭敬。
9.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我们在路上见到长辈要赶紧下车下马,向长辈行礼。 长辈离开以后,我们应该站在原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只要,才可以离开。 这都是体现出恭敬心。
10.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跟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向父母、师长、领导,他们如果站着,我们绝不可以坐着,因为这样就表现出非常的无礼,应该让长辈坐,长辈不坐,我们也不能坐。
11.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在尊长面前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低。声音要适当,让长辈听起来能听得清楚,心里又觉得很安定、很舒畅,这都是尊重。
12.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见到长辈,我们要马上快步走向前去行礼问安,离开退下来的时候,动作要慢。 长辈问我们事情,我们这时候是坐着的,要赶紧起来,恭恭敬敬地回答。
13.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这一句是总结。我们在家里,修养孝顺心、恭敬心,同时要把心量扩展到社会,对待一切长辈都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一切兄长都如同对待自己兄长一样。
《谨》 24件事
1.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我们的起居作息要有规律,要勤奋。要格外珍惜时间,努力进德修业,抓紧每一寸的光阴。 古今中外,大凡是有成就的人,绝不会浪费光阴。很多人专心于工作,精力集中就没有什么妄念,这种人反而睡眠会少。因为,他的心比较清静,心定消耗的能量就比较少。 这里的“朝起早,夜眠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才是比较恰当的?现在很多人“夜眠迟”都做得不错。你问他晚上几点睡觉,可能十二点,也可能是一两点甚至三四点都没睡,“夜眠迟”他做到了。但是“朝起早”他做不到。 古人讲“朝起早,夜眠迟”意思不是让我们凌晨两三点钟还不睡觉。古人的作息是随着日头,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七八点钟天就黑了,就入夜了。“夜眠迟”晚上九十点钟这就很迟了,那个时候就该休息了。早上几点起来比较合适?最好是五点前,不要超过六点,这样就比较符合“朝起早,夜眠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曾国藩先生在给他的子弟的信函当中写到,他说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旺之气,就看这家子弟能不能早起。要想早起,必须得早睡,如果不早睡,早上很难爬得起来。所以晚上九点以后,就要准备睡眠。 “老易至,惜此时”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是我们对父母尽孝要抓紧时间。
2. 晨必盥 兼漱口
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3. 便溺回 辄净手
我们身体的健康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看到这句,我们要懂得把心里的那些贪欲扫除、清洗干净,让我们的本性彰显出来,那才是快乐的源泉。 君子无论什么样的家境,都能得到君子之乐。
4.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这是一个人基本的仪容。从一个人的仪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内心很庄严,很谨慎恭敬,自然就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很端正、恭谨,就知道这个人必定是主敬、存诚。
5.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在整理房间,整理衣物的时候,培养一颗恭敬谨慎的心。
6.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衣服的穿着,不要追求华美,只要干净就可以了。 我们的服装一定要与我们的身份、与我们的收入挂钩,不可以勉强。 同时我们的穿着也要符合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不同场合着不同装。 穿衣服,也表明一个人的心态,如果穿着很随便、很暴露,容易引起人的邪思,往往一些不懂事的女孩子,就是因为自己的穿着不得体,而招致危险的事情发生。
7.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这是将吃饭。 吃饭不可以调试,特别是孩子,要很注意,父母要懂得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对饮食不挑剔,可以引申为对每一样事物都不挑剔,乃至包括对我们人生的命运,我们的处境,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不能挑剔。 范仲淹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通过在饮食上不挑剔,逐渐提升,放下自己的自私心,放下自己的主观成见,一切随顺。这样的人能得大自在,他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 “食适可勿过则”就是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则”是分寸。做人、做事也要讲究分寸。与人交往要懂得留有余地。
8.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年纪小的孩子不能饮酒。对身体有很多不良的影响。大人最好也不要饮酒。 如果贪杯醉酒,对身体会有很大的伤害。喝醉之后,往往会做出很多丧失理智的事情。说错话、做错事、或者仪容不整,这些都是丑态。作为君子绝对要避免。 真君子要懂得,以真诚心来交往,而不是用酒肉作为交往的手段。 酒,引申开,也包括所有让我们沉迷的东西。如游戏机、打麻将、赌博、KTV,还包括抽烟、吸毒等等。 这些东西让人玩物丧志,让人沉迷不醒,要把它戒除。
9. 步从容 立端正
人的威仪要从容大方。 迈步的时候,迈得不慌不忙,走起路来有一种潇洒自信的神态。站着的时候要端端正正,所谓“站有站相”。 佛门里面有个“四威仪”:“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君子通过修行自己的仪表,来端正自己的心念。
10. 揖深圆 拜恭敬
对人行礼。古礼,有作揖,有跪拜,礼代表着恭敬心。 一个人通过这些理解,来养自己的恭敬心,时间久了,恭敬心就养成了。 养成恭敬心,处处有一种谦和之气,这就是福气。
11.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行住坐卧的时候要注意威仪。不可以踩门槛,站着的时候不可以东倒西歪,做的时候不要两腿岔开,不要摇来摇去。
12. 缓揭帘 勿有声
注重在“缓”字。古人讲“事缓则圆”。事情要缓缓的做,才能做得圆满,急于求成往往容易败事。 古人存养的功夫,全在一个缓字。做事要缓一点。 缓不是指慢吞吞,而是我们的心要定,心定的时候想问题就周详。
13. 宽转弯 勿触棱
表面意思,在屋里行走要注意这些棱角。爱护身体,爱护物品。 古人从这些小时,教导孩子,锻炼孩子的耐性,培养安详的气质。 古人教孩子,再急的事情都不准跑,一跑气就不顺,就很容易碰翻东西。懂得从小事情,锻炼大气质。 棱角可以引申为人的痛楚,最好不要碰。懂得厚待人,让人生欢喜心。
14. 执虚器 如执盈
对任何物品,事事都要有恭敬谨慎的态度,不可以粗心草率。 学习古人在日用平常中,修养自己的品德。事情没有来的时候,谨谨慎慎,持己以恭。等真正有事情来了,自然有一种豁然大度的风度透出来。这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
15. 入虚室 如有人
一方面讲我们去到别人的房间时,要像房间有人一样,先敲敲门打声招呼。这些行为是对人的爱护恭敬。 引申一下讲,就是我们自己在房间里也要像有人在旁边一样谨慎,不可以放肆,这是古人讲的“慎独”。 《菜根谭》讲,“青天白日的气节,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操出”。 崇高的气节,真实的道德学问。从哪里来?都是从暗室屋漏中、没人看到的地方,谨谨慎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修养成功的,所以慎独非常重要。 《中庸》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别人没有看到,我们还是这样的恭谨,这称之为“慎其独也”,这是《大学》里讲的,诚意正心的功夫。
16. 事勿忙 忙多错
教导我们做事不要仓促、急忙。因为仓促往往容易出错。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这事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开头、结尾,都有先后顺序。如果在处世接物当中,懂得先后的顺序,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近道了。近道的人,是个成功的人。
17. 勿畏难 勿轻略
立定了目标就不要害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一直做下去就能成功。 一件事不能成功的两大障碍,就是“畏难”和“轻略”。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任何事情,就什么事都不难。每一天该做什么,不急躁也不懒散,最终就能获得成功。 而平常心就接近于道了。
18. 斗闹场 绝勿近
不要进入也不要靠近那些不健康的场所。那会染污我们的本性本善。 要懂得“择善而固”,要接近善人,到善的地方去,使我们的德行学问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不知不觉,自己也改变气质,转变观念,成了一个善人。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斗闹场比喻不好的地方。我们不要去接近。 在美国新奥尔良,一个男子去酒吧喝酒,一会来了两个姿色不错的小姐陪男子喝酒,可没想到酒里下了蒙汗药,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浴缸里,全身盖着冰块。送到医院才发现,他的两个肾已经被切除。
19. 邪僻事 绝勿问
“邪”指不正常的,“僻”是怪僻,对于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们绝对要不闻不问。 因为这样做帮助我们保持心地纯正,保证我们本善之心不受污染。凡是邪僻,见不得人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情。 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要多看多听一些正常的、好的事情。为道要把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不好的东西,从脑海中删除掉,使我们的心境日益空明。
20. 将入门 问孰存
基本礼节从小教导孩子,这是对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也是爱心。
21. 将上堂 声必扬
登堂入室,要先把声音传出去让对方听到。既是让对方有个心理准备,也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2.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说话要以分明、清楚为准。人家问名字的时候,如实的报出自己的名字。
23.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要使用别人的东西,要明明白白地向人请求。如果不经过他人同意,就拿来用了,这等于是偷盗偷窃。 这些事情,如果平时不注意,往往很容易犯。特别是相熟的朋友之间,可能随便就拿了别人的东西来用,用了之后如果别人找不到了,就会生烦恼。
24.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我们有借有还,病案室归还,以后要借再多的东西,对方也能欣然同意。知道你的人品,知道你不会有贪心。 《礼记》上曾经说“临财毋苟得”,面对财物不能有贪求之心,而不义之财则更不能要。 这些品行要在孩童的时候,就要懂得培养。
对己
《信》 15件事
1.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我们说话要有信用,不可以说诡诈的话,也不可以打妄语。 季札挂剑的故事,也说明古人是真讲究信用,不仅说出的话要恪守诺言,就是心里起了一个念头,也要堪对自己的良心。
2.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我们不可以多讲话,话讲得太多,可能大部分都是废话,不如少讲几句避免过失。 讲话注重的是实实在在,不要“佞巧”,“佞巧”就是花言巧语。 古人常说“口是祸福之门”,所以人在时间,说话要非常注意。
3.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说话要戒掉一些不良的语言。 奸巧语就是虚伪狡诈、花言巧语、骗人的话。 秽污词就是肮脏的话,粗言烂语,骂人、猥琐的话。 市井气是粗鲁、俗气的习气。
4.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讲话要谨慎。告诫我们不讲他人的是非。 谣言止于智者,智者的心在道上,对于那些风吹草动,那些流言蜚语,统统都能置之不理。
5.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对一件事情,要先看看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做,决定了后才能够承诺。 古人讲多言者少信,讲话讲的多的人,信用就少,因为他说的话,他的承诺常常都不能兑现,贱贱地他的信用就少了。
6.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我们讲话吐字要有力而清楚。说话不可以太急,要缓缓到来,讲得很舒畅、很放松,每个字都吐得清清楚楚,让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很舒服。
7.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这里的长短就是是非。讲人的是非这些事,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不要管。 古德云,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不论他人长短是非,就是修养自己的厚德。
8.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到人家的优点,我们要马上见贤思齐,向人家学习,即使我们与他的差距很远,也要努力地去追赶,希望有朝一日能跟他相齐,这是一种好学的精神。
9.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见人有缺点有恶行,我们不是去批评他指责他。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种恶,如果有,赶紧改过来。如果没有,也要加强警惕。
10.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我们在道德、学问、才华和技艺上不如人时,自己要认真努力去追赶。
11.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与前一句相关联。我们应当忧虑的是我们的德学、才艺不如人,而自己的衣服、饮食,这些无知享受方面不如人,心里不要难过。 物质享受常常会引起人的贪欲。而贪欲,是障道的一个很严重的烦恼。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古人讲,天不生无福禄之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听到批评就气急败坏,听到赞誉就沾沾自喜。结果损友来益友却。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正人君子,诚实宽容,博学多闻。 损者三友,便闢善柔便佞。善于奉承巴结,很会献媚讨好,善于说话善辩颠倒是非。
13.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听到赞誉反而恐惧。听到将我们的过失很欢喜。自然就和正直、诚实、讲信用的益友走在一起了。
14.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是因为他天天改过。 知过不肯改,知善不肯为,就是恶人。
15.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有过失不塌,怕的是不肯改。能够把过失改正过来,就归于无了。 我们有错不仅不掩饰,还要尽量地拔过试探出来,不要怕别人看到我们的过失,这样才真正进步的快。 别人批评错了也没有关系,要知道吃亏是福,别人的批评甚至诽谤,都是帮我们快速进德修业的方法。
《泛爱众》 21件事
1.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第一句是总说。凡是人我们都要对他有仁爱之心。 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道。老子说,这个道生养万物,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根,这个道就表现在爱。 整个宇宙是一体,所以癌症哥宇宙就是爱自己。 对一切人我们要学会爱。何谓爱?正体字里面,爱是受字中间有个心字,从心,从受,也就是说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称之为爱。看到别人有需要了,我们立即去帮助他,这是爱心的流露。 这里有个引申意思。天地包容万物,世间万物无一不在天的覆盖之下,没有一样不是地所承载的。天地没有分别心,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无,平等的覆盖和承载。而圣人所效仿的就是天地的这种广博大爱,我们能够他天地的这种博爱、平等学习到了,也就是圣人了。
2.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一个人如果他的品行好,自自然然就有很高的名望。名望是水到渠成,所谓实至名归,不是求来的,是自然而然得到的。
3.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个人的名望要与他的才华相称。才华大,名望自然就大。 当一个人有真才实学,自然就有让人信服他的言语。
4.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自己如果有能力不可以自私,哑巴这种能力和大家分享。只要有人来学习,我们就乐意去教导他。别人有能力,能力比我强的,我要生欢喜心。 一个慈悲的人,及时批评别人的缺点、错漏都是非常委婉的。
5. 勿谄富
看到富贵的人,不要生阿谀奉承、谄媚巴结的心。 谄媚巴结和较慢,都是很重的习气,郑重习气障碍了本性。人人本性本善,是平等而没有高下的。
6. 勿骄贫
看见品鉴的人,不可以生骄慢、骄态之心。
7. 勿厌故
这是讲,不可以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是现代人一个非常严重的毛病。在生活中物品上喜新厌旧,会造成很多的浪费。
8. 勿喜新
同前面一件事是相关联的。 当一个人在物质上常常喜新厌旧,那么人的道义就越来越稀薄,最后变得人与人的交往也喜新厌旧,不注重道义、恩义、情义。
9. 人不闲 勿事搅
我们处处要有仁爱之心,要时时提起关心、爱护别人的念头。 当人家没空正在忙,或者他没有得到过分的休息,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跟人家谈事情,不要去打扰别人,这是真正的关心他人。
10. 人不安 勿话扰
我们看到别人心神不安的时候,就不要去打扰他,不要同他讲话。因为他可能心里正难过,或者心有忧虑,不愿意同别人谈话。 此时,我们如果能静静地给他递上一杯茶,或者在宿舍里面给他铺好床褥让他休息,以这样的方式安慰他,我们就可以做。
11. 人有短 切莫揭
当别人有短处的时候,我们千万不可以去揭发他,给别人留面子,是爱护他。
12. 人有私 切莫说
人如果有隐私,我们千万不能说。如果把别人的隐私揭露出来了,往往与人结缘、伤和气,有失厚道,折损自己的阴德。 古人讲“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然确见实闻,不可搬上口边”。
13.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如果别人的善行我们看到了,应该赞叹他。赞叹他,你得到的也是善。因为被你赞叹的人知道了,他受到你的鼓舞,会更加努力向上,使他的善更加得到提升。另外,其他的人听到你的赞叹,他也会效法这位善人,对所有的人都是好事。
14.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假如我们讲人家的恶,宣扬人家的过失,这种行为就是恶,这是自己最大的过失。这种过失如果严重了,“疾”是病。常常造口业的病,讲人家的过失,讲人家的是非,这些毛病如果越来越厉害,“甚”就是越来越厉害,到最后“祸且作”,灾祸就会临头。 古人讲,三寸之舌为祸福之门。一个人如果自己的言语不谨慎,往往会种下祸根,与人结怨。
15. 善相劝 德皆建
这是讲,要懂得互相劝善,互相鼓励,提升德行。
16. 过不规 道两亏
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应该互相提升。见到对方有过失,就应该真诚地规劝。 如果看到对方有过失,而不能够去规劝,眼见他的德行堕落,不能帮助他提升,这样既使朋友不能够改过自新,自己在德兴商也有了亏欠。
17.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凡是与人交往,都会有互相馈赠礼品的时候,在互相往来的时候,最好清楚对方给我的礼物是多少,我应该回报他多少。 当我有机会回馈他的时候,不但不能少,一定还要多一点。 “与宜多取宜少”,给别人的多,向别人索取的要少,这是中国人的厚道。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讲,知恩报恩。
18.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这是待人之道。这是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认同的一个原则,因此称为黄金法则。 你要加在别人头上,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别人嫁给我,我也不能够把它加给别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这是讲,别人的恩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尝尝想着报恩。 别人如果对不起我,怨恨不可以记在心里,要把它忘掉。 抱怨的时间短,报恩的时间长。短和长推到极处,就是不能够抱怨,应该报恩。
20.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这是讲对下属之道。奴仆、婢女统称仆人。 我们言行举止要端正。还要仁慈,宽厚。
21.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我们对人要讲道理,不能以势压人。 一定要把道理摆明,晓之以理,这样他才能做到心服口服,达到方无言。
对人
《亲仁》 4件事
1.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我们都是人,因为每个人的习气不一样,所以类别也就不齐了。 总是凡夫俗子居多,而真正仁德君子很少。这里的类不齐不是讲本性,而是讲习性。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讲性善。然而后天所受到的教育不同,没有接受良好的圣贤教育,本性就会被蒙蔽,不良习性就会增长。
2.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果然是一个真正的仁者,有圣贤品格,一般人看了反而会敬畏他,甚至会害怕他。 他言语绝不会讲客套、忌讳,或者是讲阿谀奉承的话,也不会将花言巧语,花言巧语成绮语。 他一是一,二是二,说话实实在在,不会打妄语、故作掩饰,不会说心口不一的话,有时候讲起话来直言不讳。 他的脸色、容貌不卑不亢,绝对不会显示出谄媚巴结,或者奉承的样子。 因为仁者的心清净,与人无争,与世无求,所说的都是利益大众的话,利益大众的话不一定好听。
3.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亲近仁者,亲近我们的良师益友,必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好处。道德学问一天天进步,自己过失越来越少。得到无限利益,过上幸福美满生活。 一分诚敬的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有恭敬心才能够受教。儒释道三家都强调恭敬心。
4.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亲近仁德之人,不亲近圣贤教育,就会有很多害处。 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 不学习,不亲近良师益友,就会出现“小人进百事坏” 何为小人,追求世间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对圣贤教育不想学习,这是小人。 小是心量小,他的心量只有他自己。大人,心量大,心怀天下。
《余力学文》 12件事
1.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如果我们对圣贤的教育不去力行,讲的头头是道,自己做不到,就是长浮华成何人。 一个人,孝都没有了,他何以成人?品德的提升比什么都重要。
2.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只是力行,而不去学习圣贤教诲,就会变得自以为是。
3.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学习要集中精神,不可以开小差,要专注。
4.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本书要从头到尾读完,再开始第二本。 能够注重方法来学习,成功就快。
5.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读书不要把期限限得太紧,要“宽为限”。虽然心里没有压力,但是功夫要用得紧,要努力。
6.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读书时,心里有疑惑,马上记下来,求教于忍。
7.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8.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古人写字是用毛笔,磨墨,如果磨偏了,那是心不在焉,心不正。 如果字写得不工整,就是心有病了,不敬的病。因此心要正,心要净。 古人讲“修身从正心开始”,学问也是从正心开始。心一定要空明,要清净。
9.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书要摆在一定的位置,我们看完了必定把它放回原处,不能乱放。
10. 虽有急 卷束齐
即使在有急事的时候,也要养成看完书,顺手把它合上,放回书架的习惯。
11. 有缺坏 就补之
这是讲对书的爱护。如果书有缺损,就一定把损坏的地方补好,这是对书的恭敬。
12.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不是圣贤的典籍我们不要看。包括一切不善的书。那些东西会蒙蔽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心志都搞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