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少年卫生学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思维导图,此脑图涵盖课程全范围内容!!!一目了然,简便复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收藏哦~~
编辑于2023-11-02 11:36:48儿童少年卫生学
定义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
基本概念
生长
是指身体各部分以及全身在大小、长短和重量上的增加以及身体化学成分的变化。
发育
是指身体组织、器官、各系统在功能上不断分化与完善的过程,也包括心理、行为和体力的成熟过程。
成熟
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生长发育指标体系
体格发育指标
纵向测量
3岁前:身长、顶臀长、坐高;学龄期:身高、坐高、上肢长、下肢长、手长、足长等。
横向测量
围度
常用的围度测量指标有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大腿围和小腿围等
径长
常用的径长测量指标有肩宽、骨盆宽、胸廓前后径、胸廓左右径、头前后径、头左右径
体重测量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
Quetelet指数 或称为身高体重指数,与人体充实程度有关。
Kaup指数 或称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较敏感的反映人体的胖瘦程度,与皮脂厚度相关性亦较好。
Rohrer指数 用(W/H3)×107表示,反映身体的充实程度。
体格发育测量指标选取原则
婴幼儿测量头围,可反映颅脑发育,筛查小头畸形和脑积水等;青春期测量肩宽和骨盆宽,可分析男女体形特征;观察身长/身高生长规律,在测量身长/身高的同时,尚需测量坐高、下肢长、足长等。
体能发育指标
生理功能指标
运动能力指标
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
肺活量体重指数 用肺活量 / 体重表示,反映每kg体重的肺活量(ml)
布兰奇心功指数(BI) 用心率×(收缩压+舒张压)/100表示。BI考虑了心率和血压因素,因而较全面地反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台阶指数 上、下台阶持续时间(秒)×100/2×(2、3、4分钟前30秒脉搏之和)
心理行为发育指标
认知能力指标
情绪状态指标
个性发育指标
社会适应能力指标
研究内容
身体发育
心理行为
青春期
生长发育的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连续性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但生长发育过程并非匀速发展的,是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的连续过程。
生长轨迹现象
是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追赶性生长
当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受到疾病、营养、心理应激(stress)等因素作用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生长发育迟缓,一旦这些影响因素解除,机体表现为向原有正常轨迹靠拢的倾向。
阶段性
生长发育不只是量的增加,还有质的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发育阶段。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育准备了物质基础,任何阶段发育障碍,必然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生长期
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征,在出生后一定时期表现出来,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影响今后的行为。一旦超过这一时期,该行为发生就会受阻碍甚至永不会出现。
发育任务
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Havighurst RJ(1972)提出,在一定的年龄段,个体的心理行为成熟程度应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程序性和时间性的协调
程序性
动作-语言发育和线性生长规律
婴幼儿童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同时,粗大动作和精细运动(final motor)遵循近侧发展规律(principalof 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的精细动作后发育。
时间性
在同性别、同年龄的群体中,个体的发育水平、发育速度、达到某一成熟程度的年龄不相同,但多数指标呈现为一定的集中趋势。因此,生长发育大多数指标在群体表现上符合数学上的正态分布。
生长发育的不同性和多样性
不同组织器官系统生长不同性
一般型
肌肉、骨骼、主要脏器
神经系统型
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头围、头径。
淋巴系统型
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因子。
生殖系统型
生长发育的多样性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
是指人体的结构、功能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的内外环境及生活经历而发生改变的能力,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可能性,意味着生长发育的状态可以被生活经历塑造。
生长发育理论观及其研究进展
生长发育进化论
生态系统理论

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 U建立。
生长发育整体观
整体观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应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都视为是存在有机联系的、相互依赖的,而不是零碎的、割裂的。
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体格发育的阶段性变化
第一生长突增期
孕中期开始至1岁末
相对稳定器
2岁到青春发育前期
第二生长突增期
青春生长突增期
生长停滞期
青春中后期开始
生长长期趋势
指19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趋势,是近150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
身体比例的变化
体型发育
是对人体形态的总体描述和评定,有遗传因素决定,也受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Shedon体型分类
内胚层体型
身体圆胖、消化器官发达等。
中胚层体型
身体健壮、骨骼肌肉发达。
外胚层体型
身体瘦长、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儿童少年的体能发育
体能
概念
又称体适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而感不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紧急突发情况的能力。
分类
健康相关体能
体成分
人体组成成分,用来描述人体中脂肪、骨组织和肌肉组织占人体总质量的百分比。
心肺功能
心、肺及循环系统能够有效地为肌肉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的能力。
柔韧性
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肌力
人体的每块肌肉和肌群都能得到合适、适度的发展,以满足身体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能力。
肌耐力
一块肌肉或肌群在正常时间进行多次重复收缩或维持一定用力状态的持久能力。
运动技能相关体能
广义上
指运动能力如爆发力、速度、耐力、敏捷和柔韧等
狭义上
描述运动员身体的运动能力,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体能发育特点
体能发育过程的不均衡性
不同体能指标在不同年龄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如心血管和肺功能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有明显的生长突增表现;而心率随着年龄的生长而逐渐下降。
体能发育的阶段性
男孩6-14、女孩6-12是快速增长阶段。
男孩15-18、女孩12-15是慢速增长阶段。大约85%的女童在这一阶段运动能力发育停滞或下降。
恢复性增长阶段,仅女性在16-18有这一阶段。
稳定阶段,男性为19-25岁、女性为19-22岁。
体能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机体整体协调趋势下存在着不同部分发育的不平衡性。
在青春期四肢的发育早于躯干,躯干大肌群早于小肌群发育;整体上大肌群的肌力发育比身高落后8-10个月,小肌肉落后12-16个月;全身肌肉的协调一般在青春后期才会逐渐完善。
体能发育的性别特征
男女开始体能差异不大,但随着年龄越大性别差异越大。
不同体能指标的性别差异不同。
某些体能指标性别差异以青春期发育的开始成为”分水岭“。
儿童少年的体力活动

儿童少年的体成分发育
身体成分,简称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于化学生长范畴。
体成分模型
俩成分模型
最初由Behnke AR等人于1942年提出。 
体脂重
去脂体重
体成分发育的年龄特征
 
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体成分发育的种族特征

儿童少年的脑发育
生命早期脑发育
胎儿脑发育特点
大脑发育加速期
胎儿期最后3个月和婴儿期头2年
髓鞘化
童年期脑发育
细胞增殖、移行和分化
功能的复杂化和专门化
童年期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
青春期脑发育
青春期脑结构与功能发育
青春期脑发育与心理行为
儿童少年的心理发育
儿童少年认知能力发育
认知
指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大脑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状态及其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作用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认知能力
感知觉
感觉(sensation)
定义
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脑中产生的关于它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感性认识的最初形式。
分类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觉

知觉(perception)
定义
物质在脑中的整体直接反应,比感觉更进一步。它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形成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特征
选择性
相对性
整体性
恒常性
错觉
定义
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总类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倾斜错觉
运动错觉
时间错觉
儿童知觉发育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了简单分辨形状的能力,6个月以前的婴儿能够分辨大小,2-3岁的幼儿能分别上下方位。这些空间知觉的产生,是婴儿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协调的结果。
注意(attention)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
分类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征
注意的广度
是指人在一瞬间内能清楚注意到的事物对象的数量,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
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进行俩种或俩种以上的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有关对象上。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转移
指人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
儿童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期
会对大的声音或者明亮的物体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是最原始的初级反应。
婴幼儿期
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学龄前期
依然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
学龄期
有意注意发展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情绪色彩逐渐减弱。
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学龄期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注意范围的发展
注意的范围和大小和年龄有关,而且与思维发展密切相连,学龄期儿童的注意范围依然比较狭窄。
注意的分配与转移
儿童往往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到高年级甚至初中后,才能慢慢学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也因人而异,易受客体兴趣性和强度制约。
记忆
儿童记忆力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是记忆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此期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
3岁以前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识主要为主,记住快、忘记也快、不够精确。
6个月左右出现情绪记忆,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表现明显的“认生”特点。
1岁时可再认相隔几天十几天的事物,并开始在行动中表现出初步的回忆能力。
幼儿时的记忆容量增加显著,但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成分在逐渐增加。2岁后有记忆萌芽,幼儿可记住一些简单的指令,还可记住儿歌、故事等,但此时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一般3-4岁的幼儿逐渐发展有意注意,以成人提出的记忆任务为主;到5-6岁记忆的有意性发展开始明显,开始形成记忆策略。
有意识记忆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记忆发展的重要标志。
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渐稳定发展。
青少年的整体记忆水平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机械记忆和意识识记所占比重发生逆转。
儿童期记忆发展的特点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逐渐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思维和想象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
直接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幼儿期
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阶段。
学龄前阶段
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的发展,其中占主导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而学龄前晚期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学龄期
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质的变化。
青春期
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处于优势地位。
想象
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和运动直接探索自身的世界。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物质的恒存性。
前运算阶段(2~6岁)
孩子能够使用词汇或图形来指代物件,但缺乏逻辑推理能力;也拥有了假装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孩子拥有了具体对象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也理解了物质的守恒性。
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儿童少年语言能力的发育
言语
定义
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构成。
言语发育阶段
言语发展准备阶段(从出生到1周岁)
前言语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特点
单个字或单音重复
一词多义
以音代物
以词代句
多词句时期(1.5-3岁)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出声思维期
过渡期
无声思维期
书面能力发展
识字
阅读
写作
儿童少年情绪、个性及社会化发育
儿童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
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间的关系。
情感
与人的高级社会需求是否满足相联系,是在社会交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
情绪是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从发生的角度
情绪发生得早(出生后一个月)是人与高等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得晚(出生一年后)是社会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有的主观体验,是人所独有的。
从稳定性的角度
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当情境变化时,情绪也随之变化;情感更具有稳固性和长久性,一般不随情境变化而变化。
从行为表现的角度
情绪由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具有直观性、冲动型;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具有较少的冲动性,而有内稳性。
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
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往往在特殊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情绪情感的发展
0~3岁婴儿情绪发展阶段

学龄期后
已基本具备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表现形式,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情感体验不断深刻,情感表达逐渐内化;与学习、人际关系有关的社会性情感增多;情绪的稳定性和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青春期
是情绪和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情感虽已趋向稳定、成熟,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热情有余而理智不足。
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婴幼儿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直接本能
学龄前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情绪的冲动性直接减小
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内隐性逐渐增强
情绪情感以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
学龄期儿童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情感的内容逐渐丰富
情感的深刻性和稳定性逐渐增加
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青春期情绪情感发育特点
情绪和情感都迅速而强烈,有俩极性
内隐形和表现性都共同存在
高级情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儿童少年个性及社会化发展
个性
也称人格,是指个体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内容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个性的发展
婴幼儿时期
是个性初步形成时期。婴儿期个性的各种成分已初步产生,到幼儿期逐渐出现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但不稳定。
学龄期儿童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价值观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过渡。
青少年
兴趣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形成中心兴趣。理想从具体形象理想发展为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得以发展。这个时期也是世界观得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世界观的形成,是青少年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气质
是婴幼儿期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在婴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类型
托马斯和切斯(Thomas和Chess)
中间型(35%)
缓慢型(15%)
困难性(10%)
平易型(40%)
自我意识
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标志着人格的基本形成。
包括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指每个人心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重要标志。
自我体验
是在前俩者的基础上形成对自我的情绪感受。
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
自我意识发展顺序: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学龄前儿童
5-6岁儿童的自我体验逐渐产生,并由与生理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愤怒、愉快)不断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委屈、羞愧感)深化和发展。
学龄期儿童
自我体验在学龄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自我体验——自尊感。
青春期
这个时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自我评价能力逐渐成熟,更加全面、客观且日益深刻。
社会化
是指儿童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合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即儿童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学习而将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
基本内容
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
接受和适应社会规范
认识和培养特定的社会角色
确立生活目标
形成自我与个性(或人格)
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早期同伴关系发展阶段
主体中心阶段(6个月-1岁)
这个阶段婴儿通常互补理睬,只是看一看、笑一笑,或抓一抓同伴。
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并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婴儿之间的行为开始具有应答性。
互补性交往阶段(1.5-2,5岁)
随着婴幼儿的发展,婴幼儿之间的交往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复杂。俩岁以后的婴幼儿逐渐习惯与抚养者分离,与同伴在一起交往。
青春期生长发育
青春期的定义
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10~19岁)
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是个体从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体格增长加速,以身高为代表的指标形态,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各内脏器组织器官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内分泌功能活跃,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明显增加
生殖系统功能发育骤然增快并迅速成熟,到青春晚期已具有繁殖后代能力
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男女两性的外部形态特征差别更为明显
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
青春发育进程(pubertal procession)
描述某一时点,某个体在整个青春期发育过程中所处的绝对位置的概念。
青春发动期(puberty)
在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生物学变化过程被称为青春发动期,是青春期的早期阶段,时间跨度平均为4.5年(1.5-6年)。
青春发动时相(pubertytiming)
在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各种事件按特定的时间模式进行,从生长突增、乳房发育、腋毛生长、阴毛生长,到月经初潮等,这种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各种时间初现的时间模式被称为青春发动时相。
青春期的年龄分期
青春早期
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性器官和第二次性征开始发育,一般约为2年。
青春中期
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为特征,出现月经初潮/首次遗精,持续2~3年。
青春后期
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继续发育至成人水平,社会心理发展加速,持续2年左右。
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和调控机制
青春期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调控着青春期性发育的内分泌系统,主要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 -gonadal axis)使青春期适时启动。

青春期的启动机制
中枢神经抑制机制减弱
从胎儿期开始,中枢神经对性发育就一直保持着抑制作用,使下丘脑对(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的分泌处于“青春静止期”(juvenile pause), 内外生殖器官不发育。其后,伴随HPG 轴的成熟,该抑制作用逐步减弱并消失,青春期开始启动。
HPG轴对性激素负反馈敏感性下降
儿童期外周血中有少量性激素,而HPG 轴对它们极为敏感;受其负反馈抑制, 轴系统的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即将进入青春期时,下丘脑对这些外周激素的负反 馈敏感性开始降低,分泌的GnRH 逐渐增多,刺激垂体分泌FSH 和LH, 促进女性 卵巢发育,大量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刺激男性睾丸的生精上皮发育,间质细胞 分泌睾酮;这些性激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相应靶器官,引发生长突增,促进性器官、第二性征相继发育,青春期发育就此迅速推进。
青春期的发育表现
青春期体格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生长速度与童年期相比明显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生长突增即生长速度在童年期比较平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过程中,出现突增高峰。突增高峰也叫生长速度高峰, 对于身高和体重,分别称之为身高速度高峰” (peak height velocity,PHV)和“体重速度高峰” (peak weight velocity,PWV)。
1.速度高峰前生长速度最低点即身高生长突增开始速度(Velocity at take-off,TOV) 2.相应点的年龄为身高生长突增开始年龄(Age at take -off,TOA) 3.青春期身高生长速度最大值为身高速度高峰 (Peak height velocity,PHV) 4.身高速度高峰发生的年龄为身高速度高峰年龄 (Age at peak height velocity,PHA) 5.PHA 后,年身高生长速度连续出现两次≤1.0cm年为突增高峰 结束的指征,以第一次身高生长速度≤1.0cm 年的发生年龄记为突增结束年龄 (Age at endpoint, EA)图C点 6.高峰前间期 (TOA-PHA), 身高生长突增开始至达到生长速度高峰所经历的时间; 高峰后间期 (PHA-EA), 身高生长速度高峰至突增结束的时间; 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期 (TOA-EA), 青春期身高生长突增开始至突增结束的时间。
男女青少年身高、体重等指标生长突增年龄和幅度的性别差异,男女青少年身高、 体重的生长曲线出现两次交叉的现象。

研究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有种方法为“逐人计算高峰年龄法” , 即 以身高年增长速度最高的3个相邻年龄组为快速生长期(突增期),其中间年龄即为生长发育高峰年龄。任弘等采用此方法研究发现生长高峰年龄的个体差异很大,身高生长高峰年龄(PHA)并非集中在某一年龄,而是分散在几个年龄上。男生出现PHA人数最多的是在13岁(34.65%)、女生在12岁(33.5%)。体重出现生长高峰最多的年龄组为男生14岁、女生13岁。
对于青春期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因为突增开始时间和生长速度是不同的,所以青春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也在不断地变化。
青春前期,身体各部增长顺序大致是足长-下肢长一手长一上肢长。 由于下肢增长早,青春前期坐高指数(坐高/身高)逐渐下降,中期降 至最低点,因此出现青春期长臂长腿不协调的体态。青春期中、后阶 段,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坐高指数再度增大,成年时,男性为54.2,女性为54.3。
青春期形态指标的生长和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水平,由于受到遗传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从发育成熟的起始时间来看青春发育类型分为
早熟型
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
一般型
晚熟型
盆窄,肩宽的瘦高体型
青春期性发育特点
男性性发育

第一性征
第二性征
性功能的发育
遗精是男性生殖功能开始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首次遗精一般在12-18岁之间。
首次遗精后,身高发育速度逐渐减慢,二睾丸、附睾、阴茎等迅速发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女性性发育

第一性征
卵巢重量增加——卵巢皮质层内卵泡发育
外阴—— 阴毛增加(雄H作用)大小阴唇变大,着色——成人型
阴道——变长、宽、皱襞,分泌物
宫颈——分泌物
宫体--肌纤维增生、肥大、宫体增大,宫体/宫颈2:1
输卵管—一变粗
第二性征
乳房发育: 最早开始,平均开始年龄11岁
阴毛、腋毛出现:乳房开始发育后6个月到1年出现阴毛,腋毛的 出现一般在阴毛出现半年至1年后
音调变高
脂肪呈女性分布
性功能的发育
月经来潮: 为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记。
初潮时,卵巢、子宫的重量仅为成熟重量的30%~40%,且卵巢功能不稳定。
月经初潮与第一次排卵间隔期称为生理不孕期,此期月经为不排卵月经。
月经初潮的年龄与遗传、经济水平、营养状况有关。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性心理 (sexual psychology): 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开展的所有心理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构成。
青春期性心理发育三个阶段
异性疏远期
异性爱慕期
两性初恋期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性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自我意识迅猛增长与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成熟裂隙 (maturity gap) : 当青少年不能调和身体的生物 学成熟与心理社会成熟之间的差异时,即形成难以弥合的生理 与心理的成熟裂隙,就容易发生社会适应困难,带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情感障碍。
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
生长发育调查
是运用科学设计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察和测量,以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是研究生长规律的基础,也是分析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
方法
横断面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
在某一时间段内,选择特定地区,有代表性的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针对特定性指标进行一次性的群体大规模的调查。
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资料
可大可小,一般耗资小,相对容易实行
所需测试人员多,要求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统一
调查指标宜少而精
对象应有较强的代表性
监测设计计(surveillance design)
对某地区、某群体的生长发育指标的连续性、整理和分析过程,是生长发育的另一种类型。
明确监测目的
确定监测人群
稳定监测方法
保证质量控制
结果反馈与应用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
也称随访设计,在一定时间如几年甚至终生对同一批儿童少年的个体进行反复观察的研究设计。
对象自始自终是同一组个体,更能确切反应生长速度和进程。
主要目的是制定某些生长速度相关指标的正常值或标准。
缺点
费时长、花费大
调查人员不断变动
调查对象易流失
序列设计(sequence design)
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儿童少年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调查,从而构成追踪性研究。
横断面调查➕追踪调查
调查年限¯,样本流失¯
节约时间和工作量
缺点:部分追踪性质,所获生长速度数据是近似的。
内容
人体测量(anthropometry)
形态指标
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是评价儿童身体匀称度、大小和成分的最简便、最经济无损的方法 ;可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
包括
长度
宽度
围度
重量
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是体重和身高
体重(body weight)
是身体各部分重量的总和,是反映骨骼、肌肉、脂肪和内脏的发育状况,是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水平的基本指标。
体重的测量
仪器名称:双标尺杆式体重计
测量方法:排尿;服装要求;赤足站于中央;不动
注意事项
站于中央
不得在载重时移动台秤
身高(height, stature)
人体立位时,从颅顶到站立面的垂直距离。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基本指标,最有代表性。
身高的测量
仪器名称:身高坐高计;卧式身长计
测量方法
受试者:赤脚、脱帽、立正;挺胸收腹,足跟并拢;三个部位紧靠立柱,眼耳水平;
测试者:右侧;水平位读数;读数后,将滑侧板推回安全高度。
体能测试(physical fitness test)
是采用医学手段检测机体在日常体力活动或运动中的功能。
是采用医学手段检测机体在日常体力活动或运动中的功能。
包括
身体成分
BMI、皮褶厚度、体脂率
心肺耐力
脉搏、心率、血压、呼吸差、肺活量
肌力和肌耐力
肌力:是人体的每块肌肉和肌群都能得到均衡适度发展,以满足身体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能力。 肌耐力: 是指肌肉或肌群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多次重复收缩或维持一定用力状态的持久能力。
握力、背肌力及立定跳远
柔韧性
屈体前伸测试、肩力量测试
智力测验
主要通过心理测量量表来获得有关儿童智力水平和能力特点等信息,为筛查和诊断儿童智力发育异常提供依据。
根据作用和目的分为
筛查性量表
简便快速,可以筛查正常和异常或可疑。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绘人试验、图片词汇测验和学前儿童能力筛查等。
诊断性量表
全面复杂,精确客观地反映心理行为发育水平。
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Gesell发育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
行为评定
指通过观察、检查、量表等方法对个体等行为问题作出评价,以尽早开展问题矫治,对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的评定量表
多数可评定儿童多项行为或行为问题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少数只评定儿童单项行为 Conners儿童多动指数
选择注意事项
项目依调查目的而定,选择少数重要的、最能说明该人群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
应考虑当时人力、物力条件
测定应尽量简便,测定方法的精确度要高,并能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用途
描述水平
了解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水平,筛查和诊断生长发育障碍,评价营养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保健干预措施。
反映动态
追踪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长期趋势。
评价队列效应 (Cohort effect)
同辈效应,指某群体与其它不同年龄段群体之间的差异是由这个群体成长时相似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价值观、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等影响造成的,而不是由真正的心智上的发展引起的。
制定参考标准
正常值
分类
现状正常值(status norm)
样本来自本地区中等水平人群,只剔除因慢性疾患或残障而影响发育的个体,反映人群真实情况,也是干预目标。
理想正常值(ideal norm)
对象要求较高。
理想正常值高于现状正常值;一旦建立,能长期使用。
制定正常值的方法
传统做法
利用均值和标准差
主要针对正常者,分析不同等级在群体内的分布。
目前国际常用做法
采用LMS法修正后的百分位数法
优势
对百分位数法、Z标准差法既沿袭又修正。
所制成的正常值或标准可精确到个位,甚至小数点后1位。
各相邻百分位数值间不会出现交叉、颠倒或重叠,精确性显著提高。
适用于筛查异常和“疑似异常”
标准(standard,criterion)
样本应尽量接近“理想”
全国应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也可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正常值。
可建立省级正常值,但不能取代全国统一标准。
有条件地区也可同时使用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标准。
国际标准通常适用于群体差异较小的儿童期(尤其婴幼儿和学前期)。
青春期开始后种族遗传影响将显著增大,故以本国标准更为适宜。
尽量使用先进的统计方法,使选出的界值点尽量精确。
作为“标准”,其临界点都应已有临床症状为依据。
质量控制
调查实施细则
检查仪器和方法
追踪调查应自始至终使用同一种器械。
监测时间
追踪调查时个体的测量时间应相对固定。
全天测量应尽量将同年龄对象均匀分配在上、下午。
安排现场检测时间应考虑季节、生活制度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宜在5~6月或9~10月。
年龄的计算
我国按实足年龄(测试年月日-出生年月日)计算。
凡满7岁到差一天满8岁者都为7岁。
国外有按6岁半到7岁半前一天为7岁的算法。
比较国家间的资料时应注意消除该差异。
技术培训
严格培训测试者
检测程序
各项目按规定顺序流水作业,以免漏测
血压、脉搏、心肺听诊等应在安静场合进行,检测前应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测量体重前应排空大小便。
由外面进入室内时,应至少适应30分钟才可检查视力。
素质(尤其耐力素质)的测试通常放在最后。
设计调查表格
注意事项
一次一人一表
名称规范
附清晰、简洁的填表说明
项目统一编码
准确标明度量衡单位
组成部分
受试者一般情况
调查、测试项目
测试者姓名、调查日期等
质量控制
人员检验
结果一致性 ;前后一致性;“标准”一致性。
现场检验
逐一检查缺项、漏项;记录准确、字迹清楚;
计算误差率
公式为P=[ ∑n /(A*N)]×100%。
若P>5%,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改进。
若P>20%,当日全部检测数据应作废,并重新测试。
逻辑检验
伦理
伦理审批
向当地(或高校)伦理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
知情同意
儿童少年的禁忌
凡对实验对象可能造成伤害的试剂或药品(如放射性同位素)都不得用于儿童少年。
正确对待对照组
生长发育评价(appraisa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是把儿童少年各项生长指标的实测值与参考标准进行比较,以分析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变化和个体差异,分析发育的趋势等。 是关注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速度和身体匀称度,分析群体儿童少年变化与差异,成为筛查生长发育异常,全面评价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
内容和标准
生长发育评价内容较多
体格生长评价、体能发育评价、性发育评价、行为发育评价、智力发育评价等
三个层面目标
生长水平
生长速度
匀称度
生长发育评价的参考标准
中国采用的儿童生长标准 2005年国家研究制定的0-18岁儿童的生长参照标准和生长曲线。
国际上,WHO儿童生长标准,含两部分
发育水平评价
生长发育水平评价简单易行、直观形象、能较准确反映个体或群体儿童所达到的生长发育水平,但不能反映儿童生长发育变化过程或”轨道”。
常用方法
离差法
评价原理
用标准差与平均值表示样本实测值的范围。
常用
等级评价法
根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均值、标准差和位置的远近,划分成5、7或9个等级。
评价个体
将实测值与正常值比较,确定等级。
评价群体
评价每一个体,确定其等级,计算各等级的人数及构成比,并与理论值比较。
优点
方便、快捷,适用于基层。
缺点
对偏态分布指标(如体重、BMI)的评价不够精确。
结果只能针对单项指标,无法反映匀称程度。
不能直观反映动态变化。
曲线图法
以年龄为横轴,指标为纵轴,将m、m±1s、m±2s值分别标示在坐标图上(曲线图法实际就是等级法的图形化),连成标准曲线。
评价
标出个体实测值,判断生长现状。
连接个体几年的值,观察动态发育趋势。
优点
使用简便、结果直观。
既可评价个体也可比较群体。
缺点
需分男女,事先准备好针对不同指标的分年龄图。
百位分数法
评价原理
原理同离差法
评价方法
等级评价法
百分位数评价法
优点
形象直观,使用方便。
也适用于动态观察或群体比较。
缺点
百分位数法可应用于偏态分布的指标,但制定的正常值曲线两端(P3、P97)摆动过大,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Z标准差法
评价原理
以中位数为中心,将资料从偏态分布转换为正态分布(转换方法见计算公式),再取±1z、±2z、±3z值为界值点,建立正常值。
计算公式:z=(M-x)/s
Z值和百分位数有对应关系
优点
没有单位,显著方便了个体、群体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而不用考虑性别、年龄因素。
缺点
样本的偏态分布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仍会对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发育速度评价
群体生长速度评价
生长速度评价大多用于群体。
常用指标
身高、体重、头围(3岁以下)等,其中身高最常用。
主要指标
年增长值(annual increment)
年增长率(annual increment rate)
年增长率公式
然后,利用下列二项二次平均法公式计算修匀值。
个体生长速度评价
个体生长速度评价的最常用方法是生长监测图。
生长监测图(growth monitoring profile)
发育匀称度评价
体型匀称度
身高体重指数
[(体重kg/身高cm)*100%],又称克托莱(Quetelet)指数,反映人体充实度。
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18岁、男20岁后趋于稳定。
身高胸围指数
[(胸围cm/身高cm)*100%],反映胸廓发育状况。
均值在青春期突增高峰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高峰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年后趋于稳定。
BMI
(体重kg/身高m2) 区别Kaup指数。被广泛用于建立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等筛查标准。
Kaup指数 [(体重kg/身高cm2)*104],反映婴幼儿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的较常用指标。
劳累尔指数(Rohrer)指数
[(体重kg/身高cm3)*107],反映人体单位体积充实度。
身材匀称
身高坐高指数 [(坐高cm/身高cm)]
该指数从新生儿开始,曲线随年龄增长呈“V”型变化;青春期突增高峰前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高峰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年后趋于稳定。
体型分类
长躯型
中躯型
短躯型
缺点
比较机械,应结合专业知识合理解释评价结果。
注意事项
充分考虑体型的种族差异。
多数指数呈偏态分布,建立评价正常值前,应先作正态化处理。
发育年龄评价
指用某些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
目前常用四种
形态年龄(morphological age)
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年龄。
优缺点
使用方便,结果明确。
单项形态指标仅反映全身发育的一个侧面。
单独评价效果常不理想,仅在衡量该体格指标的发育提前或滞后时有提示作用。
第二性征年龄(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age)
常用指标有女孩的乳房、阴毛、腋毛;男孩的睾丸容积、阴毛、腋毛、喉结和变声等。
按各指标从开始发育到成熟分成不同发育阶段,再利用多元分析模型或制成等级评分标准,判断性发育程度。
第二性征年龄的评价仅限于青春期
齿龄(dental age)
评价方法
以牙齿萌出的数量和状况反映发育水平
适用于出生后6个月至13岁左右(第三磨牙除外)。
对早期发育评价有重要价值。
利用X线摄片,将从第一牙钙化到最后一颗恒牙完成钙化的全过程划分成不同阶段。
该方法准确可靠,在探讨儿童少年颌面发育与身心健康的关联性研究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骨骼年龄(skeletal age)
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精确指标。
将儿童少年的骨骼钙化程度与骨发育标准作比较来评价。
用途
探讨生长发育特征
判断发育障碍性疾病
运动员选材
预测月经初潮年龄
预测儿童成年身高
骨龄判断
判断骨龄主要利用X线摄片。
手腕部是评价骨龄的最理想区域。
拍片有严格技术要求
一律取左手,掌心向下紧贴底片,中指轴与前臂轴成直线,指、掌稍分开,拇指与食指呈30º角;x线机管球中心线正对第三掌骨头;管球-胶片距离固定。

骨龄标准制定方法
标准图谱法,分男女,标准由手腕部骨骼成熟系列性X线图谱组成。
计分方法,根据手腕各骨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人为划分成若干阶段,计算权重。
我国普遍使用李果珍“百分计数法骨龄标准”,原理同上,骨成熟总分为100分。
儿童少年的健康监测、健康问题和健康促进策略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
学生健康监测测(students’ health surveillance)
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确定的监测点校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等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意义
掌握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评价不同地区学校卫生工作质量的主要手段。
为各级政府制定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政策、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健康监测的实施
监测对象
应具有代表性,覆盖所有地区城乡各级学校的学生。
减少样本数量
小学:一、三、五年级的学生中学
初一、初三、高二年级的学生大学
大一、大三年级的学生
每一性别年龄组的监测人数≥300人
监测时间
每一年的同一时间。
健康监测指标体系
生长发育指标
发育水平
准确测量儿童少年有关发育指标。
精确计算儿童实足年龄。
查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BMI等)参考值(如WHO参考值、国内研制的参考值)
用标准差分(Z分)、百分位数或中位数百分比法评定儿童少年发育等级,以上等、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的检出率表示群体儿童的发育状况。
营养状况
用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和身高别体重三个指标,可分别评定出儿童发育迟缓、低体重、消瘦和慢性严重营养不良等。
现多用个体测量值低于“参考值”中位数的2个标准差作为中、重度营养不良率表示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情况。
肥胖的判定
年龄别体重 用中位数百分比法,则儿童体重测量值大于参考人群体重中位数的20%为界值。
身高别体重 用中位数百分比法,则儿童体重测量值大于相同身高的参考人群体重中位数的20%判定为肥胖。
目前用BMI评价肥胖和超重最为常用。
智力
儿童的智力水平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quotient, IQ)(简称智商)表示,而IQ的获得需用标准化的智力量表进行测量。
个体IQ在均数2个标准差以下即IQ<70判定为异常,表示该儿童智力低下。
如果某儿童IQ<70,同时伴有社会适应能力障碍,可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疾病指标
发病率率(incidence rate)
指一定时期(如1年、1季度、1个月)内某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包括意外伤害)的频率。
罹患率(attack rate)
特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如一所学校、幼儿园等)短时间内的发病率。公式中的分母时间可以是日、周、月等。
适用于特定范围内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等。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反映调查、检查当时受检人数中某病的患病情况。
分母为受检人数,分子为受检人群中患病或阳性的人数,一般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一些慢性病常用患病率表示,如贫血、佝偻病、寄生虫感染、龋齿、弱视等。
阳性率、检出率的含义与患病率相同。
月病假率(因病缺课率)
平均因病缺课日数(每人平均病假日数)
生命指标
生命指标反映出生和生存情况,以死亡率、病死率表示。
婴儿死亡率( 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
指在所给定的年份内每1000名活产儿在0~1岁期间的死亡人数,反映活产儿一年内的死亡概率。
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40%~50%,因而用IMR来反映儿童保健质量有其局限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 five mortalityrate, U-5MR)
指在某给定年份内,每1000名活产儿在年满5岁前的死亡概率。
反映了全球18岁以下儿童90%以上的死亡情况。
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ASDR)
指某年在不同年龄组内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数
某病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CFR)
指在某一期间(通常1年)内因患某种或某类疾病而导致死亡的百分比,既可反映该疾病的严重程度,也能反映医疗水平和质量。
生命质量指标
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
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指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
日常功能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指数(index of 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也称ADL-Katz Index )
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
是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多的指标,可用于儿童发育障碍的评定和康复效果评价。
FIM从生活自理、大小便控制、活动转移、运动、交流、社交6个方面,按完全依赖到完全独立分7级评分。
心理社会功能评定
从个体的主观幸幅度、心理不适症状、社会适应行为等方面进行评定。
专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是针对特定的疾病或健康状况对生活质量影响,制定的标准化评定方法。
综合生命质量评定量表
儿童少年的健康问题
衡量健康的维度和指标体系
衡量健康的维度
生理健康
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维度。
体格发育
人体测量学指标 身高、体重等
生理功能
心血管功能:脉搏、心率、血压等
肺功能:肺活量、肺通气量等
肌肉发育:握力、背肌力等
运动能力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
日常生活能力
洗漱、穿衣、如厕等
心理健康
心理/精神症状和行为表现
认知功能
智力和个性
主观幸福度
社会健康
良好的社会适应
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
不损人利已
当前儿童年主要健康问题
伤害成为儿童少年第一位死因
交通事故、溺水是主要死因。
自伤、中毒、跌坠、电击等是伤害主要原因。
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群体检出率差异的特征
男孩高于女孩
青春期高于童年期
大城市高于小城镇高于农村
工业化地区高于非工业化地区
肥胖和近视成为影响儿童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
肥胖 “早期发育编程”学说
慢性疾病低龄化日益突显
其他
体格与体能不匹配、原来传染病重新流行、新发传染病等。
社会变革给中国儿童少年卫生工作带来新课题
城市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
指0-14周岁随父母或监户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
特点
规模大
迁入地为发达城市,流出地为经济落后区
流动儿童的健康问题
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高
营养性疾病检出率高
生长迟滞、消瘦、腹泻、贫血、佝偻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心理压力大
孤独、寂寞、封闭、自卑等
健康危险行为多
乡村留守儿童
指居住在农村、年龄18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
乡村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化和教育化问题
安全问题
营养相关疾病较高
儿童少年健康的生命历程观
健康的生命历程观(Life Course Perspective , LCP)
指的是从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去分析人的经历与健康的关系。
生命历程的四个要素
所有重要经历
求学、婚姻、失业等
这些经历之间的相互影响
重要经历
考察人际关系对经历的影响
从历史文化的约束集的角度看一个人选择和决定的范围
”以人为本“
全局角度通盘考察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提示哪些健康影响因素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从而从内外做出调整提升健康水平,尤其是人群整体的健康水平。
人体功能水平的生命历程变化规律
人体功能水平变化
生命历程的健康促进
生命早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生命历程中的慢性疾病危险长度累积现象

儿童少年健康危险因素的生命历程观
母亲孕期健康与子女健康的关系
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 Developmental 0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果生命在发育过程的早期(包括胎儿和婴幼儿时期)经历不利因素(子宫胎盘功能不良,营养不良等),将会增加其成年后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好几代人。
胎儿起源学说(fetal origins of adult disease,FOAD)
20世纪80’ David Barker
母亲孕期营养不良
胎儿-婴幼儿时期
母亲孕期不健康行为、婴幼儿喂养方式、母亲身心健康和家庭社会环境均可影响婴幼儿健康。
儿童少年时期体格生长发育因素与成年健康的关系
肥胖、血压的轨迹现象
形成青少年时期的不健康心理行为问题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Health risk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指任何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
值得关注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种类
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
交通事故、溺水、坠落等
易导致故意伤害的行为
携带枪支、刀具、离家出走等
物质泛滥
烟酒毒品等
网络成瘾
过度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安全性行为
少女早孕、多性伴、无保护性行为等
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不吃早餐、蔬果摄入过少、不科学减重
体力活动不足和静态行为
体力活动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
指不能满足现行指南中的中高强度运动量要求。
如缺乏体育锻炼,缺乏户外运动,不愿步行或骑车上学,总是乘电梯上下楼。
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r)
指坐着姿势下从事阅读、书写、观看、思考、上肢轻微活动等学习或娱乐过程,能量消耗量在1.5代谢当量(METs)及以下。
睡眠时大约0.9MET,中等强度运动为3-6METs。
区分两个概念并举例
健康危险行为对人体健康损害作用表现特点
潜伏期长、特异性差、联合作用、广泛存在
儿童少年的健康促进策略
全生命周期保健策略
全生命周期保健(Life Course Care)
指的是把生命看作是一个由出生、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渐变的周期过程,通过把人生划为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儿童少年期、成年工作期和晚年期4个明确的阶段,并针对这些不同年龄组人群在不同的场所实施连续性预防服务措施,从而保证人生的不同阶段能有效地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即高效又节省地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最主要的是围生期和婴幼儿期。
是保证全人群健康,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最佳途径。
生命初始1000天
以DOHaD理论为基础,强调从胎儿期至出生后2岁期间健康重要性。
生命初始1000天保健意义
体现了对孕妇营养与婴幼儿营养的重视。
确保母亲和婴幼儿获得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促进和培养合理、适宜的喂养行为
通过强化食品改善儿童营养不良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
决定儿童少年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日常生活环境
社会结构性因素
实现健康公平的行动原则
改善日常生活环境
改善社会结构性因素
提高公众认识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 HiAP)的策略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含义
一种以改善人群健康和健康公平为目标的公共政策制定方法,它系统地考虑这些公共政策可能带来的健康后果,寻求部门间协作,避免政策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框架
HiAP运用的六个关键活动
确定HiAP的需要和优先活动
构建计划行动
确定支持性框架和过程
促进评价和参与
确保监测、评价和报告
构建行动能力
HiAP与儿童少年健康促进
多部门、学科知识的融合
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
概述
常见病流行特征
常见病类型
WHO
1997 艾滋病、性传播疾病、暴力和伤害、意外怀孕、生殖健康、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食品安全、缺乏免疫、口腔健康、疟疾、呼吸道感染、心理疾病、药物和酒精滥用。
中国
肥胖、视力不良与近视、生长迟缓与营养缺乏病、龋齿和牙周病、脊柱弯曲异常、肠道蠕虫感染等。
中国儿童少年常见病流行特点
发病率基本控制的常见病
沙眼、蛔虫感染
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常见病
视力不良
检出率持续上升的常见病
超重、肥胖
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常见病
营养不良、贫血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EDCs
个体因素
预防控制
健康促进
环境改善
健康素养提升
儿童少年肥胖
肥胖的流行和危害
流行
肥胖的危害

健康危害
心理危害和行为危害
社会危害:直接成本、机会性成本、间接成本
肥胖概念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肥胖(obesity)是在遗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从而危害健康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
分类
病因
原发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
脂肪分布
腹型肥胖
周围型肥胖
危险因素(原发性肥胖)
遗传因素
约40-70%的BMI差异归因于此目前已发现70多个肥胖相关基因位点 OB。
个人因素
膳食因素
能量过高 脂肪供能比高 高能量密度食物过多。
健康行为
不健康食品、不良饮食方式 、不吃早餐等。
体力劳动
体力活动少 静态生活时间多。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多样性差。
环境因素
肥胖易感环境。

肥胖的筛查
筛查方法
目测法
身高标准体重法 仅限于7岁以下儿童
体质指数法: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腹部脂肪测量法: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
儿童少年肥胖常用筛选标准
国际标准
NCHS标准 P85≤BMI<P95 超重;BMI≥P95 肥胖
IOTF标准
中国标准
儿童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 WGOC
肥胖类型标准:腹型肥胖或周围型肥胖
体成分的测定
体脂率 DEXA 皮褶厚度、BIA
肥胖的综合防控
预防为主,学校-家庭-社区全网络
普遍性预防
全体学生人群
针对性预防
针对体重正常但明显有易感环境的儿童。
学生为中心,学校为基础,家庭参与。如平衡膳食,纠正不健康饮食行为,减少电子终端等静态活动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体力活动,防治盲目减重。
干预性预防
针对超重和肥胖儿童。
以合理膳食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以学校为实施场所、专业人员指导下综合治疗。
儿童视力不良和近视
视力低下(视力不良)
儿童视觉器官的发育特点
眼球
出生后眼球的发育大体上分为两个时期

快速生长期:1-3岁
缓慢生长期:3岁以后至发育成熟
晶状体
儿童时期晶状体的弹性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核心部分弹性渐渐减弱。
屈光状态
视力低下
概念
用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站在5米远处,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
原因
各种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
各种眼病
视力低下诊断时注意的问题
视力低下=视力不良≠视力下降
视力低下的分类
视力低下率的计算
视力低下的流行病学特点 (发生规律)
在视力低下中:80%以上为近视,其余为远视、散光、弱视和斜视
小学:50~60%
中学:70~90%
大学:90%以上
近视(myopia)
近视概念与诊断
概念
在无调节状态下,平行光线(5米以上)经过角膜、晶状体的屈折后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焦点。
诊断
儿童少年近视眼的性质
性质
由于眼对光的屈折力与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
分类
屈光度
低(-0.25D ~-3.0D)、中(-3.25D~-6.0D)、高(-6.25D ~-9.0D)
调节因素
假性、真性和半真性近视。
屈光要素
屈光性近视
眼轴的长度正常,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能力过强所致。
轴性近视
晶状体屈折能力正常,因眼球前后轴过长而使物体呈现在视网膜前而导致的近视。
近视的形成
正视化(emmertropization)
大部分儿童出生时远视,伴随发育进程,眼轴的变长,晶状体、角膜弯曲度逐渐变平,使眼睛屈光能力变强,发展为正视的过程。
正视化 6岁左右完成
决定是否近视及严重程度的三个重要屈光参数
眼轴长度
角膜屈光力
晶状体屈光力
近视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时间因素
学习年限、视近工作时间看电视时间、睡眠时间
空间因素
采光照明条件书籍课本的印刷质量
读写习惯
眼物距离看书姿势(躺着看书)
遗传因素
家族性因素
高度近视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双生子研究
近视遗传度65%
中、低度近视的遗传度为50.5%
体质、营养和健康因素
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
加强学校预防近视工作
每年2次定期视力检查;改进教育制度;保障休育课等户外活动时间和质量;改善教学设施;定期调换座位;课本纸张和印刷符合卫生学要求;合理饮食,注意营养
培养良好用眼习惯
培养正确的读写姿势,三个“一”;视近1h后5米外远眺;充足睡眠等
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家长参与
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亲近阳光
户外活动 40min
加强围生期保健
视力的矫正
解痉药: 阿托品类
云雾法:凸透镜
配戴眼镜
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调节紧张性近视进行矫治。
龋齿(Dental caries)
龋齿的概述
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全球范围需重点防治的第三位非传染性疾病。
龋齿的流行特点
患龋率
发达国家的龋病流行情况
美国12岁儿童的恒牙龋患率为90%
欧洲国家小学生龋患率为98%
我国儿童患龋率特点
幼儿园高于小学生,小学生高于中学生
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我国12岁男生的恒牙龋患率为19.22% (2010);12岁女生的恒牙龋患率为24.56%
龋齿的度数分布
乳牙龋的浅龋率47.2% ,深龋率52.3%
恒牙龋的浅龋率85.4% ,深龋率14.6%
好发牙与好发部位
乳龋的好发牙:第1、2乳磨牙(第4、5乳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
恒牙的好发牙:第1、2恒磨牙(第6、7恒牙),尤其是第1恒磨牙
好发部位:咬合面(乳、恒牙分别占60%~70%)
致病因素——四联因素
细菌和菌斑
变形链球菌、放线菌等
食物
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
宿主
指牙对龋病的抵抗力或敏感性
影响抵抗力和敏感性的因素
牙齿的形态、结构、排列
唾液的流量、流速
全身状况:营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内分泌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时间
龋齿的预防措施
加强口腔保健宣传 定期口腔检查是确定早期发现龋齿的最重要途径。
控制牙菌斑是有效控制菌斑是预防龋齿的关键途径。机械法、化学法、免疫法
合理营养,增强抗龋力 氟化物、窝沟封闭
加强健康教育
健全学校口腔疾病防治网
诊断牙周病的专门防控措施
儿童少年慢性病
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chronic diseases,NCDs),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儿童慢性病 发生在童年期 持续>3个月,如哮喘、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癫痫
哮喘(asthma)
是一种特异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为特征。指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同时伴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
分类
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
过敏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成人起始性哮喘、持续性气流受限哮喘、肥胖性哮喘
流行现状
全球儿童少年哮喘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呈上升趋势。
美国 哮喘是最常见的急诊住院、住院和缺课原因。
中国 0.25%-4.63%
不同国家地区儿童哮喘患病率差异很大,在1.6%~36.8%之间,这可能与种族、地理位置、气候、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病因及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公认多基因遗传疾病
双生子研究显示,哮喘遗传度为60%~70%,属高遗传度(>60%)疾病。
家系研究提示,患者哮喘症状越重,家中哮喘患者人数越多,其子女患哮喘的可能性越大。
环境因素
变应原
是哮喘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吸入性变应原
室外变应原
如花粉、真菌
室内变应原
如尘螨、宠物唾液、皮毛、蟑螂等
食物性变应原
如蛋白质、多糖等
呼吸道病毒感染
高气道反应性的重要原因。
婴幼儿
呼吸道合胞、副流感、腺病毒
学龄儿
鼻、流感、副流感、肺炎支原体
气候变化
气温、气湿、气压
温差变化大、温度大、气压低地区,发病率明显升高
空气污染
工业烟雾、光化学烟雾;臭氧、氧化氮、酸性烟雾和颗粒。
室内空气污染 甲醛
食物
鱼虾、腰果;食品添加剂
其他因素
金首饰、香水;电磁辐射;肥胖
哮喘诊断(了解)
哮喘防治
哮喘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避免接触可到致敏性物质,消除一切可导致哮喘发生、发展的高危致病因素。 二级预防: 对已患有变应性疾病“初发”病变的儿童,应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患特应性皮炎、变应性鼻炎 者积极预防,警惕病情演变和并发哮喘;对伴发喘息等早期症状者,尽量减轻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三级预防: 防止哮喘加重和发生后遗症。
极端过敏者宜迁居平均气温较低、温差变化较小而较干燥的地区。
成人重症患者宜改换职业,脱离高易感环境卫生。
症状明确者早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实现临床痊愈。
避免哮喘发展为气道重塑性不可逆状态。
避免接触变应原
最关键的措施
减少室内变应原
避免室外变应原
减少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
生活规律,适度锻炼
生活制度规律是对哮喘过敏儿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
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
适宜、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身体素质,降低特异性体质因素。
剧烈运动时需要进行预防性用药。
健康教育
不仅针对儿童和家长,还应针对周围人群。
哮喘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内容
提高家长和患儿对哮喘防治的信心
治疗依从性和主观能动性
避免各种触发因素
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组由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造成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分类
I型糖尿病(T1DM)
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损而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导致机体胰岛素绝对量缺乏。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儿童少年(89.6%)
II型糖尿病(T2DM)(儿童约占7.4%)
主要因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有数量但发挥不了作用。
通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40岁以后的中老年期。
2型糖尿病有较强的家族聚集性。
妊娠糖尿病
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
基因缺陷、内分泌疾病、药物等。
糖尿病流行
2016 WHO 2014年有4.22亿
中国 2010患病率为11.6%。
儿童少年无T2DM全国性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
遗传因素
T2DM 易感基因只能解释5-10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约25%~50%有明显家族史。
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2型更明显。
非母乳(尤其牛乳)喂养儿患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比母乳喂养儿高。
环境因素
不良饮食行为
三高一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
肥胖
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诱因之一,调查显示约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发病前均为肥胖者;其BMI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危险呈正相关。
体力活动不足
心理社会因素
预防
监测易感人群
T1DM的易感人群
有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史,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或曾有病毒感染史的个体。
2型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严重缺乏运动或体力活动者
肥胖伴血糖偏高或有高血压、高血脂或早发性冠心病者
母亲孕期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
开展生活方式干预,积极防治肥胖
合理膳食,使热量摄入适当,做到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和维生素充足,既保证正常发育,又达到防治肥胖的目标。
提倡科学生活方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加热量消耗。
定期监测体重,努力将体重控制在健康体重。已发生肥胖者应在医师指导下,稳步降低体重。
培养运动习惯
运动不仅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体质,且能显著改善糖、脂肪代谢,是防止肥胖的另一重要措施。
儿童少年应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每天1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使运动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树立终生运动的信念。
高血压( hypertension)
是以体循环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一类综合征。
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约占患者总数的95%以上 )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流行
WHO(2002)综合各国资料估计,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0.8%~5.3%。
我国 1991-2009 6-17岁 从8%增到14.4%
2016年 中国6城市小学生 10.8%
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其在决定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儿童高血压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子女血压与父母血压呈较高的正相关。
父母中有患高血压病者,子女发生血压偏高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环境因素
膳食
钠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的关系已较明确,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g以下
膳食中的总脂肪、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也与血压呈正相关。
体力活动
经常参加锻炼的儿童,收缩压低于不锻炼和较少锻炼者。锻炼对血压的影响可通过增强心血管功能的直接作用,也可通过控制体重、降低血脂水平等间接实现。
超重和肥胖
生长发育进程
自出生后,血压即伴随年龄而增长,成年后才基本稳定。血压的这一随年龄的增长趋势与其生长发育的速度相一致。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血压水平也出现突增。有些个体出现“青春期一过性高血压”。青少年血压也随其性发育等级的上升而递增。
儿童青少年阶段血压随年龄而递增,实质是血压伴随体格发育和性成熟而增长。同时也有一定的“轨迹性”
其他因素
精神紧张、性格急躁、A型行为等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A型行为者的行为特征
动作急促,具有时间紧迫感
个性争强好胜,竞争意识强
情绪易激动,易恼火,好发脾气,生气时易向外界发泄
外研究发现,9~11岁儿童的情绪因素与血压水平偏高呈显著相关,显示心理社会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筛查
儿童血压测量
血压计选择
水银、压力、电子
血压计袖带选择
SBD测定点的选择
右上臂处,袖带要绑平整,袖带下缘距离肘窝2cm,袖带的松紧度以能放进两根手指为宜。
测量方法
标准
以固定值为诊断标准
WHO(1959)提出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正常值上限
12岁以下为135/85mmHg
13岁以上为140/90mmHg
中国《实用儿科学(第7版)》标准
120/80mmHg
以群体血压P95为诊断标准
Londe等建议按性别-年龄血压,3次以上或持续超过P95,至少1年以上,可诊断为高血压。
预防控制
群体预防
也称一般性预防
主要针对普通儿童人群(“健康儿童人群”)
目的是宣传高血压预防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进行高血压预防的健康教育。
开展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预防高血压的社会活动,倡导合理膳食、积极锻炼、合理生活作息制度和健康生活方式。
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校体育活动,控制体重,科学减肥。
建立健康行为,戒除吸烟、酗酒等不健康行为。
健全学生体检制度,每学期测量一次血压。
高危人群预防
原发性高血压儿童
血压持续超过筛检标准(P95),排除继发性原因后可诊断。
这些儿童若无明显自觉症状,原则上不考虑使用药物来控制血压。
对已有明显自觉症状的本类患儿,还可考虑给予缓利尿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干预内容
控制体重。延缓BMI上升是非药物治疗中首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饮食指导,限钠盐,减少膳食脂肪摄入,增加蔬果等。
有规律的体育运动。
其它干预。如心理行为指导
高血压倾向儿童
指血压虽未超过筛检标准但处于同年龄、同性别血压的高位(P80~P95),且有高钠盐摄入和肥胖等高血压危险因素者。
对此类儿童应定期复查血压并进行行为干预。干预内容除每日钠盐摄入小于5g外,其他基本上同原发性高血压儿童。
高血压易患儿童
用高血压易感基因作为遗传标志进行高血压易感者的筛检方法尚不成熟,只能根据家族史来确定。
多数学者认为,对有高血压家族史(尤其双亲都有高血压)的儿童,应从3岁开始每年测量1次血压,即进行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易患儿童而言,控制钠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更加重要。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卫生(mental health)
又称精神卫生,是研究如何维护、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科学,包括采取各种预防、治疗、教育措施,使人能按自己的身心潜能进行活动。
心理卫生概述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发展正常
情绪稳定而反应适度
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
行为协调和反应能力适度
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悦纳自己和认同他人、有与年龄相适的责任心和现实的生活目标等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界定
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倚通称心理卫生问题
若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超过相应的年龄允许范围,称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主要从个体的行为、认知、情感或躯体几个方面所表现的症状模式来界定
这些困难和障碍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个体的损害,如伤残、疼痛、失去自由甚至死亡。
个体在躯体、情感和认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通过情绪、行为表现出来;
个体自身忍受不同程度痛苦体验,如恐惧、焦虑或悲伤;
儿童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儿童心理障碍或异常的原因
遗传与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或异常
发展性障碍
智力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特殊性学习障碍
行为问题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身心相关问题
身心疾病
忽视及虐待
情绪问题
常见儿童心理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也称多动症,指以注意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综合症。本病与家族遗传、神经系统损害、环境毒副作用、不良的养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表现
注意缺陷:集中注意困难、“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丢三拉四、注意散漫,属于本症核心症状。
活动过多:易兴奋、活动过度、吵闹、小动作多、动作冒失、“人来疯”、恶作剧。
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攻击、易发脾气甚至暴怒发作,过激反应、欲求耐受性差、不顾及他人情绪。
学习困难:学绩不良,可有语言理解或表达问题,手眼协调、短时记忆困难等。大多学习成绩不良,三年级以后尤甚。
继发性情绪与行为问题:情绪障碍、违拗反抗、品行问题。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DSM-5)
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状态,影响功能或发育,具有以下(1)和/或(2)特征:
必需≥下列症状中的6条,持续时间>6个月, 症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并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这些症状不只是对立行为、违抗、敌意、或不理解任务和指令。对于青年和成人(≥ 17岁)至少应有5条症状。
治疗
药物:在校期间服用药物(主要是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或托莫西汀) 。
行为指导:行为疗法+家长(老师)咨询指导。
预后
易发意外事故的倾向
常伴发品行障碍
未经干预者易发展为青少年违法
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
指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殊性障碍。LD儿童智力正常,无感觉器官、运动功能缺陷,学习困难非原发性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所致。通常分类为阅读障碍、数学障碍、书写障碍和非特定的学习障碍。
表现特征
阅读障碍:阅读时漏字或添字,读同音异义字困难或混用,阅读时多用手指指字;因果顺序表达欠佳,命名困难,写字潦草难看,涂擦过多,不愿写字等。
书写表达障碍:顺序或空间认知障碍,计算和书写困难,符号镜象现象,如将p视为q,b为d,m为w,was为saw,6为9,部为陪等;数字顺序颠倒,数字记忆不良;判断方位、距离、图形困难。
计算困难:数字顺序颠倒,数字记忆不良;判断方位、距离、图形困难。
治疗与干预
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类型、程度、临床表现以及心理测评结果结合教育心理学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具体矫治方法
感觉统合疗法
游戏疗法
社会技能训练
结构化教育训练
行为疗法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 disorder,ASD)
也叫自闭症,是以社会功能、语言沟通缺陷为主并伴有异常狭窄兴趣和行为特征的儿童期发育行为障碍。包括了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雷特综合症和瓦解性精神障碍,其中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最常见。
DSM-Ⅳ分类
孤独障碍:严重语言障碍,对他人缺乏兴趣,重复刻板动作行为,拒绝变化,日常行为没有理性
Aspergers综合征:口语相对好,甚至喋喋不休,但处理社交或分享快乐方面存在缺陷,会沉迷于某种兴趣爱好,轻度AS常被人称为“性格古怪的人”
未分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也称“非典型性孤独症”,社交障碍不太严重
儿童瓦解性精神病:2~4岁发育尚正常,继而出现孤独症样症状
Rett综合征:与儿童瓦解性障碍相似,但发生时间早,且大多见女性
ASD现况
2017年《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ASD患病率约为1%。
在广州,2011年静进教授研究显示ASD的患病率为0.754%。
表现特征
语言障碍或落后:不会语言交流,或表现重复刻板语言,自言自语,语调平淡,他人难理解;亦可表现“鹦鹉学舌”,不会用代词。
社交障碍:喜欢独处,不理睬他人的呼唤或指令,缺乏目光对视交流,不参与合作性游戏,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困难,易合并感知觉异常。
认知缺陷:社会-情感信息与计划性两方面显著缺陷; 缺乏想象力,不理解幽默。
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如对某些物件或活动表现异常的兴趣,伴重复、刻板动作,有时表现强迫行为或自伤行为。
智力低下:大部分ASD儿童智力落后,智力接近正常的ASD中部分儿童有较出色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智力拼图、音乐或美术等能力,属于高功能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综合征。
感觉和知觉损害:过分敏感与过分迟钝
DSM-5 ASD诊断标准概要
必须满足A、B、C和D四条标准
治疗干预
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主要采用教育训练为主和药物为辅的方法。
训练方法: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方法、结构化教学法、社交故事、关系型发展干预、图片互换法等。强调家长的积极参与。
药物干预:症状突显或有合并症者可适当采用药物治疗(如维思通或百忧解)。
高功能ASD治疗:重点在于接纳和理解,避免简单粗暴应对或体罚,发现和发挥其特长,关注和指导其社会行为、道德意识,注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预后
无特异治疗方法。
通常呈现慢性病程,一半以上的患儿需家庭或特殊机构长期照料。
高不少ASD儿童至青春期和成人后,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仍存在持续的困难。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青春期后容易合并各类情绪障碍或人格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是涉及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它不一定与成人期的神经症存在必然连续性。本病十分常见,但由于与正常的焦虑情绪难于区分,特别容易被忽视和漏诊,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干预。
包括
焦虑障碍
指无明显客观原因下出现发作性紧张和莫名的恐惧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分为分离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分类
分离焦虑障碍
指儿童对父母的离开或离开家产生与年龄不相符的不适应,表现过度和绝望的焦虑(害怕)感受。
广泛焦虑障碍
指儿童在多数时间和活动时感受无法自控的过度焦虑与担心的状态。
表现特征
表现为发作性紧张恐惧,担心发生不祥事情,焦躁不安、报怨或发脾气、容易哭泣、不愿上学、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学习成绩偏差或下降明显。
治疗
行为治疗:有目的性咨询交谈,通过认知疗法将焦虑思维调整至正确结构,以形成适应行为方式。
行为治疗:有目的性咨询交谈,通过认知疗法将焦虑思维调整至正确结构,以形成适应行为方式。
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年幼儿配合游戏或音乐疗法进行练习,亦可取得疗效。
药物治疗:以抗焦虑药治疗为主。
抑郁障碍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的一类极端表现形式,指一种不快乐的弥散性心境或感受,患儿通常会表达自己即感到悲伤又对很多事物失去兴趣,并且易怒。
流行病学特征
4~18岁儿童抑郁障碍发病率约在2%~8%之间,童年期男女相当,青春期后女性多于男性,重型抑郁障碍发生于青春期以后,且易发展至成年期。
表现特征
表现为情绪低沉和不愉快,容易发脾气或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自杀。
治疗
通常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恐怖症
指儿童对某些事物和情景产生过分的、与年龄不符的、无原因的恐惧情绪,并出现回避与退缩的行为,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可分类为特异性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流行病学特征
大约4%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对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异性恐怖,女孩多见,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表现特征
表现对某一特定物体或情景产生恐惧,或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恐怖感,害怕去社交场合等。
治疗
治疗基本同于焦虑症和抑郁症。行为疗法则可采用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等。
强迫性障碍
称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心理障碍,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
流行病学特征
患病率为2%~3%,男性较多见,可合并抽动障碍。
表现特征
强迫观念表现为非理性的不自主重复出现的思想、观念、表象、意念、冲动等,。强迫性动作则是重复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行为动作。
治疗
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满贯疗法或厌恶疗法、生物反馈及音乐疗法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
指儿童遭受严重的创伤性体验后出现的持续性焦虑和无助感状态。
流行病学特征
发生率约为8%,女性约是男性的2倍,其中约1/3的可持续至成年期。
表现特征
闯入(intrusions)体验、过度警觉、持续回避。
治疗
及时处理危机,通过心理支持缓解症状,减少共病,阻止迁延。主要干预措施为认知行为方法、心理疏泄、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想象回忆治疗、以及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可并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s)
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其学习和社会化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流行病学特征
大多发生于青春期,男性明显多于女性(6~9:1),美国报道在18岁以下的人群中男性为6%~16%,女性为2%~9%,城市高于农村,近10多年来有上升趋势;我国报道在2.9%~13.6%之间,高发年龄为13岁。
影响因素因严重程度、表现类型、环境因素和个体原因等极其复杂,涉及到遗传、气质、激素作用、生化因素、家庭与环境影响等。
表现特征
主要表现为容易激怒、固执、敌意、挑衅、恶作剧、斗殴、侵犯和攻击他人、违拗对抗、家庭暴力、破坏财物、虐待动物、撒谎和欺诈、持续而顽固的偷窃、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严重时发展为报复、伤人、性侵犯(早孕)、诈骗、偷盗、物质滥用等违法犯罪行为,此时多伴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干预
预防性干预:极为重要。
父母管理训练:教给父母如何在家庭中改变儿童的行为,从而改变亲子间的互动方式。
问题解决技巧训练:通过认知行为训练改变其错误思维来改变行为。
多系统治疗:即基于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强化治疗措施,多用于严重的品行障碍。
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表现
青春期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专指对处于青春期以后的青少年运用心理商谈的技术、程序和方法,帮助其对自己与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矫正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概念
心理咨询的原则
保密
保密是确立双方相互信任关系保障心理咨询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限时
每次咨询控制在30~50分钟左右,电话咨询则在30分钟左右,每周1~2次。
自愿
来访者求助须出自自愿,这是建立咨询关系的先决条件。
情感自限
咨询需双方相互信赖,但应清醒地把这种信赖关系把握在适当程度,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 。
延期决定
针对青少年情绪冲动和不稳定特点,咨询者应劝其深思熟虑再做出决定。如果当即无法做出决定,允许其延期下决心,暂时不行动也不做出保证。
遵守伦理规范
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
受理面谈
建立信赖
心理支持
结束咨询
儿童少年伤害与暴力
伤害(injury)
伤害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是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事件和心理行为因素等导致个体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残疾或死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分类
儿童少年意外伤害(unintentional injur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是指由于意想不到的原因造成儿童少年发生暂时或永久性的损伤、死亡或残疾。
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征
流行概况
WHO报告,世界大多数国家,意外伤害是儿童少年致伤、致死最主要的原因。
意外伤害也是中国儿童少年死亡的首位死因。
最常见原因:车祸、跌落、烧伤、溺水、中毒等。
美国以交通事故居首;其次是他杀、溺水和火灾。
我国以跌落、交通事故和溺水较高。
儿童伤害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是躯体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凸显伤害死因的构成显著上升。
人群分布
性别
男性意外伤害的死亡率一般均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加大。
年龄
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1~4岁次之,5~14岁死亡率较低。
种族
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在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
低社会地位家庭儿童的意外伤害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
发生场所分布
儿童日常活动的场所(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是意外伤害的易发之地。
儿童少年意外伤害影响因素
宿主因素
年龄
儿童少年年龄或发育水平与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发生率有关。5岁以下-溺水;10岁以下-跌伤;5~15岁-交通事故。
性别
男性高于女性。(男孩子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爱尝试新鲜事物)
种族
可能与各民族经济水平、城乡环境、传统信仰和习俗有关。
心理-行为特征
多动、冲动、注意力分配障碍、情绪不稳定等心理行为特征与伤害关系密切。
近视
近视儿童少年伤害发生率高于视力正常儿童少年。
其他
左利手。
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
母亲文化、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拥挤和贫穷是伤害的危险因素。
单亲家庭孩子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家庭防范措施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儿童伤害在家庭中发生。
家庭经济状况:来自贫穷、低收入家庭者伤害发生率高。
社会因素
立法、咨询、公众、媒体的教育
儿童公共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安全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禁酒后驾车
伤害预防咨询
道路的设计与修筑
儿童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伤害控制理论:伤害预防的4E策略
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
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伤害的作用。
经济干预预(economic intervention)
目的是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来影响人们的行为。
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
用法律及法规措施影响人们的行为。
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通过普及安全知识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
Haddon模型
即“三因素三阶段”的理论
三因素
宿主
媒介物
环境
三阶段
发生前
发生中
发生后
Haddon伤害预防十大策略
预防危险因素的形成。
禁止生产有毒杀虫剂
减少危险因素的含量。
限制车速,限制城市游泳池跳台的高度,限制武器使用范围,有毒物品应安全包装等
预防已有危险的释放或减少其释放的可能性。
如防止儿童误食药物引起中毒
改变危险因素的释放率及其空间分布,可减少潜在性致伤能量至非致伤水平。
如儿童防止火灾烧伤,机动车应使用安全带及自动气囊
将危险因素从时间、空间上与被保护者分开。
如行人走人行道、戴安全帽、穿防护服、穿防护背心、戴拳击手套等
用屏障将危险因素与受保护者分开。
如用绝缘物把电缆与行人隔离
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
如机动车车内突出的尖2323⑦改变危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如机动车车内突出的尖锐器件应改成钝角或软角,以防撞车触及人体导致伤害
增加人体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
对已造成的损伤提出针对性控制与预防措施。
使受伤者保持稳定,采取有效治疗及康复措施。
主动、被动干预结合理论
主动干预是指全体自身选择一定的安全装备或采取某些行为方式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
如骑自行车者正确佩带头盔,可有效减少头部损伤。
被动干预是指在外界环境中配备安全设施,以减少伤害风险。
如汽车安全气囊在撞车时自动打开。根据实际需要,将两者合理结合起来。
伤害的预防对策
技术对策
开发研究各类伤害的自动报警措施,加强建筑设施的安全26管理和危房校舍的维修和改造。
针对当前儿童少年骑自行车交通伤亡和动物咬伤比例上升趋势,加强交通安全和动物管理工作。
完善伤害的急救护理系统,以减少伤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两种常见的儿童少年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
交通伤害(traffic injury)
即道路交通事故,又称车祸,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溺水(drowning)
是指当淹没/沉浸在水中时,人体经历呼吸系统损害的过程。
儿童少年故意伤害(intentional injury)
类型
儿童虐待( child maltreatment, child abuse)与忽视
儿童虐待:是指对18岁以下个体进行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商业性或其他形式的剥夺,对儿童少年健康、生存、发育或自尊心方面造成的实际或潜在性危害。
分类
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
如鞭打、用工具(如扫帚把)抽打,踢、摇晃、掐、烧烫或使小儿窒息。
性虐待(sexual abuse)
迫使儿童接受或参与自身并不理解、无法表示同意,违法或触犯社会规范的一组性活动等。
情感/精神虐待待(emotional/psychological abuse)
指对儿童在情感或精神上有伤害的行为,包括限制活动(如关黑屋),责骂、威胁、恐吓、歧视、嘲笑及其他非躯体形式的拒绝或敌视。3636让儿童目睹暴力事件,也是情感虐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忽视(neglect)
指不能对儿童物质、精神、医疗和教育等提供需要的行为,包括身体忽视(具备物质条件但不为儿童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衣食、住处和安全的环境)、教育忽视(剥夺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情感忽视(没给儿童应有的关爱和情感支持)。
流行特征
躯体虐待: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美国家庭暴力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施加躯体暴力的发生率,轻度为61.9%、重度为11.1%,且在1985至1995年间中无明显变化。
埃及某儿童虐待调查显示,37%的儿童曾遭父母殴打或捆绑;其中约26%因此而受伤(如骨折)。
2/3的韩国父母亲承认曾打过自己的孩子。
在罗马尼亚某调查中,4.6%的儿童报告自己曾遭严重的躯体虐待,包括物品打击、烧烫、挨饿;半数父母承认自己经常殴打孩子。
性虐待:侵犯者、受害儿童的年龄和性别不同,虐待的次数、频率和持续时间等不一样。
Pereda N等(2009)根据对22个国家的调查、65篇来自社区/学校的性虐待报告的综合分析,归纳得出:
儿童性虐待在许多国家(无论种族、肤色或经济发展水平)都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参与调查的国家/地区15岁前受过性虐待者男性占7.9%,女性占19.7%
实施性骚扰/性侵犯者97%以上为男性,其中约一半是受害儿童熟悉的人
情感虐待:儿童情感虐待大多伴随其他形式虐待
Brassard MR等(1993)认为: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忽视的核心问题;同躯体虐待相比,更易对儿童造成长期、深远的负性结果。
美国(1995年) :近一年内84.7%的家长曾对子女吼叫或尖叫;393953.6%威胁要打;24.3%曾诅咒孩子;16.3%曾对孩子进行恶意贬低;6%曾威胁要将他/她扔掉或送人。
陈晶琦(2004)年对全国484名中专学生的调查显示,46.7%的学生(男54.7%、女38.5%)报告16岁前至少1次被人羞辱的经历,如辱骂、讥讽、用“愚蠢”、“丑陋”、“笨”等词汇进行否定等,使自尊心受损。
忽视
在发达国家,忽视是儿童虐待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005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数据表明,该国有90.6万名儿童曾受到虐待/忽视;发生率12.4‰。其中63.2%为忽视(包括医疗忽视),18.9%为躯体虐待,9.9%为性虐待,4040视(包括医疗忽视),18.9%为躯体虐待,9.9%为性虐待,4.9%为情感虐待。
加拿大对儿童福利机构收集的13.55万儿童数据(虐待/忽视发生率21.5‰)进行核查,45%的案例被确定,其中躯体虐待占25%,性虐待占10%,忽视占46%,情感虐待占37%,而最主要的情感虐待形式是目睹父母间的暴力。
我国有关儿童虐待的研究也取得进展。
潘建平(2001)等对14省、25市用“中国3~6岁儿童忽视常模”调查显示,3~6岁城市儿童忽视率为28.0%(男32.6%、女23.7%)。
农村6~8留守儿童的忽视率为48.5%,9~11岁为49.7%。
大中学生的回顾性调查则显示
有童年被忽视经历者约占20%左右,无显著性别差异。
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性别
男孩躯体虐待受害率高于女孩,而性虐待(包括非身体接触性虐待)女孩显著较高。童年期被羞辱、目睹暴力等经历的男孩报告率显著高于女孩。
年龄
学前儿童、小学生的躯体虐待发生率较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下降。性虐待方面,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其他“易感”因素
包括多子女家庭、早产、体弱多病、不停哭闹、外貌不扬、先天畸形、精神疾病;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等。
家庭因素
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儿童躯体虐待和忽视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
父母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和他们对子女的躯体、情感暴力行为高度相关。
父母从小缺乏亲子依恋、婚姻破裂、困难时得不到亲友支持等,是虐待儿童的危险因素。
重组家庭的继父/母,儿童虐待行为发生率较高。对幼童多实施躯体暴力;对年长子女多表现为情感忽视。
父母不良行为:赌博、酗酒、物质滥用显著增加虐待儿童的危险。
社区因素
缺乏保护儿童的社会、卫生和教育等法律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经济收入相差悬殊等。
邻里关系差,缺乏支持家庭,爱护儿童的环境氛围。
存在卖淫、种族歧视、暴力、毒品买卖等现象。
人们对暴力普遍持宽容态度,甚至认为父母或其他成年家庭成员对儿童享有惩戒权等。
预防控制
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健康教育
帮助儿童了解自身权利,识别可导致伤害的危险情境,掌握保护自己的技能。
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发育知识,改善育儿技能。
指导教师了解预防儿童虐待的基本知识,预防校园暴力,禁止对儿童的任何形式的体罚和羞辱,及时举报儿童虐待案例。
通过大众传媒广泛宣传预防儿童虐待的知识,彻底转变采用体罚教育儿童的概念。
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活动
加强对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法律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会识别受害儿,为他们提供专业帮助。打破暴力循环,减少儿童虐待的新发病率及其危害程度。
开展家访,向受虐待易感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和服务。
根据家庭背景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完善儿童虐待预防监控体系,建立儿童虐待案例上报制度,完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受虐待/忽视儿童,对他们及其处在困境中的家庭提供帮助。
自杀与自伤
自杀(suicide)
是个体在意识清醒情况下自愿(而非被迫)以伤害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
自杀分类
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
有结束生命想法,但未付诸行动。
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
采取行动,但因方式不当或中途被救活而未成功。
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
有意图并采取行动而最终导致死亡,其死亡有鲜明的“自我施予性”(selfinflicted)。
流行特征与影响因素
流行特征
自杀行为表现为由意念→计划→行动的行为复合体。
自杀意念率,男16.9%、女24.6%
自杀计划率,男5.6%、女7.7%
前两类行为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
自杀行动率,男2.9%,女3.0%,无显著性别差异。
按该三类阶段表现的构成比,可组合成四组
I组
“既无意念、无计划也无行动”,男82.4%,女74.6%
II组
“有意念或(和)计划但无行动”,男11.2%,女16.5%
III组
“无意念或(和)计划但有行动”,男女均不足1%
IV组
“自杀意念、计划、行动俱全”,男2.0%,女2.0%
上述行为复合体在人群中有以下表现规律
整体上伴随年龄增长而检出率上升,初三出现小高峰
检出率与心理-情绪障碍的聚集密切相关
男女生在自杀行为的发生和起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影响因素
自杀行为由诸多遗传、个体、环境因素的交互、伴随作用综合产生。
自杀发生的机制与表现
应激-易感模型
个体特质:自杀者身上有某种易感特质,包括早年痛苦的生活经历、认知、人格缺陷、物质依赖倾向等。
应激源:不同价值观的冲突、现实与愿望的冲突、相对剥夺、应对危机技能缺乏等。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个体不仅易产生自杀意念,付诸实施的可能性也显著增加。
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E)等几类神经递质作为心理介导物质参与自杀过程。
主要表现
语言:话里或作品中透露想死的念头。如“我希望我死了”、“如果没有我,事情会好些”等。
行为:日常行为习惯变化大,如:突然从积极变为退缩,从安静变得话多,从谨慎变得爱冒险。
对环境变化“穷于应付”:常见环境变化如:家庭重大变故、重要人际关系结束、失恋、升学考试失败等。
心理行为异常:通常发生在前三者基础上,如:退出现有人际交往,与世隔绝,强烈孤独感等。
抑郁症:如绝望、低自尊、无助感、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等对自杀行为有较强的预示作用。
预防与控制
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一阶段:减少威胁生命、干扰治疗、干扰生活质量的行为,增加行为的适应性。
第二阶段:改善患者因经历心理创伤打击,而对生活感到极度失5959第二阶段:改善患者因经历心理创伤打击,而对生活感到极度失望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战胜该状态,并克服由此产生的不适行为。
第三阶段: 解决目前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患者的自尊与自信。
第四阶段:克服自我不完整感,发展寻找快乐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自杀预防三级网络体系
一级预防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生命教育、压力-情绪管理等。
二级预防
以社区为核心建立网络,早期筛选有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危青少年人群,重点是青春期抑郁症患者,建立相应人群保6060的高危青少年人群,重点是青春期抑郁症患者,建立相应人群保健档案。
三级预防
由精神科医生指导,社区、学校配合,针对不同类别自我伤害者进行危机处理。如对已制订自杀计划者,决定是否住院治疗,避免独居或接触自杀途径,订立不自杀契约。设置24小时求助专线,鼓励自杀意念、计划者求助。
自伤
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autolesionism)
广义
泛指自杀、企图自杀以及以任何方式伤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
狭义
专指刻意的、直接的造成身体的伤害。目的并非想造成死亡结果,又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分类
非致命性自伤行为分为五类
高致命性:上吊、开枪
低致命性:过量服药、注射兴奋剂
组织损伤:切割伤、烧伤
无肉眼可见损伤:疯狂运动、拒绝治疗
有潜在危害的自伤:故意酗酒、过量吸烟
自伤行为的高危因素
年龄和性别
学前、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较少发生,青春中期开始快速增加,青春后期和青年早期出现高峰,中年后逐渐减少。女性是自伤行为的高危人群。
应对技能
对易感者而言,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导火索,但是否真的实施取决于应对技能。
个性-心理特征
易感者常有自己未意识到的心理特征,如矛盾情绪、易怒、自暴自弃、情绪宣泄能力差。
情绪障碍
各种情绪障碍(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和反复出现的自伤行为密切关联。
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
暴力(violence)
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一类行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
包括发生于校园内、上下学途中、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 语言暴力、性暴力和情感忽视也纳入校园暴力范畴。
分类
躯体暴力
如推、打、踢等和其他可导致疼痛、伤害、损伤的攻击行为。
言语/情感暴力
如威胁、恐吓和歧视性辱骂等。
性暴力
性骚扰、性侵犯等。
主要表现
学生间的施暴行为
打群架、聚众闹事、调戏女生等
师生间暴力事件
老师体罚学生、学生围殴老师
校外人员闯入暴力事件
流行特征与危害
流行特征
每年死于他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约占5~19岁人群总数的1%,其中直接死于校园暴力的比例在持续上升。
言语暴力、性暴力、情感忽视等也纳入校园暴力范畴。
各类施暴者和受害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躯体暴力发生率之比为4:1。女生是性暴力的主要受害者。
致命暴力伤42%发生在学校建筑内,31%发生在校园中,10%发生于上下学途中,15%发生于校外。
校园暴力伤害符合“冰山”规律,死亡、伤残、受伤之比为1:50:1000。
校园暴力的危害因素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参与的系统可以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个人体本身的一些特征以及与个体互动最频繁的、人体主要生活活动场域的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如男性暴力倾向高于女性。 中系统:是介于微系统和宏系统之间的一个系统,指对个体有影响的群体,包括中间系统和外在系统两个层次。从家庭群体与学校群体进行分析:家是儿童少年主要的生活环境,其结构的不完整、关系的不和谐、70分析:家是儿童少年主要的生活环境,其结构的不完整、关系的不和谐、环境的不健康都会增加学生的暴力倾向。学校是儿童少年学习的地方,但由于学校对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对违法犯纪学生简单的求助于体罚,会增加暴力倾向。 宏系统:包括文化、媒体、价值观和社会环境。
校园暴力的特点
事件程度较轻,但危害不容轻视
发生率较高,每年受害于躯体暴力事件的中学生波动于35%左右(多数为打架)。
情感虐待现象常被忽视,发生率较高,危害很大。
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总数约1.6万人,其中死于躯体暴力者的比例有逐步上升趋势。
15~24岁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55%,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学生。
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令人担忧
低龄化:表现为施暴者明显低龄化。
团伙性:受影视中“帮派”、“行为”影响,在校拉7272 团伙性:受影视中“帮派”、“行为”影响,在校拉帮结派、打群架,致使暴力活动规模化、组织化。
暴力事件的复杂化、预谋化、智能化和恶性化程度在上升:常因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手段残忍,导致严重伤害。
校园暴力的危害
身心伤害
躯体损伤和残疾、更严重的暴力伤害往往表现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 Traumatic Disorder,PTSD)
PTSD:是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刺激后,延迟发生的一类精神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焦虑障碍。
严重者拒绝上课,受暴力欺凌后沉默寡言、行为怪癖,常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杀。
丧失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表现
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抑郁水平高,缺乏自尊和自信。
经常处于恐慌中,伴随紧张、烦恼、焦虑等情绪反应。
长期受欺凌将产生严重受挫感并逐步固化,甚至促使他们成年后出现家庭暴力的行为。
恶劣的社会影响
校园暴力破坏教学秩序,危害师生安全,使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
美国许多家长为躲避校园暴力,节衣缩食,把孩子送到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
在日本,校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直接原因。
以广州为例,初中“名校民办”,好初中绝大部分为民办。
频发的校园暴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福利负担增大、劳动生产率下降,破坏社会安定和谐。
网络暴力(Internet violence)
是指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言论打破道德底线,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
网络暴力的主要形式
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
非理性的人肉搜索和网络审判
人肉搜索:是指在虚拟社会和互联网论坛上利用人工参与、通过发问求助等方式获得众多互联网使用者的帮助与回来来找到自己找不到或不知道的信息,这种方式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性。
存在盲目参与、正义和道德被扭曲等问题,采取指责谩骂、曝光隐私等恶劣方式来审判处罚当事人,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权和隐私权的极大伤害。
充满流言的网络暴力
恶毒的言语攻击是网络暴力最基本最广泛的表现形式。恶语攻击、谩骂、侮辱等。
网络暴力的流行特征与危害
流行特征
群体的情绪性、非理性、失范性
群体的盲从性、从众性
危害的无国界、扩大化:全球化
群体中个体的避责性
危险因素
微系统
儿童少年自身的冲动性与情绪化特征;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责任意识缺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下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推动者或受害者。
中系统
家庭与学校关于网络暴力的认识度与关注度都远远不够。父母对网络技术的不熟悉、不适应;学校更多关注学习成绩。
宏系统
法律体制的发展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污秽的图片与暴力的图片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已经是社会的常态。
网络暴力的危害
挑战公民的道德底线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引发社会群体漠视
扰乱虚实社会秩序
践踏现实社会法律
校园暴力与网络暴力的预防和干预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

家长应做到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加强亲子交流和沟通,让孩子从小建立安全感。
提高自身和孩子的道德品质。
对网络使用的正确引导,既不过分压抑也不过分放纵。
学校应做到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根据需要组织校卫队维护治安。
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给学生提供受关注、被接纳的机会。
保护学生权益,不随意开除、劝退学生,防止其失学和流失社会。
开设网络道德知识教育课,从理论层次加强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减少学生网络暴力的参与。
社会应做到
发动社会团体,坚决抵制渲染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追求轰动效应的花边新闻。
加强对校园周边歌舞厅、网吧、迪吧等青少年易聚集商业场所的管理。
加大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对没有事实依据的谣言进行及时的解释与删除,并对宣传谣言的人给予法律的制裁。
将预防校园暴力和网络暴力纳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体系
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不要以暴制暴,也不能以怯弱的“以德报怨”方式,屈服于校园暴力的威胁。
教育与法律制裁相结合。
积极推荐青少年网络教育工程,有效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促进线上和线下预防措施的互动整合。
及时发现隐患
成人及时发现儿童少年可能出现校园暴力的早期信号。
学习效率和成绩急剧下降。
无法控制愤怒情绪,如在涂鸦中描绘暴力;对一些小8989 无法控制愤怒情绪,如在涂鸦中描绘暴力;对一些小事反应异常强烈。
性格突变,不愿与人交流,经常对着电脑自言自语。
及时启动应急机制
暴力发生后立即行动,力争将伤害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确保学生远离危险场景。
从公安部门获得支援,落实危机干预责任;急救和治疗。
正确处理惨案余波,如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反应,接受精神卫生咨询,帮助受害者寻求司法等后续援助。
面对网络暴力事件,要综合法律、行政、自律各方面因素,做到“立、堵、建、疏”相结合。加强立法、查堵暴力信息、建立文明的主流意识、疏导网民行业自律。
教育过程卫生
教育过程卫生(Health of Education Process)
教育过程(education process):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育过程卫生 :就是要合理安排教育过程以有利于儿童少年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卫生、作息制度卫生和体育卫生等。
学习的生理心理基础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学习记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意义
优势法则(dominant rule)
内容
少数最强、最重要及符合愿望的刺激在皮层相应部位形成优势兴奋灶。
优势兴奋灶的兴奋度增高,并使其他部位呈抑制状态。
优势兴奋灶具有良好反应能力,易形成条件反射。
不同年龄儿童优势兴奋灶持续时间不同。
卫生学意义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考虑儿童不同年龄特点,确定教学持续时间
始动调节(initial regulation)
内容
大脑皮层工作能力从低到高逐步进展,因为脑皮质的功能启动和它对其他器官、系统的调节需要一定时间。
卫生学意义
在学日、学周、学期、学年开始时,学习难度和强度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强。
动力定型(dynamic finalization)
内容
当身体各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皮质上的兴奋、抑制过程的时空关系将相对固定。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按一定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称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的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兴奋过度扩散。刚入学小学生的多余行为。
第二时相,兴奋过程逐渐集中。老师上课时强调课堂秩序的行为。
第三时相,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课堂良好秩序的养成。
卫生学意义
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年龄越小,神经系统可塑性越大,动力定型越易形成
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不要轻易改变已建立的动力定型。
镶嵌式活动(mosaic situation)
内容
伴随学习性质变化,脑皮层的功能在定位上(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相互轮换,称镶嵌式活动
卫生学意义
可使大脑各个区域的机能轮换,使各个区域轮流休息,维持较长的工作能力。
教学安排中注意课程性质的轮换,脑力和体力活动交换
年龄越小,各种活动的轮换越频繁
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 inhibit)
内容
当神经细胞的损耗超过其恢复过程,直到超过其功能限度,脑皮层即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
卫生学意义
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适时组织休息或安排其他活动。
教学过程中注意早期疲劳表现,避免过劳发生
终末激发(terminal motivation)
内容
大脑皮质在持续长时间的功能活动后,兴奋性逐渐降低,但即将结束工作任务的喜悦可反射性引起大脑皮质一过性兴奋性增高
卫生学意义
可适当利用终末激发的特点,以提高学习效率。
如,一节课末的小结
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
学习日脑力工作能力存在四类规律性变化
内容
Ⅰ型:学习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渐升高,约2h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随后又逐渐下降;学习日末时下降到略低19于学习日开始水平。
Ⅱ型:与Ⅰ型相似,只是在学习日末时出现“终末激发”
Ⅲ型:学习日开始就持续升高
Ⅳ型:兴奋性很早就迅速下降
卫生学意义
Ⅰ、Ⅱ型符合皮质功能活动特点,学日末工作能力无严重下降,休息后恢复。
Ⅲ、Ⅳ型是不理想的变化类型。Ⅲ型提示大脑皮层的功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势必导致皮质抑制和能量耗竭。Ⅳ型兴奋性迅速下降,提示皮质的功能已处于抑制状态。
学周工作能力变化特点
开始因始动调节,周一工作能力一般,周二开始逐渐升高,周三、周四达高峰,周五略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经休三、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21周三、周四达高峰,周五略下降或出现终末激发,周末经休息工作能力恢复。
学周无明显高峰或高峰下降过早属不良神经生理活动表现,提示学习负担过重,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兴趣不高等
学年工作能力变化特点
学期初能力较低,中段能力达到并维持较高水平,学期末能力下降或有终末激发。
第二学期工作能力也出现高峰,但比第一学期相对低,学期末工作能力通常全学年最低。
脑力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健康状况
遗传
学习动机和态度
学习兴趣
学习和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作息制度安排、营养膳食
情绪和情感因素
学习负荷评价
学习负荷和学习疲劳
疲劳产生途径
早期疲劳 — 慢性疲劳 — 过度疲劳
疲劳(fatigue)
是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下,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所产24生的保护性抑制。
早期疲劳
是一种生理现象,短时间即可恢复;出现早期疲劳是学生生理负荷达到临界限度的指标。
过度疲劳
是因疲劳的长期延续导致慢性疲劳并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无法通过短期休息而恢复。对学习效率、身心健康危害都很大。
学习疲劳的阶段表现
时相Ⅰ-早期疲劳:优势兴奋性降低,内抑制障碍
不能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只能对个别条件刺激反应
兴奋的泛化: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时相Ⅱ-过度疲劳: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加深和扩散,兴奋过程和内抑制都减弱或障碍。
上课时打哈欠,瞌睡
对条件刺激的错误反应增加,反应量减少,反应时延长。
学习疲劳的测定、评价方法
体征与行为观察法
直接观察疲劳的行为表现,以课堂表现(交头接耳、小动(三) 学习疲劳的测定、评价方法五、 学习负荷评价27作等)为主,记录次数并比较。
间接观察法:问卷调查,以主观感觉分析学习负荷
健康调查法:因病缺课率、疾病患病率等指标,间接反应疲劳的健康影响。
教育心理学方法
通过检查学生有关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变化,间接反应疲劳的发生。
如测定完成定量作业的速度和错误率;测定短时记忆量等
生理学测定
如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等
皮肤电活动测定、脑电图测定、条件反射测定、血尿儿茶酚胺类测定。
剂量作业试验和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
剂量作业试验,如校字法、校图法、图形译码法
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如视觉反应时或听觉反应时。
作息制度卫生
作息制度卫生要求和制定原则
根据脑皮层功能特点和脑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活动与休息交替;
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学生的生理需求;
既能满足学习需要,又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与家庭的作息制度相互协调统一;
作息制度一经确定不要轻易改变。
一日生活制度
课业学习
课业学习时间
小学生每日学习总时数,1~2年级≤4h, 3~4年级≤5h, 5~6年级≤6h
小学5年级以上每日早读15min,上课5学时, 40min/节
1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2年级每日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40min,3~4年级≤ 60min, 5~6年级≤ 90min
每节课持续时间
我国目前采用:小学40min;中学45min;大学50min
提倡课堂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如“读、议、练、讲”的镶嵌式教学方法。
早晨第一节课开始时间
课外活动
包括体育锻炼、文艺、科技、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小学生≥3~3.5 h,中学生≥ 2~2.5 h,其中至少应有1h体育锻炼时间
我国现行卫生标准(GB/T 17223-1998)的要求,小学生每天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中学生除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外,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宜少于3次,每次45min
睡眠
可恢复疲劳,促进记忆
睡眠时间应随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异。
小学生1~2年级≥ 10h,3~6年级≥9h
中学生8h,
大学生8h。
休息
课间休息、午间休息、晚自习休息
每节课间休息10min;
第2、3节课间休息20min;
保证午休。
自由活动
小学4年级以下 1 ~ 1.5 h/d
小学4年级以上 1.5 ~ 2.5 h/d
看电视或课余时间上网都不宜超过1 h
进餐
三餐制
三餐能量比:30:40:30
进餐时间20~30min,餐后休息0.5~1 h再开始学习
晚餐离睡觉时间不得少于1.5h
学周安排和课程表编制
依据学周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周一、五学习任务不宜过重,周末作业适量。
编制课程表应考虑学日工作能力变化
安排课前早读 — 始动调节
第一节安排较直观形象的课,如语文、地理等
最难的课安排在上午2、3节,最易的安排在上午第4节,下午末节
一般不连排两节相同课程 — 镶嵌式活动
周二至周四安排较难的课
学期、学年安排
依据学生年龄及环境特点确定学期、假期的相对长短
寒暑假中学两个月,小学两个半月
各学期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近,难度逐步加重,教学进度要均匀。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在学期内完成,不应占用假期授课或补课
多组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郊游、文艺欣赏、科技活动、夏令营等。
体育锻炼卫生
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学校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和基本原则
年龄、性别和健康适应性
年龄特点
小学生 —— 平衡、协调、灵敏、柔韧能力
初中生 —— 速度
高中生 —— 重力性力量和专项耐力
性别特点
进入青春期后,性别差异明显
男生肌肉发育快,骨骼承重和抗拉能力强,心脏容积和每搏输出量大。奔跑、跳跃能力强。
女生四肢较短、躯干较长、肩窄、骨盆宽,重心较低。平衡、柔韧性强。
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应男女生分别选择。
健康水平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决定运动负荷,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发育水平和技能学习能力进行健康分组。(基本组、准备组和特别组)
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卫生原则
循序渐进
无论运动量、技巧难度及运动复杂程度,都须有计划、有步骤提高,使机体有适应过程
全面锻炼
人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和协调,各种身体素质也相互影响和制约,应全面发展。
力量素质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儿童期应以自身一、学校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和基本原则51力量素质: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儿童期应以自身体重为负荷,训练力量与动作协调。青春期应逐步接受负重训练。
速度素质
50m跑,儿童期是发展速度的关键阶段,既要加强锻炼,强度又不能过分。
灵敏素质
十字跳,儿童期发展最快,取决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传导速度,又与力量、速度、协调性等素质密切相关。
耐力素质
中长跑,在青春期增长最快,受神经、呼吸等系统功能的综合制约。
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驱,儿童期最好,小学初中是训练的黄金阶段
爆发力
立定跳远,反应下肢肌肉的爆发能力
平衡性
杠上体操,全面锻炼即利用各种适宜的运动项目,促进身体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协调性和平衡等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的过程。
要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运动开始时,机体需要启动神经、心血管等系统,调节松弛状态的肌肉和关节,以适应由安静到运动的转换,否则易导致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发生运动创伤。
剧烈运动后,自主神经由紧张恢复到安静需一定时间。应逐渐减少运动量,再到静止休息。
重力性休克
运动与休息适当交替
无间断训练,机体超负荷运转,造成训练过度和运动创伤。
休息时间过长,身体应激状态下降,增大再运动时的惰性。
应该适当休息,利于身体各部分及时恢复生理功能。
合理组织体育课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取决于课程的强度、密度和时间等三因素的综合。
强度: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密度:一节课时内学生实际运动练习的时间占全课总时间的比例,以30% - 40%为宜。
时间:一节课总时间。
运动负荷的评价指标
靶心率
即达到最大运动强度60%~70%时的心率,不应低于120次/分,也不得超过200次/分。
脉搏曲线图
①曲线逐渐上升,基本部分中间达到最高,至结束部分逐渐降低
②曲线坡度平缓,不出现骤起骤落的波形。
③准备部分脉搏宜为80~130次/分,基本部分为130~180次/分,结束部分将至120~90次/分;课后10分钟恢复到安静水平。
体力活动的自我监测
常用监测指标
30秒20次下蹲试验
15秒原地快跑
台阶试验
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主观感觉
运动时出汗量、运动后情绪、食欲、疲劳状况等
客观评价
运动成绩变化和体能测验结果。
合理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课间操:始动调节/可有效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灶,消除疲劳,保护视力。
小组锻炼:以组为单位,保证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的重要措施,利于脑力与体力活动的转换,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合作精神。
课余运动训练:业余体校、校运动队、体育特长班等。训练注重系统性和基础性。
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
预防运动性创伤
运动性创伤(sports injury)
主要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与运动有关的身体内61外各种急慢性意外损伤的总称。如运动性腹痛、骨折、脱臼、扭伤、挫伤等。
分析创伤性质和原因
训练水平低,没按动作要领操作;
现场组织工作差,安全保护力度不够;
事先未检查场地设备,缺乏必要防护措施;
学生身心状态不佳;
不良气候因素;
准备活动不足
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不切实际的技术要求。
学校教育设施与设备卫生
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卫生(school educationteaching facilities)
是指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所需的物质资料,主要包括校舍、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及设施等。
教室的大小、采光、照明、通风、采暖和室内微小气候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卫生的重要参数。
校址及教学用房的卫生要求
校址的选择
学校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动、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根据其服务半径(service radius of school)
原则
小学就近入学,中学相对集中
步行时间
小学生10min,中学生15~20min
距离
中小城镇小学≤500m,中学≤1000m;乡村小学≤1500m,中学≤2500m
学校的外部环境
学校不得建在与市场、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毗邻的地方
应远离喧闹的街道、工厂、火车站、飞机场等;与铁路不小于300m,与城市主干道不少于80m
无污染地段,远离化学、生物、物理污染源
宜设在科技文化、体育等设施附近
周围交通便利,能为学校提供给水、排水以及供电设施等条件。
学校的内部环境
足够的面积,保证能合理布置建筑物、绿化带和活动场地
教学用房应该有良好的朝向和日照条件
校内不能有高压线、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等通过。
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如地震断裂带、滑坡体
学校用地及校园总平面布局
学校用地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和绿化用地等
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城市小学不宜大于0.8(即学校总建筑面积与学校建筑用地面积之比),中学0.9;农村小学不宜大于0.7,中学0.8。
体育用地包括用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进行课间操,小学每名学生不宜小于2.3m2。中学生不宜小于3.3m2。
绿化用地:绿化面积每名小学生不应小于0.5m2,中学生不应小于1m2 。
校园总平面布局
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运动场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互不干扰;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用房,靠近室外运动场地;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教学用房的位置
校门口道路车流量不宜超过300辆/h;
建筑物间距要求: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间距不应小于25m;教室长边与运动场的间距不小于25m;
学校的建筑基底面积约占校地面积的25%~27%(楼房)和33%(平房),每名学生校园占地面积中学为11~15m2,小学为10~13m2。
城市小学教学用房以2层为宜,最多不超过3~4层,中学不超过4~5层;农村学校宜采用平房或2层。
校园内道路系统应直接、顺畅,紧急时可保证人流的安全疏散。
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
朝向
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朝向。教室、实验室一般以南向为宜;而生物标本室、美术教室则以北向为好。
走廊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教学用房走廊的净宽度为:内廊不小于2.1米,外廊不小于1.8米。为保证学生安全,外廊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米。
楼梯
楼梯设计应遵循保障安全、便于行走和疏散的原则。楼梯内应直接天然采光,不应采用螺旋式或扇形楼梯;楼梯坡度≤30°;楼梯踏步在3~18级之间;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米,不能做花格栏杆;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0.2米。
数目及净高
普通教室的布局应安排初级班在楼下,高级班在楼上。教室和经常使用的教学用房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通常一条走廊(三)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20房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通常一条走廊的单侧或两侧教室不宜超过2~4个。
风雨操场
风雨操场宜设室内活动场、体育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及男、女更衣室等。为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可采用大、中、小型三类面积,净高控制在6~9m。室内活动场窗台高不宜低于 ,不采用坚硬地面,固定设备(三)中小学校教学用房的合理布局22活动场窗台高不宜低于2.1m,不采用坚硬地面,固定设备的埋件不应高出地面。
教室的卫生要求
教室的内部布置及卫生要求
教室大小
主要根据同时在教室内的学生人数决定;
普通教室内单人课桌的平面尺寸为0.6m*0.4m。
每名中、小学生教室内占地面积分别为1.39m2和1.36 m2。
教室安全出口的门洞宽度不应低于1.0m,合班教室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m。
教室布局
桌椅的布置:教室课桌椅的布置应方便就座、起立,便于教师巡回指导,符合良好的视听要求。
水平视角
学生看黑板的视线与黑板面形成的水平夹角。
不小于30°
使前排边侧学生能看清黑板
垂直视角
学生看黑板上缘视线与黑板面形成的垂直夹角。
不小于45°
使前排中间学生看黑板时不至于过度仰视
教师设备
除黑板和讲台外,应设置投影仪、展示园地、广播音响、储物柜等。
教室朝向
教室的朝向主要考虑:在冬季,室内能获得较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以及墙面上能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室内能获得较多的紫外线;在夏季,室内及墙面应尽量接受较少的日照辐射热。因此,教室的朝向最好是坐北朝南,同时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能防止暴雨的袭击。
教室的声学环境
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学辅助用房和教师办公室的允许噪声级≤50分贝(dB),并且应防止校内噪声的相互干扰。
计算机教室
单人计算机桌平面尺寸不应小于0.75m*0.65m,课桌椅排距不应小于1.35m,纵向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7m。
教室的自然采光和照明
教室自然采光(nature lighting)
卫生学要求
满足采光标准,课桌面和黑板上有足够的照度;
照度分布比较均匀;
单侧采光的光线应从学生座位左侧射入,双侧也应将主要采光窗设在左侧;
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作用,创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
教室自然采光的标准
玻地面积比
窗的透光面积与教室的地面积之比。
不低于1:5
室深系数
窗上缘距地面的高与室进深之比
单侧:不低于1:2;双侧:不低于1:4
投射角
室内工作面上一点到窗侧所引水平线与该点到窗上缘之间连线的夹角。
不小于20°~22°
开角
室内工作面上一点到对面遮挡物顶点的连线同该点到教室窗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
不小于4°~5°
采光系数
指室内某一工作面的自然光照度与同时室外开阔填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不低于2%
采光效果
窗户用无色透明玻璃,并保持清洁状态
教室各表面应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装修
桌椅颜色不宜过深。
采光均匀性
采光的均匀性与窗口形状和窗间墙有关,正方形采光最高,竖长方形次之,横长方形最小;
最好双侧采光
采光方向
南北向双侧采光最好。
教室人工照明
卫生学要求
保证课桌面和黑版面有足够的照度;
照度分布均匀;
避免产生阴影或眩光;
不因人工照明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影响空气的质量和安全。
照度及其标准的确定
视疲劳与照度的关系:相对视疲劳与照度的对数呈反比。
远视力、近视力与照度的关系
教室照度卫生要求
300lx的照度是视觉功能变化速度快慢的转折点。建议教室课桌面上的照度标准最好选择此值。
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黑板照度不低于500lx,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8。
照明灯的布置
照度
取决于灯的种类、功率和数量。
50m2安装8支40W的荧光灯可达到标准要求。
照度均匀度
主要取决于灯的数量和悬挂高度。
与灯具的形式、布置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一般情况下,照度均匀度随悬挂高度的升高而加大的。
眩光及其控制
眩光
在视野内形成视觉上的不舒适、烦恼、干扰或造成视觉疲劳的亮度。
分类
直接眩光
指在观察物体的方向或接近这一方向的发光体而引起的眩光。
反射眩光
是由视野内的定向反射表面反射的高亮度影像所产生的眩光。
控制
限制光源亮度;
适当的悬挂高度与必要的保护角:
高度1.7m
保护角:最好45°,至少不应低于30°。

适当提高环境亮度,减少亮度比。
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
教室通风和采暖
教室通风换气的卫生措施
应规定教室的换气次数。一般要求小学教室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宜低于3次;中学教室不宜低于4次;
教室应有足够通风口面积,并应对侧设窗;
教室设气窗(风斗式小窗),其总面积不低于教室地面积的1/50~1/60;
建立合理的通风换气制度:下课铃响后马上下课;全体师生离开教室;开窗进行通风换气。
教室采暖的卫生措施
《中小学校教室采暖温度标准》规定,教室中部(距地面1米处)的温度为16℃~18℃,不宜超过20℃;相对湿度为30%~80%,最好为50%;风速不超过0.3m/秒;
室温应尽量保持均匀,室内水平和垂直各点温差均不超过2℃;
最好采用集中的热水式取暖,其表面温度不超过70℃。
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卫生
黑板及多媒体讲台卫生要求
黑板尺寸
长度小学不小于3.6m,中学不小于4.0m,高度均不小于1.0m
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距离
小学0.8~0.9m,中学1.0~1.1m。
黑板表面
耐磨且光滑度低的材料制成,如黑色或墨绿色的磨砂玻璃黑板。
黑板面的反射系数
是指某物体表面上反射的光通量(反射照度)与入射该物体表明上的光通量(入射照度)之比。
反射照度
是指将照度计接收器的感光面对准墙壁表面,逐渐远离墙壁,待照度计值稳定后的读书。
入射照度
是指将照度计的接收器贴在被测表面上测量所得值。
多媒体讲台的卫生要求
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坚固耐用、散热良好;
方便授课教师操作和使用设备,使用方便舒适,符合基本的人机学要求;
讲台四周无菱角,保护师生安全;
有网络接口、USB接口等
符合固定的规格。
课桌椅卫生要求
学校课桌椅基本要求
坐姿:良好的坐姿是:脊柱正直,写字时头部不过分前倾,不耸肩,不歪头,前胸不受压,大腿水平,两脚平放于地。保持一个稳定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的体位。 前位坐姿: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上或前方的坐姿• 适用于写字。 后位坐姿:上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之后,其背部必须有依靠• 适用于休息、听课和看书。 写字时眼与桌面上书本距离应为30~35cm
满足写字、看书和听课等教育需要。
符合卫生学要求:课桌椅要适合就座儿童的身材,提供良好的坐姿,减少疲劳发生,不妨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护视力。
安全、坚固、价廉物美,便于清扫。
课桌椅的功能尺寸
椅高
椅前缘最高点离地面的高度
适宜的椅高与小腿高相适应等于腓骨头点高或再低1cm(穿鞋情况下)。
桌椅高差及桌高
指桌近侧高与椅高之差。
合适的桌椅高差
1/3坐高作为桌椅高差的根据。
学龄儿童适宜的桌椅高差为其坐高的1/3;
青少年则在此基础上提高1~2.5cm。
个体儿童:桌椅高差=0.408×坐高-4.5cm
桌椅高差的卫生学意义
高差太大,书写时则双肩上耸或单臂横架于桌面,形成脊柱侧弯;太小时两上肢势必成为支持上身重量伏于桌面易形成脊柱前弯。
桌下空区
以满足就座时下肢在桌下的自由活动,并在大腿与屉箱底之间有一空隙。
桌面至箱底的高度不大于桌椅高差的1/2。
桌面
可分为:斜面(10°~12°)和平面两种。
桌的前后尺寸约等于前臂加手长或不小于书本长度的一倍半。
左右宽度不小于书写时两肘间的距离。
椅面
椅深
指椅面前后方向的有效尺寸。要求大腿的后2/3或3/4应置于椅面上,小腿后留有空隙。
椅宽
指椅面前缘左右方向的尺寸。应略等于臀宽。
椅靠背
最好与腰部外形相吻合。
靠背以向后倾斜5~10度角为宜。
上缘高达肩胛下角之下。
学校中不应采用无靠背的板凳。
桌椅距离
指桌与椅的水平距离。
椅座距离
椅面前缘与桌近缘向下所引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以4厘米以内的负距离为好。
椅靠距离
椅靠背与桌近缘向下所引垂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就座儿童的胸前(穿衣情况)应有3~5cm 的自由距离
课桌椅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
2014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3976-2014),于2015年5月起正式实施。
课桌椅卫生管理
管标准→针对厂家。
管分配和管使用→针对学校。
一般一间教室可预置1~3种型号的课桌椅,矮的在前,高的在后。
电脑使用的卫生要求
电脑布置基本要求
学生使用电脑的姿势要求
使用键盘打字时宜采用正直姿势,使用鼠标浏览屏面时宜采用后位坐姿;
头颈部宜保持正直或略微前倾,眼睛到屏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cm;
肩部放松,肘屈角度等于或略大于90度;
腰背挺直,避免弓背、扭转或向一侧偏斜;
手腕自然舒展,与前臂形成一条直线;
膝屈角度等于或略大于90度。
学生使用电脑的环境要求
学生生活设施卫生
学生(职工)餐厅的卫生要求:选址、布局、卫生要求等
校车的卫生要求:校车的配置和安全管理
其他生活设施的卫生要求:厕所、饮水处、浴室和宿舍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概述
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概念
学校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促使个人或群体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健康教育的目的
消除或减轻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对公众健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学校健康教育(school health education)
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多种形式的教8为核心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
健康促进和健康促进行为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
健康促进(美国健康教育学家)
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
促进健康行为(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
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的5个主要特征
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健康的有利性;
行为表现的规律性;
行为与所处环境的和谐性;
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的一致性;
行为强度的适宜性。
健康行为分为五大类
日常健康行为
戒除不良嗜好
预警行为:开车时使用安全带、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健康促进学校
《健康促进学校规范》(WS/T 495-2016)
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是指学13校内所有成员为维护和促进师生健康共同努力,制定促进师生健康的规章制度,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健康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
健康营养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
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
知识性、行为性、信念性和功能性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2015年版)》66条,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健康技能3个方面。
学生健康素养
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正取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具备健康素养学生的要求
掌握相关健康知识
具备辨别良莠信息的能力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识别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具备运用人际交流技巧增强健康的能力以及倡导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的能力。
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基本内容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积极锻炼
疾病预防
传染病的传播、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知识(初中)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情绪、发展良好自我认知、提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安全应急与避险
地震、火灾、网络安全等
专题教育
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
毒品预防专题教育
预防烟草教育
学校性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教学方法
直接式(传统式和参与式)和间接式
传统式健康教育方法
课堂讲授:国内最常用,系统
讲座:专业性、针对性强,开拓思路,激发学习动机
示教:演示,学生亲自练习,加深理解,掌握技能。
参与式健康教育方式:学生为主体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积极思考、深入分析、相互交流
头脑风暴:老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
角色扮演:小品和游戏活动,注意总结
辩论和演讲:多个角度阐述问题
同伴教育:敏感问题效果好
间接传播方法
大众媒体:受众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扩散距离远、覆23盖区域广。如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QQ等向学生定向推送健康知识。
试听手段:视觉教具、听觉教具和视听觉教具
网络系统性学习
学校健康教育组织实施
课堂教学
专业课程设置:“体育与健康”
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生物”和“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行健康知识的渗透与整合。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
教师培训
健康教育知识面广,包括卫生保健、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心理健康、预防伤害、控制吸烟、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法律法规等;师资培训方式:26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法律法规等;师资培训方式:培训班、教研活动、教学交流、示范课、观摩课等。
学校支持性环境
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主要理论与学校应用
生活技能理论
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l competence)
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28理状态,并且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合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生活技能教育(life skills-based education)
是促进心理社会能力在适宜的文化背景下实践并得到发展,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健康和社会问题,保障人权。
生活技能核心能力概括为五对十种能力

自我认识能力-同理能力
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调节情绪能力-缓解压力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组织改变理论
组织改变理论模型
是通过人群所在组织的改变、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完善,实现对组织内的全体人群的干预。
四个阶段
确立问题或认知阶段
认知和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评价
初期行动阶段
制定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
执行阶段
制度化阶段
新政策变为确定的、新的目标价值融入组织中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I)
指一项新事物(新思想、新工具、新发明或新产品)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34(新思想、新工具、新发明或新产品)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在整个社区或某个人群内扩散,逐渐为社区成员或该人群成员所了解和采用的过程。
DI的五个阶段
认知阶段:首次接触新事物,但了解不多
说服阶段:开始产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
决策阶段: 评估优势和劣势,决定采用或拒绝
实施阶段:不同程度采用了新事物
确认阶段:定型,决定继续使用新事物。
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是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人体行为的理论,又称理性行为理论。
基本假设
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理论应用
学生很少用早餐的干预研究。
大众意见领袖理论
大众意见领袖(popular opinion leaders, POLs)
是指大众信息传播中信息从源头到一般受众的中间处理环节或节点,也37息传播中信息从源头到一般受众的中间处理环节或节点,也称舆论领袖。
信息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模式
宏观规划层面的模式
PRECEDE-PROCEED模式
是通过对围绕目标人群的社会、流行病学、教育生态学以及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相关影响项目成败的促进与制40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相关影响项目成败的促进与制约因素,规划与评价项目的启动、实施和完成项目的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的循证模式。
PRECEDE-PROCEED模式内涵
PRECEDE的英文全称: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and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教育和生态评价中的倾向因素、强化因素和促成因素。
PROCEED的英文全称:policy, regulatory, and organizational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教育和环境改变中的政策、管理和组织策划。
PRECEDE-PROCEED模式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评价,以识别生活质量问题而进行的社区感知评估为起点。
第二阶段:流行病学评价,遗传、环境和行为三类因素
第三阶段:教育和生态评价,分类为诱因、启动或强化因素
第四阶段:行政和政策评价和干预校准
第五阶段:实施或执行
第六阶段:过程评估
第七阶段:影响评估
最后阶段:结果评估
PEN-3模式
是由三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维度组成,每个维度都有P、E、N的首字母缩略词的一种追求文化适宜性的规划模型。
文化认同维度:个体(person)、家庭(extended family)、社区(neighborhood)
关系和期望维度: 感知(perceptions)、驱动因子(enablers)加强因子(nurturers)
健康行为的文化适宜性维度:积极因素(positive)、少见因素(exotic)消极因素(negative)
PEN-3模式应用
第一阶段:健康教育,在个体、社区和家庭三个水平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第二阶段:通过调研收集认知、驱动因子、加强因子三个方面的数据。
第三阶段:收集健康相关数据分为积极因素、少见现存因素、消极因素三类。
第四阶段:将信念分为久已形成者和新形成者,并选择合适健康教育策略。
社区卫生规划途径模式(planed approach tocommunity health model, PATCH)
是基于PRECEDE模型创建,通过社区动员、形势分析、确定优先的健康领域,制定干预实施计划,结合评价对计划实施进行反馈的闭环模式。目标:提高基于社区健康促进计划的规划、实施与评估能力。
关键要素
社区成员参与过程
数据引导程序开发
参与者制定一个综合健康促进策略
评价强调反馈和计划改进
提高社区健康促进能力
5个阶段
社区动员
收集组织数据
选择健康优先
制定全面的干预计划
评价
干预地图模式(intervention mapping,IM)
是关注环境中的个体行为,构建循证的健康促进项目的过程。
IM模式的6个步骤(基于学校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预防的IM干预)
进行需求评估:了解常见意外伤害种类及其危险因素
定义项目和执行目标:确定目标为降低下肢运动伤害的发生率
选择方法和策略:小学体育课堂的伤害预防课程、手机短信、宣传海报、信息网站等。
建立项目计划:8个月
通过并实施项目计划:执行上述计划
评价:有效
微观规划层面的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
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构建解释人们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模式。
HBM模式组成
严重性感知
易感性感知
获益感知
障碍感知
行动提示
自我效能
跨理论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
又称为阶段化模式,是关注行为变化的解释,明确行为变化的时间维度,指导人们可通过阶段化的规划做出行为57化的时间维度,指导人们可通过阶段化的规划做出行为改变过程的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评价
评价类型
形成评价
主要内容
了解目前学生的健康知识态度和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状况、学校现有的资源、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传播材60健康状况、学校现有的资源、实施方案的科学性、传播材料、测量工具的预实验与完善。
主要指标
一般包括实施计划的科学性、政策的支持性、技术的可行性和目标人群的接受程度。
过程评价
健康教育活动评价
课堂教学有无课时、教案、考试;有无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无活动方案、活动过程资料、学生参与情况等
学校卫生服务评价
健康体检的内容和次数、常见病筛查和治疗、心理卫生问题筛检等
学校环境评价
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
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
学生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
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发病率、患病率、检出率等
评价方法
观察法
个人访谈、小组访谈和资料与案例分析
调查问卷
评价维度和指标
知识
态度
能力
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