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艺术基础理论与美术基础理论
美术学科知识第一章:艺术基础理论与美术基础理论思维导图笔记。
编辑于2021-03-25 21:05:57艺术基础理论与美术基础理论
4.美术欣赏与美术接受
美术欣赏【简答】
(一)美术欣赏的概念
客观性
主观性
(二)美术欣赏的意义
1.开阔生活视野,拓展知识领域
2.陶冶情操,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
3.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美术欣赏的过程
描述
分析
解释
评价
(四)美术欣赏的审美心理
1.直觉与感觉
2.体验与想象
3.理解与创造
美术评价
也称美术批评
美术接受
(一)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社会环节
1.性质
2.社会环节
包含:美术展览馆、新闻媒介、美术出版社、美术博物馆、美术市场、美术院校等
(二)美术接受与美术批评
美术批评
对象是美术作品 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征
3.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的概述
(一)基本概念
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
(二)特点 (单选、多选)
造型性
视觉性
可视性
空间性
瞬间性
静止性
美术的性质
(一)社会性质
1.从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来看
2.从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
3.从美术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关系来看
(二)认识性质
1.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2.美术运用视觉形象反应世界
直观性
确定性
可视性
美术反应世界的真实性
(三)审美性质
1.美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美术的审美本质
3.美术的审美特征
是美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属性
美术的功能【填空、判断】
认识功能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美术的语言
(一)造型元素
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
(二)形式原理
1.形式美原则
形式美的原理是变化与统一的和谐,这是形式美的总规律,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普遍原则和规律
2.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节奏与韵律
(3)对比与调和
(4)变化与统一
美术的主要类别
按物质材料与制作方法划分
建筑
雕塑
绘画
现代设计
工艺美术
书法
篆刻等
按使用功能划分
纯美术
实用美术
按自身材料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划分
“再现性”美术
“表现性”美术
按视觉形式及认知归类分
具象美术
意象美术
抽象美术
2.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的过程 (单选)
艺术创作的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重要阶段 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三阶段:从”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1.体验活动
2.构思活动
3.传达活动
(二)艺术创作的方法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董希文《开国大典》 王式廊《血衣》 刘开渠、滑田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闻立鹏《红烛颂》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罗中立《父亲》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强调主观、个性、感情和非理性 重感性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状,追求幻想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三)艺术创作的心理和思维活动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分解与重组、想象与连接
2.艺术思维
3.意识与无意识
4.灵感
灵感是指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突然触机而建立起新的神经联系,豁然开朗取得创造性突破的顿悟式心理状态。
主要特征是突发性、突破性、亢奋性、易逝性
艺术作品 (单选)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第一层-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 两大功能:1.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2.审美的功能
第二层-艺术形象
是反映社会的特殊方式,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有具体性、概括性和感染性的感性方式
第三层-艺术意蕴
多义性、模糊性、朦胧性 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休艺术魅力的原因
(二)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
内容
题材
主题
作品的题材
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式
内在的结构
外显的艺术语言
(三)艺术作品的典型、意境和风格
1.典型与意境
艺术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含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艺术意境的特点: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
2.风格
特性:继承与独创、稳定与渐变、多样与统一
(四)艺术流派与思潮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
1.艺术基础知识
一、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提出关于"艺术生产"的思想理论
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二)艺术的认识本质
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课程
(三)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可以反应现实美,可以创造艺术美,同时艺术还是审美对象 情感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也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四)关于艺术本质的主要观点
客观精神说
理念: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是某种客观精神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刘勰、朱熹
主观精神说
理念: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严羽
模仿说(再现说)
理念: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艺术的起源
(一)游戏说
艺术起源于”游戏“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美育书简》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席勒-斯宾塞“理论
(二)表现说
艺术起源于”表现“ 强调艺术应”表现自我“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
(三)模仿说
模仿说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模仿是人的本能
(四)巫术说
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万物有灵 英国著名人物学家弗雷泽
(五)劳动说
艺术发生于劳动 沃拉斯切克、毕歇尔、希尔恩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力 普列汉诺夫
(六)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学家阿尔都塞 芬兰著名艺术家希尔恩
三、艺术的主要分类
(一)造型艺术与非造型艺术-按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划分
造型艺术
绘画
最主要、最自由的艺术形式,运用线条、色彩、形态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
雕塑
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和塑造制造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
摄影
运用照相机等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拍摄,再经过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
书法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承艺术形式,通过汉字的运笔、结构、章法等造型美,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非造型艺术
音乐
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
文学
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表现形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
说唱艺术
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可单口说唱,可多口说唱;可乐器伴奏,可无伴奏
(二)实用艺术与纯审美艺术-按艺术的不同功能划分
实用艺术
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工艺艺术
现代艺术
纯审美艺术
舞蹈
戏剧
电影与电视
曲艺
(三)其他分类方式
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
空间艺术
时间艺术
时空艺术
主体对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
视觉艺术
听觉艺术
想象艺术
艺术形态的展示方式
静态艺术
动态艺术
作品对现实的反应方式
表现艺术
再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