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心理学 行为激励理论
行为激励理论框架,内含13个理论。激励理论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行为激励的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它将人类多样的需求归纳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行为需求依照重要性和产生的先后顺序呈现由下至上的金字塔式排列。
②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该理论在马斯洛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认为人类存在着三类核心需求,即生存需求(existence needs)、关系需求(relatedness needs)、成长需求(growth needs)。
③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通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与访谈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他认为,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④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最主要的需要表现为三种: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它们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偏好。
过程型激励理论
①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②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③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
状态型激励理论
①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只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②挫折理论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环境中某些因素的干扰或障碍而使其动机和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情绪状态及其表现。该理论认为,人们受到挫折后的行为常有积极进取和消极对抗两类。
③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比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自我效能归因理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等。
综合型激励理论
①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②豪斯和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
③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