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地理第一章到第三章
这是一个关于八上地理第一章到第三章思维导图,包含地形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类型、地理位置、行政区域等。
编辑于2023-11-11 11:50:46中国地理
气候类型
气温
南北温差大原因
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低正常时间短,接受太阳光热潮,气温低
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高,周长时间长,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
分布
空间分布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时间分布
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南温北冷
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
暖温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亚热带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
寒温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中温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热带
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青藏高原区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根据活动积温的大小分类
降水
分布
空间分布
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时间变化
沿海和南方的降水季节变化小于内陆和北方
降水多集中在5~9月,夏秋多冬春少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降水年际变化大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关系分类
半湿润地区
森林,草原
干旱地区
荒漠草原
湿润地区
森林
半干旱地区
草原
季风
冬夏季风影响
冬季风
加剧北方寒冷
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风
给东部带来分配降水,使广大东部地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但下积分的强弱和进退早晚易造成洪涝和干旱
冬季风(北风)
蒙古西伯利亚带
西北,东北
寒冷干燥
夏季风(南风)
印度洋,太平洋
西南,东南
温暖湿润
非季风区
季风区
分布
高原山地气候
冬冷夏凉。年温差小而日温差大,降水较少,有的地方终年冰雪覆盖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日温差年温差均差大降水稀少多风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早雨两季
特征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地形地貌
地势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分布自西向东逐级下降
阶梯交界处
一、二级阶梯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三级阶级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西高东低地势影响
交通
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向东流的大河沟通了东西交通
阶梯交界处也成了东西沟通的巨大障碍
便于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气候
有利于海上暖湿气流深入内地给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水能
河流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利于修建大型水电站
河流
大多数江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多种多样的地形
高原
内蒙古高原
草原荒地一望无际
我国第二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海拔最高
我国面积最大
冰山雪峰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
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
崎岖石灰岩广布
盆地
柴达木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
雅丹地貌群
“聚宝盆”
塔里木盆地
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我国面积最大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地势纬度最低
气候湿润
准噶尔盆地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
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水乡”、“鱼米之乡”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我国第二大平原
对经济气候的影响
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等多种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利与弊
有利于发展林业,采矿业,旅游业,畜牧业中草药液和修建水电站
山区,森林,矿产,水能,旅游等资源丰富
基础建设难度大,种植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地表崎岖,交通不便
山区生态环境脆弱
水系分布
长江
问题及原因和改进措施
洪涝
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湖还草,中油加固堤坝,新修各支流水库 沿岸湖坡洼地蓄洪排洪
中有地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泥沙容易淤积,遭到暴雨洪水排泄不畅
长江支流众多流经地区降丰沛 因此刘迅机场流量大。
上游山区滥伐森林
特称及原因
“水能宝库”
落差距大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4
“黄金水道”
四川宜宾以下四季通航,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
拘留众多通航河道多
成本较低,投资较少
通行里程长
运量大
水文特征
中游
河道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湖泊星罗棋布
下游
地势低,平江阔,水深两岸水网如织
上游
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干流流经11个省。
长度
发源于唐古拉山全长6300多千米。注入东海
径流量
年径流量约1万亿m³
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
流域面积
约180万k㎡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近20%
外流河与内流河
外流区和内流区分布原因
西北地区距海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且蒸发量大
受我国地势的影响,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东部地区距海较近,降水量多,气候湿润
外流区
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内流区
我国的内流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
黄河
长度
全长5464km。是我国第二长河
流域面积
75万k㎡。
特征
上游
多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
含沙量大
下游
地上河现象
行政区域
分布
华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
华东
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台湾省
西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
华北
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
西南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
东北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华中
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三级级行政区域
县(自治州、自治县、市)
省(自治区、直辖市)
乡(民族乡、镇)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个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
5个自治区
23个省
地理位置
位置
纬度位置
大部分是北温带,小部分是热带,没有寒带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
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的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岛屿众多
台湾岛是面积第一
陆地国界线长
22000多千米
海岸线长
18000千米
邻国众多
陆上邻国
14个
海上邻国
6个
领土面积
世界第三
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
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
自然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海洋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特点和利用保护
自然资源种类多,类型全总量丰富,人均量少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有利于集中开发,增加了交通运输压力
培养节约资源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开发新能源材料
改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加强资源的回收循环使用
加大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自然资源
有限的耕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土地资源总量少,人均量多
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林木副渔等业
土地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 地势悠久的农耕历史,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比例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耕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分布
林地
东北林地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南林地
东南丘陵
西南林地
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耕地
以水田为主
南方地区
以旱地为主
北方地区
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分布不平衡的影响
根据资源质量下降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耕地的总量下降
保护耕地措施
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作地”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在一遭受风沙清洗,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 治理沙化,盐碱化
紧缺的水资源
主要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水资源贫乏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空间分布
东部多,西部少
南方多,北方少
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黄入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
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147人/千米
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
人口数量
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广东省
世界第一
人囗总数
14.12亿
人多的利弊和老龄化
如何绶解老龄化
增加社会养老机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适当鼓励生育,调整相当人囗政策
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人多的弊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人多的利
广阔的消费市场
丰富的劳动力
充足的兵源
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目的
使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分布
东部人口稠密
西北部人口稀疏
人口特点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快
民族分布
我国民族的分布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
云南省
分布最广的民族
回族
五十六个兄弟民族
汉族人囗最多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人口最多:壮族
人口最少: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