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胞基本功能
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的基本功能包括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信号转导功能,生物电现象和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等。
编辑于2021-04-13 21:25:16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液态双层脂质分子构成细胞膜基架,不同结构、功能的蛋白质镶嵌于其中,糖类分子与脂质、蛋白质结合后附着在膜表面
脂质双分子层—成分:磷脂(大部分),胆固醇脂,糖脂; 特点:双噬性,脂质双层,一定流动性。使细胞膜承受较大张力和变形而不破裂,使膜蛋白能侧向移动、聚集和相互移动; 作用:保持胞内容物稳定
膜蛋白—表面蛋白:主要附着于细胞膜内表面;整合蛋白:数量较多,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与跨膜转运和受体功能相关蛋白多属整合蛋白。
糖类—糖链一般伸向细胞外侧,发挥受体或抗原作用;分类:糖蛋白,糖脂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主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需要细胞膜提供能量,需要膜蛋白,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or小分子不带电水溶性。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O2、CO2、NH3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膜蛋白帮助下。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非门控通道),egNa内流、K外流、Ca内流等; 经载体易化扩散—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eg: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等
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通常为带电离子,离子泵
钠钾泵:1分子ATP,3Na+出2K+进,维持细胞膜外高钠膜内高钾;意义:维持细胞内高钾,是胞内代谢反应所必需,将进入胞内的Na+转运出去,保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和容积,防止细胞水肿;形成钾离子和钠离子跨膜离子浓度差,是细胞电活动的基础;生电性效应,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建立钠离子跨膜电位差值,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钙泵:维持胞内低钙,胞外高钙。质膜钙ATP酶(PMCA):一分子ATP将1个钙离子转运至胞外;肌质网和内质网钙ATP酶(SERCA):1分子ATP可将2个钙离子转运至胞外
质子泵:胃腺壁细胞和肾闰细胞顶端膜的H+,K+—ATP酶(氢钾泵):分泌H+和摄入K+;细胞膜H+—ATP酶(氢泵):将氢离子由胞质转运至细胞器内,维持细胞质中性细胞器内酸性,使不同部位的酶均处于最适PH,建立细胞器与胞质内的H+浓度梯度,为溶质的跨细胞器膜提供转运提供动力。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Na+或H+浓度差,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分为同向转运(钠离子和葡萄糖—位于小肠粘膜and肾近端小管)、逆向转运(钠离子与钙离子交换体,肾近端小管钠离子和氢离子逆向交换,重吸收钠,分泌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
出胞:分泌囊泡,外分泌细胞排放酶原颗粒和粘液,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持续性出胞(小肠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调节性出胞(神经递质的释放)
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也称内化: 吞饮(液体物质,所有物质均可进行)吞噬(固体物质,发生于特殊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受体介导式入胞(LDL)
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负外正,相对平稳,哺乳动物神经细胞-70,骨骼肌和心室肌-90,平滑肌-55,人红细胞-10
极化:RP时,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RP增大,膜内外电位差变大;去极化:RP减小,膜内外电位差变小;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向RP恢复的过程;反极化:膜内电位变为正,膜外变为负值
RP产生的条件:1.膜内高K,K有从膜内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是钾离子跨膜扩散的直接动力,膜两侧钾离子浓度差由钠泵活动形成;2.安静时,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最高,膜上有持续开放的非门控钾通道,安静时膜对离子通透性:K+>Cl->Na+>A-.
非门控钾通道——神经纤维中有“钾漏通道”,在RP形成中有重要作用,钾离子外流受钾离子浓度差和膜电位影响
RP形成的机制:钾离子外流
Rp的大小接近钾离子平衡电位
钾离子平衡电位:钾离子外流的动力(浓度差)和阻力(电场力)相等时,钾离子扩散净通量为零
电-化学驱动力:离子在膜两侧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代数和
影响因素
RP略小于钾离子平衡电位:安静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最高,对钠离子也有一定程度通透性
不同细胞的RP值不同,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大时RP增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大时RP减小
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则RP降低;降低,则RP增大
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超极化;受抑制: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RP减小,(酸中毒、缺氧缺血)
子主题
动作电位AP
细胞膜在RP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发生一次迅速、可逆、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Ⅰ.锋电位
去极化(上升支)
复极化(下降支)
Ⅱ.后电位
去极化后电位(负后电位)
超极化后电位(正后电位)
特点:全或无 现象;不衰减性传导;脉冲式发放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锋电位是AP的主要部分,被视为AP的标志
内向电流:正内流或负外流;外向电流:正外流或负内流
产生机制
1.电-化学驱动力,膜外高钠,RP条件下(内负外正),钠离子受很强的内向驱动力,钠离子有从膜外向膜内扩散的趋势【AP期间,离子进出膜,膜内外浓度差变化不大但电位差变化明显】
2.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变化
受有效刺激后电压门控钠通道先开放,在强大内向驱动力下(内负外正,膜外高钠),钠离子迅速内流 膜去极化 直至钠离子平衡电位
膜去极化到峰值后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关闭,电压门控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在强大外向驱动力下(膜内高钾),钾离子迅速外流,膜迅速复极化
!【复极化中,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是主要因素。钾漏通道发生钾离子外流,电压门控钾通道 开放仅 加快复极化速度】
3.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功能状态
4.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功能状态
锋电位产生机制
去极相: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
复极相:电压门控钠通道失活,电压门控钾通道开放,钾离子快速外流
后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化后电位(or后去极化电位):钾离子外流减弱
超极化后电位(or后超极化电位):锋电位的发生导致膜内外钾离子、钠离子浓度差减小,激活钠泵。钠泵活动是生电性,泵出的钠离子多于泵入的钾离子,因此发生超极化
动作电位的触发
阈强度(阈值):引起细胞发生兴奋AP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
细胞接受一次有效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在RP基础上发生AP
阈电位:刺激使膜去极化至膜一临界值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大量开放,引发AP
阈电位【触发AP的膜电位去极化临界值】
阈电位水平【比RP绝对值小10-20mV】
阈刺激:刚好能使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影响阈电位的因素
电压门控钠通道在细胞膜分布密度;密度大,阈电位水平低更接近RP,兴奋性较高
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功能状态
细胞外钙离子水平,膜外钙离子浓度升高,膜对钠离子通透性下降,阈电位抬高,兴奋性降低 ;膜外钙离子浓度降低,阈电位下移,兴奋性升高【低钙惊厥】
AP传播
1.传导
AP在同一细胞的传播
与局部电流有关
传导方式 :沿细胞膜一次产生AP
传导速度: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有髓神经纤维较无髓神经传播快(郎飞结)
神经纤维AP的传导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性传导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
2.传递
AP在细胞间的传播
缝隙连接:属于 非门控通道,常处于开放状态,允许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和离子通过。是一种特殊的细胞间AP传播方式,【AP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具有缝隙连接的细胞间传播】
电突触:神经元间的缝隙连接。意义在于使功能一致的同类细胞快速同步化活动
兴奋性及其变化
兴奋性:可兴奋性细胞接受有效刺激,产生AP的能力。衡量指标,阈值(与兴奋性成反比)
兴奋:组织受有效刺激,产生AP的过程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时段内,兴奋性降低至0,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去极化后电位前半段,兴奋性逐渐恢复,但低于正常,钠通道部分复活
超常期,去极化后电位后半段,兴奋性略高于正常,钠通道基本复活,膜电位接近阈电位
低常期,超极化后电位期间,兴奋性再次低于正常,膜电位远离阈电位
钠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TTX)骨骼肌、神经细胞、心肌电压门控钠通道对其敏感性依次降低;普鲁卡因、丁卡因,阻断神经纤维电压门控钠通道,麻醉作用
钾通道特异性阻断剂——四乙胺。胺碘酮,阻断心肌钾通道使AP时程和不应期延长,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电紧张电位
由膜被动电学特性决定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膜电位
极性:可因胞内外注射电流性质不同,表现为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超极化电紧张电位,出现去极化电紧张电位的膜部位才能爆发AP
特征:
电紧张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电紧张电位呈现 衰减性传导
电紧张电位 可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