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传播学及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含练习题)
这是一篇关于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思维导图。根据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整理,传播学这门课程比较复杂,而且非常灵活,必须要掌握它的基本框架,以下思维导图汇总了第一章节的内容,来看看吧。
编辑于2021-04-17 17:40:27第一章 传播学及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引言 传播学的“泛化”问题
1.在社会的高度信息化过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多个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传播学的“泛化”问题也对传播学提出了“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什么”以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传播学应该重新回归他的学术原点。
传播的词源解释
“传播”的词义:传播一词的意思是人类交流或传递信息、观点、情感或与此相关的交往活动。
不同学者提出的关于传播的论述
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置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并为传播下了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它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上得以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时间和空间的所有最新成果。
库里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还提出了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他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传播学定义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库利认为的社会学传统,一个皮尔士认为的符号学传统。从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情感、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郭庆光: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两个观点
传递观
仪式观
传播与信息
从信息科学的立场出发,传播无非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系统的运行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特点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特点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特点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特点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 传播学时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传播类型,传播系统,也成为信息系统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成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和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
最基本的传播过程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数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传播行为,是作为群体成员交流意见、分享信息的传播方式。例如饭圈现象。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的复数个人的、具有互动关系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的三项基本条件
1.拥有共同目标和关心事件。(群体凝聚力的核心)
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3.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机制。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广播电视报纸,一对多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和发展。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
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
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
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
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
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纪要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又要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著名的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他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个人影响》中发现,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人际传播才能实现。这可以说是社会信息系统交织性的一个例证。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处理得好,有助于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理解:1.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瞬间发生的;2.体现主观性,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都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接收或拒绝信息;3.体现复杂性。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导致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他的结果的变量就会更多更复杂,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或者拒绝。 举例:有些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选择受传人群,受传者也可以选择是否接受。例如微博动态,发送者无法确定信息一定被谁接受和回应,而其他浏览者也可以选择是否点击浏览和回复评论。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科学家李强指出:“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基体。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地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的。
名词解释
传播障碍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则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传播学也探讨信息技术,但它并不从事纯粹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属于信息工学的领域。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问题,例如,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与人的观念、价值、生活方式变化之间的关系等。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如何学好传播学
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几种现实需要
美国的传播学在许多场合把传播仅仅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了他们的传播理论中也有不少学术视野的局限性。为了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的。
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课后习题
第一节课后习题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是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作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列,是必须具有一定意义的。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什么是传播,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他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句话?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课后习题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以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个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他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他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处理得好,有助于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理解:1.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瞬间发生的;2.体现主观性,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都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接收或拒绝信息;3.体现复杂性。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导致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他的结果的变量就会更多更复杂,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或者拒绝。 举例:有些传播者和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选择,传播者可以选择受传人群,受传者也可以选择是否接受。例如微博动态,发送者无法确定信息一定被谁接受和回应,而其他浏览者也可以选择是否点击浏览和回复评论。
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定义: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指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客观) 传播隔阂 定义: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体现:包括无意的误解、有意的曲解(原因:上述信息系统的参与者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主体)。(主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传播学的形成背景(1930s) 1.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迅速。(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 2.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 3.传播学母社会科学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社会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科学。他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吐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