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自我与人格_思维导图
陈兵《佛教心理学》第九章,从建立意识到无我、真我、人格的形成及分类、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等。
编辑于2023-11-16 19:42:03自我与人格
1何谓“我”
我的语句
《大毗婆沙论》等分为法我、补特伽罗我
西方心理学也有真我、假我之分,
众生所体认的自我
众生所见的自我不出五蕴。有“我见”“我所”等直觉,名“我所见” 《智论》"五蕴中生起我及我所的心为我"
众生以为的实我
1-《佛说五蕴皆空经》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成唯识论》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外诸色,有质碍故 2-我:能自作主宰者(一般人认为的我也以自作主宰为主要特征) 3-生理性、物质性的东西皆占有空间,有障碍有生灭,称不起时常不变都实我。受想行识等心理活动,也多带有不自主性,苦恼、忧愁等不由自主的出现 4-印度外道及犊子部,以属想蕴的心所法念未自我
《本事经》、《阿含经》
五蕴即我:五蕴全部或部分为我 我有五蕴:五蕴属于我的 五蕴中有我:身内有一个实我 我中有五蕴:五蕴在宇宙灵魂梵我之中
五蕴各有4种我,共计二十我见
2五蕴非我
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
我,指能自作主宰者,一般人所认的自我,也以自 作主宰为主要特性。 西方心理学家有 以 “我 ”为“被领率的一系列记忆的总和 ”者。
五蕴缘起故非我
1、“我”者自在,意谓自己独立存在,本然如是,不藉他缘 2、五蕴依根、尘等诸缘而起。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圆觉经》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3、受佛曰影响,西方心里学家荣格认为“自我是一种复合的东西,是精神事实的复合体”简.卢文“自我首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东西”
五蕴无常故非我
A、被众生执为自我的身心等五蕴,及属于这个自我 的一切,皆依他、无实、无常、苦而不得自宰,故非实我 B、被我们认为自我的东西——记忆、心情、感情、身体的 复合体及与此相连系的自我观念, 只有相对的恒久性,它所 以貌似恒久不变,主要是因为它有连续性, 变得缓慢。 C、人类本性中,有追求永恒和避苦趋乐的趋向,体认、 执有实我,正是这种本性趋向的表现。
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
“若离五蕴相无别我,是故我但有假名,无有定实 ” 自我非某种实体,仅为连续的心理活动中所表现的记忆、 心理活动模式、性格等的同一性,乃西方心理学对自我的基 本界定。
《菩提道次第略论》若所执之 我与五蕴为一,则有三种过失 一、此我既与五蕴为一,则离五蕴别无能执取者,是则 此我便成无用。 二、此我既与五蕴为一,则蕴有五故,我亦应有五个, 多则非我。 三、此我既与五蕴为一,五蕴皆生灭故,此我也应生灭, 生灭则非我。
3蕴中离蕴皆悉无我
五蕴中无我
我人身心内部住有一不死的实我、灵魂,乃多种古代宗 教普遍所持的信仰,至今尚深有影响 佛批判认为神、时 间及我来世常不变易、恒不消灭的观点说: 过去、现在、未 来的一切色等五蕴,“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彼一切 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 ”。
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
《瑜伽师地论》认为在五蕴之外有一“离 蕴我 ”。这种我见多依禅定中的某种体验而建立。批判这种“离蕴我 ”说: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 又与我身不相应属, 此不应理。(另有认为实我为遍满虚空的宇宙灵魂者《成唯识论》《大般涅槃经》皆有批判) 离蕴我,难以 经验事实证明, 不符合逻辑推理, 只不过是虚构臆造
大乘认为犊子部违背了诸法无我印,目为“附佛法外道 ”。 唯识学将犊子部等所立胜义我的作用归于阿赖耶识,这种我 虽然贯穿全部生命活动、整个轮回过程而相续不断,有轮回 主体的意味,但此识念念生灭如暴流, 并无自我感,不作主 宰,非常一不变的真正胜义我(真我) 。 (凡是依因缘而生者,必然是有生、住、异、灭四相的有 为法,必然生灭无常,不可常住。五蕴正是如此)
4假我、无我与真我
导言
从无我论,很可能导致在伦理道德和宗 教修持方面极其有害的断灭论邪见。因而, 讲述无我,是一 件颇为困难的事,稍有偏失,便会引起误解,将人引入歧途
假我非无
“假我 ”,亦称“俗我 ”、“假名我 ”、“名字我 ”、“随世流 布我 ”、“小我 ”,即世俗公认的分别你我他的我、 生命个体的我、社会我及心理学所谓人格意义的自我
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从未否定行为主体、 人格主体的自我。但若执此假我为实我,不知其假、其似, 便要强调无我。 佛教的“无我 ”被翻译为西方语言时,容易被误解为缺 乏自我——这意味没有人格的疆界或防御机制,为一种心理 病态。
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
只着眼于 俗谛, 讲自己的前世如何,这对于应以真谛观无我而得解脱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俗谛假我与真谛无我,是佛法自我观的两个方面,只见 及一面,是为偏堕片面。 众生所认的我,只是就五蕴等诸法假立的假我而非实我, 此假我与五蕴等非一非异,非实有自体,亦非五蕴等诸法即 是实我。 若执假我为实我,或立一个并非实我的真我,或否定假 我、俗我完全是无, 则违背中道,堕入断、常两极偏见。
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
有假我
真我、大我
佛法力说无我的本意,是破除众生各种错认非实我为实 我之见,引导其通过如实正观无我,证得真正的实我——涅 槃真我、佛性大我。此为佛教无我说的究竟义及出发点。 若比丘断言绝无真我,是着于有无, 毁谤正法,僧团应对其作“默摈 ”的处分 无我,旨在破除误认非实我为实我,引导众生证得真我, 证得真我的涅槃心虽然常一自在、常乐我净,但没有分别实 我及我与他、我与世界为二的自我意识,故实为无我之我。 《中论·观法品》:说无我及有真我,皆是破执之方便, 我之真相,究竟不可言说。
5从建立意识到无我、真我
自我意识及其形成
西方心理学:指个体对 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身体、社会地位、 精神状况等)及对周围人、物关系的意识, 由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构成,它是每个人意识的核心,乃人的社会性意义上的标志,是人与兽、成人与婴儿的分界线。 佛学:主要从出世间、证涅槃的角度,强调我见为一切烦 恼之本;西方心理学则从世俗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角度, 强调自我意识对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幸福安乐、社会交际、 事业成就来说, 至为重要。
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
建立正确自我意识、塑造理想自我的要点,在佛法看来, 在于破除我执, 实现真我。即见到佛性真我。 人越是自私,其自我会越小, 其人格越低劣,越是能无 我,则自我越是广大,乃至得到永恒自在的真我、大我。
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
西方心理学家在治疗实践中运用、认同了佛教的无我观。
1、如实把握自我,确定自我实现的目标。 2、建立自尊和自信 3、在关注他人、奉献社会中展现自我。 4、打破自我设限,开发佛性潜能。
6人格的形成及分类
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
定义
从佛学看来,无非是被执为“我” 的个体身口意三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当持久性、统合 性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能力、动机、爱好、情绪、情 操、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想等心理内容,或曰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格,个人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性总和,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持久性的自我, 总之不出受想行识四蕴的范围。
人格:原意为面具、脸谱,有个人具有的特质、行为模式的总和。陈仲庚《人 格心理学》 一书总结说,人格包括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 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社会化的客体四个方面。
形成因素
1人内在的行为倾向性:智慧、创造力、潜能等 2心理因素:人格解体、 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自我意识障碍
唯识:天赋的根性,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心、 心所种子,及一部分异熟果——属于生理性因素的“根身 ”
人格在后天的形成过程,按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缘说, 可分为触、受、爱、取、有五个阶段。
人格与动物习性
基督教: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动物。 佛学:从生死轮回的角度讲,人、人格与动物有 非常密切的关系。
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
天台宗的“一心十法界 ”,其实内涵 有最能代表佛教人格类型说的思想。
7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
人格唯是自塑成
轮回说和唯识学:各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千差万别,,受环境中声色名 利的诱惑和恶友的影响, 不自觉地形成六凡界的人格 社会教育:什么人格, 每个人都有条件自塑。 《积极心理治疗》人一生下来就不是一张未经书写的白纸,而是尚无法阅 读或未被阅读的一页。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
太虚: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树立正见,远离邪见,被佛教强调为塑造人格的首要
佛教没有经营西方的发展心理学(有自我意识的发展,只是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