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略论20课思维导图
略论20课思维导图包括正行修法、结行修法等内容。
编辑于2023-11-17 13:32:58略论20课
前言
教界现状:学和修脱节
原因:一方面理论学的不深刻,一方面不懂的怎么运用,怎么将理论落实心行
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心行,“略示修法”的部分提供实修具体建构。
学习略论,从依止法开始,到思维暇满·义大·难得,包括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一直到发菩提心。每个法都要依略示修法建构的套路来落实。这一部分不只是为依止法施设,而是为整个略论施设的。
略示修法分四块,即前行(加行六法) 正行 结行 未修中间(没有修法时应做什么)。
加行六法,每修一个法之前做的准备
一打扫卫生。二陈设供养。三发心皈依。四观想资粮田。五依七支供积累资粮,忏悔业障。六三事求加(灭除一切颠倒之心,迅速升起正清净心,摧伏内外一切障难。
正行修法
1.总说修法
正行内容:从依止法 念死无常 念三恶道苦 皈依到发菩提心 修止观,都属于正行内容。任何法门,正行核心:修止和修观。
什么叫修道?就是让心安住于善所缘。
每种心理也有相应的所缘境
所缘境有两种:一是内心影像,一种是已经成为现实的,但是对我们作用一样,带来伤害或开心也是一样。不同心理,会带着我们追逐不同的境界。
心和境其实是一个东西。人不是活在现实世界,而是活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不同心就会有不同的妄想,呈现出不同世界,所谓“境由心造”。 对自己制造出来的境界,我们会执著,而对和我们审美妄想不符合就会讨厌,所谓心随境转。
为何要修止观?
凡夫世界,心很不稳定。佛教的话说就是心念无常。心是缘起的产物,没有自性,时时变化。一方面我们面对环境千差万别:另一方面我们有太多的心。在这些无常心念里,人无法自主。要主宰幸福和命运,必须训练心。
凡夫特点是心随境转,要引发生命中善心,就要寻找善所缘。所缘就是所认识的境界。善所缘出现时善心随之生起。
佛教讲“四缘生诸法”,分别是因缘 增上缘 所缘缘和等无间缘。
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因和相应的缘,增上缘是能对事物产生增上作用的,所缘缘和等无间缘主要指心法。所缘缘有善和不善之分,每种心理必须有相应对象,才能引发心的活动。我们现在需要寻找善的所缘,以此引发善心。
每个法都有所缘。念死无常,所缘从各个角度思维死亡。念三恶道苦,所缘是三恶道苦。修数息观,所缘就是呼吸,专注自己的呼吸。念佛所缘就是阿弥陀佛。诵经所缘就是所诵经典。拜佛所缘就是佛菩萨功德。这个所缘必须是善的,或是能引发善念,比如念死和念恶道苦。
学佛就要通过训练,把心安住在特定善所缘。从修依止法来说。必须视师如佛,观师长功德。
观修过程中不断忆念师长功德,把恭敬和珍惜心调动起来,这就是观。什么叫止?让心长时间安住在恭敬和珍惜中。如果见到师长,哪怕只想起名字,就能生起恭敬和珍惜心,依止法就修成了。
世间任何事情都包含止观,否则将一无所成。比如读书,认识到读书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就是观,专心读就是止。不同的因,会有不同结果。
观和止差别:有分别一心为观,无分别一心为止。观是有分别的,止是没有分别的。观要以思维来调整,要用心,动脑筋。止是已经确定所缘,代表一种心理状态,所以不要再动脑筋,安住在这个状态,熟悉它就成了。
正行核心内容是止观。这是对心的训练,目的是帮助我们树立正念,获得善心,进而摆脱妄念和不善心。
宗大告诫我们,在训练心行过程中,必须依特定的所缘,培养特定心行。依止法的所缘就是念师长功德,目的是获得对师长恭敬和珍惜之心。需要一段时间专门训练,而且有相应规范。
按略论所说,每天修四座,而且按专门程序观修,形成习惯才有力量。修的稳定再加五座或六座。重点是不要随意变更,在次第和数目上都要决定。
在次第上,从略论的依止法到观修菩提心,先修什么,再修什么,非常明确。如果不按次第,开始养成随便习惯,不仅修不成反而引发过患。
不论修哪种所缘,修依止法 念死无常 或其他任何一种法,不论数目还是次第,都应该确定下来。定下来就要生猛利 坚固的心,一定按这样做,雷达不动。
对定课不能随意增减。良好的习惯是修行成就的保证。同时要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任何一种观修都在培养正念正知。
所谓正念是以善所缘境帮助我们获得正念。稳定后,才能把正念延续到一切境界,包括不善所缘。这就是修行进步过程。
2.修习依止法
略论修每个法时,都会先说修的胜利和不修的过患。很符合凡夫心心理。凡夫干什么都希望有所得,修行也不例外。
佛教说的“乘”代表修行途径和方法,从依止法说就是如何依止的途径和方法。。佛教说的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
依止的胜利:一得佛位 二诸佛欢喜 三是一切魔眷不能为害 四是烦恼恶业自然遮止 五是善缘增长 六世世不离善知识 七不堕恶趣 八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这八大好处包含修学一切利益。
不依止和不如法过患,也是八种。一轻蔑上师等于轻蔑佛陀,要视师如佛。二 扰乱师意,让师长生起嗔心,"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狱苦“。 三修再高密乘法门不会成就。 四不如法依止,学习教法就是种地狱得因。五 没有生起得功德不会生起,已经生功德逐渐减少。六将来修行和生活障缘多。七没有善知识引导,容易造作恶因,将来会在三恶道没完没了呆着。八生生世世没有因缘遇到善知识。
修依止法,一方面净信为本 视师如佛. 另一方面念恩生敬
师长恩四种,第一胜佛恩。第二说法恩。第三加持的恩情第四遂求恩。
要多加防护不要对师长生起寻过之心
根据自己对师长戒定慧功德了解,思维忆念。
不仅要忆念师长给予自己的恩德,还要思维师长未来将要带来的利益。
结行修法
正行修的功德,我们在每一座下座之前,按照《普贤行愿》普皆回向,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修习注意事项,宗大师提醒我们,应该每天上午 下午 初夜 后夜各修一座。
刚开始打坐时候,如果一座太长,容易昏沉,可以十分钟 二十分钟一点点加,但是一定要严格训练,保持身体姿势和心理习惯。然后延长30分 1小时或更久,保质保量。
当修的比较熟练,每一座都都很轻松时候,可以增加时间。对于每种禅修所缘境,比如依止法的念师功德,念死的念死无常,要不急不缓。境界不清晰要用心,很清晰就不要再用力,安住即可。
修止观需要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把握要领前很费劲。把握要领就发现其实没这么复杂,不需要这么累。
离过就是远离太急和太缓过失。如果不松不紧修,障缘就会减少,疲劳和昏沉会息灭。要把心调到合适的位置。找到平衡点,然后安住其中,不断熟悉即可。
结言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