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概论第四章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向初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系统的介绍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是文学概论第四章文学作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关于王弼“言—象—意”三分法,文学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另外附上了具体详尽的内容主题加案例分析。
编辑于2021-04-30 14:40:22文学概论
第四章文学作品 王弼“言—象—意”三分法 文学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语言——表层,基础层面
一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
1,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
日常语言:在日常语言上根据不同目的、运用不同方法加工、修饰和提炼而成的专业语言。
文学语言:是作家对日常语言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2,区别
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 外指性:用于主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其意义所指,一般是指向主体之外的现实世界。 文学语言 内指性:为了构筑艺术世界而存在,其意义所指,一般是指向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世界。
真实性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生活真实,即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真实。 文学语言:体验真实,即根据真实感受进行虚构。(艺术真实)
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意义靠语义逻辑直接生成,单一而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生成是间接的,先靠一般语法和词典意义构筑一个形象的艺术世界,然后从艺术世界整体出发,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二文学语言的特征
1自指性
是指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 文学语言必然会超越日常实用语言的媒介性和工具性,其自身也会成为作家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的对象。
2新异形
是指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以及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例如:一个结着愁怨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3生动性
文学语言要按气韵生动的要求,将自己也变成生命形式,有机地融入艺术世界。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生命形式的有机性:文学语言的每一字句都要如天造地设般的自然贴切,甚至“一字不易”。 ➢生命形式的气韵生动:文学语言的每一个字句设置,每一个语象的选择,都要能生动地表现出生命的质感、神韵和魅力。
4韵律性
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形象(中层,核心层面)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主要有文学象征、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尽意莫若象:关系着深层结构的表达, 言生于象: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 所以是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
一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其一,文学形象是作家的主观创造物,但最终来源于客观生活,是客观物象曲折的反映。 如:猪八戒←→“俗世的人格美”
其二,取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又寄寓了作家主观的理想、情感、评价。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
虚构:文学形象是虚拟的,是艺术的虚构和夸张 真实:文学真实,情感体验的真实,而非生活真实、科学真实。 文学形象必须“合情合理”; 当情与理发生冲突时,一般要遵循“牵理就情”的原则。
“合情合理” 合理: 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理”,是现实世界里本质性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 还意味着合乎理想。 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真切感受、真挚情感和真诚意向。 “牵理就情” 当情与理发生冲突时,一般要遵循“牵理就情”的原则。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并存
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作为艺术概括的文学形象,始终不离个别,而且还要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显著、更充分地表达出“一般”。 刘勰:以少总多;司空图:万取一收
二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一)文学象征
定义:文学象征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比如:图腾,国旗,国徽
文学象征的特征
1、暗示性
即非直接性,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但不是直接明确地表达,而是依赖各种象征手段间接曲折地暗示某种思想感情。
象征: 意义→哲理、观念 意义的表现→艺术形象 《变形计》意义的表现:大甲虫——意义:异化
2、哲理性
目的:表达哲理成者观念
3、多义性
公众象征:意义较为明确、统一;例如国旗 个人象征:蕴含多重意义的空间。例如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特征:荒诞性
《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章学诚《文史通义》
1:具体形象的荒诞 北泯有鱼,其名为鲜。鲜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道遥游》 2:生活情理的荒诞 例如:贝克特《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3、写实的手法 形象上的荒诞离奇,生活逻辑上的不可思议是古今象征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大多数作品。但也有作家刻意追求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的结合。
思维特质: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其他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 具象——〉具象 文学象征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抽象——〉具象
文学象征的分类
寓言式象征: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强调叙事性,有情节,主要是故事(小说、戏剧)
符号式象征: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象征和单个象征。强调形象性,主要是诗歌、散文、建筑、绘画、雕塑等
(二)文学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P116) 例如: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 最早出现:王昌龄《诗格》
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分三种:景中含情(含蓄抒情)
例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情中见景(直观抒情)
例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景并茂
例如 李商隐《夜雨寄北》
2虚实相生
实境: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由实境透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
例如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靡久不开。 春色满因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韵味无穷
韵味: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艺术之美,一种综合的美感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 √刘义庆、谢赫:气韵 √刘朝、锺嵘:滋味 √司空图:韵味
忆秦娥 李白 萧声咽,秦城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文学典型
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其美学特征如下:文学典型
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
“特征”的概念: √黑格尔:“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 其一,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通过外在形象表现的本质又极其深刻丰富。 特征的表现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个事件、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即:一个“凝聚点” (文学形象之“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例:阿Q 个性特点(语言、外貌、行为、心理活动等);一般本质。 个性特点=>精神胜利法(一般本质) 质朴愚蠢而又圆滑无赖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 特征性一一外在形象(个别性) 鲁迅曾经总结作家取人为模特的两种方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痹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鲁迅创作阿Q,综合了两法之长。“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对人物模特,不专用一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旧中国思味落后农民的一个艺术典型。阿Q主义成了中国国民务根性的集中体现。茅盾:“阿Q这人很面熟”,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阿Q的“世界性”。罗曼·罗兰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过类似于阿Q的形象”。班纳吉认为:“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这个人物我们在印度也看到过。”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性”。 其一,贯穿活动和统摄生命的“总特征” 其二,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如:金圣叹指出鲁智深的形象是“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总特征——“粗中有细”
具有生命的斑澜色彩
即:性格的丰富多彩 黑格尔:“性格同时仍需要保持生动和完满性,使个别人物有余地可以向多方面流露他的性格……把一种本身发展完满的内心世界的多彩性显示于丰富多彩的表现。” 18世纪以前,西方处于类型化阶段,人物性格是单色调 19世纪,“圆形人物”阶段
具有灵魂的深度
黑格尔:“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 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P121)
《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 繁漪的独特性——恶魔性因素 丶复杂性:我们今天读到这个戏剧,总是说繁骑是令人同情的,一般人都是这么认为。但对这个人物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同情还是厌恶来解释。 丶独特性:繁漪的所有悲剧是中国式的悲剧,这个人物是曹禺只有在中国的一个大家庭生活里面才能找到的典型。 丶深刻性:《雷雨》里出现的对人性的拷问,远远比我们今天一般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它是对人性的恶的力量的追问。
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真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 其内涵包括:真实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精神关系,以及作家真诚的人格与心灵(P122)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郝思嘉 性格多元而复杂:“可爱V.5.可恨”纯洁热情、虚荣自私、聪明勇敢、冷酷食装、独立乐观 揭示历史趋势、社会本质: 美国南北战争,资产阶级积累财富 符合审美理想: 收项战争后方勇敢坚切的女性(“只要有勇气,这个世界就不会灭亡”)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反叛与成长
文学典型小结 并非所有的典型都具有丰富多彩、矛盾复杂的性格(如诸葛亮、关羽、祥林煌等),我们更强调的是灵魂的深度,即符合人们的审美理想。每一个典型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熟悉的陌生人” 伟大的艺术家的典型创造,总是对人生和人性美的一种发现,总是以典型的人物品库向人们展示一种联新的艺术境界,启示人们用新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自我。
·托翁——《安娜·卡列尼娜》 教养极好,美丽动人,感情真挚,敢于冲决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樊笼;婚外恋,放弃作为妻子、母亲的责任,沉沦,吸毒,卧轨自杀。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没有名姓,性格单一,虔诚而坚忍,为爱情奉献出青春与生命。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狄德罗:“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 左拉:“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的定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十章第二节) 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大环境:现实关系、社会时代背景 小环境: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 例一:阿Q与未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面貌 例二: 薛宝钗VS林黛玉 大环境一样,小环境不同,且互相交错 薛宝钗:富商大贾,有母兄,走亲戚 林黛玉:书香门第,孑然一身,寄人篱下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是典型性格形成的基础,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两者相依相生,缺一不可。 环境影响人物案例一:老舍《骆驼祥子》 朴实单纯、自信自强:从农村刚进城市,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 朴素善良、痛苦挣扎:社会动荡,军阀混战,车子被大兵抢走;卖骆驼却被孙侦探抢走。 麻木扭曲、堕落潦倒: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为下葬虎妞买掉车,小福子死亡。 2、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案例: 《红楼梦》宝、黛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朱 《水浒传》林冲 《乱世佳人》郝思嘉
【注】典型、意境、象征三种形态在一些复杂的文本中有所交叉。 典型与意境:汪曾祺《受戒》、沈从文小说》 意境与象征:《离骚》、《锦瑟》、《雨巷》》 象征与典型: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三节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1、意蕴范畴的提出及其内涵 √黑格尔:“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朱光潜创造性的翻译,“有所指”“含有用意”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由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P122)
2、意蕴的构成方式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文之英装,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多重含义)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 皎然《诗式》: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二作品意蕴的层次
审美情韵层
审美情韵,是指由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来的美的情感和韵致。由于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审美对象,所以每一部作品都要审美情韵层。 如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历史内容层
反应映历史真相,趋势和意义 √列·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杜甫——“诗史” √都德《最后一课》
哲学意味层
王维诗歌 下之琳《断章》 宋诗(苏轼《题西林寺壁》、《琴诗》) 鲁迅《彩的告别》
三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
书本:《红楼梦》
案例1:《西游记》 √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批判 √对生活真相和社会逻辑颠倒的揭示 √对明代社会结构的深刻认识
案例2:《长恨歌》 √自述: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白居易在《编集抽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惩戒说:惩尤物,室乱阶(陈鸿《长恨歌传》) √淫衰说:淫言媒语(中晚唐李裁;宋张戒) √讽喻说: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清以后,20世纪50年代为甚,上升到制度的高度) √感伤说:传递和宣泄中唐整整一代人叹恨时代变迁的感伤情绪(20世纪年代后,陈允吉《复旦学报》 √爱情说:诗人在诗中并不是向他们歌功颂德……而是描写他们的另一个方面——即他们的爱情故事(20世纪50年代,诸斌杰) √讽喻爱情双重主题说(王运熙,50年代) √升华说: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20世纪80年代后表行需《中国文学史》) √三重主题说: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20世纪90年代) √正副主题说:以“情”为线索,串起了追枪感伤的正主题和追念盛世、讽谢规正的副主题(金学智《文学遗产》199303)
文学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