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学六上1.2单元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六上1.2单元思维导图,包含微小世界、地球的运动等。
编辑于2023-11-21 20:17:55影长的四季变化
古人发现,在一年中,春分和秋分时影子长短适中,夏至影子最短,冬至影子最长
科学1,2单元思维导图
微小世界
放大镜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满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凸透镜的一种重要应用。放大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制成老花镜用来帮助远视眼、老花眼看清近处的物体。故答案为:放大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是怎么被发明的
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不过由于工艺粗造、镜片材质不合理等因素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放大镜。现代意义上的放大镜产生于七百多年前,据说是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发明的。可以说放大镜是历史上平凡而又伟大的发明,平凡在于放大镜是生活、工作的一个工具和助手,与蒸汽机、电力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发明不能相提并论,伟大在于放大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人们眼睛老化而看不清的问题。
放大镜和老花镜的区别
人类眼睛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形成倒立缩小实像原理工作。不过,眼睛看远处物体或是近处物体不是靠改变物距或者像距来实现的(因为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基本上是不变的);它是通过睫状肌伸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凹程度来改变自身焦距从而使像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照通过神经发送给大脑解析出这是什么“物体”。一般人40岁以后随着人眼的晶状体逐渐纤维硬化,睫状肌伸缩性能减弱,使得眼球变短,晶状体系统的聚焦能力也减弱,结果是看远处物体较清晰,看近处物体却模糊。 老花镜是为了调节屈光度,而放大镜是将被看物体放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花镜不能取代老花镜,老花镜同样也不能取代放大镜,想要放大物体、看清物体还得放大镜。
怎样放的更大
通过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的方式,可以把物体放的更大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
1滴水,2取样,3放置样本至盖玻片之上4染色
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人类史如何发现细胞的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年)创造了第一台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显微镜,并利用这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砾树皮)的切片,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与胡克同时代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1632-1723年),他在1677年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蛙肠内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等,这些都是活细胞。 施莱登和施旺在1838-1839年提出了细胞学说,即:“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共同起源,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步骤
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我看到的微生物
子主题
地球的运动
地球模型
海陆分布模型
结构模型
自传模型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的“地心说”。 古时候,人们直观地观察到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约生于公元100年)总结了前人的观点。他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就像我们做模拟实验一样,任何理论模型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人们发现“地心说”与观察到的日、月和行星在天空的位置并不完全相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受到古代学者的启发,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动体系假说。他意识到,假说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他搭建了一个小型天文台,设计了观测仪器,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测。最终他取得了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 (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比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影长的四季变化
古人发现,在一年中,春分和秋分时影子长短适中,夏至影子最短,冬至影子最长
科学1,2单元思维导图
微小世界
放大镜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满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凸透镜的一种重要应用。放大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可以制成老花镜用来帮助远视眼、老花眼看清近处的物体。故答案为:放大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是怎么被发明的
放大镜(英文名称:magnifier)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人们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宝石磨成“透镜”,这些透镜可放大影像。不过由于工艺粗造、镜片材质不合理等因素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放大镜。现代意义上的放大镜产生于七百多年前,据说是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发明的。可以说放大镜是历史上平凡而又伟大的发明,平凡在于放大镜是生活、工作的一个工具和助手,与蒸汽机、电力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命运的发明不能相提并论,伟大在于放大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人们眼睛老化而看不清的问题。
放大镜和老花镜的区别
人类眼睛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形成倒立缩小实像原理工作。不过,眼睛看远处物体或是近处物体不是靠改变物距或者像距来实现的(因为晶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基本上是不变的);它是通过睫状肌伸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凹程度来改变自身焦距从而使像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照通过神经发送给大脑解析出这是什么“物体”。一般人40岁以后随着人眼的晶状体逐渐纤维硬化,睫状肌伸缩性能减弱,使得眼球变短,晶状体系统的聚焦能力也减弱,结果是看远处物体较清晰,看近处物体却模糊。 老花镜是为了调节屈光度,而放大镜是将被看物体放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老花镜不能取代老花镜,老花镜同样也不能取代放大镜,想要放大物体、看清物体还得放大镜。
怎样放的更大
通过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的方式,可以把物体放的更大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
1滴水,2取样,3放置样本至盖玻片之上4染色
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人类史如何发现细胞的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年)创造了第一台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显微镜,并利用这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砾树皮)的切片,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真正观察活细胞的是与胡克同时代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1632-1723年),他在1677年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蛙肠内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等,这些都是活细胞。 施莱登和施旺在1838-1839年提出了细胞学说,即:“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共同起源,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步骤
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我看到的微生物
子主题
地球的运动
地球模型
海陆分布模型
结构模型
自传模型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的“地心说”。 古时候,人们直观地观察到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地球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古代天文学家托勒密(约生于公元100年)总结了前人的观点。他在《天文学大成》中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哥白尼的“日心说”。 就像我们做模拟实验一样,任何理论模型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人们发现“地心说”与观察到的日、月和行星在天空的位置并不完全相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受到古代学者的启发,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动体系假说。他意识到,假说一定要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他搭建了一个小型天文台,设计了观测仪器,进行了长达30年的观测。最终他取得了可靠的观测数据,创立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 (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2)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3)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4)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比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