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电影概论》Part1媒介特质 第三章—画面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概论》Part1媒介特质 第三章—画面的思维导图。《电影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电影基本理论"编中,对电影的综合艺术属性、影像、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编辑于2021-05-04 22:03:58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概论》Part1媒介特质 第三章—画面的思维导图。《电影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电影基本理论"编中,对电影的综合艺术属性、影像、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认识电影》第七章 戏剧的思维导图,戏剧的演出单位是场景,时间是连续的,很少倒叙,空间由场景划分,常是封闭式的,观众是主动的,戏剧是写作者的媒介,舞台上的特写是说出来的,剧场美学以人为中心。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概论》Part2 电影的生产机制的思维导图。《电影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电影基本理论"编中,对电影的综合艺术属性、影像、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概论》Part1媒介特质 第三章—画面的思维导图。《电影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电影基本理论"编中,对电影的综合艺术属性、影像、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认识电影》第七章 戏剧的思维导图,戏剧的演出单位是场景,时间是连续的,很少倒叙,空间由场景划分,常是封闭式的,观众是主动的,戏剧是写作者的媒介,舞台上的特写是说出来的,剧场美学以人为中心。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概论》Part2 电影的生产机制的思维导图。《电影概论》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电影基本理论"编中,对电影的综合艺术属性、影像、声音、蒙太奇与长镜头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画面 电影是来自生活的现象与来自梦想的影像
3.1电影画面的基本元素
构图(composition) 构图必须要从整体局面出发,最终也要企求达到整个局面符合表达意图的协调统一
视觉中心 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画面的中心,而是视觉上最有情趣的区域,或者也可称之为趣味中心
例如:黄金分割率。诞生于古埃及时期,当时是一个建筑的基本比例。将一条线按照某种方式分成长短两段,当长的一段和整条线的比率与短的一段和长的一段的比率相等,且都为1:1.618的时候,zhe'zuo 建筑在视觉上最具有平衡感和美感。
中国传统的九宫格(井字图)
非对称的均衡 均衡并不意味着对称或是物象重量上的等衡,而是纯心理感觉上的一种均衡,并根据人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系密切程度和导演的创作理念确定。 观众的视线总会从画面的左侧往右侧移动,从下方往上方移动。因此导演会有意识的使画面的左侧和下方分布的分量厚重一些,以达到画面的平衡。
当导演刻意地强调或视图通过某一方面达到隐喻的目的时,他往往会把这些关键的、需要观众格外注意的信息放置在几何中心或者视觉中心的板块或基点上,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关注力,达到支配观众视线、突出叙事的目的。而画面底部和顶部、左侧和右侧的边缘线则常成为所忽视的区域,除非导演故意制造危机或者隐喻,否则处于这些区域的角色常显得软弱而无足轻重。
线条和几何形构架
在外景拍摄中,画面中显现或隐含的地平线的存在方式常具有烘托主体、加强视觉冲击力或者平衡画面的作用。处于画面下方的地平线可以产生辽阔感,主观视觉效果较强;处于画面上方的地平线产生纵深感,宏观掌控效果较强;居中的地平线造成割裂画面、天压地的呆板感觉。
构图的基本结合形式要求极端的简约,通常概括为近似的几何形,如三角形、S形圆形。
留白 作用:使画面章法清晰,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代表人物,如希区柯克
突出主体的需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空白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空间纽带,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
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 实际上,很难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这两种美学观点只是相对观念,并非绝对观念。
封闭式构图: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并运用空间角度、光线、镜头等手段重新组合框架内部的新秩序。在有限的框架内,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统一、完整、和谐、均衡等视觉效果。
开放式构图的表现形式 开放式构图常常以浓缩式的线条或者角色物体造型来暗示画面外空间的存在,以小见大,造成一种银幕内外的存在感或叙事场面的壮观性。开放式构图在安排画面上的形象元素时,着重于画面外部的冲击力,强调画面内外之间的联系。
首先画面中人物视线和行为落点常常在画面之外,暗示与画面外有着呼应和联系。
其次是不讲究画面的均衡与严谨,让观众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是有意在画面周围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被切掉的那一部分自然就留下了悬念。
四是显示出某种随意性,让各种构成因素有一种散乱而漫不经心的感觉。
镜头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成分,一方面需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理解主体以及画面中的信息,一方面镜头的运动要“平、稳、匀、准”。让观众在适宜的观察中接受画面内容。有含有一瞬的成分,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
景别 风格上,全景镜头多,则影片较写意;近景镜头多,则影片较写实。
远景,重在写意抒情。如好莱坞以远景镜头构图开场,交代影片发生的时代背景,也称建构镜头;有的远景镜头重在表现环境的独立性,或者角色在环境中的依存性,或者隐含深意的心理情绪的外化。
全景,人物环境两者处于一种平衡态势,既有角色形体动作的完整性,又清晰展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人物上半身的肢体表演清晰,情绪感染力更强,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运用最多的叙事镜头。
近景,“肖像画面”或“肖像景别”,角色的传情达意、对事件的反应都集中在角色的脸部。
特写,画面强调造型渗透力,或者某种心理暗示,成为揭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最直观信息。
另外还有 大远景、大全景、中近景、大特写。
景别与距离观念:“亲密关系”比较接近特写和大特写;“个人距离”约是中近景;“社会距离”约在中景和全景距离内,而“公共距离”则是远景和大远景。
角度 摄影构图中的水平角度、仰视角度和俯视角度选择与影片的叙事、风格、视点等关系紧密,即角度选择的目的性成为摄影机机位的根据。
角度
平视角度:空间透视层次不足,观感上较为平稳平淡,表现意味的内涵较少。代表人物,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俯视角度:景物层次分明,具有压迫感,宏观场面的声势和壮阔是选择俯视角度的主要原因;俯视也会让人产生自卑感。
仰视角度:镜头中的景物高大而神秘,观众对角色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
角度与视点
角度是一种纯客观的物理位置
视点是一种心理位置
景深 镜头的角度越大,景深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
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接近于人的肉眼感觉和视野,其影响效果更强调对现实物象的还原。
短焦镜头(广角、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被横向扩张,画面景深加大,前后景体积对比鲜明,可造成悠远的纵深感,表现横向场面时可以强化场面的宏伟,拍摄纵向运动时可以增加运动的速度感。
长焦镜头可以将远距离物象拉到近处,压缩纵深,使深度空间压缩为平面空间。
运动(动态构图) 最关键的是处理景别变化、水平变化和角度变化
推镜头:有意识和强制性地引导观众注意力,强化视觉的冲击效果。
拉镜头:使观众被迫把拍摄主体与一定的参照环境结合起来观察和思考。
摇镜头
移镜头
跟镜头
分割画面,又称“复格画面”,即把较大的银幕画面分割成多种形状大小的画面,表现同时同地发生的情节线索,来表现和制造悬疑紧张的气氛。
3.2写实主义电影和技术主义电影的两大传统
写实主义传统:1923年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首创“电影眼睛”理论体系,主张电影摄像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强调选择重要的观察瞬间,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 写实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发扬起来。 根据巴赞理论的倡导和写实运动的创作实践,深焦距、远景、长镜头的画面运用成为写实主义影片的重要特点。
技术主义传统:代表人物格里菲斯将电影的组成单位由场景转变成镜头。
两种传统的融合
3.3技术发展对电影画面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从黑白到彩色:1935年,美国拍摄的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
从无声到有声: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
从宽银幕到IMAX
1953年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圣经史诗电影《圣袍千秋》(宽高比2.55:1)由20世纪福克斯率先推出。
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加强电影的视觉震撼,更大画幅的需求最终体现在IMAX影院。 IMAX(image maximum)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一整套综合IMAX技术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设备、银幕等环节,目的就是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持续享有身临其境之感。 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诺兰,他认为IMAX摄像机能给观众带来最广的画面和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摄影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