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超详细的《发展心理学》概述与基本理论思维导图来啦!下图清晰地梳理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任务、心理发展主要理论、心理发展基本问题的脉络,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5-07 10:15:39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机械主义的发展观(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是由环境塑造的消极个体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行为发生的公式是S-R 生理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 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目的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研究: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怕、怒、爱三种基本情绪模式,主要由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
评价: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客观与实证,有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一、)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1.关于强化的作用:凡是能够增加反应频率的刺激 2.强化分类:①强化②正强化③负强化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三、)评价: 斯金纳的努力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接近现实;但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仍然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观察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再现和动机等
(二、)对强化重新解释: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三、)社会学习在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攻击行为(打玩偶实验) ②性别角色的获得 ③亲社会行为
(四、)交互学习论的社会学习: 认为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环境影响儿童,儿童的行为也影响环境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
①智慧的本质——适应 是主体在与客体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构建主体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
②智慧的结构图式: 图式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③同化与顺应: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④平衡: 平衡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依靠感觉体验与肌肉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能运用语言或比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东西,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的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有灵论”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思维。能理解原则和规则,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儿童不但能以具体的词语,而且能以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是指儿童身体结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2.练习和经验 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的有关物体的特性。这种经验来源于物体本身。 逻辑数理经验——这种经验是由于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动作以及动作间相互协调结果所引起的。
3.社会经验(社会传递) 指影响儿童思维的文化因素。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平衡化 是指儿童的自我调节过程,平衡化过程是智力发展的支柱。
(四、)简评
1、贡献 ①第一次详尽的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 ②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③引发思考,促进对儿童认知的研究,极大的推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④设计多种方法帮助儿童主动建构知识 ⑤开始去解释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2、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①不主张交给儿童明显超出他们发展的材料,不加速不滞后; ②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学要与认知相匹配 ④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论述,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3、局限性 ①很多儿童的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的水平,能够在适当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解决皮亚杰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 ②皮亚杰的理论偏重于先天和遗传因素; ③他认为形式运算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 ④皮亚杰对儿童的情绪和个性的发展研究不够
第四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两种工具观 ①物质生产工具,向外,引起自然变化 ②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信号,向内,引起行为变化
2、区分两种心理机能 ①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②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二、)发展心理观
充分尊重不同的价值观 维果茨基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制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制转化的过程;
(三、)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社会活动。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意识与无意识理论
意识
(表层)自知自觉的部分
无意识
(深层)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和生物欲望,没有表现出来
前意识
仅仅是被遗忘了
人体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三我”是什么含义
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三我”保持动态平衡
理论应用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对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评价
①对开创心理动力学,改变传统心理学重意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 ②重视早期经验的作用; ③他的理论具有太强的生物学色彩,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 ④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个人诊断和自我分析,缺乏依据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对怀疑;培养信任感
2.婴儿后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感;培养自主性
3.幼儿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培养主动性
4.儿童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感
6.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二、对埃里克森的评价
贡献: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 不足: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思辨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来影响个体的发展的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两种理论的异同
不同点:①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性的一面,埃里克森则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②埃里克森补充和拓展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后三个阶段属于承认的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成为完整的毕生发展理论;③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埃里克森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很重要
相同之处:①都运用临床法进行研究,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但收集的材料不够严谨,理论解释的任意性很大;②所使用的一些概念都是描述性的,而非确切的定义,很难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③激发了大量关于儿童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华生
与惩罚相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