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是汉代经学的奠基人。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①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大道之要,治论之极。董仲舒回应贤良之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史称《天人三策》或《举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汉武帝听后,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数百位儒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董仲舒还第一次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的主张。通过国家办学的方式,培养接受儒家经学教育的人才。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但真正作为官立学校蓬勃发展,始于汉武帝。
③ 汉朝将《五经》确立为官学。传习《五经》的学说成为最正统的经学。成为汉代政治统治理论。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14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④ 公孙弘被破格提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任命为丞相的经师。才干以实用著称,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儒法合流的倾向。建议建立学校制度,以儒家经典为太学教育的统一教材,开设经义考试,为各级部门提供官吏人才。
⑤ 在汉代,经学的传承十分严谨。汉代的经师大都攻读一经,皓首穷经。这种执着的精神、朴拙的态度,后世把汉学称作 朴学。
⑥ 在西汉,经师大多是以平民入仕做官。到了东汉,平民入仕的经师经过数代以后,已成为世家豪族。经学被这些累世把持一种经典的大家族垄断。这些家族不但在政治上把持权力,在经济上成为豪门,而且还有统治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话语权。
孔子被描述为圣人,祭孔成为重要活动。经学成为谶(chèn)纬化(神学说)的儒学。
⑦ 两汉经学的重要特点是通经致用。广泛融合汲取各家所长,以此丰富经学,并致力于王朝的治理。经学家用阴阳五行理论改造先秦儒学,创造出阴阳灾异论,借以限制皇权,规范帝王行为。
天子作为皇帝的一个专称,就是经学家的创造。
汉代经学家创造出三纲五常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无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规范秩序为核心的社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