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于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点汇总,有利于后期考研再整理与复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编辑于2021-05-10 20:16:17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
指人获得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和语言)
动机和情绪
动机: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动机的重要性: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动机的区别
性质
强度
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情绪:指人们在加工外界输入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和关系,而且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的过程。
情绪的重要性: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情绪的分类
积极情绪:能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使人锐意进取。
消极情绪: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人们认识与创造的激情,严重时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们厌世,甚至夺取人的生命。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世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
意志与认知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情绪来实现的。而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对人的认识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
能力和人格
能力: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等等。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智力=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I.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II. 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模仿不但表现为个体观察别人的行为后能立即做出相同的反应,而且还表现为某些延缓的行为反应。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模仿和创造的区别
1. 动物能模仿,但是不会创造。
2. 模仿只能按现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创造能力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3. 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4.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常是先模仿,然后再进行创造。
在这个意义上,模仿也可说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流体能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流体能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
晶体能力:指需要经过教育培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智力=认知能力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顺利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的联系
I. 操作能力与认知能力不能截然分开。
II. 不通过认知能力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就不会有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III. 操作能力不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交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组织团体,促进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作用。
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又称为情绪智力
包括一系列心理过程,可以概括为四方面
1.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与表达情绪的能力:
2. 运用情感促进思维的能力;
3. 理解和分析情绪,有效的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4.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能力的结构:(能力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分析能力的结构,对深入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设计能力的测量方法,科学设定能力培养的原则都有重要的意义。
能力结构的理论
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理论,我们称其为传统的能力理论。 这些理论往往以能力测验为工具,采用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能力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从测验结果中分析出不同的能力因素,以此来构建能力的结构。
1. 二因素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能力包含着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量这些能力的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斯皮尔曼过于强调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是不科学的。
G因素: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代表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任务时,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
S因素: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它是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或活动所必须的。
联系
i. 许多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ii. 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任务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
iii. 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任务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的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2. 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突破了过去的能力理论框架,认为个体的能力应该包括多种平等的基本能力因素。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七中基本心理能力。
语词理解:理解语词含义的能力。
语词流畅:迅速,正确地进行词义联想的能力。
数字运算:迅速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
空间关系: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联想记忆:机械记忆的能力。
知觉速度:借助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3. 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当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
能力结构的新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有关能力结构的一系列新理论涌现出来,主要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以及达斯和纳格利尔里的智力的PASS模型等等。
1.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人类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中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加德纳提出人类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
1. 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2.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4.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 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 自然智力,包括认识,感知自然界事物的各种能力。
2. 三元智力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结论,智力情境亚结论和智力经验亚结论。
在三元智力理论中,成分亚理论是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在机制。
智力成分亚结论
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
元成分
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操作成分
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知识获得成分
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收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与存储。
在智力成分中
元成分起着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智力情境亚结论
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绪智力。
一般来说,个体总是努力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力图在个体及其所处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当和谐的程度低于个体的满意度时,就是不适应。 当个体在一种情境中感到不适时,他会选择能够达到的另一种和谐环境。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会重新塑造环境以提高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而不只是适应或选择现存的环境。
智力经验亚结论
提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
I. 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
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
II.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人们在完成复杂任务时需要运用多种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如果个体不能有效地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信息加工就会出现中断,甚至使问题解决失败)
3. 智力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括了三个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 注意系统又称注—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系统。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
三个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加工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计划过程需要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进计划的产生。
信息加工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选择加工方式需要计划功能的参与,所以同时性或继时性加工都会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
能力的测量
能力与个体行为活动的这种内在联系,为间接地测量人的能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测量能力的工具是按标准化的程序编制的各种能力测验。
根据测验的方式分类
个别测验
团队测验
根据测验的内容分类
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根据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测验
即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量表
1.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2. 斯坦福—比纳量表
是一种年龄量表。它以年龄作为测量智力的标尺,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
3.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的成人;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6.5岁儿童。
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力,包括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情绪智力是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这种操作通常是以整体方式进行的。
情绪智力的理论
梅耶和萨洛维的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戈尔曼的情绪胜任力模型
巴昂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
情商:是”情绪商数“的简称,它代表了一个人的的情绪智力的指数。
第一个使用EQ这个概念的是巴昂。 让EQ这个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语,是戈尔曼。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能力是发展的。 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趋势,但又存在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3~13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人的智力在18~25岁达到顶峰(也有人认为到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根据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来说,能力在人口总体中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1.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 能力结构的差异
4. 能力性别的差异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 遗传的影响
2.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i. 产前环境的影响
ii. 早期经验的作用
iii. 学校教育的作用
3. 实践活动的影响
4.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人格
一般概念
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独特性
稳定性
跨时间的稳定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统合性(整体性)
功能性(社会性)
人格的结构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的特性制约。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
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
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自我观察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积极:自尊感
消极:自卑感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自我监控
自我激励
自我教育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特质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根据16种根源特质,建立人格量表(16PF)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现代的五因素理论
“大五人格”-“OCEAN"
外倾性(E)
宜人性(A)
责任心(C)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
开放性(O)
中国“大七人格” 王登峰
善良 外向性 行事风格 才干 情绪性 人际关系 处世态度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佛兰克.法利:T型人格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将T型人格分成T+和T-型两种。 T+: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T-: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 根据活动的特点,将T+型人格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
对立类型理论
福利曼和罗斯曼:A-B型人格
A型人格:性情急躁,缺乏耐心。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格比A型人格表现的更好。
荣格:内-外倾人格
多元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性格类型说
1.经济型 2.理论型 3.审美型 4.权力型 5.社会型 6.宗教型
阴阳五行说
《内经》按阴阳强弱,将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整合理论
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结构四层次模型
类型水平(一般因子)
特质水平(群因子)
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因子)
特殊反应水平(误差因子)
通俗概括:多个特殊反应水平构成一个习惯反应水平,多个习惯反应水平构成一个特质水平,多个特质水平构成一个超级特质(类型水平)。
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型-沉思性
同时性-继时性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投射测验
罗夏克墨渍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
房树人测验
情境测验
性格教育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
自我概念测验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WAI方法
人格成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调控因素
自我调控能力
健康人格的四步曲: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
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人格心理学
2. 心理学研究所用方法
1. 观察法
2. 测验法
3. 实验法
4. 调查法
5. 个案法
6. 相关法
(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任务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
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以及其他动物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