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影响肥胖的因素(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
体重管理基础知识、减肥基础知识。引起超重和肥胖的因素有三大类: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不良行为习惯。众所周知,肥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从儿童期开始,可一直延续到生命终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周工作总结与下周工作计划
内衣测评
端午节
怎么美白?
财富规划思维导图
家庭战略转移思考
篮球大纲
预警类型
《断舍离》读书笔记
2019年年中总结(闵利利)
肥胖
1. 肥胖的影响因素
1. 遗传因素(占肥胖影响因素的40%~70%)
1. 调节能量消耗的基因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抑制膳食诱导的生热作用
ADRB1
ADRB2
ADRB3
参与脂肪的分解和产热的调节
解耦联蛋白
UCP1
UCP2
UCP3
存在于骨骼肌,调节产热和能量平衡,基因突变能导致变态肥胖
IRX3和IRX5基因
2. 调节能量摄入的基因
1. 瘦素及瘦素受体
抑制体重增加,抑制食欲、促进能量消耗,作用于下丘脑
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的主要中枢区域
瘦素受体发生变异会引起机体肥胖
2. 黑素皮质激素受体4(MC4R)
机体食欲大增是MC4R基本变异的典型特征
3. 阿黑皮素原(POMC)
是瘦素重要的靶器官,基因突变可导致人极度肥胖。
3. 调节脂肪细胞存储脂肪的基因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脂联素
4. 其他
2. 饮食因素
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体的能量摄入大于机体的能量消耗,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
营养与肥胖
1. 生命早期营养对肥胖的影响
1. 生命早期指胎儿期、哺乳期和断乳后的一段时间(一般指3岁以内,亦称窗口期)
2. 妊娠期孕妇营养缺乏或过剩、完全人工喂养、过早断乳、过早添加辅食以及婴幼儿期营养过剩等,不仅可直接影响婴幼儿体重及健康,还会增加成年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3. 母乳喂养(完全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相对较长)有益于预防成年后肥胖的发生。
2. 膳食能量过剩对肥胖的影响
能量摄入过多的因素
遗传因素
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
食物的可及性及可供选择的多样化
个人饮食习惯
进食速度过快,咀嚼次数过少,暴饮暴食
进食时间过长(如边看电视边吃饭,饭店就餐)
吃零食、吃宵夜
三餐分配不合理,晚餐过饱
3. 宏量营养素摄入对肥胖的影响
肥胖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的结果,因此任何产能营养素摄入过多导致的总能量摄入增加,都可能导致肥胖。 食物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宏量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碳水
根据碳水化合物胰岛素理论,碳水的摄入增加能快速身高血糖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使机体发生腹型肥胖
脂肪
脂肪能够提高食物的能量密度,导致能量摄入过多
膳食脂肪有更高的利用效率,摄入机体的脂肪更容易储存在细胞中
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比例对肥胖的影响是不同的。
蛋白质
在控制总热量的情况下,高蛋白饮食能够增加饱腹感,降低热量摄入,短期内对肥胖者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4. 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对肥胖的影响
1. 肥胖人群中钙、镁、铁、锌、铬、VD、VC摄入不足
2. 低钙能够增加脂肪存储和减少脂肪分解,而补钙能够达到减肥的作用。
3. 维生素D缺乏与肥胖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D能够抑制前脂肪分化过程,影响脂肪形成,预防肥胖的发生。
5. 膳食纤维摄入对肥胖的影响
膳食纤维
包括纤维素、木质素、抗性低聚糖、果胶、抗性淀粉等多种成分
作用
1. 具有高膨胀性和持水性,使各种营养成分吸收减慢,防止肥胖
2. 具有吸附胆酸、胆固醇的作用,降低血浆胆固醇,防止肥胖
3.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仅含少量的脂肪,能量密度小,可控制能量的摄入
4. 这类食物体积较大,可替代性的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
5. 延缓糖类的吸收并降低食物的消化率,控制体重。
食物与肥胖的关系
1. 全谷物
全谷物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研磨、粉碎等处理,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的天然营养成分。
有助于维持正常体重,可能与膳食纤维的增加、总脂肪和饱和脂肪下降有关
2. 薯类
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除了提供碳水、膳食纤维还有较多的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薯类与肥胖的关系与薯类的烹调方式有关,如油炸薯片和薯条
3. 蔬菜和水果
蔬菜是膳食纤维、有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多种植物化学物和生物酶的主要来源,水果和蔬菜的营养价值相似,水果摄入可减缓超重盒肥胖成年人的体重增长
4. 畜肉
又称红肉,是人体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畜肉脂类含量相对稳定,占1.5%~6.2%,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过多摄入畜肉增加肥胖风险
5. 大豆及其制品
蛋白质丰富,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钙、铁、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营养价值丰富
改善肥胖和超重人群的体重,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纤维能够减轻体重
6. 含糖饮料
指在饮料中人工添加糖(包括单糖和双糖,不包括多糖),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0.5%的饮料,如果汁、运动饮料、碳酸饮料等。
过多摄入增加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7. 膳食结构
动物性食物和油脂类摄入的增加,导致了脂肪摄入的增加、脂肪供能比的身高。高脂膳食诱导肥胖发生,增加肥胖对健康 的危险性。
3. 身体活动因素
身体活动方式与肥胖
有氧代谢
减少内脏脂肪组织
持续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代谢综合征,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无氧代谢
身体活动强度与肥胖
身体活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身体活动的能耗水平或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一般≥6Met为高强度,3~5.9Met为中等强度,1.1~2.9为低强度。
中高强度的训练可减少肥胖者和超重者的内脏脂肪,配合短暂休息间隔(1min)可提高运动后的能量消耗率和脂肪氧化率。
身体活动量与肥胖
每周运动时间>250分钟能够使体重下降并防止减重后的体重反弹
即使是小运动量也可以使机体总脂肪减少,增大运动量可更多的减少内脏组织。
4. 心理因素
心理应激和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忧郁等就能促使人多进食。
肥胖患者本身可能因体型原因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如自卑、情绪紊乱以及贬低自身形象,由此产生自身行为退缩、体力活动减少和多食,加重肥胖程度。
5. 环境因素
生活地区
环境污染
男性尿中苯二甲酸酯浓度越高,发生腹型肥胖或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也越大。
戒烟者体重普遍增加,可能与尼古丁撤停有关
家庭环境
如看电视时间与肥胖率显著相关,可能因看电视静坐和吃零食相关。
6.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
民族和宗教信仰
大众传媒
7. 政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