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阶调复现
图像复现与印前设计 关于第二章阶调复现中阶调,网点和加网技术的知识归纳整理。
编辑于2021-05-13 17:54:49这是关于专业印前处理技术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版面设计、陷印技术、折手与拼大版、出血。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 图像原稿的思维导图。图像原稿,是指复制技术中被复制的照片、底片、画稿、[[印刷品]等的总称。这里介绍了数字原稿的获取,以及文件格式与数据交换两方面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颜色复制与传递的思维导图。颜色复制(reproduction of colour)从原稿的颜色转变成印刷品颜色的全过程。同阶调复制一样,也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关于专业印前处理技术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版面设计、陷印技术、折手与拼大版、出血。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章 图像原稿的思维导图。图像原稿,是指复制技术中被复制的照片、底片、画稿、[[印刷品]等的总称。这里介绍了数字原稿的获取,以及文件格式与数据交换两方面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颜色复制与传递的思维导图。颜色复制(reproduction of colour)从原稿的颜色转变成印刷品颜色的全过程。同阶调复制一样,也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章 阶调复制
加网技术
数字加网基础
网格与记录栅格
记录分辨率
单位长度内,记录设备能够分辨的像素数称为记录分辨率,用dpi表示(dot per inch)
如果激光照排机的记录分辨率为2400dpi时,则一个曝光光点的直径为1/2400英寸
假设一个网格由10x10个记录栅格组成,那么一个网格的边长为(1/2400)x10=1/240英寸
加网线数为240线/in
加网线数与记录分辨率的关系
Lpi=N/n
N=记录分辨率
n=网格边长包含的记录栅格数
Lpi=加网线数
提高加网线数的方法
提高记录分辨率
减少网格内包含的记录栅格数
记录栅格与层次数
层次数=n2 +1
记录栅格的曝光
网格与记录栅格
阈值阵
有理正切加网
超细胞结构加网
目前最好的加网方式
阶调与层次复制
阶调:整体深浅状况
阶调复制
阶调长短
阶调深浅
亮调:图像中明亮的阶调
暗调:图像中深暗的阶调
中间调:图像中介于亮调和暗调中间的阶调
极高光:图像中最明亮的阶调,一般以小区域出现。如:金属或玻璃器皿的反光点。
描述方法
光学密度:入射光通量与透射或反射光通量比值的常用对数值。 密度测量值反应明暗,即阶调
明度值L*:用L*描述阶调层次更完善
在等差的光学密度变化下,人眼对亮调区域密度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于对暗调区域密度变化。
层次:明暗等级之间的差别 类似于台阶的概念
拉开层次:级差加大
压缩层次:级差缩小
层次数与数字图像的位深有关
层次数=2位深
人眼能够观察到的位深层次大约是190层
阶调层次复制曲线
阶调/层次曲线是原稿阶调数值与印刷复制品阶调数值的关系曲线
横坐标:原图阶调分布
纵坐标:复制品阶调分布
度量值可以是光学密度、色度值、网点面积率等
阶调层次曲线的形态直接影响到图像阶调复制的状况
曲线的形状
层次曲线的数值决定图像的深浅
层次曲线的斜率高低决定层次的拉开/压缩
阶调层次曲线的作用:调节明暗、处理层次的拉开/压缩
图像复制的目的
图像复制的最终目的是要得到真实(或最佳)再现原稿的印刷品,原稿与印刷品的理想层次关系为线性关系。
DP 为印刷品密度范围 DO 为原稿密度范围
现实很骨感
原因一:原稿密度范围大于印刷品密度范围
原因二:观察者对层次再现的主观要求
视觉的要求
亮调——敏感
中间调——印刷复制的重点
暗调——不敏感
对原稿的层次压缩不能是线性压缩——亮调、中间调少压缩或不压缩,暗调多压缩
艺术加工的需要
原因三:印刷工艺过程的非线性影响
印前输出:印前输出时使用的软片的特性曲线的非线性
晒版:板材类型与质量、曝光条件、显影条件
印刷:印刷压力、油墨特性、纸张特性
阶调的还原复制与压缩复制
理想复制:DP=DO L*P=L*O
实际:现实的印刷复制技术无法达到阶调的还原。
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原稿呈现的阶调“压缩”到印刷复制能够再现的阶调范围内。
网点
什么是网点? 组成印刷图像的基本元素,通过其面积和(或)空间频率的变化再现图像的阶调和颜色 ——改变网点的大小敦、频率来模拟颜色和阶调
印刷品对网点的要求
网点技术利用人眼的局限性模拟连续调效果
要求:相邻网点之间的距离小于视觉能分辨的最小距离
正常明视觉距离为250mm
正常视力的人,能分辨的物体细节的视角为1’
人眼能分辨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0029in换算为加网线数为1/(2x0.0029)=172线/in 因此,一般印刷品的加网线数为175lpi
三大作用
表现图像的阶调
接受并转移油墨
组合颜色
连续调与半色调图像
连续调图像——加网前
不带网点、颜色影调连续变化的图像
常见的连续调图像有:非加网的彩色图像和黑白灰度图像
半色调图像——加网后
由网点组成的图像
调幅网点AM=Amplitude Modulation
定义
网点按一定的间隔和方向排列
用网点的大小变化改变印刷在纸上的墨量,从而控制颜色
网点面积率变化,网点的光学密度和空间频率不变
定义:具有一定的加网线数、加网角度和网点形状,通过网点面积率的变化再现图像阶调和颜色的网目结构
四个特征
网点面积率:网点面积占网格面积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一个0%的网点完全没有油墨覆盖,称为绝网
一个100%的网点完全被油墨覆盖,称为实地
网点形状:网点的几何形状一般指50%网点呈现的几何形态
类型
方形
菱形
椭圆形
靠垫形
圆形
设定
不同形状/相同面积率的网点,其周长不同,扩大趋势不同
机械扩大的趋势:周长(周长和)大的网点更容易扩大
网点扩大
定义
网点扩大指的是印刷品上的阶调值与分色片或者印版上相应部分的阶调值之差,用百分数表示
类型
机械扩大
光学扩大
影响
印刷品色彩浓度加深
细节损失
降低印刷质量
不同形状的网点,其搭接的面积率不同,密度跳跃不同
阶调跳跃
方形网点
纯粹的方形网点在50%搭角
网点的搭接会引起:密度的跳跃升高
方形网点对中间调产生影响
圆形网点
纯粹的圆形网点在78.5%搭角
圆形网点表现暗调的能力较差
菱形网点
菱形网点在约40%第一次搭角,在约60%第二次搭角
搭接的阶调跳跃较上两种缓和得多
加网角度
定义:有公共邻边的网格中心点连线与基准线(水平线或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按逆时针方向测得的角度为加网角度
实际采用的方法:与距离最近的两点相连
加网角度的选择
最佳的加网角度:45%
龟纹的出现与消失
调幅网点按照一定的角度、一定的空间周期排列
由不同角度和/或不同空间频率的多组线条或多行网点交叉排列后形成的干扰性条纹,称为“龟纹”(Moiré),也称为“莫尔条纹”。
四色加网角度设为:0°(90°) 15°(105°) 45°(135°)75°(165°)
标准:0° 15° 45° 75° 黄 品红 黑 青
暖色为主:0° 15° 45° 75° 黄 青 品红 黑
冷色为主:0° 15° 45° 75° 黄 品红 青 黑
加网线数
定义:沿加网角度的方向,单位长度内网点的行数
单位:线/英寸(Lpi=Lines per inch) 线/厘米(Lpcm或L/cm=Lines per centimeter)
加网线数与图像质量
单位面积内的网点数是加网线数的平方,即有网点个数/in2=加网线数2
加网线数越高,则单位面积内所含的网点个数越多,携带原稿信息的能力就越强
网点的线数越高,表示图像的基本单月(网点)越小,因而图像的层次表现约丰富,细节也就越多
加网线数与网点周长总和及网点面积增大的关系
加网线数提高,网点扩大的趋势增强
加网线数增加,对于亮调小面积率的网点面积更小,容易丢失
在选择高加网线数进行印刷时,必须要有良好的印刷工艺条件和印刷设备
加网线数的确定
原则一 视距远近
原则二 客户要求
原则三 印刷工艺
胶印、凹印的网点扩大较小,加网线数高;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的加网线数低
调频网点FM=Frequency Modulation
定义
网点的大小和形状相同,且不变
网点没有排列的规则
依靠网点个数的多少改变印刷在纸上的墨量,因而控制颜色
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可变,网点的光学密度和网点面积不变
调频网点是具有固定的网点大小和形状,通过网点空间频率的变化再现图像阶调和颜色的非周期性网目结构
网点出现的空间频率随图像阶调的深浅而变化
网点出现的空间位置随机,但受到一定控制:一定区域内的网点数量一定
调频网点的优点
不使用周期性网点结构,不会产生龟纹和中心点玫瑰斑
网点细微(10≈40μm),不依赖改变网点大小体现层次
网点小,清晰度高
网点小,干燥时间更快
不受网角限制,支持多色印刷,再现色域更广
调频网点的缺点
网点扩大趋势强
同等面积率下的一个调幅网点需要分割为多个小网点,多个小网点的周长总和高于调幅网点周长
网点面积小,当网点孤立出现时,容易在传递中丢失
对晒版机、印刷机等提出更高的精度和性能要求
混合加网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