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的思维导图。在古希腊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希腊奴隶制时代的经济思想。古希腊大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前 8世纪开始从原始社会制度向奴隶制度过渡,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进入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公元前146年希腊奴隶制国家被罗马征服。
编辑于2021-05-20 17:37:00前言
对待思想和学说的两种不好倾向
布劳格,2009
相对主义
认为每一个理论或多或少都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在所处的背景下具有合理性
绝对主义
绝对论者把眼光牢牢放在主体的心智发展上,把它看做错误到真理的稳步前进过程
20世纪50年代
兰德雷斯和柯南德尔,2011
前
最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家站在相对论者的立场
后
绝对论者的地位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因而现代主流经济学者的思维明显带有绝对主义特性,把过去的理论视为“死人的观点”;包尔丁提出了“萨穆尔森以后谁还需要亚当斯密”的问题
凯恩斯: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意义
1. 证明和检验那些本身不依赖历史材料的研究结论
2. 提醒注意经济学史现实应用性的局限性
3. 为理论化的的经济学说的逻辑结论提供一个基础
作者(朱富强)提出的四个传承
“为往圣继绝学”
1. 重视经济思想历时演进的传承
2. 重视经济学大师思想的传承
3. 重视经济学说主流思想的嬗变
4. 重视经济学说批判思维的传承
第一篇前古典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是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a. 古希腊时期的经济思想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元年
1.1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和思维特质
1.1.1古希腊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思维
1||| 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形成:古希腊思想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人成为哲学的首要问题的核心问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
2||| 古希腊的经济思维特征
希腊城邦观念
古希腊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乎城邦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善的问题,即政治学;二是关乎城邦公民的个人行为的善的问题,即伦理学
a.“前市场性”:一方面重视个人做出的合理决策以及使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自我管制能力;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没有形成有组织的交换。“人类中心说”而不是“商业中心说”
b.个人主义倾向,表现为微观和宏观两种相反倾向:一方面独裁者被赋予为社会的利益做出管理决策的权力,另一方面个体男性被赋予为每个家庭的基本决策者
要理解古希腊个人主义和反市场倾向之间的对立,要对属于私人领域的经济问题和属于公共领域的政治问题进行区分。古代人的自由主要是在公共事务中具有参与决策的自由,现代人则在私人生活领域享有不受干涉的自由(贡斯当,1767-1830)
1.1.2古希腊的哲学来源及三大时期特征
1||| 古希腊思想的中心人物是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分为前/后苏格拉底时期
早期的希腊科学称为宇宙论时期,其哲学主要呈现为自然哲学,社会经济思想并不丰富
从根本上说,西方社会的理性主义就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流派,带有强烈的自然主义特质
2||| 受苏格拉底影响,古希腊科学在今后的数百年又逐渐进入两个新时期
体系化时期:受苏格拉底的理性信仰指引
伦理学时期:众多智者通过科学洞见力图获得道德的生活行为准则
3||| 苏格拉底的求知方式有两大特点
倾向于采取讨论的形式而不会形成某种定言的结论,被色诺芬继承
力图在对立的意见中找到一致,被柏拉图强化
1.1.3古希腊的理性特质及二元演化
1|||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包含四大原则
人们只接受经过彻底地、批判地考察的证据和正当的推理之上的真理
现实是可知的
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强调人类在选择手段和目的方面合理地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
2||| 多元而批判的演化理性主义思潮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后逐渐转化为演化理性主义
就自然哲学流派而言,在古希腊的“宇宙论时期”,就存在多种流派。如爱奥尼亚、埃利亚、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
就智者学派而言,在古希腊的“人类学时期”,智者们以各地讲学为主,展开相互辩论。如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连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为中心人物的苏格拉底,教授时采取讨论的形式,一般不会形成某种定言的结论,认为“承认无知乃是智慧之源”
3||| 一元而肯定的构建理性主义转化
衍生出了构建理性主义,为西方社会的思维奠定了基本特质
首先,古希腊自然哲学流派本身就潜含了归一论思维和自然主义发展观。a.归一论思维强调,世界由物质构成,社会具有变动性;b.自然主义发展观强调,自然世界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
其次,智者学派发展了法律的“人为创造说”和“强权即公理说”
最后,柏拉图进一步突出了人的理性能力。他认为,在人类理性力量的支持下,人的道德意志可以违背历史命运的衰败法则,特别是立法者以其推理能力和道德意志结束政治腐败时期而重新回归黄金时代
1.2古希腊三大哲人的社会经济思想
1.2.1经济学的开创者色诺芬
苏格拉底的弟子,约公元前430-前355
关注实际经济生活
1||| 经济学的诞生
《经济论》:关于家庭管理的书,奴隶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经济学著作
《雅典的收入》:讨论雅典国家的财政不足问题,如何对奴隶主制国家进行管理
2||| 分工理论
a.从使用价值的观点来考察分工
b.分析了人口集中和专业技能及产品开发之间的关系,这是斯密的专业化理论及分工受市场程度限制观点的滥觞,后为杨格、杨小凯等人所发展
3||| 财富观和价值理论
a. 色诺芬从物品的有用性角度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把财富看做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若土地只能使我们挨饿不能维持生活,就连土地也不是财富”
b. 区分了物品的直接使用和用作交换的两种用途。导向了门格尔的财货理论
“一只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对于不会吹的人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只有在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
c. 对商品交换的探讨必然涉及交换背后关系的性质,色诺芬提到了主观价值的思想。色诺芬认为,价值就是人们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进行交换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显然,这是效用理论的核心
d. 色诺芬从财富的有用性出发,认为财富是人们可以从中取得利益的东西。这种价值来源于物品产生的快乐而不是物品本身的思想,已经具有庞巴维克和费雪思想的影子。一个社会的财富大小与财富的分配状况有关
e. 从主观评价出发,色诺芬认为,货币也是对于那些利用它并使之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才是财富
f. 色诺芬还看到了商品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g. 色诺芬还论述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认为,货币能够调节物价的波动,但是色诺芬并没有探讨货币的起源,主要偏重于经济的管理方面
4||| 其他思想
a. 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成为重农学派的滥觞
b. 主张自然经济,重视分工,强调对外贸易,承认商人和商业存在的必要性
c. 特别重视奴隶劳动,主张国家出租奴隶给市民开采银矿
d. 探究从自然中获取满足人之需要和使人避免困苦的途径,是享乐主义的萌芽,在多个世纪之火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观主义价值论所重新阐发
e. 提出了一系列组织管理思想。以个人决策者的概念表达了他的思想;把物质环境看做是固定的,认为管理的主要变数是受好领导支配的人的能力
1.2.2政治经济学的鼻祖柏拉图
与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公元前427-前347,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政治家》。《理想国》集中论述如何管理国家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当这种管理的含义扩展到其他事务和城市国家之后,就出现了相应的“政治经济学”一词,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含义 柏拉图设想的最优化国家是一种刚性、静态和理想的,反对任何的偏离——这是波普尔着重批判的(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柏拉图,城市的最佳家庭数为5040个
着重对国家的整个政治、经济结构进行理论分析
1||| 构建理性主义的始祖
a. 在先验的理性主义的支配下,柏拉图试图详尽的阐明隐藏在人们感知的杂乱无章和混乱不堪的日常世界背后的一种完美的、合理的和明晰的秩序,并由此构建他的绝对的、静态的和永存的社会,这就是他的理想国
b. 从柏拉图开始,形成了人类思想的两个渊源:一是(构建)理性的,由柏拉图、卢梭、孔德、黑格尔、马克思一脉相承;二是演进(理性)的,可追溯到古希腊对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的区分,形成了以撒克逊为主的自由主义传承路线
c. 柏拉图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权威主义色彩,但是确实看到了民主制度的弱点,这种弱点也表现在现代的民主制度之中
2||| 分工理论
更为重视社会分工
a. 把城市的起源归因于专业化和分工。这一认识为城市确立了经济的基础,在后来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中得到进一步展开,杨小凯由此来解释城市的起源
b. 进一步考察社会分工的起源,一方面在于人需求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起源于人生来不平等的天性,各有所能。认为脑力劳动是奴隶主贵族的天然职能,体力劳动是农民、工匠和奴隶的天然职能。中国古代“君子劳心,小人劳命”
c. 揭示了分工的互惠本质。认为专业化创造了互惠的相互依存,而互惠的相互依存又确立了互惠的交换
d. 分工引起的交换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并以货币为媒介。认为必须对货币加以管理以消除利润和高利贷而保障交换的公平,这些货币可由政府法令发行的不兑现货币,这是货币名目论的先驱
3||| 商品价值
a. 柏认为,价格应与商品自身的价值属性相一致
b. 柏提出,货币是为了便利交换而设计的一种符号,其价值与制造货币的材料无关,反对使用金银。古代货币有两个基本理论,柏拉图是名目论(或符号论)的最为人所知的倡导者,亚里士多德则是金属论的倡导者
c. 不同于色诺芬“利润的追求者会成为更好的管理",柏坚决反对高利贷,认为利润和利息都是现状的威胁。这一思想支配了整个中世纪
4||| 国家理论
a. 柏反对当时的两种政治:即雅典的民主制(认为穷人和富人组成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两个国家)和斯巴达的贵族政体(认为充满了暴君虐政)
b. 提出理想国的组织计划,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执政者——金质的人,职责是制定法律、管理国家和教育后代;战士——银质的人,学习武术、执行法律、捍卫国家以及对外扩张,执政者和战士是统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铜质和铁质的人,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构成了生产阶层。奴隶在三个阶层之外,专门从事体力劳动
c. 一个人所属的等级虽然可以变化,但一般很难改变,因而三个阶级都组织在永恒的社会等级之内。等级的归属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d. 为了维持不变的理想国,主张实行共产主义。除了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民阶层可以拥有私有财产外,执政者和战士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也不应该拥有家庭,而是把国家的利益看做自己的利益;私有财产和家庭是社会矛盾和分歧的根本渊薮
e. 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完善人的本性。主张国家实行强迫教育,初级的教育使每个公民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品质,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少数杰出的统治者
f. 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人治而非法治。认为哲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一种真理,比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要高明得多,问题在于如何甄别和遴选出真正的哲学家?柏拉图不得不提出了第二好的国家——法治国。晚年在《法律篇》中指出,尽管实行法治的国家不能称为最好的政治,却可以称为次优政治
1.2.3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散落在《尼格马科伦理学》(分析了公正的概念)、《政治学》(关注家庭和国家的性质)。两本书在一起,构成了对统一的社会科学最早的系统论述。(熊彼特,1991)
1||| 价值理论
a. 意识到商品具有二重属性,开创性地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斯密所发展的),看出了交换价值是从使用价值中派生出来的
b. 交换行为只发生在不同职业的人之间以及不同性质的物品之间,而这些物品之所以可以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同一性
c. 特别研究了从使用价值中派生出来的交换价值,在伦理学中认为价值可以用物品彼此交换的比例来表现
亚区分了自愿和非自愿的交易,认为在自愿交易情况下,交易往往是公平的。实际上探讨了交换中的“正当价格”。暗含了理想社会等价交换要求的萌芽,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并成为后来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公平价格”的基础,最终发展出了基于劳动成本的价格理论
d. 在探讨交换比例的决定中发现了货币这个“一般的衡量尺度”,实际上已经论证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指出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
亚还将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分为两种基本形态,指出货币价值形态不过是简单价值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是为了便利交换而产生的
e. 采用增量分析来处理价值理论问题,建立了以人的欲望为核心的主观边际效用的价值理论。还考虑了稀缺性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认为稀少的东西比丰裕的东西具有更大的好处,暗示了钻石和水之间的价值悖论
2||| 货币理论
a.货币起源于交换的发达,是交易的媒介,这为后人发展为“交易的货币理论”
亚认为要成为交易的媒介,货币本身也必须是一种商品,其中有些商品(比如金属)比其他商品更适合作为交换的媒介,这与后来的金属主义货币理论相一致。同时由于交换要求是等价的,因而这种也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此外,亚海承认货币具有价值贮藏的功能 “19世纪的教科书列举的货币的四种传统职能,第4种职能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有三种都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熊彼特,1991)
b.进一步论述了货币的性质,区别了货币与财富。货币饥不可食、渴不能饮用,而财富能够满足人类的欲望
c.货币具有流通的功能,是交换的媒介
亚区分了两类财富:作为有用物的财富和作为货币积累的财富,与此相适应,区分了两类科学:经济和货殖,前者研究如何获得使用价值的物品,属于家庭管理的范畴,后者研究如何获得货币,是攫取手段的应用
d.区分了两类交换:合理地、恰当地运用物品交换以满足需要是自然,也是有限度的;相反,为了赚钱而做的交换则是非自然的,也是没有限度的
亚认为物品不是为了交换而制造的,真正的财富是以消费为目的;货币的目的是方便交易,因而货币生息就是违背自然,这意味着有限度的经济是自然的,无限度的货殖是违反自然的
e.在货殖中,亚首先接受了借款付息这一经验事实,但后来,又认为,贷放业是最违反自然的一种经营
当时的贷款是为了消费的需要,本身不产生可以支付利息的利益,而吓呆社会的货币贷款主要用于再生产方面,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货币获得利息是应当的
3||| 贸易理论
a. 将贸易看成互惠过程,是做大蛋糕的过程。贸易的产生源自主观价值的不同
b. 从基本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垄断式不公正的,并把垄断价格视为某些个人或集团为了私利而制定的价格。
c. 如果在孤立的市场交换中出现有关具体利益的争执,适当的分配份额必须又行政当局决定,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
d. 区分了必要的交换和不必要的交换
必要的交换是受家庭的有限的需要和递减的边际效用限制的,不必要的交换是仅仅出于占有积累财富的目的而发生的,不必要的交换会捣毁破坏社会稳定性和经济稳定性。因此,亚谴责那些目的在于赚钱的交易,认为为了赚钱的交换式非自然的
4||| 互惠秩序观(以互惠建立公正秩序的思想,也就是互惠伦理观,同时认为友爱是相互的,并分为三种类型)
a. 利用的友爱,被爱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
ab具有偶然性、短暂易逝性,c可以永恒
b. 快乐的友爱,为了让自己快乐
c. 德性的友爱,相互希望在善上的相似
d. 此外还有一种从属的友爱,区别表现在价值平等居首要地位,而数量平等处次要地位,是目前演化经济学的先驱
5||| 城邦共同体
亚基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的生活状态而提出人具有热衷于政治生活的本性,从而发展出了政治科学,研究人在公共活动的行为;斯密基于18世纪英国人的生活状态而提出人具有从事经济交换的本性,从而发展出了经济科学,研究人在经济市场上的行为
a. 任何个人都不是自给自足的,只有通过城邦生活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
b. 人们加入城邦不只是因为城邦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生活共同体,还因为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
c. 在个人与城邦关系上,亚赞同柏拉图的整体主义,认为城邦在本性上先优于个人和家庭,全体必然先于部分
6||| 其它思想
a. 赞同奴隶制。人类“自然的”不平等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b. 强调中庸思想。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体现自由和法律的混合政体,可以把君主制国家的智慧和民主制国家的自由原则结合起来;在利润和亏损中间的中庸价格就是正义价格
c. 重视德行概念,提出了知识美德和道德美德两种概念
亚的德行是指一种实践结果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如,勇敢是怯弱与蛮勇之间的中道,节制是放纵与无欲之间的中道。就如斯密的论述,在经济学上,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社会性行为,它介于极端自利的经济人和完全利他的道德人之间
d. 重视教育的作用
e. 区分活动的社会性。自然活动的和非自然的活动
1.3希腊化时期的三大社会哲学思潮
柏和亚之后,希腊城邦先是受到波斯人的入侵,后来在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下进行反攻,并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建立了第二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马其顿帝国,由此,希腊也开始受到马其顿帝国的统治,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又为罗马帝国所征服和吞并,这期间被称为泛希腊化时期
1.3.1禁欲而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
a. 昔尼克学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梯昔尼奠定,并由安梯昔尼的学生第欧根尼创立的
b. 昔尼克学派之所以被称为犬儒派:一是源于地名;二是源于生活方式。当时奉行这一正义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c. 安梯昔尼主张返回到自然人的原始生活中去,反对现实生活的一切规范束缚,将善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并且善与恶是绝对对立的
d. 第欧根尼力图证明,人类个体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快乐而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他物,既不需要他人,也不需要生活规范。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生活,以桶为家,弃绝文明和生活设施
e. 犬儒主义的克己动机追求肉体得救,免除对世俗利益的依赖,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在于在未来的世界里得救,即灵魂得救。由于犬儒学派的成员四海为家,是一个世界公民,从而产生了世界主义的观念,孕育了斯多葛学派自然法思想的萌芽。犬儒学派注重道德,认为人的美德是获得幸福的唯一要件
f. 犬儒学派在采取激烈的道德理性主义和现实批判主义态度的同时,发展了怀疑一切的核心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种”以不相信来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对现有秩序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一种不认同的接受,这就是常说的”难得糊涂“
1.3.2以自然为德性的斯多葛主义
a. 奠基人芝诺。斯多葛学派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一个学派,继承了犬儒学派“为德性而德性”的主张,但认为德性是建立在来自自然的理性和共同的人性基础之上
b. 第二个奠基人:克吕西波主张宽容,在自然面前只有彼此平等的人,奴隶是社会制度造成的,人人皆为众生之子,个人的本性是普遍本性的一部分,这就是理性
1.3.3以享乐为人生目的的伊壁鸠鲁主义
a. 昔勒尼学派学派创始人亚里斯提卜,继承了苏格拉底"善"概念中所包含的功利性的快乐因素,追求肉体的、现实的、感性的快乐
b. 伊壁鸠鲁主义的三个要素:提倡的原子唯物主义与后来机械论的宇宙哲学相吻合;以自我为核心的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与后来的功利主义一脉相承,深深影响了现代经济学;提倡的契约论观点经由经院哲学的前辈传给了倡导自然法则的哲学家,最后影响到霍布斯等人
b. 罗马——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c. 资本主义崛起期的重商主义
d. 资本主义崛起期的重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