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科技常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科技常识思维导图,总结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世界科技常识等。
编辑于2023-11-30 17:16:04科技常识
第四章 科技常识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指南针
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北海】
4.火药
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二)农学和手工业
1.《齐民要术》一贾思勰
南北朝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成的《齐民要术》一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2.《农政全书》一徐光启
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著成《农政全书》。该书反映了明代最新的技术成就和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及工具。
3.《天工开物》一宋应星
明朝末年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梦溪笔谈》一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5.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及其子】一同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的修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6.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沿用至今。它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7.棉纺织业一黄道婆
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女棉纺织家,被尊为“【布业始祖】”。
(三)医学
1.《难经》、“望、闻、问、切”四诊法一“脉学之宗” 扁鹊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诊法。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成语“讳疾忌医”, 出于扁鹊治病的故事。
2.《黄帝内经》一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3.《伤寒杂病论》一东汉 “医圣”张仲景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肠道蛔虫治疗方法。
4.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一东汉 “神医”华佗
(1)华佗擅长外科,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外科圣手”,他研制的麻醉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
(2)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动态动作创编了一 种锻炼方法“五禽戏”,用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
(3)“刮骨疗伤”出自(三国演义),讲述了关羽生擒于禁、斩杀庞德之后,再次进攻樊城,却被一支带毒的冷管射中右臂,神医华伦来为他用刀刮骨去毒,账里帐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伙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故事。
5. 《神农本草经》一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由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6.《干金方》一唐代“药王” 孙思邈
《千金方) 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简称,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学著作。
7.《本草纲目》一明代李时珍
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提示】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算学
1.十进制一最早的计数法
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发明了“十进制”的计算方法,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和生产之中,十进制计算法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2.度量衡一计量物体长短、 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1)度一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
(2)量一测定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3)衡一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3.《周髀算经》一明确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
《周髀算经》记载了周代的商高提出的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
4.《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刘徽的《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书中运用的开平方、开立方、负数概念与最小公倍数,都比印度和欧洲早得多。
5.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一刘徽
《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为3.1416。
6.精确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一祖冲之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 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五)地理学
1.《山海经》一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地】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马王堆”汉墓彩色城邑图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实测地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幅彩色城邑图,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实测地图,比曾被称为世界最早的埃及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还早二百多年。
3.《水经注》一北魏晚期郦道元
《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徐霞客游记》一明代地理学家、 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详细考察并科学记述了喀斯特地貌的特征,纠正了文献记载中有关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记述了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
(六) 天文历法
1.《夏小正》(农历)一现存最早的历书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把一年分为12 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人们也把夏历叫作“农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2.《春秋》一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我国对哈雷彗星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史书《春秋》中,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哈雷彗星的记载。在西方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比中国要晚670多年。【春天第一声惊雷】
3.《甘石星经》一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的天文学取得了很多成就。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4.《太初历》一汉代汉武帝时期
《太初历》是中国古代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测定出135个月的日食周期,以及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
5.僧一行一首次测定子午线长度
唐代僧一行首次测定子午线长度(通过影子长度测出子午线长度),编制了《大衍历》,此历法较符合太阳运动规律,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四段,这样更接近实际观测,为当时较先进的历法。
6.《授时历》一元代郭守敬
《授时历》记载的一年周期与公历基本相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比欧洲的《格里高利历》早300多年。
7.浑天仪一东汉张衡
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根据浑天学说,张衡于公元117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演示天象的浑天仪。浑天仪用铜制成, 上面刻着日、 月、星、辰等天文符号。
8.地动仪一 东汉张衡
张衡更为著名的成就是发明并制造了地动仪。地动仪的外壁上刻着八条龙,龙头对着的方向各蹲着一个铜制的蛤蟆。 龙的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 当某一个方向发生地震时,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吐出铜球,这样很快就可以知道地震的方位。
张衡在《灵宪》中首次解释月食成因。
二、新中国科技成就
(一)航天事业
东方红一号一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建国70年十大辉煌成就之一 )
神舟系列:
1.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
神舟一号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自此以后,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二艘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
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3.神舟三号
神舟三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三艘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四艘飞船。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四号在半年运行中,初步探明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中国下一步载人飞船的安全出行成功绘制了“安全路况图”。
神舟三号的“船长”也跟随神舟四号再度出征。这个由仿真技术做成的模拟人体重70公斤,身体每一部分的形状与真人宇航员基本一致,能够满足航天服的穿脱,能以航天员的姿态“坐”飞船座椅上,还可以模拟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
此外,飞船上还有不少“乘客”,包括有粮油作物、蔬菜、草、树、药材和真菌六大类上百个植物品种。
5.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
神舟五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21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6.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7.神舟七号
神舟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七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8.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完成刚性连接,形成了组合体,完成对接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是中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
神舟八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八艘飞船,技术有重大改进,安全起见将不载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要在太空进行对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
9.神舟九号
神舟九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九艘飞船,是中国的第四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也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中国首位女性宇航员进入太空一一刘洋
10.神舟十号
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艘飞船,也是中国的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
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手控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连战连捷,为后续载人航天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一一王亚平
11.神舟十一号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一艘飞船,是中国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景海鹏和陈冬),也是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十一号于2016年10月17日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工作。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神舟十二号
神舟十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13.神舟十三号
神舟十三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
2021年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二次出舱任务。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14.神舟十四号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2022年6月5日上午10时44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之后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陈冬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四乘组首次进驻“问天”“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两个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6名航天员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共同在空间站驻留5—10天,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
天宫一号一一一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
神五首载杨利伟,神七志刚去漫步
神九刘洋女英雄,神十亚平来授课
1)嫦娥一号——中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2)嫦娥三号——中国首次实现月面软着陆
3)嫦娥四号(讲义无)——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4)嫦娥五号(讲义无)——携带月球样品返回
三软四背中国五携样
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一一一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太喜闻酒)
天问一号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第一个国家是美国,当时发射的探测器叫“海盗一号”。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探测器顺利升空,将飞行约7个月抵达火星,并通过2至3个月的环绕飞行后着陆火星表面,开展探测任务。任务将开展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2021年2月5日20时,“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以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国家航天局同步公布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
2021年6月27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和巡视探测系列实拍影像。其中,祝融号火星车火星表面移动过程视频是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
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墨子号(讲义无)——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保密通信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两类四个系列。其中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包括“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两个系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包括“风云一号”和“风云三号”两个系列。我国的气象卫星均为风云系列,风云系列卫星更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是东半球气象预报的主力。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2016年12月11日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风云四号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和技术跨越,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大气、云层和空间环境进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飞行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1.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的上面级。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首次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该火箭共进行两次卫星发射,成功率100%,第二次发射时间是1971年。
2.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简称长征二号,CZ-2)是中国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之一,为二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高度在500km以下的各类近地轨道卫星和其他航天器,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二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和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皆极高。该火箭现已退役。
3.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三级,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
长征三号于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因三子级发动机第二次点火后未能正常工作东方红二号卫星未能入轨,仅进行了通信试验。该火箭曾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1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2018年1月1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和远征一号联袂把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两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4.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胖五”,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长征五号于2016年11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由此成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5.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液体运载火箭。该火箭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有许多新技术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应用,研制难度很大。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飞成功。
6.长征七号
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
7.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与现役以液体推进剂为动力的长征系列火箭相比,它的发射准备时间由“月”缩短为“小时”,将大大提升我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2018年1月19日12时12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六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四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4月26日12时42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珠海一号”五颗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一箭五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2月22日7时51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发射升空。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
2020年12月1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二)航海科考
“向阳红一号”科考船一一一中国第一艘水文气象船
“远望一号”——中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一一一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探海世界第一,潜水深度达 7000 米
“大洋一号”——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一一一中国极地科考船
中国南极科考站一一一一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城中论泰山螺丝
“深海勇士”号
2017年10月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中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胜利返航三亚港。
2017年12月1日,在北京完成验收,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018年3月1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对公众开放,播出了“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于2017年8月至10月在南海进行首次载人深潜试验的纪录片。2018年6月4日上,“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2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
2019年11月30日,被评为第二届优秀海洋工程。
2020年3月10日上午,中科院“探索一号”船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码头启航。
2020年11月24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赶往新的海域,继续进行接下来的相关科考任务。
(三)生物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一一1965年9月,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陆岛素。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一一19年9月,中国积极加人这研究计划, 成为参与这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完成一一2001年,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标志着中国为破译人类基因组“天书”做出了独特贡献
杂交水稻一一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发现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一一屠呦呦发现抗疟疾新药青蒿素,2015 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四)军事
第一颗原子弹一一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建国70年十大辉煌成就之一)
第一颗氢弹一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建国70年十大辉煌成就之一)
国产航母“山东舰”一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一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建国70年十大辉煌成就之一) )
中国原子核理论一一于敏院士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拓展延伸】
全球四大导航系统
1.美国一一“GPS”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功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俄罗斯一一“格洛纳斯”
格洛纳斯是俄语“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缩写,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2018年12月26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2019年9月,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在轨39颗卫星中包括21颗北斗三号卫星:有18颗运行于中圆轨道、1颗运行于地球静止轨道、2颗运行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标志着北斗卫星系统共55颗卫星已完成布局并组网结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数学
1.陈景润——接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2.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六)计算机
1.“银河–Ⅰ”超级计算机——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
2.“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我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3.“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首台亿亿次超级计算机
4.“神威·太湖之光”(书上无,了解)——使用中国自主芯片
(七)交通
1.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2.杭州湾跨海大桥——中国首座跨海大桥
3.港珠澳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八)出版印刷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王选,告别了铅字印刷,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三、世界科技常识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成就
1.阿基米德(古希腊)——浮力原理、杠杆原理
2.高斯(德)——“数学王子”
3.牛顿(英)——万有引力、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力学三定律
牛一定律:
即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说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比如坐公交车时突然刹车使人身体前倾,就是因为惯性。
牛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改变运动状态或者速度。跟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哥白尼(波兰)——日心说
5.伽利略(意)——自由落体定律、“近代力学之父”;伽利略望远镜
6.哈维(英)——血液循环规律
7.哈雷(英)——哈雷彗星
8.拉瓦锡(法)——提出氧化学说
9.康德(德)——星云假说
10.库仑(法)——库仑定律
11.富兰克林(美)——发明避雷针
12.开普勒(德)——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
1)瓦特(英)——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富尔顿(美)——发明蒸汽轮船
3)史蒂芬森(英)——发明火车(世界上第一个修铁路的国家
4)法拉第(英)——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5)达尔文(英)——“进化论”,《物种起源》
6)孟德尔(奥)——发现遗传规律
7)卢瑟福(新西兰)——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8)布朗(英)——布朗运动
9)焦耳(英)——焦耳定律
10)卡罗瑟斯(美)——发明尼龙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
1)莱特兄弟(美)——发明飞机
2)西门子(德)——发明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
3)贝尔(美)——发明电话
4)爱迪生(美)——发明白炽灯、留声机
5)马可尼(意)——发明无线电报、电台
6)诺贝尔(瑞典)——发明安全炸药(后设立诺贝尔奖)
7)普朗克(德)——提出量子理论,创立量子物理学
8)爱因斯坦(瑞士、美)——提出相对论、光子假说
9)弗莱明(英)——发现青霉素
10)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表
11)魏格纳(德)——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12)巴斯德(法)——发明巴氏消毒法,“微生物学之父”
13)居里夫人(法)——发现放射性物质镭和钋(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
奖的科学家)
14)伦琴(德)——发现 X 射线
15)凯库勒(德)——发现苯环结构
16)玻尔(丹麦)——玻尔原子理论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
1.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
2.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美国:
1.世界第一次登月——“阿波罗计划” 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人)
2.发射世界第一颗原子弹
3.建造第一座核反应堆
四、生活中的科学
(一)物理常识
力学:
摩擦力
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生活中的应用:
(1)应增大“有利”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2)应减小“有害”摩擦,方法:减少粗糙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使物体接触面稍稍分离。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越大。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或指向地心的(不是垂直向下),如图:
(2)重力通常用g或G来表示;温度为T;体积为V;密度为ρ。
压力
(1)概念
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并指向表面的力。
(2)大气压强
1654年马德堡半球实验:球外的大气压紧紧压住半球。人们终于相信有真空,有大气,大气有压力且大气压惊人。
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运动的越强烈,压强越大。例如:夏天打足气的自行车易爆胎。
②密度:密度越大,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③海拔高度:海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就越小,气压低,沸点随之降低。
④流速与压强: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热学: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吸热)如:冰变成水从固态变成液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放热)如: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放热。
2.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两种方式—蒸发、沸腾)如:开电扇使人凉快。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放热,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如:从冰箱里拿出冰冻啤酒发现啤酒瓶外面“出汗”。啤酒瓶周围的空气遇冷极速液化,形成小水珠。
3.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吸热)如:衣箱中的樟脑丸变小。凝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放热)如:碘蒸气遇冷后,烧瓶内壁会出现碘微粒。云(液化);雨(液化);雪(凝华);雾(液化);霜(凝华);露(液化)。
4.热胀冷缩
物体受热时会膨胀,遇冷时会收缩。这是由于物体内的粒子(原子)运动会随温度改变,当温度上升时,粒子的振动幅度加大,令物体膨胀;但当温度下降时,粒子的振动幅度便会减少,使物体收缩。
光现象:
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光线在均匀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米/秒。(最快,极限速度)
1.光的反射
光线在空气中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被物体所吸收或通过,另一部分则在原来的介质中改变原来传播方向而从物体的表面反射出来,称作光的反射。物体对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光的折射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约5000米/秒。介质密度越大,声音传播越快。在液体中第二,约1500米/秒。气体排第三,约340米/秒。
杠杆原理
定义: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
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热胀冷缩
温标
摄氏温度提出者:安德斯·摄尔修斯
华氏温度提出者:华伦海特
浮力原理
浮力原理是指某个物体被放进像水一样的液体时,这个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
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简单来说,就是浮力=物体放入液体中后所排开的
液体的重力
能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
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海市蜃楼和沙市蜃景
光电效应
定义:当光照射到物体(金属)表面时,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
定义:当有电流经过导体时,导体发热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的磁效应
定义:小磁针上方有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导线,如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的
方向发生偏转。
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电磁感应现象
定义:电磁感应现象,又称磁电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
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
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闭合电路
2.切割磁感线
3.部分导体
超导效应
定义:超导效应指将某些物质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其电阻会下降为零。
能源
能源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
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
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是不能再生的
(二)自然常识
1.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木星,质量和体积最小的是水星。
2.银河系
银河系是一个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庞大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我们地球和太阳所在的恒星系统,其质量有1.5万亿倍太阳质量,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
3.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 光年约等于9.4605×10^15 米。
4.黑洞
在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提到:黑洞是死亡恒星的剩余物,是在特殊的大质量超巨星坍塌收缩时产生的。另外,黑洞必须是一颗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演化到末期而形成的,质量小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是无法形成黑洞的。
5.日食
日食又叫日蚀,当太阳、月球和地球运行约成一条直线时,日面被月面遮掩而变暗甚至完全消失,就会产生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日食只在朔日(农历初一)月球挡住太阳时发生。
6.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条直线时, 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便会形成月食。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因此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到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食。月食只可能发生在望日(农历十五)前后。
7.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千米处。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所以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雨、雪和大部分云都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 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平流层中有一段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称为臭氧层。
(3)电离层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4)散逸层
散逸层又称外层,是热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也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散逸层是人造卫星、空间站、火箭等航天器的运行空间。
8.温室效应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空气中的氧化碳、 甲院等气体含量不断增加。 由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均能让大阳发出的热顺利到达地球,却阻碍地表反射的热散失到大气层外,这就相当于起到了玻璃温室一样的保暖作用, 故称温室效应。
9.极光现象
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人。所以,极光集中出现于南、北极等高纬度地区。
10.流星雨
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进发出来,并散落下来,这种特殊天象即是流星雨。流星雨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11.能源
能源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 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非再生能源包括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便少一点。
(三)化学常识
氧及其化合物
氧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微溶于水。
臭氧:常温常压下,臭氧(O3)是有特殊臭味的、有毒的、淡蓝色气体
氮及其化合物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作用引起中毒。
二氧化氮(N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有强氧化性的红棕色气体,
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二氧化氮在臭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还是酸雨
的成因之一。
碳及其化合物
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
碳的同素异形体有金刚石、石墨等。
金刚石:无色透明,有金属光泽,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坚硬的物质,不导电,是钻石的原身。
石墨:灰黑色不透明固体,有金属光泽,质软;有滑腻感,是良好导体。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剧毒气体。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固体二氧化碳(CO2)俗称“干冰”,是分子晶体,能升华,汽化时吸热,常作制冷剂。
氯气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之一是盐酸。自来水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少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
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稀有气体是元索周期表上的第0族元索所组成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稀有气体共有七种,它们是氨(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放射性)、气奥(Og,放射性,人造元素)。
天然气
西气东输的气体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引起煤矿瓦斯爆炸的主要气体也是甲烷,其原因是矿井中通风不良,甲烷与空气混合而达到爆炸极限,经点燃发生爆炸。所以,为防止煤矿瓦斯爆炸,矿井中要常常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水
纯净水:经过提纯制备的水。用离子交换法得到的纯净水称为去离子水。
矿泉水: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物质水;含有一定量的矿物盐、微量元素或二氧化碳气体。
草木灰
(1)概述
草木灰肥料是草本和木本植物燃烧后的灰烬。草木灰富含钾素,还有大量磷、钙、镁、硫及各种微量元素,是优质农家肥。可治多种病虫害。草木灰质轻且呈碱性,干时易随风而去,湿时易随水而走,与氮肥接触易造成氮素挥发损失。
(2)草木灰的作用
①培肥水质
鱼塘施用草木灰后,可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促进鱼类生长。还提供有利于鱼类生长的多种微量元素。
②调节水体酸碱度(pH值)
水体pH值在70—80之间时,鱼类生长速度较快。草木灰属碱性肥料,可以用来调节养殖鱼类水体的pH值,加速鱼类生长。
③防治鱼病
草木灰具有杀菌作用,能有效杀灭鱼体上、水体中的多种病原物。经常施用草木灰的鱼塘,鱼类发病率低,生长健壮。
酒精和香蕉水
乙醇,俗称酒精。乙醇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低毒性,纯液体不可直接饮用;具有特殊香味,并略带刺激;微甘,并伴有刺激的辛辣滋味。易燃,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与氯仿、乙醚、甲醇、丙酮和其他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人用医用酒精来擦洗伤口,以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但在药店买到的酒精有75%和95%两种浓度,75%的酒精可用于消毒,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会很快在微生物表面形成一层凝固的膜,阻止了酒精渗进其内部,也就难以杀死它们。95%的酒精一般用于擦拭紫外线灯,这种酒精在医院常用,而在家庭中则只会将其用于相机镜头的清洁。所以消毒效果最好的应该是75%的酒精。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物体表面和环境等的消毒。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可水解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能够将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氧化,使微生物最终丧失机能,无法繁殖或感染。84消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效氯含量5.5%—6.5%,现被广泛用于宾馆、旅游、医院、食品加工行业、家庭等的卫生消毒。
香蕉水,又名天那水、梨油等,是一种由多种有机溶剂配制而成的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因有乙酸戊酯或乙酸异戊酯的香蕉味而得名。主要用作油性涂料、喷漆等的溶剂和稀释剂。
不锈钢
不锈钢是在空气中或化学腐蚀介质中能够抵抗腐蚀的一种高合金钢。不锈钢中除含铁以外,还含有抗腐蚀性很强的铬和镍,铬的含量一般在13%以上,镍的含量在10%左右。
食品中的添加剂
(1)着色剂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等。
(2)增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三类,如谷氨酸钠(味精)、氨基乙酸(甘氨酸)。
(3)甜味剂包括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有甜菊糖、甘草、甘草酸二钠等。人工合成甜味剂有糖精、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等。
(4)防腐剂包括苯甲酸、 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 、丙酸钙等。
粉尘爆炸
1.粉尘爆炸
指可燃性粉尘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热源(明火或高温),火焰瞬间传播于整个混合粉尘空间,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形成很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压力,系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以及光和热的辐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2.粉尘爆炸的条件:
(1)需要可燃性粉尘达到一定浓度;
(2)存在充足的氧气等助燃物;
(3)有火源或剧烈震动摩擦;
(4)受限空间也会加剧粉尘爆炸的危险。
3.爆炸性粉尘主要有:
(1)金属(如镁粉、铝粉);
(2)粮食(如小麦、淀粉);
(3)饲料(如学血粉、鱼粉);
(4)农副产品(如棉花、烟草);
(5)林产品(如纸粉、木粉);
(6)合成材料(如塑料、染料)。
肥皂粉的主要活性剂由天然油脂经简单皂化而来,有一定可燃性,有爆炸风险。
(四)生物常识
1.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人体内的白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细胞,能够维持人体免疫功能,消灭细菌。
2.DNA
DNA,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
其分子结构为双螺旋结构。
3.基因
基因是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 DNA 或 RNA 序列,也称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
的基本遗传单位。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
体的性状表现。
4.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共有 22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又分为 X 染色体
与 Y 染色体。
5.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能量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6.克隆技术
无性繁殖
7.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基
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
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8.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原理,按照人们的设计,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从而控制或改变细胞的功能,以快速繁育或培养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它包括体细胞杂交技术、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和诱导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技术。
9.染色体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称染色体。各种生物细胞的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类型和组数。一个染色体组包含一个完整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例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一个染色体组有23个染色体,一共有23对,共46个染色体;水稻有12对,共24个染色体。
人体元素
人体元素是指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人体内含量较多的五种元素从高到低分别是氧、碳、氢、氮、钙。
缺乏症
维生素 A:夜盲症
维生素 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 D:儿童的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
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而真菌是真核细胞,有细胞核。细菌可以
导致多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
第一种抗生素。
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
的细胞内。只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病毒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五)医学常识
血型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一)输血原则
1.输血前先鉴定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输血时一般应该是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根据病情需要有时可以进行成分输血,即将血液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优点为: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少,便于保存和运输。
2.O型万能输血者;AB型万能受血者。
我国规定献血者体重男士50公斤以上,女士45公斤以上,一次献血量最高为400毫升,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献血者献血都在安全范围。
(二)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1.显性基因
显性基因指在一对具有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的杂合子中,能使其表现出性状的基因或指对该性状有决定性作用的基因。
2.隐性基因
隐性基因是指在杂合状态时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如色盲、白化病、单眼皮、O型血等。如血型基因:A、B、i三种,A、B为显性,i为隐性。
口诀:AB出现必无O;AB不见必有O;AB遇O单A、B
3.禁止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由于双方有共同的祖先,相同的基因很多,而且亲缘关系越近,相同的基因越多,其子代成为纯合子的机会就越大。每个人平均带有6—10个有害基因,这些基因多为隐性。在近亲结婚时,夫妇两人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容易在子代相遇,使后代遗传病的发病率升高。近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六)安全常识
1.安全色的识别
红色-禁止、停止、消防、危险
黄色-注意、警告
蓝色-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
绿色-通行、安全、提供信息
2.骨折——先固定再送医院
3.中暑
对于轻中度中暑者,应将其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脱掉或解开衣
服,用冷毛巾擦身。让中暑者喝一些凉盐水。
4.蜂蜇伤
蜜蜂:拔出毒刺、挤出毒液、氨水或苏打水
黄蜂:涂醋酸水,局部冷敷
5.触电急救:切断电源,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6.火宅应急
往身上浇水,或用湿毛巾包好身体,湿毛巾堵住口鼻,再往外面冲。
7.煤气中毒急救法
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引起的。当觉察到可能有煤气泄漏时,应该立即打开门窗,迅速离开现场。
8.灾害预警标志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七)统计常识
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一组数据可以有多个众数。
中位数
定义:又称中点数,简称中数。中位数是位于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的中央位置的数值。
简单算术平均数
定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所得的商
加权算术平均数
定义:各数据与权重乘积的和除以权重之和所得的商。
计算步骤
1.数据与权重相乘
2.所得的乘积相加
3.除以权重的和
标准差
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
标准差系数
定义: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差系数数值的大小与相应的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信度、效度和难度
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八)垃圾分类
(一)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二)厨余垃圾
厨余垃圾是指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三)有毒有害垃圾
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充电电池、废旧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
(四)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是指危害较小,但无再次利用价值的垃圾,如建筑垃圾类,生活垃圾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