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思维导图,有用速取。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编辑于2021-05-27 15:15:00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的思维导图。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思维导图,加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与注意思维导图。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的思维导图。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记忆思维导图,加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与注意思维导图。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是对自己掌握的内容的梳理,也是打算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快速复习,查漏补缺的工具。
感觉
视觉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视觉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
视觉刺激
光的条件: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
太阳光是一种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混合而成的混合光。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以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这种现象叫色散
经过色散后不能再继续分解的光叫单色光。
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受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一)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
人的眼球壁分三层
外膜为巩膜和角膜,角膜有屈光作用,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内,角膜有保护眼睛和聚焦光线的作用。
中层称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在角膜后面,晶状体前面,中间有一个孔叫瞳孔。
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
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外肌,它们分别受眼动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支配,使眼球能向不同的方向运动。
(二)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
视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第一层(靠近眼底)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第二层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第三层有神经节细胞。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在视网膜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这是视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
盲点的定义:在中央凹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是神经。
视感细胞是夜视器官,他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和暗。视锥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定义: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视觉色素的定义: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做视觉色素。视觉色素的位置:视觉色素包含在视觉感受器外都安成百个环体中
视紫红质的定义:人眼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叫做视紫红质,它是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视蛋白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蛋白质,视黄醛是一种光敏集团又叫生色团,它的结构近似于维生素a,在光的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做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三)视觉的传导机制。
电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导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
第一级为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与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漆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漆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视觉的传导机制的作用: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神经中枢,而且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四)视觉的中枢机制。
侧抑制的定义: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视觉感受野的定义:视觉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皮层细胞的感受也同样具有性质对抗的两个区域:开区和关区。胡泊和威赛尔把皮层细胞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 Where”系统:背侧通路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运动空间位置的信息,因而也叫Where系统。
视觉的基本现象
光线的基本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一)明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普肯耶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和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
(二)颜色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另一种视觉经验,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包括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三原色定义:从光谱上任意取三个颜色,按一定比率混合起来就可以产生一切彩色和非彩色。这三种颜色叫三原色,最好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色。
颜色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度空间的颜色立体来说明。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颜色的明度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色调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长。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觉理论
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说,他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他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马赫带作用原因: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是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游标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他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
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白交替的线条图形。
近视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过屈光系统的屈折后聚集在视网膜的前面,因而导致视像模糊。远视是指来自近处的光线经过屈光系统的屈折后,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因而导致视像模糊。
(四)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研究视觉适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
后像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其中闪烁光的亮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视觉掩蔽: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当刺激,他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是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声音不同,其频率也不同。次声波和超声波都是人耳不能接受的声波。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发声体振幅大小不一样,它们对空气形成的压力大小也不一样。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声波的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
根据发声体的振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还分为乐音和噪声。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构造和功能: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它的作用是收集声音。
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三块听小骨指锤骨,砧骨和镫骨
生理性传导: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空气传导是指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空气振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
骨传导是指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骨传导效率差,但也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干扰。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
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耳蜗分三部分:古阶,中阶和前庭阶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即第八对脑神经。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音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频率理论(又名电话理论)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缺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共鸣理论(又名位置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不足:共鸣理论主要根据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人们之后发现这种根据并不充分。
行波理论
行不理论正确描述了500赫兹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
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是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有几种:①纯音掩蔽,用一个纯音作为掩蔽音,观察它对不同频率的其他声音的影响。②噪声对纯音的掩蔽。③纯音和噪声对语言的掩蔽。
感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感觉
感觉的书本定义: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一些简单的属性,进而认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简化定义:事物(对象)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感觉包括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
感受器:能接受内、外的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效应器:不仅执行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产生某种应答性活动,而且参与获得信息的过程
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分类依据: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器官的性质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
感觉的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近刺激和远刺激
感觉的产生:感觉是由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的。
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两种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近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收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远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
感觉的编码
编码的定义: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感觉编码的定义: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如光波和声音等,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不合理之处:缪勒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不承认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的出了错误的结论。
特异化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定义: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器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分别称之为感觉阈限和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的定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到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越小。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的定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于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是由一定刺激引起的。因此,感觉到大小与刺激强度间有着直接关系。
对数定理:P=KlgI
幂定理:P=K*I的n次方
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
根据信号的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的反应分为四种。
击中(被试正确报告了信号的出现。)
漏报(有信号,但被试没有报告。)
虚报(没有信号,被试却报告有信号。)
正确拒绝(没有信号,被试报告没有。)
信号检测理论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刺激与感觉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肤觉的意义: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离不触觉的作用,人的触觉不仅能够认识物体的软硬粗细轻重等特性,而且它与和视觉与其他感觉到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1.在视觉听觉损伤的情况下,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
2.肤觉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丧失痛觉,温觉和冷觉,就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肤觉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
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
外界刺激接受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触觉。
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
振动觉和痒觉也属于触压觉。但引起痒觉的刺激不仅有机械刺激,而且有化学刺激,如蚊子,蚂蚁叮咬后由于蚁酸的作用也引起痒觉。
触压觉的感受器身分布在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如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和环层小体等。
温度觉
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是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来决定的。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高于生理0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0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等于生理0度的温度刺激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部位不同,生理0度也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温度觉还取决于受刺激的皮肤面积的大小。
痛觉
痛觉传递了机体受到伤害的信息,因而具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痛觉的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中的自由神经末梢。
不同人的痛觉阈限是不同的。
嗅觉和味觉
嗅觉
嗅觉是有气味的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做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大脑皮层系统和前额皮层因而产生嗅觉。
锁和钥匙理论:和视觉不同,嗅觉不是由少数嗅觉感受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的。而是由大量嗅觉感受器分别对不同的嗅觉刺激做出反应,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某种特殊的气味被某个嗅觉感受器接受并产生特定的嗅觉经验。这就是所谓嗅觉的锁和钥匙理论。
通过嗅觉传递的信息是一种化学传递,它可以调节动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某些动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外激素也叫信息素,对另一动物产生重要的作用。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内部感觉
内部感觉是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动觉
也叫运动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式。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动觉还和人类的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
平衡觉(静觉)
它是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它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半规管是反映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前庭是反映直线加速或减速的器官。
耳石:在前庭内具有纤毛的感觉上皮细胞上。有一种极细小的晶体叫耳石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
内脏感觉(机体觉)
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