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老年期
本科:《毕生发展心理学》老年期心理思维导图。内容包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心理、老年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老年期心理健康、老年期认知的发展、老年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编辑于2021-05-27 15:41:03老年期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心理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意义
预计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总数将从6亿到20亿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指标是:老年人口系数。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挑战,社会赡养比上升,财政压力加大
对老年人心理变化的不同看法
毕生发展观:认为人的整个一生,即从胚胎形成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中都在发展着,发展不仅仅限于儿童、少年、青年,成年以至老年也在发展。1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2生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毕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构构成了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通过”成长、维持、对损耗的调节”来完成发展的任务。3个体发展是多因素决定的。4认为发展是一个带有补偿作用的选择性的优化过程。——巴尔特斯《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学问题》《人格社会化》
人是一个生物的有机体,心理活动随机体的衰老而衰老,心理的发展是单项前进的。老年期则只有衰退。
老年期认知的发展
增长中有衰退,衰退中有增长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
视觉减退
50岁以后视力逐渐下降,出现老花眼现象
造成老年人视力下降的视觉生理原因:屈光不正,47.9%。老年人眼睛晶状体近似扁平的状态,降低了入射光线的折射,造成聚焦困难,形成远视眼。对明暗光线的适应性降低,夜间视力较差。阅读时需要较亮的光线。
听力下降
听力最佳年龄:20岁
63.6%老年人听力减退,对高频的听力减弱更加明显,甚至是耳聋
听力系统
:外周部分和内周部分
:内耳组织结构随年龄的发生而变化
感音性老年性耳聋
神经性老年性耳聋
血管纹(代谢性)老年性耳聋
传导性(机械性)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突出特点:高频听力降低,随后逐渐向中低频率。500HZ、1000HZ、2000HZ三个频率的成因听力与言语听力密切相关。当这一频率范围受到影响,便会出现言语听力障碍。
言语知觉障碍:听力系统的外周机制对不同频率声音感受性的降低,而且反映出大脑高级中枢对言语信息加工的障碍。电话讲话人的言语理解:青年人言语理解度降低8%、中年人下降35%、70岁下降56%。词汇理解能力不会因增龄下降。
味觉、嗅觉和躯体感觉钝化
在老年退行性变化中,味蕾细胞和嗅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留下来的感受细胞的灵敏度也明显降低。神经细胞数减少、留下来的感受性细胞的灵敏度也明显下降。嗅神经37岁以前,每年减少0.9%,62岁以前每年减少1.6%,62岁之后变得每年减少0.7%。
老年期味觉功能对原来熟悉的某几种味道感觉减退,觉察到的最低物质浓度增高。嗅觉能力,从青年时代起每隔22年下降一半。而味觉每隔29年。嗅觉能力在70到80岁减退更加明显。
躯体感觉
浅感觉:身体外表受刺激产生的感觉,肤觉。老年人肤觉感受性明显下降
深感觉:躯体深部肌肉、关节受刺激或位置变化而引起的感觉。老年人步履迟缓,步态不稳,易骨折,发生畸形愈合,功能恢复慢。口头言语和文字能力的变化很大程度是由于肌肉和关节状态引起的。
内脏感觉
记忆的减退
中国老年人的记忆有自我参照效应(相对于其他记忆加工而言,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加工能够获得最好的记忆成绩)老年人记忆成绩的下降主要体现在情景记忆中,语义记忆能力相对来说下降速度较慢
短时记忆保持较好,长时记忆减退比较明显。初级记忆好于次级记忆。日常生活记忆好于实验室记忆。
老年人的再认活动保持较好(原先学习过的刺激物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并有时伴随有干扰性刺激物呈现,学习者必须识别原先学习过的刺激物),回忆活动(再现记忆,与过去有关)减退较多(主要的记忆减退)
意义识记减退较少,机械识记减退较多
老年人记忆减退的心理机制解释: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信息加工缺陷(主要集中)。较少采用高效的策略,注意容量下降,记忆操作易受干扰,焦虑干扰
高级心理过程的变化
思维年老变化:更明显的自我中心化。创造性思维下降。基本认知能力用进废退。
智力变化:液态智力从青春期经过中年期到老年期,随年龄增长到不断下降。14-17岁成绩最高,40-61岁成绩最低。晶体智力则情况相反。华纳.伊莎提出“可塑性”的概念。观察海马突触的可塑性和大脑的稳定性,发现突触和树突具有可塑性,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新的树突网络,有效补偿老化和神经退行性带来的神经结构缺失。
认知老化理论
感觉功能理论:认知老化是由老年人感觉器官衰退的结果
抑制能力理论:工作记忆的能力差异是由于老年人对无关刺激的抑制能力下降的原因
老年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道德感和美感方面(主要体现)
老年人更需要情感交流
老年人易见的消极情绪情感:失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存。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我国老年人幸福感较高。影响因素:职业、经济状况、住房、体育活动、子女活动、生活事件。家庭功能中的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显著相关。认知评价、积极情绪情感、消极情绪情感(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
老年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对退休具有一定思想准备的并有切实可行的退休生活计划的老人,能比较顺利的实现由工作向退休的转变。干部、科技人员等一般难以转变
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
撤离说:老年人从社会撤离开始逐渐变得关心自己,似乎是一种内在需求。活动说: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
人际关系的变化
夫妻关系:待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感到的快乐程度越高。丧偶后的老人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培养兴趣、发展友谊、参加社区活动等各种方式积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以全新的社会角色来应对丧偶带来的挑战。
与子女的关系:快乐程度与待在一起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独居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差,非空巢老人的经济和体力付出的压力较大。如何适应“空巢老人”:未雨绸缪、广交朋友、积极投身社会、自我调适乐观生活。
与朋友的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和情感支持。
死亡的来临: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死亡逃避,死亡接受(中性,趋近导向,逃离导向)。库伯勒(屈布勒.罗斯)提出5个阶段:死亡临近,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西方”死亡哲学“课《死亡的准备教育》。自我效能感是老年人对临终和死后所未知的一切恐惧的重要预测变量。“临终关怀”目的:改善临终者余寿的生活质量,主要对象:临终者和他们的家属。内容:人身关怀、心理关怀、灵性关怀。
老年期个性发展过程概况
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和大体趋势: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回忆往事。
老年人个性类型
成熟型/健康型
安乐型/悠闲型
装甲型/自卫型
愤怒型/攻击型
自责型/忧郁型
老年期心理健康
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的正常,包括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正常)含义:个体心理活动内部一致,知情意心理过程协调。个体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统一,表现一致,即主观反应与客观现实相符。个体与环境协调,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个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
我国古代养生观
修身养性,清心寡欲
注重养神,养神有方
总之:主张道德修养和情绪调摄并重,尤以清心寡欲,调节情绪,调摄养护为主。
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健康
否认心理
烦躁心理
孤独心理
恐惧心理
长寿老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对寿命的估算:100岁以上
性成熟测算法:性成熟期14-15年,正常寿命110-150岁
生长期测算法:卜丰,生长期20-25,岁,100-150岁
细胞分裂次数和分裂周期测算法:120岁
长寿老人的心理特点
热爱生活、乐观开朗
现代老龄观: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1999年定为“国际老人节”,主题是“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括四个方面:个人终身发展、多代关系、人口老龄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老年人处境。
老年人老有所为不仅是充分开发人类自身资源的需要也是促使老年人身心处于更加状况的好办法。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积极的老龄化: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还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风险。
补充
80年代,我国较系统的老年化研究开始。霍尔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1922年出版了《老年期》。荣格最早提出研究成年期。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追求人的心理全貌。巴普洛夫揭示了愉快,乐观情绪和健康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罗伯特.佩克提出老年人社会性任务理论强调老年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主张帮助老年人认识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任务和挑战的角度来促进老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维兰特的情绪健康理论认为发展出良好心理弹性的老人能够使用成熟适应机制对生活中重大事件平静的做出反应。这有利于实现成功老龄化的目标。
Isaacowitz和Smith研究发现人格和一般智力才是老年人最强有力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预测源,而不是我们传统观念认为的年龄。认为成功老龄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的残疾概率低、高水平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对生活的积极参与)根据这些维度把老年人分为成功老龄、常态老龄、病态老龄。
埃里克森认为老年期个体面临的心理社会性危机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发展任务: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蜜月期、清醒期、重新定位期、平淡期、稳固期
听觉最开始减退
选择、补偿、最优化(成功老龄化的元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