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元四大家
中国金元时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家。金元四家的产生与长期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疫病流行有关,与宋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革新思想有关。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人物生平
刘完素自幼聪明好学、喜读医书。在他25岁的时候,母亲突然得了重病,曾经三次去请医生治疗,却都没有请到,致使母亲的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不久便病情恶化而死亡。这段不幸的经历,使刘完素悲痛欲绝,感慨万千,恨自己不懂医学而痛失母命,从此立下志向,专心学医。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
学术观点
刘氏的学说多以火热为中心,强调风,湿,燥,寒诸气皆能化火,火热也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这就是”六气皆能化火“学说,其中包括了风与火、湿与火、燥与火、寒与火的关系,形成了以火热病机为中心的六气病机学说。
师承关系
师承于陈师夷先生,学生有荆山浮屠、葛壅等
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十余岁幼承庭训,从父学医,二十余岁悬壶应诊,约五十岁做了二三个月的随军医生,六十一岁被召补太医,不久辞归。晚年隐居宛秋一带,与学生麻知己、常仲明等致力于医学研究,写成《儒门事亲》。
攻邪论,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指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血气说,重视血气流通,驱邪安正。补益观:虚者当补,药尽其用,攻补兼施,寓补于食,食补即真补之道。
师承刘完素
李杲(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独有发挥。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溪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溪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呆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蓬,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京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币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稍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点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种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
师承于张元素
朱震亨(朱丹溪)
自幼聪明,年纪稍长后弃而不学,崇尚侠气。三十岁时因母亲有疾,诸医束手,遂细读古代经典医籍,三年有所得,五年竟可治愈母亲旧疾。又因其老师许谦鼓励朱丹溪致力学医。后又与罗知悌一见如故,并跟随其学习一年,医术大进,尽得诸家学说之妙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辨证方法。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衔以补遗》等
朱氏言火,从哲学以言医理,其应用于人,则人身之动,均为火之为,并非仅指温热而言。将其归纳为“凡动皆属火”实则朱氏所言之火在人体是指阳气而已。朱氏又将人身之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心脏的阳气为君火。相火则由虚无而生,虚无是指产生人体形气的本源,所以相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朱氏认为郁是产生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基本法则。
青年时期,受教于许谦,中年时期,老师罗知悌传授新知。
朱丹溪
罗知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