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 - 故宫导游词(五篇)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 - 故宫景点导游词(五篇)口试中的讲解就是模拟导游讲解,就是《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官网上有,随便百度一下也可以找到)里16题抽一题。
编辑于2021-05-31 14:12:02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故宫(5篇导游词)
1. 午门前讲故宫
考点:介绍故宫的历史沿革;紫禁城名称由来;紫禁城的布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午门及午门广场建筑规制、午门用途、出入午门的规矩
考点详解
故宫的历史沿革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过的皇宫
是中国保存最完成、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故宫博物院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紫禁城名称由来
天文学家把恒星分为三恒四象二十八星宿,三垣指紫微、太微、天市三大天区。紫微垣在中间最高处,由15颗星组成,又传说,玉皇大帝生活的地方叫紫微宫,所以取,紫字。禁,是指禁地。皇宫又叫“大内”,警卫森严。所以北京皇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的布局
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耗时14年整。在此期间,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建筑材料选自我国大江南北。工程设计和营造,以南京皇宫为蓝本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元旦吉日,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接受朝贺,宣布紫禁城正式启用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四周围以10米高的城墙,52米宽的护城河
四个角各有一个角楼,建筑形制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垂脊 (重檐无殿顶)
紫禁城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大小房屋8704间。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
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
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紫禁城最北部还有帝后休憩的花园,名叫御花园
紫禁城有四个城门,东面叫东华门,西面叫西华门,北面叫神武门、南面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
明朝火灾 & 破坏
1421年,明永乐十九年四月,启用不到百日的前朝三大殿就被大火烧毁
其他建筑,在明朝历史上也是几经烧毁,几经重建
明朝末年全国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宫殿建筑、宫藏文物惨遭破坏
清朝防火措施 & 火灾又起
经过数代皇帝的经营,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元气,康雍乾三朝,对紫禁城里大部分的建筑、区域进行了改造。如文渊阁、斋宫、宁寿全宫等
清朝的皇帝非常重视防火。首先改造了建筑的防火结构,其次增设火班(消防队),第三配备防火器材。如太平缸、激桶(可喷水的器械)等。这些措施都比较有效的防止了重大火灾的发生
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管理的松懈,垃圾如山、河道淤塞、火灾又起。武英殿、太和门、建福宫等,又分别在同治、光绪、民国初年被大火烧毁。
民国时期
1911年,宣统三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退位后的宣统皇帝还依然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也就是乾清门广场以北、神武门以南的区域
1913年,民国二年十月十日,袁世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了民国大总统的就职典礼
1914年,将前朝右翼的武英殿区域开辟为古物陈列所,故宫首次对外开放
192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发动“北平政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迫搬出皇宫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以故宫博物院的形式对外开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保护故宫馆藏文物,国民政府将故宫内13000余箱文物运往南方,解放前夕这些文物中最有价值的2972箱文物转运台湾,现藏于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内
午门及午门广场 建筑规制
古人认为,北为子,南为午,所以紫禁城南面的门叫午门
整座城门成“凹”字形。城台正中是重檐庑殿顶城楼,九五开间,两侧各有通脊连檐的明廊各13间,明廊南北,各又有一座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崇楼,这样一来,午门由于看上去是五个城楼,所以人们俗称它叫“五凤楼”
午门城台上正殿东侧有钟,西侧有鼓。钟鼓是起到信号的作用,皇帝祭祀坛庙、文武百官上朝,都要听钟鼓声进出午门
午门是坐北朝南,正门三间,东西两侧另开有左掖门与右掖门,东西向。午门整体从南面向北面看是正门三间,从北面往南面看是五间,这种制度叫“明三暗五”。
午门用途
午门正门进入规则
午门是皇帝进出紫禁城的正门,中间的门洞只有皇帝能走
科举考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出紫禁城时可以走一回
皇帝大婚,明媒正娶的皇后进入紫禁城时,可以走一次
午门两侧门洞进入规则
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走左边(东)的门,宗室王公,走右边(西)的门
三品以下文武百官分东西班次,由左右掖门进出
殿试的时候,参加考试的考生(贡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进紫禁城,双数走右掖门进紫禁城
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举行传胪大典时,按单双数,由鸿胪寺(也就是当时管理礼仪的政府机构)引导着,从左右掖门进出紫禁城
午门的两大类活动
举行逢年过节与民同乐的活动
正式典礼 凯旋献俘礼 & 颁朔礼
凯旋献俘礼:凯旋献俘礼也就是重大军事活动取得胜利后把俘虏献给皇帝的典礼,举行献俘礼是为了安抚民心,显示国威,届时皇帝亲自出席。清乾隆年间为了平定准格尔、回部、金川等地的叛乱举行过四次献俘礼
颁朔礼:颁朔礼就是颁布第二年皇历的典礼。古人把月亮从圆到缺再到圆定为一个月,一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初一称朔,十五称望。由钦天监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把哪天是朔,哪天是望,算好。规定每天宜忌事项,也就是今天做什么吉利,做什么不吉利。制定成历书,称“时宪书”,也就是皇历。孟冬时在午门举行典礼,昭告天下。
午门广场(布局 & 廷杖)
午门前广场共有五个门,正南是端门,东面有阙左门和通往太庙的门,西侧有阙右门和通往社稷坛的门。广场两侧的房屋叫朝房,是当时是政府机构办公用房
廷杖是明朝的制度,清朝没有。廷杖,就是大臣们惹皇帝不高兴了,被扒了裤子打屁股的一种责罚形式。开始只是象征性的打,后来就真的能打死人了。行刑者脚尖内敛,被打人就没有活口,如果脚尖向外分开,被打的人还有生还的机会。明朝正德年间朱厚照就打了158人,死了15个。明嘉靖间年朱厚熜由于“大礼仪”之争,打了134人,死了17个。
2. 故宫前朝中路
考点:介绍太和门及广场、明代御门听政、内金水河;太和殿及太和殿广场建筑、功能、内外陈设;中和殿建筑、功能;保和殿建筑、功能、云龙大石雕
考点详解
前言
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前朝
太和门
太和门前是五座汉白玉石桥,石桥下的河叫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筒子河经引水渠流入,到午门东侧筒子河流出,总长2100米
作用主要有五个。第一是宣泄雨水;第二是河水本身可以救火;第三是宫中营造用水;第四是风水上需要;第五是出于建筑美学
太和门是前朝正门。初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奉天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改称,叫皇极门。太和门的名字是清朝顺治皇帝改的
重檐歇山顶,九四开间,三开门,坐落在崇基之上,围以汉白玉石栏
作用
在明朝时是皇帝御门听证的地方
在清朝时,顺治皇帝登基;加封多尔衮为摄政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等都在这里举行
失火
清末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太和门被大火烧毁。正好赶上皇帝结婚,重建来不及了。那怎办呢?当时宫中的能工巧匠用“札彩工艺”搭成了一个仿建的太和门,以假乱真。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门是后来重修的
太和门广场
御路东西两侧各有青铜狮一只。东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佛龛形、石雕台座,人称“空庙无神”。西侧铜狮身后摆放着汉白玉、匣状、石雕,人称“空匣无玺”,石匣内曾发现过五谷杂粮。至于这两件陈设究竟是何寓意,早已无从知晓,有待后人考证
太和殿广场 & 品级山
过了太和门,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一个约三万平方米的空场,这里是太和殿前广场。广场中间有青石铺成的御路,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扇形排列两排汉白玉石块,各90余方。这汉白玉的石块是举行大朝礼时卤簿(也就是仪仗队)站班做记号用的
明清举行大朝礼时,广场上还放有品级山,位置也就是在这御路两侧,九品十八级,东西各两行,每行十八个,明代是木头的,清朝改成铜的。上面写着正几品或从几品
广场东侧是体仁阁,体仁阁是当时清朝前期的考场,给那些科举考试之外的人才一个当官的机会
广场西侧是弘义阁,是当时的皇家银库。
前三殿格局
广场中间放眼望去,有三层高台。“高台榭,美宫室”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审美取向之一
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土字形须弥座上。须弥座四周护以汉白玉栏板,云龙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据说下大雨时,这1142个螭首状的排水沟,同时排水。形成“大雨如练,小雨入注,千龙吐水”的奇观。三层台阶间陈列着18个鼎式香炉,象征我大清朝18个省份。那皇帝的金銮宝殿就坐落在这三层台阶的最上层
太和殿
太和殿名字由来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奉天殿。启用不到百日,被大火烧毁。明嘉靖年重建,改称皇极殿。后来又被大火烧毁。清顺治皇帝重建后,命名太和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銮殿”。【取《周易 乾 彖(tuan)辞传》,太就是大,和就是和谐。意思是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
格局 & 内外陈设
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重建的。在原大殿的基础上,把面阔九间改成了十一间,正殿格局未变。整个大殿高30.05米,面积2377米,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的顶,是重檐庑殿顶式,是宫殿建筑殿顶等级中最高的。正脊上有两只大吻,这两只大吻是目前中国古建中最大的。龙行,镇火之意。【高3.4米,宽2.68米,厚0.52米,重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不但美观,而且还很实用。大吻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汇处,防止风雨侵蚀。垂脊上有10只小兽,名叫垂脊兽。它们分别是龙、风、狮、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垂脊兽前,还有一个为了固定第一片瓦用的琉璃构件,叫骑凤仙人。在中国古建当中只有太和殿的垂脊上有10只小兽,其他的都一次递减
太和殿巨大的屋顶铺满了暖色调的金黄色琉璃瓦;檐下的木构间是用蓝绿为主的冷色调绘成的金龙和玺彩画;沉着厚重的朱红色大柱稳稳地坐落在层层汉白玉须弥座上。远远望去,蓝天白云下,整座建筑轮廓优美、比例和谐、庄严飘逸,不愧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进入大殿抬头看,蟠龙藻井,口衔宝珠,人称轩辕境。宝珠正对宝座,以示“坐上之人”为真龙天子。皇帝宝座通体雕龙,座后是雕龙金漆七扇屏风。座下为须弥座式地平床,地平床上铺有地毯,正南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陛间称设香炉。宝座前放有脚踏、香桶、甪端、仙鹤、宝象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宝座为明代遗物。民国时期,袁世凯曾把太和殿皇帝宝座换成了西洋的大沙发式。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专家在库房里发现了原皇帝宝座残件,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修复,恢复了皇帝宝座的原貌。
宝座四周6根沥粉贴金蟠龙金柱分列两旁,在外有66根大红漆柱。整个大殿共有72根巨柱支撑
殿下金砖墁地。金砖的制作过程是极其复杂,原产自苏州。经京杭大运河,专门运到北京紫禁城。这种金砖质地细腻、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而且越擦越亮,不但隔潮透气,而且结实保温
太和殿前东南角放有日晷,西南角放有嘉量。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针从晷盘中心垂直穿过。晷盘上下两面刻有用“十二地支”为代表的刻度,分初、正,象征十二个时辰。每年春分到秋分,看日影投射到晷盘的上面刻度。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看日影投射到晷盘的下面刻度。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它有律、度、量、衡4种标准。日晷和嘉量表示这皇帝拥有宇宙的时间与空间,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太和殿前丹陛东西两侧还陈放着龙头龟、铜鹤各一只。实际是香炉,寓意祥瑞长寿和千秋万代
太和殿外东西两侧还放有鎏金太平缸各两口,每口重约2吨。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黄金100两。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清扫庭院或应急防火之用。寓意金瓯无缺,江山永固。像这样的太平缸故宫里有308口,其中18口鎏金。遗憾的是这些大缸上有严重的刺刀划痕,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时留下的。
用途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皇帝并不常来。明清两朝,遇重要庆典(包括元旦、冬至、万寿(皇帝过生日)三大节)或举行大朝礼时,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朝贺
皇帝登基、结婚、命将出征
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冬至祭天的前一天,皇帝在太和殿要亲自看祝视版(向上天汇报的工作总结)
金殿传胪
金殿传胪:是在太和殿前广场上举行的一种仪式。参加人员主要是当年科举考试的贡士们。举行大传胪时,贡士们穿正装(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按名次,站在文武官员的后面。由“鸣赞官”宣读成绩单(某年、某月、某日谁谁谁,中了第一甲、第二甲还是第三甲。第一甲叫进士及第,第二甲叫进士出身,第三甲叫同进士出身)。公布成绩以后,考生按一甲、二甲、三甲名次向皇上行礼,然后由专人捧“榜单”出太和门、午门,天安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考生们分两队,一甲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随榜单走中路出宫,其他人按秩序走太和门旁边两小门出宫。这时,状元要带领着各位考生在东长安门外观榜,以示荣耀。顺天府要专门组织仪仗队送状元回老家,三天后榜单收回内阁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大传胪后第三天,皇上赐新进士“恩荣宴”,又名“琼林宴”。宴后状元带领众进士上表谢恩,并择日到北京孔庙行礼竖碑。考中了有什么好处呢?一甲前三名,当时就封官守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修编(正七品)。其他人再经过“朝考”,按考试成绩授予不同的官职
中和殿
中和殿名字的由来
过了太和殿我们来到的是中和殿,中和殿的殿顶是四角攒尖顶。明初叫华盖殿,嘉靖改称中级殿,清初定名为中和殿。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用途(三个)
第一,就是皇帝举行大典前,来早了,等时辰,或中间休息的地方
第二,就是举行祭地、祭日、祭月、祭祀太庙、祭祀社稷坛、祭祀历代帝王庙和祭祀孔子等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视祝版
第三,每年仲春吉日,皇帝到先农坛行耕耤礼的前一天,会在中和殿内阅视祝版,同时检查一下第二天要用的种子和盛放种子的青箱
保和殿
保和殿名字的由来
保和殿位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须弥座的最后部,重檐歇山顶。明初叫谨身殿,嘉靖改称建极殿,清朝初期重建后改名为保和殿。
保和二字的出处和太和殿相同,意为人君应该保持天人和谐,维护万物平衡。
建筑特点(减柱法)
保和殿的内部建筑特点是“减柱法”,也就是殿内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使宝座前的空间特别敞亮
用途(三个)
第一,是每逢除夕皇帝宴请“外藩王公”的地方
第二,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在这里举行
第三就是科举考试的殿试在这里举行
艾叶青石大石雕
保和殿后有一块艾叶青石的大石雕,这块石雕是紫禁城内最大的石雕丹陛。上面雕有九条云龙、下面配以海水江牙等图案。丹陛石雕长有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余吨
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
3. 故宫后廷中路
考点:介绍乾清门及广场的建筑布局、清代御门听政、军机处;后三宫建筑布局、特点、用途、历史事件、殿内主要陈设;坤宁门;御花园内主要建筑与功能;神武门
考点详解
前言
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朝政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后廷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这里是帝后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后廷。
布局说法(三种)
一说是有关天象。乾清宫的“乾”象征天,坤宁宫的“坤”象征地,日精门象征太阳、月华门象征月亮,东西六宫象征十二地支,东西五所象征十天干。日升月恒,天地运行,生生不息
二说是有关恒星,紫禁城的紫字是取自紫薇垣,紫微垣由15可恒星组成。后宫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紫微正中,东西六宫为十二时辰,加起来正好15间房,与天帝生活的地方相对应
三说是与《易经》64卦中的泰卦有关。后廷的布局体现了君王治理国家要顺应天意、协调阴阳,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乾清门广场(用途 & 军机处)
后廷的正门是乾清门。乾清门前有个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景运门内北侧的排房,当时叫九卿房,文武大臣上朝凑事,来早了,等时辰用的(待漏之处)
隆宗门内北侧的排房当时叫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设立的,是国家重要权力中心。
乾清门用途(御门听政)
乾清门为单檐歇山顶,五开间,三出陛,各九级。两侧东西墙根下放有鎏金太平缸各5口。再向东西两侧,有内右门和内左门。乾清门的作用,在清朝时是御门听政的地方
御门听政
什么是御门听政呢?历代皇帝上朝行政,有多种形式。御门听政是其中一种效率比较高的上朝方式。明代叫“常朝御门仪”。清朝沿用明制,到康熙年间逐渐完备。御门听政的时间,四季不同。冬天和春天是早上8点15(辰正初刻),夏天和秋天是在早上的7点15(辰初初刻)。御门听政也不是每天都有。要听政,首先是皇帝传旨在哪天哪天举行,然后内阁得旨,并通知各个行政部门(部院衙门),各个行政部门(部院衙门)的官员再将上奏的折本写好,放在一个小方盒里,拿着它,按时前来上朝。清朝众多的皇帝里最勤政的应该算是康熙了,从来不无故中断常朝。可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败,御门听政也随之减少,到了咸丰年间就彻底不再举行御门听政了
乾清宫
穿过乾清门,一条长长的丹陛,丹陛的另一端与月台相连,那月台上的大殿,就是紫禁城后廷的主殿,乾清宫。
建筑特点
乾清宫,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大殿内设宝座、御案,宝座后有漆金雕龙的屏风。大殿内东西两侧建有漆金毗卢帽式的垂花门。据说当时宫中内部有隔断,分上下两层,共有暖阁九间,设27张床
正大光明匾额 秘密立储制度
大殿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额。匾额后面放有一个小方盒,盒子里曾经是皇帝秘密建储,留遗书的地方。皇帝事先写好遗书一式两份,一份随身带,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小盒子里。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当着皇子的面将两份遗书进行比对。遵照上面写的遗嘱册立新皇帝。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设立秘密建储。往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这么选出来的。
用途:
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都是皇帝的寝宫
大事件
明朝的大事件都发生于此,如“壬寅宫变”、“红丸案”、“移宫案”、“武宗戏火”及“崇祯出逃”等
清朝:清朝初期的皇帝也是生活在乾清宫,可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把自己的寝宫从乾清宫搬到了养心殿。养心殿就成了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生活起居的寝宫。而这里呢,改成了皇帝每逢过年过节,举行家庭宴会的场所。历史上有名的“千叟宴”就曾经在这里举行过。
宫前陈设
乾清宫的殿前陈设,基本与太和殿相类似。区别呢,是靠西边的嘉量是圆形的,并且还多了灯杆石座两对。一对台上,一对台下。用途是过年过节时,立灯杆、挂花灯用的。丹陛月台下东西两侧还有金殿各一只,象征着皇帝的“江山社稷”。
布局
乾清宫所在的前院东侧正中是日精门,西侧正中是月华门。日精门的北面是放自鸣钟地方、端凝殿、御茶房;南面是御药房。月华门的北面是批本处、懋勤殿。南面是内凑事处。乾清门内东侧,坐南朝北的房是上书房,上书房边上还有个小房是祭祀孔子的,偏东。乾清门内西侧,坐南朝北的房是南书房,南书房的边上有个小房是敬事房,敬事房这三个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敬事房:敬事房又叫“宫殿监办事处”,是内务府下属,专管太监的一个行政机构,同时还兼管登记皇后、妃嫔的生育情况。备案后,好方便编修皇帝家谱(玉牒)之用
上书房: 是清代皇子皇孙们上学读书的地方。老师是皇帝亲自选派的。皇子皇孙们6岁就要开始上学读书,没有寒暑假,每年只休息5天(元旦、万寿、端午、中秋和学生自己生日)其他日子不得缺课。如此严格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是很少见的。
南书房: 是康熙年间设立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智囊团,没有品级限制,没有人数限制,在这里办公的官员称作“南书房行走”。设立这个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朝廷权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听取群众的真实意见。
交泰殿
过了乾清宫我们来到交泰殿。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并没有它,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加盖,清顺治皇帝按明制重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殿
交泰殿是四角攒尖顶,规制与中和殿相同,但个头小了不少。皇帝的正宫皇后,每逢过年过节在交泰殿接受众嫔妃的朝贺。仲春吉日举行亲蚕仪前,在交泰殿查看采桑工具
交泰殿内正中,高悬康熙皇帝的御笔“无为”
什么是“无为”呢?“无为”就是指不施刑罚、以德政感化人民而达到天下大治的意思。】殿内设皇后宝座,东侧有铜壶滴漏(乾隆年间制造的古代计时器),西侧有自鸣钟(嘉庆年间内务府自制)。宝座前放有25个方盒,方盒内盛放的是皇帝的御玺。乾隆皇帝设计的,以应天数,也就是一三五七九相加,为25。所以这里有25块御玺。【御玺也就是皇帝的印章,材料有白玉的、青玉的、金的、檀香木的,造型以龙型为主。尺寸有六寸至两寸一分不等,印章上的字是满汉两种文字。用于行政、军事、任命、教育、结盟、祭祀、奖励等诸多方面
交泰殿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一个长方形的铁牌【高134厘米,宽70厘米,厚6.5厘米】。铁牌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宦官不许干预朝政”,是清朝顺治皇帝立在这里的。起到了警示作用,也就是告诉太监们不得干涉朝政。铁牌一共有三块,分别放在内务府、慎刑司还有就是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建于明朝初年,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清朝初年按照满族的风格,重新装修了一下大殿。门向东移,窗台放低,窗户改成满式可以糊窗户纸的吊撘窗。坤宁宫的东暖阁是皇帝结婚用的,西暖阁是皇帝祭祀萨满教的地方,也叫做祭神的地方。(萨满教是满族人自己本族的宗教。)
御花园(主殿钦安殿)
坤宁宫后有个坤宁门,穿过坤宁门,我们就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多米,其中分布着亭台楼阁20余处,种植着大量的奇花异草,是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钦安殿
御花园的主殿叫钦安殿。建于明朝初年,重檐盝顶,最上面有个鎏金的宝顶,坐北朝南,五三开间,立于高台之上。四周,在嘉靖年间增设了围墙,正南开天一门,东西两侧开有旁门,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钦安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四象中北方的神,玄武大帝(有镇火的能力的神)。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忌讳康熙名字中“玄烨”的“玄”字,把玄武改称了真武,叫真武大帝。同时钦安殿还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宗教性建筑。明清两代香火不断,每逢节日皇帝还亲自祭祀
四个亭子
御花园中有四个亭子,叫四季亭。东侧万春亭为春,浮碧亭为夏;西侧千秋亭为秋,澄瑞亭为冬
绛雪轩
御花园的东南角,叫绛雪轩
养性斋
西南角有一二层小楼叫养性斋。宣统年间,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就住在这里。
堆绣山
御花园东北角,有一座假山。名叫堆秀山,石头都取自太湖湖底,也就是太湖石。山高14米,山上有亭,名叫御景亭。山下有洞,上写“云根”二字,乾隆皇帝御笔
延晖阁
御花园的西北角,有一栋房子,名叫延晖阁。据说这里是选秀女的地方,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选秀女是在坤宁门北。
后门神武门
出了御花园,我们抬头可以看见的就是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明朝叫玄武门,清朝因为忌讳康熙玄烨的玄字改称神武门。门上设置有钟鼓,有銮仪卫负责报时。皇帝在宫中只击鼓,不鸣钟。皇帝不在宫中时,报时是及打鼓,也敲钟。
4. 故宫后廷外东路
考点:介绍宁寿全宫建造原因、建筑布局与主要建筑的用途;九龙壁、乾隆小花园、畅音阁、珍宝馆及主要展品陈设、珍妃井
考点详解
前言
紫禁城有房8704间。在建筑布局上,是以院落的形式展开的。每个院落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大小建筑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按主、次;正、配的形式排列开来。表达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我今天介绍的不是紫禁城的中轴线,而是紫禁城后廷外东路,宁寿全宫,说一说这里建筑和讲一讲这里发生的故事。
紫禁城后廷的外东路在历史上,本作为乾隆皇帝养老用,可乾隆一天都没住过。真正在这里居住,并用于“逸享晚年”的是光绪年间的慈禧太后。现在是珍宝馆的所在位
宁寿全宫
发展历史
历史上的宁寿全宫,在明朝时,是一片空旷的区域。只有零星分部着几座大殿。
形成规模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孝惠皇太后养老,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把这里建为比较完备的宫殿区。
用途 乾隆年间:乾隆退休养老 光绪年间:给慈禧养老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宣布:为了不超过在位六十一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皇位交接方式的这一改变,意味着紫禁城中将首次出现退休的皇帝。宁寿全宫,就是为乾隆皇帝退休准备的养老之所。作为太上皇的宫殿,宁寿全宫的级别绝不亚于皇帝的居所。它也分为前朝和内廷,各种配套设施样样俱全。不过宁寿全宫完工之后,乾隆一天也没有住过,他在退位后,依然住在养心殿,在养心殿内控制着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他89岁时去世。
到了光绪年间,为了给慈禧养老,花了白银60万两,再次对宁寿全宫进行大规模的装修。慈禧太后晚年大部分时间是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比如:她曾在这里过60岁的生日;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也是从这里出逃的;死后宁寿全宫还是她停灵的地方并且从这里出殡
微缩紫禁城
寿全全宫实际上就是一个微缩了的紫禁城。皇极殿、宁寿宫为前朝;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为后寝。宁寿全花园为御花园。东路还建有紫禁城中最大的戏台——畅音阁
畅音阁
紫禁城中最大的戏台——畅音阁
景点
入口
出了景运门向东,抬头可以看到一个售票处,门口写着珍宝馆。从这个门进去,就是宁寿全宫了。
九龙壁
宁寿全宫有一座照壁,宽29.4米,高3.5米,由270块各色琉璃瓦拼接成九条巨龙,每条巨龙翻云覆雨,是栩栩如生。这就是故宫中有名的九龙壁。它在皇极门前,是我国现存三大九龙壁之一。还有两座,一座在北京的北海公园的北岸,是双面九龙壁。一座在山西大同明朝王府前的九龙壁,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九龙壁
皇极殿(不开)
大殿里面的陈设,除非有特别的展出,一般是看不见的。但皇极殿曾经在乾隆朝时承办过一次盛大的宴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叟宴。
千叟宴(总共四次)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清圣祖玄烨在畅春园举行千叟宴,参加的人都是65岁以上的老者,来了2000多人
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地点在乾清宫,参加的人也还是65岁以上的老者,来了730多人
第三次,这就要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农历三月十四日,地点也是在乾清宫,参加的人与前两次有区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3000余位。
第四次,就是刚刚介绍的,在乾隆六十一年也就是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把年过花甲的老臣,总共有3056人,请到皇极殿举行这次盛大的宴会,由于是上千个“老头”前来吃饭
宁寿宫(不开)
乾隆小花园
过了宁寿宫我们来到养性殿,养性殿的东侧是畅音阁大戏台,西侧有个小门,进去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部分开放的宁寿宫花园,也就是有名的乾隆花园。
宁寿宫花园是乾隆朝时修建的。它可是生性潇洒、喜欢游历的乾隆皇帝,得意之作。狭隘细长,曲径通幽,四个院落相连,风景各不相同,但现在只是部分开放。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最为欣赏的江南美景是尽收院内。花园中还处处显示出汉族传统文化对乾隆皇帝的深刻影响
畅音阁
畅音阁大戏台是紫禁城内最大的戏台,建于乾隆年间。结构与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台相类似。北侧是阅是楼,皇帝皇后坐在这里看戏,大臣们陪坐在两侧的厢房。阅是楼现在是陈列宫中戏服道具的展室。很多京剧界大腕都曾在这里演出过。如谭鑫培、梅兰芳等
褉赏亭
中国古代有一种祈福的祭祀活动叫禊赏。后来演化成为人们暮春郊游的风俗。文人墨客此时也要相邀聚会,最著名的一次被记录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九曲蜿蜒的水渠中,清水流淌。随波逐流的酒杯,停在谁的座前谁就要吟诗作赋,否则就罚酒认输,这就是“曲水流觞,修褉赏乐”。乾隆皇帝以此为根据,给这个亭子起名“褉赏亭”
乐寿堂
养性殿后面是乐寿堂,在光绪年间是慈禧居住的寝宫。现在是珍宝馆展示馆藏艺术品最多的地方
四件展品
两件是寿山、福海玉雕。这是用两块巨大的和田青玉雕砌而成的,寓意“吉祥”的玉雕作品。扬州加工,历时4年完成。寿山名为“丹台春晓”,玉山上刻青松云峰、瑞兽出没,下以铜座承托,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福海名为“青玉云龙玉瓮”,像一个大酒缸,雕以九条游龙升腾于波涛之间,下以海水铜座承托,象征“福如东海长流水”
大禹治水玉山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玉雕作品,高224厘米,重5吨。材料为和田青玉,由扬州玉工雕砌而成,历时10年完成。内容是以“大禹治水”的故事雕在玉山之上,人物、场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玉山的背面由乾隆皇帝御笔题诗
象牙席。工艺水平极高,雍正年制,原来有5件,现在只剩下3件。象牙席是用质量上好的象牙劈成宽0.3厘米,厚0.1厘米的象牙条编制而成的,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
贞顺门
过了景琪阁基本上就到了珍宝馆的最北面,这里是宁寿全宫最北面的小门,叫贞顺门
景琪阁
出了乐寿堂,后面还有一个展室叫景琪阁,陈列的也全是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的精品
珍妃井
出门之前右手边有一口水井,讲解牌上写着珍妃井。珍妃井从故宫全图上看是在贞顺门内侧,因为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在这口井里淹死而得名。
珍妃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权贵人家出生,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珍妃的爷爷叫裕泰,曾任陕甘总督。父亲叫长叙,是礼部侍郎。光绪年间她与姐姐一起被封为嫔,后被封为妃
珍妃性格活泼,才华出众。相貌也十分的俊美,喜欢照相。有时还女扮男装,深受光绪皇帝的喜爱。这种性格慈禧并不喜欢。于是珍妃常常遭到慈禧的责骂
光绪皇帝,百日维新,珍妃支持光绪。这就更惹恼了在当时“一手遮天”的慈禧皇太后。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前让崔玉贵、王德环趁机将珍妃推入贞顺门内的水井中,珍妃惨死,死的时候才24岁。第二年朝廷与八国联军议和,慈禧又命崔玉贵先行回宫,把一年前淹死的珍妃尸体打捞上来。等慈禧回宫时,或许是出于“心不自安”,这才下旨,人都死了,给名分吧,追封珍妃为皇贵妃。让珍妃的姐姐瑾妃在贞顺门内设灵堂祭奠。悠悠深宫一场怨梦,人生几度秋凉……
5. 故宫后廷内西路
考点:介绍养心殿位置、建筑格局、用途;三希堂、垂帘听政;西六宫名称;储秀宫与长春宫
考点详解
位置
乾清宫西侧的月华门外,有一条长巷,叫西一长街。南端的门叫内右门,北端的门叫琼苑西门。西一长街西侧的这一片宫殿区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后廷内西路。后廷内西路有两片区域现在对外开放,一片就是以养心殿为主的南部,一片是以西六宫为主的北部。
养心殿
用途
养心殿在明代曾是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修道养生的地方。清朝初年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即位后,先住保和殿,后住乾清宫。病逝后,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倚庐(守孝),居丧守制,守孝够日子了,没有搬回乾清宫,而是直接入住养心殿
自雍正皇帝开始到宣统皇帝结束,历代皇帝都以养心殿为寝宫,在这里生活居住,处理朝政,接见大臣。甚至《清朝皇帝退位诏书》也是在这里,由中国最后一位太皇太后隆裕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签署并昭告天下的。
用字由来
养心殿的“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就是要人们保持自己已有的、天生的善良本心。那怎么才能养心呢?就是寡欲,欲就是需要。适当的、合理的需要是应当予以满足的,但过多的、不合理的需要却必须加以节制。皇帝把自己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养心殿,实际是在警示自己,提醒自己为人处世的一种生活态度。】嘉庆皇帝也写到“雨露得其养,仁义礼智根于心”,进一步的解释了养心的含义。【仁义礼智又恰恰是孟子提倡美德的具体表现
陈设
养心殿整个成“工”字型,前殿是办公区,后殿是休息室,中间有穿堂相连。
养心殿前殿的正殿,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殿内高悬“中正仁和”匾额,据说是雍正皇帝的手书。下设宝座,御案。殿内蟠龙藻井。宝座屏风后面放有书隔,左右有两道小门通向穿堂,门上写着“安敦”、“恬澈”字样
安:安宁、安逸、安乐;敦(dun 一声):厚大、丰足;恬:安静,心神安逸;澈:水清,透。简单来说,安敦是形容人的心境要安宁、淡定、厚大、丰足。恬澈是形容人的心境要安静,并且像流水般清澈
东暖阁
前殿东暖阁是清朝末年慈禧垂帘听政的地方。正中设有皇帝宝座,是坐东面西的。皇帝宝座后面是太后的宝座。中间垂挂这一层黄幔帐。同治、光绪两任皇帝亲政之前,皇帝都是象征性的坐在前面,真正拿主意的是坐在后面的慈禧太后。东暖阁垂帘听政,慈安坐南座靠窗,慈禧坐北座靠内。养心殿正殿也举行垂帘听政,慈安坐东面,慈禧坐西面
西暖阁(三希堂)
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单独接见大臣的地方,大小分为三个空间。
在最西边有一间小房,这里就是有名的三希堂。三希指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有臣贤、君明、政通人和的意思。三希堂里收藏了三幅传世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对这三幅传世法帖爱不释手,时不时的拿出来反复看,而且还临摹上面的字体,所以乾隆把这间小房命名为三希堂。
家具陈设
从中间的穿堂走过,后殿寝宫一字排开共五间。中间这间房里有坐炕;两侧的次间,分别放着宝座、紫檀长条案与紫檀云龙立柜等生活家具。再东西两侧稍间内,正中都设有炕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床”。自雍正往后,8位皇帝都依次在这张床上睡过觉。东边的床是皇后来时用的,西边的床是妃嫔来时用的。
体顺堂
养心殿后东侧是体顺堂,曾是皇后侍寝时临时居住的,西侧叫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临时住的。其他的妃嫔则住殿外东西围房。光绪皇帝的爱妃,珍妃曾住过西围房
西六宫
那众所周知皇帝妻妾成群,号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么多的大小老婆都住哪呢?那接下来我要介绍的就是位于养心殿北部的西六宫和它们的主人。由于朝代不同,我将按西六宫排列顺序,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西六宫历史上的人物。比如说:永寿宫的主人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纪氏;储秀宫的主人历史上有名的西太后慈禧;太极殿的主人光绪的皇后隆裕;长春宫的主人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秀。
永寿宫
永寿宫位于养心殿的北侧,明朝时这里住过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母亲纪氏。
翊坤宫、体和殿和储秀宫
永寿宫的北侧有一进院落,里面分别是翊坤宫、体和殿和储秀宫。那这储秀宫的主人就是清末历史上有名的西太后慈禧
光绪十年,49岁的慈禧太后从长春宫搬出,重新住进自己年轻时居住的储秀宫。第二年在这里庆祝自己的50岁生日。现在在储秀宫殿前的楹柱、配殿、围廊里都留下了为慈禧祝寿的印记。
储秀宫的最后一位主人是清逊帝的皇后婉容。1924年11月5日,溥仪和婉容正在宫中谈笑,突然发生冯玉祥逼供事件,二人仓皇出逃,结束了清朝逊帝在紫禁城的宫廷生活。民国初年,故宫对公众开放后,参观者可以看到储秀宫桌子上还有吃剩下的半个苹果,打开了的饼干盒,干瘪的佛手、木瓜和走廊上花盆里已经干枯的菊花。墙上的日历是逐日填注的,还停留在最后的那一天上。
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
与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平行的西侧还有三宫它们分别是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
太极殿最后的主人是隆裕
长春宫最后的主人是清逊帝溥仪的淑妃文秀
慈禧儿子载淳的出生地,有一说就是在咸福宫(位于长春宫的北侧)
御花园
紫禁城的最后北部是御花园。御花园东西宽130米,南北长90多米,其中分布着亭台楼阁20余处,种植着大量的奇花异草,是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主殿钦安殿
建于明朝初年,重檐盝顶,最上面有个鎏金的宝顶,坐北朝南,五三开间,立于高台之上。四周,在嘉靖年间增设了围墙,正南开天一门,东西两侧开有旁门,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钦安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四象中北方的神,玄武大帝(有镇火的能力的神)。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忌讳康熙名字中“玄烨”的“玄”字,把玄武改称了真武,叫真武大帝。同时钦安殿还是北京中轴线上唯一的,宗教性建筑。明清两代香火不断,每逢节日皇帝还亲自祭祀。
四个亭子
御花园中有四个亭子,叫四季亭。东侧万春亭为春,浮碧亭为夏;西侧千秋亭为秋,澄瑞亭为冬
绛雪轩
御花园的东南角,叫绛雪轩
养性斋
西南角有一二层小楼叫养性斋。宣统年间,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就住在这里。
堆绣山
御花园东北角,有一座假山。名叫堆秀山,石头都取自太湖湖底,也就是太湖石。山高14米,山上有亭,名叫御景亭。山下有洞,上写“云根”二字,乾隆皇帝御笔
延晖阁
与堆秀山相对应的,御花园的西北角,有一栋房子,名叫延晖阁。据说这里是选秀女的地方,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选秀女是在坤宁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