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十三陵&长城导游词(4篇)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景点 - 明十三陵。口试中的讲解就是模拟导游讲解,就是《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官网上有,随便百度一下也可以找到)里16题抽一题。
编辑于2021-05-31 14:14:04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明十三陵&长城
1.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
考点:介绍十三陵的历史沿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十三陵现状与特点;神道概况与主要景观
考点详解
介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名由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历史沿革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为何修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陵寝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政治原因,一个是军事原因。
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是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曾多次派人寻找朱允炆,可一直杳无音信。再加上后来他又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朱棣在南京当皇帝,一直心里不踏实,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会被动摇。那还不如,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他曾经在北京当燕王,亲信、心腹多在北京。那皇陵建在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
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是从战略考虑的。明朝初年,蒙古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局势,北方不稳必震动中原,搞不好还会重蹈宋朝覆辙。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有战略意图的。而这一举措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演变
明史上曾经有两次由于政局不稳,皇帝本可回迁国都至南京,但后来都因为早在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陵这个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而没有南迁。二这两次事件,一次是英宗被俘时,一次是明末朱由检作皇帝时。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代十三陵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主要景观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神道。
长陵
长陵神道总长7.3千米。因为陵区内其他各陵神道都是从长陵神道分出去的,清朝时有人称它为“总神道”。长陵神道的走向并不是笔直的。古人云“曲生吉,直生煞”,为了风水需要,长陵神道是随着地势的起伏而回转变化的。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石象生、棂星门等建筑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的最南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质牌坊。它的建筑特点是“五门、六柱、十一楼”,通体以青白石料雕琢而成,体量巨大,比列协调,是中国古代石牌坊中的杰作。
大红门
过了石牌坊我们可以看到大红门,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它的建筑规制是单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红墙,中间开三个门洞。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边的门是皇帝祭祀先皇时走的,右边的门是祭祀时大臣们走的。门前左右还立有下马碑。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它的作用是告诫人们这里是皇帝陵寝,前来之人,必须恭敬小心。《大明律》就曾经有明文规定“凡是到陵寝区域的人,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罪”。而且《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不得“擅动”。违反者,斩立决。家属还得发配从军。可见,古人对陵区保护的重视。
神功圣德碑
长陵的神功圣德碑位于大红门以北,放在一个碑亭里
碑亭是重檐歇山顶,前后各一对汉白玉华表。明代时碑亭是木结构,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命刘墉重修碑楼,顶部改成了石券顶,至今保存完好
碑亭里放的就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神功圣德”也就是古代皇帝自己歌颂自己功德的意思。十三陵地区的神功圣德碑多为无字碑,但这块有字。
长陵神功圣德碑的碑首上刻有9个大字,“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写的碑文,歌颂朱棣一生的功绩,有3000余字。碑身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写的碑文《哀明陵三十韵》,碑身左面也有字,是乾隆皇帝写的御制诗一首,右面的是乾隆的儿子嘉庆总结的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碑身底下是螭首龟身驮巨碑。也有人把驮巨碑的神兽叫做“赑屃”。
石像生
过了碑亭我们可以看到石象生。古时陵寝前放有石象生是象征虽然皇帝已经故去,但依然有百官和神兽辅佐和护卫着他。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到后来历代皇帝都效仿秦汉。可朝代不同石象生具体的个数和摆设的姿势都略有不同。
明十三陵长陵神道上的石象生是摆放在一条800米长的神道两侧。神道开头处,有一对六边形石望柱。石望柱以北,就是石象生,共18对,分石兽和石人两种。石兽是12对,分两种姿势,一种站着,一种卧着。它们分别是:两对石狮、两对石獬豸、两对石骆驼、两对石象、;两对石麒麟和两对石马。石人有6对,它们是将军、品官和功臣。这样算来,共18对,有36个。36个石象生雕工精美,保存完好,非常值得游人到此参观。
棂星门
过了石象生就是棂星门。棂星门是象征天门,从棂星门穿过就是象征神住的地方。神道上的棂星门中间开三个门洞,门上有火焰宝珠,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从这座门穿过,我们接下要参观的就是十三陵的首陵长陵
2. 明十三陵概况及长陵
考点:介绍十三陵的历史沿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十三陵现状与特点;明成祖朱棣简介;长陵的布局;长陵的祾恩殿;人殉制度
考点详解
介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00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名由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历史沿革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18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为何修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陵寝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政治原因,一个是军事原因。
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是因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曾多次派人寻找朱允炆,可一直杳无音信。再加上后来他又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朱棣在南京当皇帝,一直心里不踏实,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会被动摇。那还不如,迁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他曾经在北京当燕王,亲信、心腹多在北京。那皇陵建在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
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是从战略考虑的。明朝初年,蒙古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而南京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北方局势,北方不稳必震动中原,搞不好还会重蹈宋朝覆辙。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有战略意图的。而这一举措对明朝疆域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演变
明史上曾经有两次由于政局不稳,皇帝本可回迁国都至南京,但后来都因为早在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陵这个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而没有南迁。二这两次事件,一次是英宗被俘时,一次是明末朱由检作皇帝时。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十三陵现状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主要介绍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
朱棣介绍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4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主要景观
朱棣 &长陵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棱门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裬恩殿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五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金丝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非常值得游客到此参观
明楼
过了裬恩殿,穿过内红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棂星门,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着石五供。它们分别是: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再两侧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属于“后圆”部分,“后圆”指的是朱棣的陵寝。它由明楼、方城、宝城、宝顶(宝山)而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区有这样一座明楼,就说明里它的后面埋葬着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楼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明楼内是“圣号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样,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层,第一层二龙戏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圣号碑”就相当于陵墓前的墓碑,说明里面埋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周围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周围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人殉制度
原来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种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要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实行了这种野蛮残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时,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炽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宫女或爱妃,被皇帝赐封家里为“朝天女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下诏废除这种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当过俘虏,丢了皇位,被敌人释放回京后,在太监的帮助下,利用计谋重新当上了皇帝。有俩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在明史上绝对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却废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结束语
不过明十三陵地区殉葬宫女究竟葬在何处,尚未知晓,仍需后人考证。好,明十三陵中长陵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3. 定陵
考点:介绍定陵墓主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的皇后;定陵布局;定陵考古发掘的过程;定陵地宫布局及陈设;定陵出土文物
考点详解
子主题 1
1. 长城
考点:介绍长城的历史;长城的基本构造及功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北京境内的居庸关与八达岭长城
考点详解
介绍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历史沿革
中国最早修筑长城大约是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那时群雄逐鹿,狼烟并起,各个诸侯国为了抵御外族侵略纷纷修筑狼烟台(烽火台)传递军令信号,而且还在自己的城外修筑防御性能的墙,以加强对自己本国的保卫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共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这种防御性能的城墙。“战国七雄”中的楚国、赵国、燕国,还有齐国都相继修筑过长城。齐国修筑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中保存最多的。
三个时期 & 当代
三个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历史上依次出现了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它们分别是秦、汉、明。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为了防止外族侵略,秦始皇曾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民北上修筑长城,把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在一起。形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
汉朝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修筑了长达1万余千米的长城。汉代修筑的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单位时间修筑长城最长的。
明朝
到了明代。大明王朝建立不久,为了防止蒙古残余势力的南侵和抵御东北女真各部族的崛起。朱元璋在建国元年,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朝灭亡。在大明王朝,这200多年里修筑长城,从未间断。大规模修筑就多达18次之多。形成了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多千米的明代长城
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了9个防备区域,设总兵,称“九边九镇”,它们分别是辽东镇、薊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加上后来北京段的昌平镇和真保镇。形成“九边十一镇”的防御体系
当代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明长城经过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它们分别是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长城在中国有很多段,如有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北京段的长城有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等,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北京段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
名由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的延庆县,地处关沟的最北端。从这里往北可到延庆、赤诚;往南可到昌平、北京城;往西到大同、张家口;往东到永宁、密云,四通八达,所以叫八达岭
构造
八达岭长城由关城、墙体、敌台、烽火台、排洪沟等一系列的建筑设施构成。那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一下
关城
关城建于明朝中期,呈不规则四方形。因地势而建,所以并不是正南正北的。东西各开一座城门,四周围以城墙,形成了一个瓮城的形制。面积有5000平方米,东西城门间距是约64米。东边城门上写“居庸外镇”;西边城门上写“北门锁钥”。关城内墩台高大,关城入口处南侧有一门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大炮“神威大将军”
墙体
关城与长城墙体相连,墙体平均高7.8米。横切面成梯字形,下宽上窄。墙基处平均宽6.5米,墙顶处平均宽5.8米。可容10人并进5马并骑
墙体内是黄土夯筑,外面包砌的花岗岩条石城砖
墙体内侧每隔不远处,修建有一个登城用的券门。用石质台阶与墙顶相连,当时戍边的战士就是从这里上下长城的
墙顶两侧砌有高低不同城墙,内侧较低,高约1米左右,叫宇墙或者称作女儿墙。外侧是齿轮状的垛墙或者叫雉堞,高约2米,上有望孔,下有射孔
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以防止雨水冲刷墙体。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建筑工程品质之细;墙面严丝合缝,杂草难生,说明建筑工艺水平之高。
与墙体相连在同一平面上的平台,叫墙台,又叫马面。它的作用是一个小操场。用于士兵们习武、操练。打仗时士兵可以在平台上巡逻,或者在平台上和敌人进行肉搏战,停战期间还可以在平台上搭建临时的帐篷,供士兵休息。
敌台
与墙体相连,高出墙体的是敌台。这里要说明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长城上一个一个相连的小房子状的城楼是烽火台。其实不是,它们是敌台。敌台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远处望去就像是一个碉堡。里面隔成回字形、工字型、日字型不同的隔断,用券室相连。分别用于士兵居住,粮草存放,武器弹药等战略物资的贮备,以便打仗之用
烽火台
烽火台是在长城墙体外侧,独立建筑在山顶处或在长城的拐角处的攻防设施。古时用于传递信号,白天点烟叫烽,夜晚点火叫燧。一旦有敌人来袭,烽火台上便点燃烽燧报信。在天气晴好,能见度高的白天。燃起的狼烟在几公里外,清晰可见。这可是在当时没有电话、传真机等现代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战略情报传递最快,战略意图表达最清晰的一种通信手段。
使用烽燧传递信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形成制度,到了明朝长城各段用烽燧传递军事情报就已经非常普遍了。明代历史上有明确记载,如果敌人人数在百人以上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两烟两炮;千人三烟三炮;五千人四烟四炮;万人五烟五炮
古代打仗时,长城沿线驻扎着士兵。兵力分配是每一个敌台设1个台长,管60名士兵。60名士兵分成两队,30人守台;30人守长城的垛口。每5个人一组,每个组还设有1个小组长。根据地势的陡缓,按照城垛的排列,一般缓坡处的城垛配置4至5名士兵,较陡处配2至3名士兵,最陡处配1名士兵。
功能(打仗介绍)
长城上还得配有士兵1个月的口粮,武器,淡水等战略物资。古代打仗的武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可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如佛郎机火炮、铁铳(炮管状的射击火器)、弓箭、礌石(大块石头)、火药、木棒、号旗、锣鼓等。根据战况和士兵人数的不同,战略物资配备相应增减。
长城上还得配有士兵1个月的口粮,武器,淡水等战略物资。古代打仗的武器,现在看来比较落后。可在当时还算比较先进,如佛郎机火炮、铁铳(炮管状的射击火器)、弓箭、礌石(大块石头)、火药、木棒、号旗、锣鼓等。根据战况和士兵人数的不同,战略物资配备相应增减。
光沟(介绍 & 七十二景)
八达岭修筑在一条长长的沟壑的最北端,两山加一沟,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向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那在古代战争中八达岭的重要性,就无需在赘述了。
这条沟壑有四道关,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全长约20千米,古时叫关沟,现在已经修成八达岭高速公路了。
关沟两侧有七十二景,如仙人枕、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望京台、白凤冢等。但最有名的是列入燕京八景名录里的“居庸叠翠”
居庸关
介绍
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写“居庸叠翠”,刻成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名由
那居庸关被现在人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吕氏春秋》中记载“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庸要塞”就已经存在,归燕国管理。到了明朝,明长城北京段又有“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居庸关又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绝险”。
构造
居庸关长城是后修的。可在这里有一座云台,是元代遗物。云台用汉白玉砌筑,下大上小,台顶面积310平方米。台上原有三座覆钵式藏传佛塔,但后来毁于战火。云台上的雕饰是藏传佛教的图案与文字。藏传佛教图像有券门四角雕的金刚杵,券门面雕刻的6种动物形象组成的法相装饰。券洞顶部正中平面雕刻5个曼荼罗,券洞顶部斜面两侧雕十方佛,十方佛之间雕千佛,券洞四边雕四大天王,共有佛教造像2215尊。这些雕刻全部都是元代艺术精品。雕刻的文字分布在券门两侧墙壁上, 内容分别是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西夏文、维吾尔文和汉文6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和造塔功德记等。这6种文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因此云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京张铁路
介绍
与关沟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叫京张铁路,是由清末爱国主义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同年10月通车,全长200多千米。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多,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转弯的难题,并且还打通了一条长达1091米的隧道。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堪称奇迹。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而且还立有纪念碑,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结束语
赞美词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工程之巨大,耗时之长,动用工匠之多,在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在那个没有机械和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中国人能自己修筑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征,真可称得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是防御性能的墙,我看不然。长城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彻底分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纽带。同时保护了亚欧大陆桥,尤其是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古老文明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
那今天的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长城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