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景点-天坛(两篇)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景点-天坛(两篇)口试中的讲解就是模拟导游讲解,就是《北京主要景点》考试大纲(官网上有,随便百度一下也可以找到)里16题抽一题。
编辑于2021-05-31 14:15:50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性能知识架构包含业务及架构知识、工具知识、系统知识、编程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性能测试类型,工具等、实战siege性能测试、HTTP协议、测试教程网的介绍、HTTP消息、cookie特性2、jemter录制回放、jemter插件机函数介绍等。
接口测试是测试系统组件间接口的一种测试。接口测试主要用于检测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以及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测试的重点是要检查数据的交换,传递和控制管理过程,以及系统间的相互逻辑依赖关系等。
Python高级应用技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类型语言,最初被设计用于编写自动化脚本(shell),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和语言新功能的添加,越多被用于独立的、大型项目的开发。
天坛(2篇导游词)
1. 天坛概述与祈谷坛建筑群
考点:介绍天坛的历史沿革、天坛布局特点、天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祈谷坛建筑规制及祈年殿建筑特点、用途,附属建筑的功能;七星石、丹陛桥
考点详解
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天坛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内、外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内坛北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内坛南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共654次。
天坛不但以精美的古代祭坛建筑群闻名于世,也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占地面积有273公顷,植被覆盖率达89%。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达3600余株之多。著名的有九龙柏、莲花柏、柏抱槐等。
现如今的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祈年殿还被评为北京旅游象征标志。天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历史沿革
明朝时间
明朝天坛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天地合祀时期,一个是天地分开祭祀的时期
天地合祀
最初天坛在设计建造时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初建时是天地合祀,名叫天地坛。天地坛的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又叫天地墙。明永乐十八年竣工,是与紫禁城同时期建成的明初重要建筑群。在明前期的百余年间有9位皇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前期)在天地坛举行过合祀天地大典。天地合祀举行大典的坛庙叫大祀殿。
分开祭祀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热衷于礼制,按照古制,于嘉靖九年下诏,天地要分开祭祀。在原有的大祀殿的南面建圜丘,专门祭天。又在北京城的北郊建了方泽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祭日;西郊建夕月坛,祭月。嘉靖十七年时,把原来的大祀殿改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层圆形攒尖顶,更名为大享殿。三层圆顶又分别铺盖成了绿色、黄色、蓝色,三色琉璃瓦,在这里举行大享礼
清朝时间
清代定都北京后,清沿明制,顺治、康熙、雍正三朝都例行在圜丘祭天,并在大享殿祈谷。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又再一次对天坛的礼制、建筑进行完善和相应的改变
乾隆时间改进
第一,改建斋宫
第二,改天坛的内外坛墙为“夯土砖包墙
第三,扩建圜丘
第四,把祈谷坛大享殿改称祈年殿,三色琉璃瓦统一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蓝色
第五,在天坛南侧增设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规制更加严谨
第六,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改称单檐
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祈年殿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清逊帝溥仪退位后,袁世凯也曾经在天坛举行过一次祭天的闹剧
对外开放
1918年新年元旦天坛对外开放。
抗日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天坛驻扎;解放前期,天坛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弹药库。园内杂草丛生,昔日皇帝祭天的神坛已经面目全非
新中国成立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我们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使得天坛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一、三、五、七、九”为特点的建筑布局
特点
一,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三,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圜丘、祈谷之间的隔墙。
五,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七星石。
九,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一座通往圜丘坛,一座通往祈谷坛。圜丘坛周围四座,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丹陛桥
一条长长的路,它连接的皇穹宇与祈谷坛建筑群。这条路,叫海墁大道,又叫丹陛桥。全长108丈,中间是神道,东侧是御道,西侧是王道。之所以称为桥,
为甚叫桥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它南低北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与天相连,所以叫桥
第二种说法是因为这条路的下面靠北建有走牲口用的通道。这些牲畜是祭天的贡品。所有叫桥。
鬼门关
走牲畜的这个通道还有个别称,叫鬼门关。牲畜一旦经过这个通道,就再也无法生还,所以得名
具服台
在丹陛桥的北侧偏东,有一个平台,这里叫具服台。是皇帝举行祈谷大典时,临时在这里休息,换衣服的地方。祈谷坛就位于丹陛桥的最北面了。
祈年殿
进入祈年门,我们就看到了,著名的祈年殿。上殿下坛。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有鎏金宝顶。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殿内有蟠龙藻井
祈年殿是用28根巨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圈。内圈4根,柱间以东南西北的顺序,象征春夏秋冬。中圈12根,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天12个时辰。祁年殿内中间北部,放有一个方形高石台,上面摆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东西两侧的方形石,摆放的是清代列祖列宗的神牌
皇乾殿
出了祈年殿,在祈谷坛的北侧,还建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叫皇乾殿。永乐年间建成,在天地坛时期它被称作叫“天库”,是专门存放祭祀天地神牌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天地分开祭祀后,皇乾殿专门放大享殿所需要用到的神牌。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黄色琉璃瓦的顶,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天蓝色琉璃瓦。
祈谷坛东西配殿
祈谷坛南侧东西两边还有两个配殿,面阔九间。里面原来放的是日月星辰、风雨云雷、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太岁等的神牌。明嘉靖改制后这些牌位都移到了先农坛。现在是供游人参观的展室。
七十二连房
祈谷坛东门外有一条通脊连檐的长廊,共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长廊把祈年殿和神厨、神库连接在一起,是古代举行祭祀典礼时运送祭祀物品的通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了
七星石
长廊的东南侧,有八块大青石,石头是人工雕刻成“山形”,叫七星石。这里是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石呢?那是因为最初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把7块石头放在这里是象征北斗七星,寓意皇权永固,皇帝长命百岁的。可到了清朝,清朝皇帝认为,这七块石头代表东岳泰山得七座山峰。可是泰山的发源地却在东北长白山,那应该在东北方向再加一块小石头。这个理论是康熙皇帝考证,石头是乾隆皇帝增设的,目的呢?我个人认为是出于统治目的。
结束语
今天,苍穹下屹立的祈年殿,依然矗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林间,还是那样的高贵、神圣,曾经只有帝王才能御临的祭坛,现在平民百姓都能光顾。当神走下神坛,神圣就变成了娱乐。这里不再有庄严肃穆的礼仪,人们也不再怀着极大的虔诚渴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快乐的人们,以瞻仰的名义游戏,在长廊里荡起歌声。 那天坛的祈谷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2. 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考点:介绍圜丘坛建筑规制及特点、圜丘坛周围设施及用途、圜丘坛附属建筑、圜丘坛祭天大典
考点详解
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
用途
天坛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分为内、外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
圜丘坛
周围设施
圜丘坛是一座3层的圆坛。四周围以内、外两层壝墙。壝墙上铺以蓝色琉璃瓦。内壝墙成圆形,外壝墙成方形,象征天圆地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正中各开有一座棂星门。南面棂星门的外神路偏东有一个平台。这里是供皇帝祭天时临时休息换衣服的地方,叫具服台。内、外壝墙间放有12个铁燎炉;东南方向放有燔柴炉、瘞坎;西南方向放有望灯杆。
四门
圜丘坛四周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四个门的名字来源于《易经 乾卦》“元亨利贞”,表达的含义是赞美天的本质,也就是“原始本原;无不亨通;和谐有利;正固持久”,天的“四德”。
建筑特点(九)
圜丘坛三层四出陛,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有汉白玉的栏杆,栏杆数都是9或9的倍数,三层坛面每层有9级台阶。
九”这个数字在圜丘坛可谓是无处不在。那为什么圜丘坛在建造的时候用那么多个九呢?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那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设计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三层圆坛的直径;每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整个圆坛的设计尺寸,都是经过精心钻研、巧妙计算,施工的时候又用了特殊的方法,才把美丽的圜丘坛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接下来我具体介绍一下:
首先说说三层坛面的直径。三层坛面的直径在设计的时候非常的讲究,目的是为了表达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要体现天数。天数是五个阳奇数(单数)相加,也就是1+3+5+7+9=25,25就是天数。那如何体现呢?三层坛面最上层为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它们分别是1乘以9;3乘以5;3乘以7;这样一来,1、3、5、7、9,五个阳奇数俱全,体现了天数。第二层含义,就是要体现“九五之尊”。三层坛面直径相加9+15+27=45,5*9=45,体现了“九五之尊”。《易经 乾卦》的“九五”爻,为君位。其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大吉的意思。
其次我介绍一下三层坛面的扇形石。每一层扇形石铺设的块数都是9或9的倍数,用9这个最大的阳奇数,来表达天最大;强调天最高;突出天最神圣。圜丘坛上层中间那块石头叫“天心石”。以它为中心,分别铺有9圈。第一圈是9块,第二圈是18块,以9的倍数依次递增,直到第九圈81块为止,铺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铺设的方法与第一层相类似。三层坛面共有378个“九”,共用了3402块扇形石。
鸳鸯尺
最后介绍一下,圜丘坛在施工的时候用到了一件特殊的工具,这就是鸳鸯尺。圜丘在建造的时候为了使比例更协调,体量更合适。那当时的工匠就用了两种尺寸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是周尺,测水平;一种是营造尺,测垂直。这种度量方法叫“鸳鸯尺”,美丽的圜丘坛就是用这种计算方法设计建造的。
燔柴炉
圜丘坛内、外壝墙间有12个铁燎炉。分布在三处,圜丘坛东南方向有8个,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两只,这样共12个铁燎炉。它们是在皇帝祭天时焚烧祭品用的。用于焚烧祭品的祭天配套设施还有一个叫燔柴炉,是绿色琉璃瓦砌筑的。位置也是在圜丘坛内外壝墙间东南方向。两者的区别是,铁燎炉烧的,是从配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燔柴炉烧的,是从正位幄次上撤下来的祭品。皇帝在祭天的时候还得站在燔柴炉前,也就是燔柴炉的西侧,行望燎礼。
瘞坎
燔柴炉的边上有一个巨大的像盘子一样绿色琉璃瓦砌筑的瘞坎。圆形,埋在地下。瘞坎是用来掩埋牛尾、牛毛、牛血的,寓意是祭天的同时不忘祭地。
望灯杆
圜丘坛内外壝墙的西南侧放有三座夹杆石,只一座上面有杆儿,称作望灯杆。在祭天的时候望灯杆上挂有望灯。祭天的望灯很大,高有2米左右,里面放5根巨大的蜡烛。这里我打个比方,这个望灯大小尺寸大概是什么样子啊?大到可以容纳着四个小个子的女孩儿蹲在这里打扑克。这么大的一个灯笼,在祭天的时候是起到信号灯的作用。由于祭天是在冬至那天日出前七刻(4点15到4点半),天还没亮。人们就已望灯杆的位置为坐标,望灯的升降为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
祭天大典
皇帝祭天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非常隆重的这么一个仪式。每年的祭天大典和祈雩大典都是在圜丘坛举行的。
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前三天,就要先到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然后再举行祭天大典。可清朝雍正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内建了斋宫后,斋戒仪式就改成了紫禁城内斋戒两天,天坛斋宫斋戒一天。皇帝在进行斋戒时要不问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进女色,不饮酒,不吃荤,不看病,不吊唁,不祭神扫墓等。陪同皇帝进程斋戒的官员人等也要这样,自己身体有病的,家里有丧事的,不准参加祭天活动。
皇帝整个祭天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祭天前举行“视神礼”;第二部分就是祭天仪式。祭天大典分九项仪程:燔柴迎帝神;奠玉帛;进俎;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馔;送帝神;望燎。祭天大典在举行时还要奏乐,演奏的是中和韶乐。
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要摆有幄次(小帐篷),分正位、配位、从位,共七组。正位在天心石稍北,幄次成圆形,里面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配位幄次是按照“昭穆之制”,也就是隔代放置已故皇帝的神牌,按东西两侧分别摆放。从位幄次共四组,位于圜丘坛的中层东西两侧。东侧放的是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西侧放的是风雨云雷等众神幄次。
正位、配位、从位前都有供桌,供桌上摆放有祭器,祭器里放有祭品。祭器的材料,明朝时是瓷器的;雍正时改称铜的;到了乾隆皇帝朝时,皇帝下诏说:“祭品宜法古”,分别根据用途不同材料改称了竹、木、漆、陶、铜、玉等。
皇帝在祭天的时候站在圜丘坛中层坛面南侧,进行跪拜。
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才把“皇天上帝”的牌位请出来,放在圜丘上。平时不放在这里。平时是把“皇天上帝”的牌位供奉在圜丘坛北面的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是一座圆形院落。明嘉靖年间建,乾隆皇帝改建。“皇”指至高无上,“穹”指天,“宇”指殿宇。皇穹宇大殿是单檐攒尖顶,殿基为青石砌成的圆形须弥座,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板。东、南、西三面出陛,南面丹陛上雕刻“二龙戏珠”浮雕。
大殿内由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有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圈8块,其余块数都是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8,代表的“八维”,也就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
皇穹宇殿内正中摆放着“皇天上帝”的牌位,东西两侧放着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牌。
东西配殿
院内东配殿中供奉的是大明神和星辰神牌;西配殿中供奉的是夜明神和风雨云雷等神牌。
回音壁
整个院子的围墙又被称作做回音壁。当你站在东西配殿的正后方,面对墙壁大声讲话时,另外一面的人就可以听到你说话的声音。能产生回音的效果原因有三,第一围墙把这个院子围成了一个圆形,声音打到墙面能够折射;第二墙面非常的光滑,打到墙上的声音损失较小;第三墙上的瓦向内拢起,起到了拢音的效果。院内游人越少,回音的效果就越加的明显。
三音石
皇穹宇殿前丹陛上,从北往南数第三块石头叫三音石,当你站在这块石头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音。
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三音石再加圜丘坛上的天心石。被称作天坛三大声学现象。这些声学现象的效果并不是当初为了这么设计而设计的,全部都是后人偶然间发现的。可见当时的工匠建造工艺之高,让我们这些后人都望尘莫及。
结束语
那今日的天坛无论是从总体局部,还是建筑单体,都可以称的上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那天坛的圜丘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