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6、《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红星照耀中国》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情节导图。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
编辑于2021-06-02 09:39:02"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一节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情节概括
主要讲述了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维埃的历程及其自己的人生经历。 ⑴刘志丹,陕北苏维埃的奠基人。人生经历:出生于保安中农之家,榆林上学→黄埔军校→汉口→上海→陕西。1929-1932年,生涯犹如一个万花筒,失败、挫折、捣乱、冒险、死里逃生、官复原职等,有“刀枪不入”的神话,是现代侠盗罗宾汉。 ⑵1933年初组织成立陕西第一个苏维埃,之后红军壮大,成立了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苏区有了自己的银行、邮局、钞票、邮票等。 ⑶1935年7月,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副总司令。后被张胖子“审问”之后,被免职。毛泽东到陕北后,刘志丹官复原职。1936年,刘志丹过黄河进山西抗日指挥“抗日”东征,途中不幸牺牲,葬在瓦窑保,后来把保安改为“刘志丹县”以纪念他。
陕北苏区奠基人
刘志丹,为陕甘宁苏区奠定了基础。
陕北刘志丹
简单生平
陕北“保安"山村中农的儿子。
榆林(中学)→广州黄埔军校→1926年入党→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回陕北。
华县农民起义
1929年领导华县农民起义,被镇压,形成了陕西第一支游击队的核心。
三次奇特经历
①任“保安”民团团长,枪毙地主,被撤职,逃至邻县,在深山里组织武装。
②被围求和,再做国民党军官,反地主被捕。(后被释放)
③做运输队队长,反地主运动,被撤职,部队解散。
建立陕北苏维埃
组建独立军
刘志丹被通辑,1931年高举红军,建独立军。
占领保安和中阳两县,队伍逐渐壮大。
传奇——“枪弹不入身”(现代侠盗罗宾汉)的刘志丹
建立苏维埃
1933年,榆林,第一个陕西苏维埃成立。
巩固扩大
1935年,辖区陕、甘两省二十二县。
分土地,免杂税,发行纸币和邮票。
红军十五军团
1935年7月,徐海东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副总司令。
免去一切职务
代表“张庆佛”
一个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代表,矮胖青年。
任务:改组当地红军。
免去职务
以刘志丹没有遵循“党的路线"为由,免去一切职务
刘志丹未反驳,反回保安,独居窑洞。
恢复职务
毛泽东长征到陕北后,恢复其职务。
壮烈牺牲
远征抗日
1936年初,渡黄河北上抗日,屡建奇功。
负伤牺牲
1936年3月,负重伤牺牲,葬瓦窑堡。
改名纪念
把保安改为“刘志丹县"来纪念他。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二节 死亡和捐税
情节概括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西北大灾年的绥远之行(1926年6月访问)所见到的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政府、地点、富人却大肆敛财,不顾人民死活。同时引用了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材料,指出红军到达西北之前,这里的农民所受到的名目繁多、奇形怪状、惊人繁重的捐税。这里的百姓极其渴望希望与自由。
西北大灾荒
时间
1929-1932,持续三年。
斯诺去灾区
斯诺与“华洋义赈会”的几个人去了“绥远”灾区
灾区惨状
千万男女老幼因饥饿濒临死亡。
到处是埋葬尸体的浅坟。
斯诺的描述
一个年轻人
二十岁,老实工作,一月无食,皮包骨头,走路象妇人。
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包括妻儿。
孩子们
骨骼瘦小,骨头外露。
女人们
蜷伏在角落里等死。
丑恶的政府
“华洋义赈会”决定捐款修一条运河,官员们大肆廉价买地,收取租金
赈灾粮食无法进入灾区,富人地主国粮,歌舞生平。
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
饿死人数之多
甘肃一省饿死者二百万人。
田地荒芜
许多田地荒姥,良田集中在地主和官僚之手,借渭水灌溉,牟取暴利。
政府捐税
政府预算30%-40%用于民团武装。
一只猪的买卖要付6种不同的税。
许多农民拆下房梁去纳税。
对新政权的希望
农民的希望
他们渴望自由与变革。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
情节概括
主要讲述了西北共产党苏维埃社会运动的组织以及受到群众拥护的原因。 ⑴改革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四项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并且把苏区人民分成了十个阶层。 ⑵代议制结构。乡、县、省、中共苏维埃一级一级推选。乡苏维埃下设各个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还有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儿童团、贫民会、抗日协会、哥老会、农卫队、游击队等各个组织机构均由中共苏维埃、共产党、红军领导。组织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是某个组织成员可以分派一定工作。 ⑶为了增加产量,利用大片荒地而采取的方法,老苏区警卫工作几乎由农民担任,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法,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星期六突击队),《婚姻法》的规定,教育计划及规定。
苏维埃基本法
时间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基本法》。
最终目的
建立一个真正的完全的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工作
建立军事和政治的基础,广泛深入推广。
四项政策获拥护
①土地的再分配。
②高利贷的废除。
③苛捐杂税取消。
④特权阶级清除。
苏区民众分类
苏维埃是工作和农民的政府,农民占绝大多数。
将人员分成十类:大地主、中小地主、富农、中农、贫农、佃农、雇农、手工业劳动者、流浪无产阶级、自由职业(教师、医生、技术人员)
代议制政府结构
推选制度
乡、县、省、中央苏维埃,层层推选。
16岁以上有选举权。
各种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教育委员会、政治训练委员会......
各种组织
青年儿童:少年先锋队,儿童团。
妇女群众:共青团、抗日团、纺织学校、妇女耕种队....….
成年衣民:穷人会、抗日会、农民队、哥老会、游击队......
目的效果
让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组织,可以分派一定工作。
生产开荒
参加春耕指导
四个要求:广泛利用,增加农作物,新品种,扩展棉田。
自己的队伍
农民自己警卫
地方的警卫和防守都由农民自身负责。
红军深受爱戴
革命保卫团、农民赤卫团、游击队......
分配土地方法
分配方法
没收富人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开垦荒地。
使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田地维系生活。
免除租税
苏区里,免除第一年的租税。
合作化方式
独有的合作方式
生产与分配合作、牲畜与农具的集体应用。
星期六突击队
所有的团体组织、红军干部,至少有一天从事农事
主席“毛泽东"也来参加这项工作。
文化教育
各种陋习绝迹
鸦片、贪污、乞丐、失业、童奴、卖淫、缠足、杀婴...
新的婚姻法
结婚:男20,女18岁。嫁妆陋习废止。
废止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
红军妻子提出离婚,必须对方同意。
教育普及
教育的免费和普及还没有达到,但在努力。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四节 货币解剖
情节概括
主要讲述了苏维埃经济及运行方式、货币流通使用情况、财政开支来源等 ⑴西北苏区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当前主要是合作社运动。 ⑵苏区一律流通苏区货币,除边界可用白币,之前的银圆、银币、铜币已回收。南方用“钞票纸”,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粗糙,有的用布印,钞票上有口号,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中国革命万岁”等。 ⑶财政部长林伯渠,解决了红军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每月开支32万元,主要来自收税和自愿捐赠。林伯渠的简要人生经历及《预算制订大纲》。
苏区经济两个任务
①供养和武装红军。
②教济贫农。
奇特的经济混合体
组成
私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初期初会主义。
运行
私有经济被允许,却有限制,可以一定限度下竞争。
主体经济
合作社——与私有经济互为补充。
苏维埃合作社
主要任务
①与商人对大众的剥削斗争。
②与敌人的封锁斗争。
③发展苏区国民经济。
④提高大众经济和政治水平。
⑤准备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
成员组成
鼓励社会最低层阶级参加,社个社员入股的数目不受限制。
鼓励政策
各种奖品,技术帮助,无息贷款。
苏区货币
没收发行
收回银员、银币、铜币,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
苏区统一使用“苏区纸币”,只有在边界地区可以使用"白区纸币”。
特殊的纸币
署名(南方纸币):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北方纸币):劣纸或白布。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革命万岁”。
货币交换率
国民党货币1元=苏币1元2角1分。
财政部长林伯渠
生平
湖南塾师儿子,常德师范学堂,东京留学。
加入同盟会,国民党建党员老,1922,加入共产党。
曾任国民党:农业部长,南京参谋总长。
现任苏区财政部长。
工资
每月苏币"五元”。
苏区的税源
①不向大众收税,对剥削阶级收重税。
②民众的自动捐助(革命爱国热情)。
③从各种组织(国营、合作社、银行)的借款。
④最大财源——没收一切私人的掠夺剥削。
收支预算
林伯渠的《预算编制大纲》,防止一切舞弊,使苏区收支预算达到平衡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第五节 人生五十始!
情节概括
主要简述了苏区教育部长“老徐”(徐特立)的人生经历以及苏区的一些教育问题。 ⑴徐特立:1876年生于长长沙→书塾六年→清朝塾师→长沙师范学习毕业后执教→法国里昂、巴黎学习→1923年回湖南创建学校→1927年入党→俄国学习→回江西任苏区教育副部长(瞿秋白为教育部长)→(瞿秋白死后)教育部长。 ⑵苏区教育制度分三部分:学校(苏维埃负责)、军队(红军负责)、社会(共产党负责)。不论哪种教育形式,当前苏区教育的最大任务是扫除西北的95%的文盲,为政治而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28个字母。 ⑶一边战斗,一边学习(作战不忘学习)。
教育部长"老徐”
称呼"老徐”
苏区的每一个人都这样称呼他。
60岁的徐特立
有力的步伐,明亮的眼睛,健壮的双腿。
徐特立生平
家庭情部
1876生于长沙,贫家的第四个孩子。
学生到教师
六年书塾→清朝教师→长沙师范(29岁)→数学教员
毛泽东的老师
长沙师范毛泽东的老师,许多学生后来成了共产党员
切指请愿
长沙师范时,曾切下小指,省政府前请愿。
再次求学
第一革命后,求学法国里昂、巴黎,1923年返回湖南
工厂做工,家庭教师,谋取学费。
湖南办学
建立两所现代中学,积累不少资产。
50岁入党
1927年,终于入党,苏俄学习两年。
教育部长
瞿秋白牺牲生后,担任苏区的教育部长。
苏区教育现状
文盲比率
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阅读,文盲95%。
思想封闭
水是有害的东西,一生只洗两次澡。
物资匮乏
没有印刷机,用复写板和石印石印刷。
自己造纸,纸张拙劣。
苏区教育制度
三项内容
学校(苏维埃负责)
军事(红军负责)
社会(共产党组织)
建立学校
成立200多所小学。
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编织学校,商业学校。
所有课程,6个月完成。
军事教育
红军大学,骑步兵军校,无线电学校,护士医科学校,工科学校。
自学团
发放教材:插图识字课本。
奖品:红色书签或铅笔。
创新识字法
设计28个拼写了字母,成语袖珍字典,红色中华报
教育成果
清除文盲
95%的文盲,效果显著。
改变习惯
缠脚,剪发剪筹,读书,写字。
政治宣传
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人民拥护共产党。
一边战斗,一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