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0、《红星照耀中国》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红星照耀中国》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情节导图。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并根据采访梳理了长征的脉络。
编辑于2021-06-02 09:58:11"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诗圣"杜甫的一生,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712年生于河南巩县,735年科举落第后漫游齐赵。746年困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开始战乱流离,759年弃官入蜀,760年筑草堂于成都。762年严武镇蜀时短暂安定,768年出峡漂泊湘楚,最终在770年大历五年病逝于湘江舟中。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开元盛世到藩镇割据的历史轨迹,以《三吏》《三别》等杰作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红楼梦》第八十回的主要内容如下: 香菱的名字被夏金桂改为秋菱,这是宝钗之前为香菱取的名字。金桂这样做是为了压制宝钗,同时伺机收拾香菱。香菱不敢不从,金桂越发胆大。 薛蟠对宝蟾产生了兴趣,而金桂为了整香菱,故意给二人机会,安排香菱做事以制造他们之间的冲突。薛蟠晚上借故踢打香菱,香菱叫屈。 金桂让薛蟠和宝蟾在秋菱房里成亲,并整夜折磨香菱。香菱无奈,金桂不是让她喝茶就是让她捶腿,折腾得她不得安宁。 金桂故意嫁祸香菱,说自己心痛难忍,药石无用,并找出一个写有她生辰八字和五根针钉在心窝及四肢关节处的纸人。薛蟠相信了这个把戏,痛打了香菱。薛姨妈虽然不信,但金桂不依不饶,定要惩治香菱。 最后,金桂又作践宝蟾,日夜大闹,薛蟠无法应对,只能出门躲避。这些事情让整个荣宁二府都知道,大家都为香菱感到同情和不平。 这一回中,香菱的命运受到了金桂的严重压迫和折磨,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同时,薛蟠的懦弱和无法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暴露无遗。整个贾府都对此事议论纷纷,暗示着贾府内部的矛盾和纷争正在逐渐升级。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主要讲述了贾府中的几件事情。首先,贾宝玉在梦中与母亲王夫人和林黛玉相遇,醒来后向探春讲述了这个梦,探春意识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越来越深。接着,贾赦将迎春许配给孙绍祖,贾政相劝不听,贾母也不多管。宝玉因世界上又少了五个清净女儿(陪嫁丫头四个)而感慨作诗。此外,香菱告诉宝玉薛蟠要娶夏家的夏金桂,宝玉为香菱担心。然而,香菱却误解了宝玉的意思,反而不悦而别。最后,宝玉因抄检大观园以来种种羞辱惊悲凄之所致,兼以风寒外感,病倒卧床不起。 在这一回中,还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中式宅邸生活的场景,如王夫人和林黛玉在炕上的绣墩子,以及医生来到贾府为宝玉治病的情景。这些场景生动地揭示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第七十九回通过描写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加深、迎春的婚事、薛蟠的婚事以及宝玉的病情等情节,进一步展示了贾府中的悲剧和人物命运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中式宅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清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面貌。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一节 再谈马
情节概括
主要简述了斯诺回预旺堡路上,对红军防空演习及骑兵队的见闻感受。 ⑴红军在韦州县的红城子进行修整和“巩固”新区,甘肃南部的马鸿逵国军部下的一个整编师(3000)向红军投诚,其中还有一支骑兵部队。 ⑵斯诺在回预旺堡的路上,遇到了红军逼真的防空演习。 ⑶斯诺了解到回汉骑兵队高超缜密的战得,对之赞叹,产生敬意。 ⑷斯诺骑马穿过50多里的平原(木头马鞍),回到预旺堡。
红军休整
红城子休整
斯诺骑马来到红城子(美丽的果树园)。
敌人防线像一列暖鼠的机关枪洞,73师占领。
几周无战事,红军乘机休整和巩固新区。
敌兵起义
甘肃现马鸿逵部队的3000人起义投红军。
内有骑兵队,加速南方红军的北进。
回预旺堡见闻
嘹亮的歌声
路遇红军,歌声嘹亮,斗志昂扬。
防空演习
演习逼真,隐蔽迅速。
骑兵师
李长林:全军最自豪的一支部队。
马匹来源:宁夏良马,俘获敌军。
骑兵核心:纯白和纯黑的骑兵队。
骑兵师的组建
1935,陕西创办学校,德国顾问李德负责训练骑兵师的核心。
陕北民众是马鞍上长大的。
1936年,骑兵师开始踏上战场。
骑兵师的组建战术
骑兵同步兵配合。
马刀(虽粗拙,却实用),密集砍杀。
珍爱马匹
借给斯诺马匹,骑兵队长每骑一里,便要牵着马走三四里。
回到预旺堡
斯诺骑马穿过50多里的平原,中式木头马鞍。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二节 红小鬼
情节概括
主要简述了斯诺在预旺堡对少年先锋队“红小鬼”的访谈及其他们的总结、评价。 ⑴福建漳州一位十岁红军号手的故事,共介绍了以下“红小鬼”的故事:“山西娃娃”的故事、十五岁瘦少年“宣传员”的故事、十四岁上海无线电学生的故事、李克农通讯员“向季伯”纠正自己名字的故事。尽管他们来历弄不清楚,但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多,从他们身上斯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参加红军的原因和目的。 ⑵少年先锋队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吃得饱,每人有一条毯子,有红领章,有缀着红星的帽子,有的有枪。他们会体育运动,受到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革命能抗日,有自己活动的自由。 ⑶少年先锋队的思想:有刚毅坚忍的精神,对红军忠贞不二,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且努力学习。红小鬼受到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革命能抗日,有自己活动的自由。 ⑷检查通行证:记述了红小鬼检查通行证的认真负责。一次检查彭德怀,忘带,不让通行,彭德怀自己签字才通过。
偶遇小队“号兵”
斯诺在预旺堡城城墙外遇一小队号兵。
号兵队
都是少年先锋队员,号声响亮。
号兵红小鬼
人生经历
福建漳州,六口之家,三个哥哥。
无田地,租地交税,树皮汤,挨饿。
参加红军
自己11岁参加红军,完成了长征,两个哥哥也参加了红军。
喜欢红军:分田地,赶走地主。
喜欢红军
分田地,赶走地主。
百姓送万双鞋子,缝军衣,侦察敌军。
少年先锋队
普遍存在
每个地方都有,模范队,11-16岁。
具体工作
传令兵、伙夫、号兵、侦探.....
检查通行证:认真负责。(一次检查彭德怀,忘带,不让通行,彭德怀自己签字才通过。
生活状态
衣装:军服太大,帽子太大,一张毯子,队长配有手枪。
生活:一天三洗手,常用衣袖揩抹,吃得很饱。
经历:孤儿,学徒,奴隶,流浪儿..…自己决定加入红军。
山西娃娃
年龄相貌
12岁,婴孩般的胖孩子。
人生经历
被卖当学徒,偷偷逃走,加入红军。
思想
红军为穷人作战,是抗日的。
少年队长
年龄相貌
15岁,瘦削少年,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队长
人生经历
长征不苦,还可以再走两万里。
士兵大会演讲,精彩生动。
思想
有革命的地方都是好地方,重要的是革命。
14岁少年
上海机器厂学徒,保安无线电学校学生,不挂念上海。
少年向季伯
年龄相貌
14岁,英俊,李克农的传令兵。
名字趣谈
“季伯”谐音,常令其尴尬。
红小鬼印象
乐观向上,坚忍苦干,强烈求知欲。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情节概括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军队活动的日记中了解到苏区红军是如何努力从实践中扩大统一占线的策略,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进行抗日。主要的做法有:想方设法争取白军参加红军队伍,解放回民群众,组成回民抗日军,加强部队的教育工作,鼓励群众参加革命行动。
红军会师
彭德怀向西,朱德向北,1936年10会师。
西兰公路以北的甘肃整个北部连成苏区。
斯诺的行军日记
斯诺行军,记录下了红军“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统一战线
国民党妥协抗日,红军发布新政策。
日记(包头集)
彭德怀回族家过夜
老妇人与彭德怀诉苦(夜谈两小时)
红军分田地
赶走地主,帮助回族农民,不缴赋税。
回族农民感谢
送给彭德怀一张华丽的木头床。
日记(李家沟)
照顾伤员
红军攻打马鸿逵部队,农民主动帮忙运送伤员
送别红军
路上送白茶,回族小学教员感谢彭德怀。
日记(太堡子)
白军排长被打
白军排长被俘挨打(彭德怀:一句口号抵得过十颗子弹)
包围白军
红军送200只羊,互写信件,约定统一战线不开战。
日记(马良湖)
奇特抗日大会
白军竟然丢下枪,受邀参加红军组织的抗日大会。
红小鬼的快马
红小军送信,快马,敌人追不上。彭德怀举行西瓜宴庆祝。
日记(太堡子)
红军战略
扩大苏区,取得联络,与白军结成统一战线
抗日回军
尽快建立抗日回军。
统一战线政策
做战士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回族解放自己
做回族群众工作,自己解放,避免矛盾。
唤起回族的政治意识,同阿訇搞好关系,领导抗日运动。
红军剧社新戏
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思想辩论,撕碎白军送信.....
取得良好效果,纠正了错误,共同抗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四节 关于朱德(1)
情节概括
主要讲述了朱德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成熟的过程,表明对朱德的赞美之情。 一、朱德的名字:汉语简单响亮,英文JuDeh舒适亲切。文字上有“红德”之意,与中国革命契合。 二、朱德的整体印象 ①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眼睛大、眼光和蔼,身材不高但结实,胳膊双腿像铁打。②年过半百,先后有四个妻子,并无百万家财的传说。③爱护部下,与他们同甘共苦,天性温和,说话质朴,喜欢运动,喜欢读书,善于谈天开玩笑,十一二点不睡,早晨五六点起床。 三、求学经历 ①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的一个佃农家,全家20多口。6岁开始,边上私塾边干活;②过继给伯父,上了六七年古书,中学读半年。③1907年成都体育学校读书。④回县教小学体操。 四、军旅生涯 ①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11年离校;②1911年任连长,参加云南滇军革命;③四川打败赵尔丰后回云南;④1912年下半年任讲武堂学生队长;⑤1913年,营长,驻扎印度支那边界2年;⑥1915年团长,四川与袁世凯作战,获胜后任旅长;⑦1920年回云南,任云南警察厅长;⑧被唐继尧反攻,逃至西康进入嘉定、重庆。 五、共产党员 ①1922年去上海寻找共产党→北京→上海,碰到孙中山等;②去德国寻找共产党,在柏林遇到周恩来,找到了共产党;学习德文;③格廷根大学学习;④1924年主编《政治周刊》,出席世界学生大会,两次被捕,被拘58小时,被逐出德国;⑤1926年回国。 六、革命历程 ①回到上海→汉口→四川万县;②改编杨森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政治部主任兼政委;③1927年离开去了江西,加入朱培德军队,任南昌军校校长兼公安局长;④组织八一南昌起义,任军长;⑤参加湖南起义,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⑥到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组织成立“新四军”,任军长。 七、斯诺评价 朱德的故事,无比英勇和大公无私的故事,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忠于伟大的主义而丢弃个人享乐、财富、地位的故事,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故事。 八、韦尔斯女士(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对朱德的评价 ①对红军军队来说,朱德是稳定的象征,是同传统和过去历史间的联系; ②他的经历是土生土长、扎根于中国的内地; ③朱德是在中国第一批新式军校里训练的; ④朱德远道跋涉寻找共产党; ⑤毛泽东具有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有着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它生命; ⑥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看来产生这种个性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而这种谦虚也许又是渊源于他个人诚实可靠的品质。
“朱德”的名字
汉语简单响亮,英文JuDeh舒适亲切。
文字上有“红德"之意,与中国革命契合。
军事才能卓越
战术灵敏,流动巧妙,行军神奇。
整体印象
身材相貌
相貌不出众,大眼睛(柔和),矮胖(健壮)。
早年赤脚走路,从不诉苦,很少生病。
性格品质
民主方式,忠于信仰,沉着,谦恭,温和。
关心士兵,长征中将马给士兵骑。
善良朴实,帮农民种地,搬运谷物。
不常发脾气,与同志关系融洽。
生活习惯
喜欢军营散步,与士兵谈心。
喜欢运动,乒乓球,蓝球打得好。
晚睡早起,好读书(读书计划表)。
朱德自述
家庭背景
1886年,生于四川马鞍完成,贫苦佃农。
幼年私塾
6岁,地主家私染,放学后干农活。
遭地主家虐待,父亲打骂,叔父送我读古书。
家中仅有我一人受教育。
云南讲武堂
1905年科考,1909年进入云南讲武堂。
军旅生涯
1909入同盟会,1911年做连长。
1912年云南讲武堂学生队长,教授战术、野战、射击....
1913,蔡锷部下营长。
1915,团长,去四川跟袁世凯做战。
第七师第12混成旅旅长。
1920年,云南府反对唐尧。
拒绝刘湘
1921年做云南省警察厅长。
刘湘给师长做,朱德拒绝。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第四节 关于朱德(2)
寻找共产党
戒鸦片
1920年,四川吸食鸦,去上海途中,仍在戒烟。
上海广慈医院,完全绝了烟瘾。
产生兴趣
自修俄国革命史,对共产党产生兴趣。
寻找共产党
上海→北京→上海→柏林。
柏林遇周恩来,1922年,36岁,回入共产党。
德国生涯
政治运动
主编《政治周报》,组织中国青年党。
两次被捕
第一次被捕:出席世界学生大会(28小时)
第二次被捕(人生最后一次):援助“五卅“运动(30小时)。
南昌起义
组织起义
1927年,南昌军官学校校长,组织南昌起义。
湘南起义
改名"工农革命第一师”,红旗(斧头与星)
井冈山会师
毛泽丹联系朱德,井冈山第一次见毛泽东。
改名“新‘第四军”(纪念铁军)。
婚姻情况
前两任妻子
参加共产党前有两任妻子。
第三任妻子
吴玉华,被何键捉住,砍头。
现任妻子
康克清,1928年结婚。
韦尔斯女士评价
朱德一生
无比英勇和大公无私的故事。
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
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
忠于伟大的主义而丢弃个人享乐、财富、地位的故事。
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故事。
朱毛评价
毛泽东:一个冷静的政治头脑。
朱德:一颗热烈斗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