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经济史新时期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新时期的思维导图。1840年到1949年与1949年至今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程的一门学科,对它的学习与把握应当立足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立足于它所存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用综合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去研究,构筑整体的经济史观,把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脉络与特性,探寻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经济的今天与明天。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经济史1949-1978的思维导图。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中国现代经济史
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
确立方针:”破旧立新“
内容
政治: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组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民主与法制,建立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
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是新中国与中共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转折,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1927(国共对峙)城→农村(井冈山道路);2:1949(西柏坡会议)农→城
对内改革
农村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大包干”
原因:历史:人民公社化体制弊端重重;现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大国的现状
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户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坚持土地公有制
特征:1包产到户2所有权经营权分离3局部→全国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意义:使农民获得自主权,调动积极性
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条件
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导致劳动力剩余
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行政建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
城市
compare with 三大改造中社会主义工商业
背景:1农村改革的推动2企业缺乏活力
进程
局部试点:78-84: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全面展开:84后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计划商品经济
深化改革:9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征:16字要求
法律保障:93《公司法》
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国有资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特征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经济调节方式:国家宏观调控+基础性市场调节(主导)
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过程
基础: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92春南方谈话
提出:92秋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完善:97中共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地位
初步建立:21c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01年入世
解放生产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对外开放
compare with 近代”开放“
背景:半殖半封;主权独立
基础:不平等条约;平等互利
影响:加深侵略;加深现代化建设
性质:列强侵略下的屈辱开放;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
社会性质不同;综合国力
引进来: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全方位(与任何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多层次(多种形式:经济特区、技术开发区)(点线面)、宽领域(经、政、文)
对内: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对外: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走出去:91APEC、01加入世贸组织
历程
机遇
参与国际交流
扩大出口、利用外资
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
参与制定规则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挑战
国际形势复杂、竞争激烈(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应对措施
态度:顺应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前提:民族独立、和平环境
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成就
农业:吃饱饭
经济:市场经济;第二大经济体
科学
国防
国际地位
reasons: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与国情相结合3坚持循序渐进4坚持互利共赢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建国初→56(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78(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92(明确市场经济目标)→01(基本确立市经)
放弃苏联模式: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