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物理全内容
高考前需要过一遍的物理知识点梳理 我之前学生做的。这是一份高中物理全部知识的总结,适用于所有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者。使用课本为2020届高考课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6-09 16:11:45物理
A. 运动学(动的)
A.1. 基本概念
A.1.1. 质点
A.1.2. 参考系
A.1.3. 位移
A.1.4. 速度
A.1.5. 加速度
按照平均速度是中间时刻瞬时速度,求加速度或各类题
A.2.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A.2.1. 匀变速直线运动
A.2.1.1. 沿着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概念
A.2.1.2. 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相同
运减速直线运动:a与V0方向相反
A.2.1.3. 三个基本公式
A.2.2. 重要推论
A.2.2.1. 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差:Xm-Xn=(m-n)aT2
A.2.2.2. 中点时刻速度:½(V0+V)
A.2.2.3. 位移中点速度:
A.2.3. 自由落体
A.2.4. 竖直上抛
A.3.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A.3.1. X-t,V-t 图像
A.3.2. 追及与相遇问题
同样考非图形,用公式计算
A.3.2.1. 概念
A.3.2.2. 追及问题
后者追前者,追上时在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不小于强者
后者追不上前者时,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小
A.3.2.3. 相遇问题
同向运动时追及即为相遇
相向运动相遇时,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初时 间距
A.4. 曲线运动 →a与V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力与V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A.4.1. 小船渡河问题 三维54页
A.4.2. 绳端速度分解问题 思路
A.4.2.1. 接触点运动 沿绳(杆)分解 垂直于绳(杆)分解 →沿绳(杆)的分速度相等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A.4.3. 抛体运动
A.4.3.1. 平抛运动
速度关系
位移关系
v与x的基本规律中t是桥梁的感觉
A.4.3.2. 斜抛运动
A.4.4. 圆周运动
A.4.4.1. 匀速圆周运动
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基本公式
A.4.4.2. 离心运动(合外力突然减少或消失)
A.4.4.3. 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轻绳模型
轻杆模型
A.4.5. 万有引力定律
A.4.5.1. 开普勒定律
轨道定律→椭圆
面积定律
周期定律
A.4.5.2. 有关天体的计算
使向心力等于万有引力
A.4.6. 人造卫星
A.4.6.1. 同步卫星→T=24h
A.4.6.2. 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7.9
第二宇宙速度 11.2
挣脱地球引力
第三宇宙速度 16.7
挣脱太阳引力
A.4.6.3. 卫星变轨问题
实质引力与向心力不相等
A.4.6.4. 宇宙多星模型(变态) 三维69页
A.5. 机械能
A.5.1. 功和功率
A.5.1.1. 功(能量转化的量度)
条件:有F 有X
正功,负功的判断
计算时需注意符号
求变力做功的方法
w=pt
图像
利用动能定理
A.5.1.2. 功率
机车启动问题 三维74页
以恒定功率启动
以恒定加速度启动
A.5.2. 动能定理
只考虑初末状态的速度
A.5.2.1. 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变化量
A.5.3.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A.5.3.1. 只有G或F弹做功的系统,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总机械能不变
A.5.4. 功能关系
A.5.4.1. Wf=△E
A.6. 动量
一定要选正定方向
A.6.1. 冲量(力的时间累计效应)
A.6.1.1. I=Ft
A.6.2. 动量定理
A.6.2.1. I=△P
A.6.3. 动量守恒定律
A.6.3.1. p=p'
A.6.4. 碰撞→动量守恒
A.6.4.1. 弹性碰撞
动守,机守
解题时 可用俩关系联立求解
A.6.5. 动量和能量综合
A.6.5.1. 力的观点→F=ma
A.6.5.2. 能量观点
W合=△Ek
Ek1+Ep1=Ek2+Ep2
A.6.5.3. 动量观点
I合=△P
P=P'
B. 受力分析
B.1. 重力 摩擦力 弹力
拉不动,静摩擦 拉起来,加速(F>f,V0=0) 拉着走,匀速 (F=f) 三个过程
B.2.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
B.2.1. 受力分析
B.2.1.1. 一般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B.2.1.2. 方法
假设发
整体法与隔离法
B.2.2. 共点力的平衡
B.2.2.1. 共点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交与一点的力
B.2.2.2. 平衡状态
C. 牛顿运动定律
C.1. 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力与运动的关系
C.2. 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2.1. 与平衡力的比较
C.2.2. 应用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不能直接求解物体收到的某个力时,先求它的反作用力
C.3. 第二定律
C.3.1. 表达式
C.3.2. 应用
C.3.2.1.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a为桥梁
C.3.2.2. 瞬时性问题
三维41页
C.4. 牛顿定律的运用
C.4.1. 超重,失重
只要是上升,都是Fn-mg 减速是-a,加速是a
C.4.2. 整体法与隔离法
C.4.2.1. 已知外力 外力(整体法)→a(隔离)→内力
C.4.2.2. 已知内力 内力(隔离)→a(整体)→外力
力学
D. 近代物理初步
D.1. 光电效应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D.1.1. Ek=hv-Wo
D.1.1.1. Ek随v增大而增大 与光强无关
D.1.1.2. Vc=Wo/h,入射光的频率大于Vc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D.1.1.3. 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光的强度为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上光子的总能量,光电流的大小是由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决定的,而金属逸出的光电子数目由入射光子的数目决定
D.1.2. 康普顿效应(入射光的波长改变)
D.1.2.1. 揭示光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P=h/v
D.1.3. 波粒二象性
D.1.3.1. 光的波动性
干涉和衍射
D.1.3.2. 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D.1.3.3.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统一
1.大量光子显示波动性,少量光子显示粒子性 2.波长长→波动性强,波长短→粒子性强
D.2. 原子的核式结构
D.2.1. a粒子散射实验
D.2.1.1. 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
有局限性→
D.3. 氢原子光谱
D.4. 能级
波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叫做能级
D.4.1. 在n级时有Cn的2种跃迁方式
D.5.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核反应
D.5.1. 天然放射现象
D.5.1.1. 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元素都能放出射线,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a射线
高速氦核流
贯穿本领最弱 对空气的电离作用很强
B衰变
高速电子流
贯穿本领较强 对空气的电离作用较弱
入射线
光子流
贯穿本领最强
D.5.2. 原子核的组成
D.5.2.1. 卢瑟福→发现质子
D.5.2.2.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D.5.3. 核反应
D.5.3.1. 衰变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自发放出某种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的变化
a衰变
B衰变
D.5.3.2. 人工转变(质子中子的发现)
D.5.3.3. 裂变
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等质量的核
D.5.3.4. 聚变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大的核
D.5.3.5. 核能的计算△E=△mc∧2 △m=原来的质量-生成物质的质量
E. 热学
E.1. 分子动理论
E.1.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E.1.1.1. 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计算
E.1.2.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
E.1.2.1. 扩散 T↑扩散↑
E.1.2.2. 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T↑运动越剧烈
二者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E.1.2.3.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引力
斥力
E.1.2.4. 物体的内能
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
分子的平均动能
T↑动能↑
分子势能
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决定
微观上,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有关
r>ro d↑E↑
r<ro d↓E↑
宏观上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V↑E↑
改变方式 做功和热传递
△U=W+Q
E.1.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1V1/T1=p2V2/T2 那个恒定把那个去掉即可
E.1.2.6. 大气压强
由于空气受重力作用紧紧包围地球而对浸
E.2. 固体,液体和气体
E.3. 热力学定律
F. 电磁学
F.1. 电荷
F.1.1. 正电荷
F.1.2. 负电荷
同斥异吸
F.1.3. 库仑力 :真空中两个静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F=kq1·q2/r∧2
F.1.4. 邮递员→电场 (电荷间传递能量)
静止电荷
F.1.4.1. 是力
电场强度 →每个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F.1.4.2. 有能
电势能
W=Eqd, Wab=Epa-Epb
电势→电势能分配给每个电荷的能量
标量
电势差→电场做功的本领
标量
F.1.4.3. 在它怀里运动的带电粒子
匀速
电场力和重力相等时
加速
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 → V=?
偏转
a=Eq/m,t=L/V0 其他物理量按其求出
定向移动
→直流 I=q/t,I=Nqsv
总是有东西会阻碍前进的“力量”→电阻R
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热量Q=I∧2Rt
电流做功
电功 W=qU=UIt
电功率 p=W/t=UI→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
1C的正电荷从电源负极到正极时非静电力做功可用→电动势表示
此电路中I=E/R+r→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范围:外电路是纯电阻的电路
正电荷在一边 负电荷在另一边 “虎视眈眈”→有电压
路端电压U=E-Ir
通电直导线有磁场 拇指指向为电流方向 通电螺线管有磁场 拇指指向为n极 环形电流有磁场 拇指指向为n极
F.1.5. → 举起右手,磁场来啦
F.1.5.1.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 F=BIL
F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啊
F.1.5.2.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洛伦兹力在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
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由此等式求R,V...
圆心的确定
1.两个不同时刻的速度的垂线的交点
2.一个与速度方向垂直的直线与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F.1.5.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的运动
受力分析,结合三种场的性质 求解
F.1.5.4. 磁生电
•磁通量变化 •切割磁线运动的导体
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增反减同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来拒去留
阻碍原电流的变化
增反减同
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
适合一切电磁感应现象
右手定则
适合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
磁感线穿过掌心,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四指指向电流方向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n·磁通量变化率←
感生电动势
磁场变化产生感生电场,使电荷在此电场定向移动 而产生的电动势
动生电动势
导体中的正 负电荷受洛伦兹力分别移向导体两侧从而产生的电动势
通常用F=BLV求大小 也可用E=n·磁通量的变化率
互感
自感
涡流
电生完 该有问题解了
动力学问题
安培力 F=BIL
感应电动势 E=BLV
F=B∧2·L∧2·V/R
感应电流 I=E/R
安培力方向
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相反
先用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再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
F.1.5.5. 交流电流的产生
正弦式交流
产生
在匀强磁场里,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的线圈产生
最大值Em=NBSw
有效值Em除以根号2
变压器,电能的输送
感抗
电感线圈的自感现象阻碍电流的变化
高频流圈,通低频阻高频 低频流圈,通直流阻交流
容抗
不通直流
C大 通交流阻直流 C小 通高频阻低频
变压器
构造:原线圈,副线圈和闭合铁芯
原理:根据电磁感应来改变交流电压
各量间的基本关系
U1/U2=n1/n2
P入=P出
U1决定U2 I2决定I1 P出决定P入
I1/ I2=n2/n1
高压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