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执拗心理
引发执拗心理的原因及表现和解决方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执拗心理表现
(1)敏感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 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预期自己会遭受伤害和摧残。
(2)存在一种先占观念,即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 常表现为怀疑朋友或同事的忠诚。
(3)固执己见,常常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 不相信反面证据。
(4)记恨,不能宽容,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5)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强;无端地自卑,常感到自己受轻 视,并且立即报以恶眼与反击。
(6)主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常与人争辩,固执地追求 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以事实或道理来改变他们的认识 和方法。
引起执拗的原因
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心理发展认识不足
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物质成长,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到心理成长的存在, 以及它对孩子的重要性,以至于使孩子越发变得固执和执拗。
父母的负面情绪影响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自然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但其中也受到了有害教育模式和观念的伤害。 有些言语直到现在都还是能够经常听到,如“不管了”、“你再无理取闹,我就不喜欢你了”,等等,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孩子的心里,把负面情绪和被抛弃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执拗行为总是流露出负面的情绪,致使孩子更加的烦躁和反叛,从而加剧孩子的执拗问题。
家长的迁就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任性 固执,是我们家长惯出来的。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心疼孩子,不忍心拒绝,就尽量满足迁就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定式。
管教缺乏一致性
由于是独生子女,几乎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父母之间、奶奶爷爷之间、姥姥姥爷之间,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处理方式或者意见难免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一方批评孩子,就会有另一方甚至是几方护着,次数一多,孩子有了优势、任性就越演越烈了,也形成了执拗的心理。
教育方法欠妥
家长对孩子的非分要求,缺乏耐心的教育,动不动就训斥贬低孩子,不分时间、场合,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执拗的心理。
矫正执拗
自我认识教育法
指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应该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在自我观察分析时要保持平静、沉着的情绪,过分激动、偏激都会影响自我观察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赏识他人教育法
要帮助孩子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执拗的孩子头脑里常常抱有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承认错误,怀疑别人对自己有恶意等。正因为这些执拗观念,他们才表现出偏激行为。而正确的观念是: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指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非比出高低不可。同时应该学会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当作鼓励,把学习成绩超过自己 的同学当作学习榜样。
宽容心态教育法
指导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言行。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以随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不必事事较真,以仁义之心待之,就能协调人际关系。
冷处理教育法
冷处理教育法就是让孩子冷静下来以后再进行教育。孩子的固执、任性往往是为了引起父母的不安,因为孩子知道父母疼爱他,一哭一闹就会使父母心软而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父母迁就一次,孩子下次就会以此为手段逼父母就范。一旦他有了“看你也拧不过我”的意识,孩子的执拗就不容易矫正了。孩子是会察言观色的。当他看到父母态度坚决,自己的哭闹不起作用时,就会自动放弃自己的无理要求、主动亲近父母。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提出几条具体要求。当孩子能实现这几条要求时,就要适当满足他的某种合理要求,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他再有要求也不会固执、任性了。
奖惩教育法
奖惩教育法就是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当孩子做对了事情时,家长能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支持、表扬、奖励;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时,家长就要立即给予教育。及时教育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哪,应该改正什么错误。为孩子“转变”“搭梯子下楼”。千万不能没有制止行动,而是口头威胁。当孩子固执乱发脾气时,家长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 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在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减轻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执心理就会逐渐消除。
管放教育法
对孩子的行为,既要严加管束和引导,又要适当放开,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这是把孩子的固执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孩子玩游戏正入迷时,家长突然想让他停止,去完成大人要求他做的事,孩子一般是不乐意接受 的,也就容易犯任性、固执的毛病。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可以采用管放法,欲管放,适当让步,或让他从中选择。比如,到吃晚饭的时间了,孩子玩电脑玩得正高兴,家长想让他吃饭,可提前一点时间说;“孩子,快要吃饭了,再玩几分钟就关了电脑吧。”如果他迟迟不肯吃饭,就可以让他选择是马上和父母一起吃饭,还是玩完后再吃,那可能 会什么饭菜也没有给他剩下了。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懂得承担自己所做的错误决定带来的后果,明白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情的道理,还可以使孩子摆脱固执的产生,防止出现“顶牛”状态。
注意力转移法
当孩子出现固执行为时,家长可以利用当时的情景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能吸引孩子的一些新颖的事物上去。比如,家长可委托他去完成某项新的任务,但这项新的任务一定是孩子感兴趣的,并且是孩子有能力做到的。这样做可以使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父母的信任,避免了孩子执拗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