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春秋战国——教育家
春秋战国——教育家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稷下学宫、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
编辑于2021-06-13 08:51:06春秋战国
私学的兴起
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经济下移”与“政治下移”必然导致官学失去政权的依托,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使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额个体经济基础上,这是私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官学衰废,学术下移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知识分子失去原有地位,还把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等学习器具带到民间
士阶层的出现
私学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与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各诸侯国为了扩张,争相养士来搜罗人才,所以大批自由民想成为士,则必须要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机构,私学随之兴盛
意义
①冲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
②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
③丰富了教育内容,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方式新,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④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⑤私学讲求自由原则,各家私学不必有统一的思想,自由讲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符合历史潮流,开辟教育史新纪元
总结: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百家争鸣
儒分为八 黄老之道 法家崛起 名家辨术 阴阳五行 农家耕食
私学兴起
儒家:孟氏之儒,荀子孙氏之儒 《大学》《学记》
墨家
“利天下为之”的崇高原则出发,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更多是辛勤劳作
道家:黄老学派,庄子
法家
稷下学宫
简介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也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特点
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地位相等;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学无常师
自由择师,相互争鸣与吸收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不治而议论
管理规范:《弟子职》
意义
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并给后人留下了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他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学校
编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庶(较多劳动力)、富(物质生活富裕)、教(教育人们奉公守礼)
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个人作用
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对象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践:“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义:“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教育目的
学而优则仕: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意义:“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第二,“学而优则仕” 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准备条件;第三, 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 直到现在依然有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
认为德育居首位,其次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诗》、《书》、《礼》、《易》、《乐》、《春秋》 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 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节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认为不论是培养人的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学习。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他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对方从事物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于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学而时习之”, 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广泛学习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深入思考,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应当用于社会实践之中。由学而思而行,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就有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学、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
道德教育
道德与文化知识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因此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两者联系密切。
德育过程
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实践(知德——好德)
德育内容
“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价值观、理念 “仁者爱人”,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爱憎分明。 “礼”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周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不学礼,无以立(立足社会)”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
德育原则
立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人不能改变你的志向
克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力行
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重视实践
中庸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内省
“见贤思齐之,见不贤而自内自省也。”强调反思
改过
“过则勿惮改”
论教师
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温故知新
教育贡献
①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②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
③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④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促进学术下移;
⑤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君子;
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首倡启发式教学,实行因材施教;
⑦重视道德教育,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原则;
⑧提出自己独到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孟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主张仁政
作用
个人
性善论
善:人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轲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称为“善端”。人有善的开端,善的基础,善的内因,善的可能性,不是后天现实的善的品行。后天的教育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善性
社会
通过扩充人固有的善性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
目的
明人伦
人伦就是“五伦”,即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ü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五伦中,孟轲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
明人伦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明确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礼的教育
方法
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自己 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孟子认为要达到深造自得的基本要求,就要有正确的方法,深入学习和钻研,尤其主张独立思考和独自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表层意思,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习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盂子强调理性思维
盈科而进
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
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受教。一切因人而异
专心致志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
理想人格
简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真理(仁义礼智信)的勇士。
富贵的诱惑,贫贱的艰苦,权势和武力的威逼,都不能改变人对仁义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风貌,叫“浩然之气”、“高尚气节”
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这是一股凛然正气,是对自己行为的正义性的自觉,具有伟大的力量。
途径
持志养气
持志一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 一个人有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精神状态。养气一是靠坚定志向, 二是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
动心忍性
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就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
反求诸己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别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评价
处在战国中期严酷的兼并战争时代的孟轲,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问题的注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大丈夫”人格理想的议论,对教学过程的表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孟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荀况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口口相传六经
教育作用
性恶论
性伪之分
“性伪之分”:苟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人的本性是恶的。后天习得者叫“伪”,“伪” 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人发生的变化。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和
“性伪之合”:“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与统 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在二者结合时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有可能被认识,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 通过“化性起伪”实现“伪之合。“性伪之合”表现了荀子在人性与教育问题认识中的平等观念。
作用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荀子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化性起伪”,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第二,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的:第三,学习与教育是人素质高低和命运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第四,个人也要努力去积累知识。
教育目的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内容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儒家传统教材为最主要部分:《诗》《书》《礼》《乐》《春秋》,《礼》为重点
教育方法
荀子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考察了教学过程,认为教学或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 知到行的过程。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 之不若行之,学止于行而止矣。”
①闻见:②知:“解蔽”与兼陈中衡;“虚壹而静”的治学态度;③行: 学以致用
论教师
最为提倡尊师
他把尊师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如此尊师、重师,荀况也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为师之道就在于: 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不紊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作用
社会作用
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个人作用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以染丝为例说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墨子的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显得进步
目的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
兼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对于兼士,墨子提出过三条 具体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在道德、思维论辩 和知识技能方面都有所要求,其中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
内容
墨家制定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
科学技术教育
主要包括生产知识、军事知识、科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以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思维训练教育
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和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和道德,以六艺为主的文史知识
方法
主动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 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又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者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创造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 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使好的东西越来越多。主张“述而且作”
实践
孔丘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墨翟则提出“合其志(动机)功(效果)而观焉”。并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还强调生产、军事和科技实践
量力
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深其深,浅其浅, 益其益,尊其尊。“其一,针对学生的经历,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其二,就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当量力而教
道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教育作用
道法自然
教育目的
“逍遥”得人格理想
道家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 名”、“无己”的逍遥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学习方法
怀疑
提倡怀疑,不仅仅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更怀疑“圣人”教条。 •庄周指出,“六经”是前人社会活动的成果,限制今天的脚步。
法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提倡耕战
教育作用
人性利己说
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绝对的“性恶论” ),认为人性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计算之心”。
作用
既然人性是自私的,就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出教育无用的结论。根据这些理论,韩非确定了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其一,“不务德而务法”,实行法制教育。其二,“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其三,严刑厉法,实行惩罚主义教育。
禁私学,诗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