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中庄总义-著论五本
这是一个关于中庄总义-著论五本的思维导图,中庄总义是一个佛教概念,它指的是一种佛教教义或理论。具体来说,中庄总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倡导的教义之一。
编辑于2023-12-12 08:54:34中庄总义-著论五本 20211122_v3版
一、由谁所造
静命论师
经续授记
《文殊根本续》
总
别:名字首字
《楞伽经》
五所知
静命论师的别名:“智慧”
《三摩地王经》
完整指出全名:“摩诃萨埵绕卡达”
功德(智、戒、品、成)
智慧超群
抵达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
已获殊胜本尊悉地
出家精进修学,成为那烂陀寺出类拔萃的亲教师
亲口承认过自己的智慧
开创宗派
戒律清净
在印度众多持戒大德中,尊者堪称持戒王
品行高尚 (从弘法利生的角度: 护持佛教,利益众生)
内在的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广阔地弘法
①创立了二理融会贯通的瑜伽行中观, ②以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摄受有缘信徒, ③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 ④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的无与伦比之处, 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整个人间。
①依靠往昔的宏源以及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而来到了难以调化的雪域, ②传讲十善、十八界、十二缘起的法门 ③劝请国王迎请莲师 ④建造桑耶寺并开光 ⑤让预试七人出家,从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 ⑥培养译师,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 ⑦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 ⑧通过讲经说法与听闻的方式抉择所有经论密意
圆寂前留下遗嘱: ①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可预示藏地出家僧众的状况 ②有朝一日见解上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时,要迎请莲花戒论师来清源正本,重建清净教法
成就卓越
a. 总的调化整个瞻部洲的芸芸众生 b. 尤其是教化暗无天日的边地有情
投生自在:为了开拓将此二大宗(中观宗、唯识宗)密意合二为一的第三道轨 而特意化现为人相。
内寿自在
外境自在
二、为谁而著
力求对①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 ②以正理引发③不被他夺④博大精深之智慧的后学者
大乘
①基:以菩提心之意乐为因
②道: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
③果: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大乘的要义
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远超外道、声闻、缘觉的行境, 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如何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
因
信心
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
本体
甚深:将万法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广大:了知中观和唯识的经论无一遗漏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
作用
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三、属何范畴
①大乘总的教法,解释的是整个大乘的意趣
②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
名言唯识
二谛
四、全论内容
通过二理(世俗理和胜义理) 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二谛:所应了知的
真实:胜义谛
非真实:世俗谛
二理: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
通过智慧衡量这两种意义, 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真实了达的差别, 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
颠倒分别 (外道,都是有实见,没有触及实相)
断见派
对方观点
顺世派
胜义谛:四大
世俗谛:万事万物
破斥
破四大:破析微尘的正理,e.g,六尘绕中尘
破无前后世:破无因的理证
常见派
对方观点
数论派 (接近假相唯识)
胜义谛:主物(创造者)和神我(享受者)
世俗谛:主物变化的一切现象(23谛)
解脱:①神我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 ②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 ③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 ④thus,神我与对境(23谛)不再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
密行派 (接近真相唯识)
胜义谛:胜我(①周遍一切 ②心识自性 ③独一无二)
世俗谛:显现
解脱:①通过如理修持胜我 ②而使本性与非本性的无明脱离开来
吠陀派/伺察派
胜义谛:天神
世俗谛:天神所造的万物
解脱:获得天尊的果位
破斥
破常法:无迁变就不能起功用
片面理解/大概了达
有部经部
世俗谛: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 (①先摧毁后分析 或 ②直接分析)
胜义谛: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 承许二微是万法的现基。
解脱
我: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想当然地认为是我
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以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 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自宗认为:虽然小乘没有证悟二微,但是因为证悟了粗大五蕴(人无我), 从而可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对于无实空性的理解
有部: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故称为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 因为无稳固性(无常)之故。
e.g,没力气
经部:因为有实法中的多数无实质,所以说无实。 也就是说, 前际已灭,后际未生,现在的法鲜少但是实有存在。
唯识
三自性
遍计所执法:无而显现的二取 是世俗谛。
圆成实:依他起上二取空。 是胜义谛。
无境唯识
外境不存在,但是在迷乱者前现似存在。
心识本来无垢,以熏染的习气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万事万物。 清净习气 -> 清净行相 不清净习气 -> 不清净行相
子主题 3
解脱
是否圆满证悟二无我
唯识自宗认为已圆满证悟了二无我
用中观理观察:由于唯识宗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非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
不能解脱
解脱道
①发菩提心 ②积累二资 ③证得佛果,利益众生 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唯一关要
对唯识宗的评价
a. 是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 b. 但是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实属所破
所有的有识宗,为什么在胜义谛承许实有
36页
趋势:越来越靠近二谛本相 共同点:未超越一个成实的现基,只能称得上是相似的空性
真实了达/如实证悟
中观
对名言的不同安立
按照世间共称来承认的宗派
依照经部等宗义而承许的观察宗派
随同唯识宗来承认的瑜伽行中观宗轨
①是名言最究竟的实相真如
②是具德法称论师的意旨所在
③安立名言堪为顶峰
④在名言中十分方便,有诸多殊胜必要
二量衡量的道理
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胜义量的侧面来衡量, 在胜义中永远也不会成立, 因此无有丝毫所建立之法。
从名言量的角度来分析, 则名言中是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成立的。
如何区分宗派高低
中观派: ①不否认眼前共同显现 ②不承认自性成实的法
根据证悟二谛圆融双运的智力不同, 致使抉择胜义的方式也有所差异。
除此之外,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根本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二量是否加鉴别
根据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确定名言、遵照印度诸大论典的格调来解说极为妥善。
为了帮助理解附加鉴别也不矛盾, 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
加
是否要分二谛
入定:不分二谛,因为真实义离言思
应成派抉择真实胜义
后得:如果自己思索或者也需要对他人讲说基道果等法理,那么必然要分开二谛加以破立。
分二谛
佛陀身智,是否为空
本体是空
安立二谛的方法
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二转) (本论的安立方法)
胜义:空性
清净
世俗:显现
不清净
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三转)
胜义:实相和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
世俗:其反方面
世俗和胜义的关系
世俗和胜义 (二谛实相)
对于凡夫来说,生等现相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
对于圣者来说,空性和缘起其实是交相辉映的关系
世俗:显现时即是空性,无实的显现立名为世俗
胜义:自性不成的空性
世俗和胜义无有轻重之别。 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平等一味。 万法之中再无有比这(现空双运)更重要的一个所知。
问:如何了达、修行此二谛自性
答:通过踏上二量之宗的无垢轨道(通达二谛本体)来获得。 虽然大乘博大精深,但是概括而言,整个大乘的教义可以汇集在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二无我中。 (把这几个法作为重点来修行)
五法
名:对于那一法相,借助瓶子等名称来 ①排除他法②而耽著某某法并假立即是所谓的名。
相:显现为形、色等法之法相。
名、相属于遍计法
分别:执著所取境的一切心和心所的法 习气(分别)成熟 -> 显现
依他起(八识聚)
名、相、分别属于第一理(名言理)。
真如:如是内外所摄的这些法的二我自性丝毫也不成立的法界即是真如。
正智:随同真如、远离虚妄分别的有境——各别自证叫作正智。
真如(境)和正智(有境)这两者成为圆成实(二无我包括在此) 胜义第二理(中观理)
二理
并不抵触
名言: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 究竟:不承认一体、异体。
二理圆融双运(现空双运)之理才堪称为真正的大乘
相似胜义
它只不过是作为世俗存在的对立面而引生出来的
由于它属于胜义的范畴,因而称为相似
它是所谓二谛中的世俗谛所观待的对象
它是随同究竟胜义的相似门
通过修习它足能摧毁无始以来久经熏染、根深蒂固之习气所致的实执,由此也可称为胜义。
真实胜义
超离有生、无生等一切边
断绝语言、分别之诸行境
是圣者极为清净的入定智慧所照见之义
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关系
暂时:接近
究竟:一致
因此可以把相似胜义算在胜义的范围中,即称为随同胜义。
一些问题
圣者的入定智慧之因
无误通达二谛(二谛圆融)
修行智慧波罗蜜多的方法
在薄地凡夫时,先以闻思断除增益
再唯一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
如是二谛的安立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
因为除了承认①诸法自性空②名言万法唯心造, 此外否定一切他因
名言唯识的教证
《楞伽经》教证
①外境不存在,唯识之理: “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 纵现外境相,如实见境无。”
②万物无有其余作者,唯一是心所造: “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
月称论师《入中论》也如是承许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 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月称论师为何没有依唯识安立名言
应成派主要抉择入定,任何有相的所缘都不存在
轮涅一切法在不经观察的情况下,只是按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就足够了
不必凭宗派的观察对现相名言细致分析,因为无论如何承许,在实相中都不成立之故
静命论师
着眼点主要放在相似胜义上,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 最后也必然契入真实胜义
与月称论师意趣一致
如果有分开二谛的耽著,那么 ①名言量成和②无实这两者同等不会颠覆
只有①通过理证摈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 ②再进一步远离细微的执著,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 ③达到离戏的境界。
尽管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
可是从究竟意义上讲,①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和②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的过程中, 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
月称论师所说的世间
平凡世间(未入道世间)
瑜伽世间(入道世间)
依靠清净与不清净缘起而各自共称成立的千差万别之现相必然是存在的。 将显现直接抉择为本来离戏。
这只不过是抉择胜义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诸位祖师入定和后得的意趣是一致的。
关于唯识的观点
对方观点 (格鲁派有些论师)
观点一:静命论师不承认与六识异体存在的阿赖耶
观点二:意识所分出的最细微部分就是阿赖耶
我方破斥
对于观点二:细微意识
如果它具备阿赖耶的法相(受持习气) -> 超不出阿赖耶的范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如果它不具备阿赖耶的法相 -> 那么徒有虚名,没有必要
对于观点一:与六识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
”异体“指本体异体
相续异体(谈论没必要):如果是说与六识相续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 -> 不仅中观宗不承认,唯识宗也不承许,因为有一个人兼具两个心相续的过失
作用异体(起名没必要):如果与六识作用等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 -> 取阿赖耶的名称又有什么用呢?毫无用途(因为六识的作用是取外境,而阿赖耶的作用是受持习气)
”异体“指反体异体 (词句没必要)-> 单单从反体方面也没有安立阿赖耶 -> 那么只是说无有阿赖耶就可以(eg:柱子的两个反体:柱子红色、柱子无常。说与柱子红色异体的无常不存在完全没必要,只需要说柱子无常不存在就可以了)
自宗承许
静命论师承许八识聚
因为承许八识聚转依的五智等,所以此论才成了大乘总轨的最妙庄严。
名言中,①不偏堕前七识、②明觉识本体、③受持习气的阿赖耶 必须存在,这一点以理成立。(自宗承许的阿赖耶法相)
因为依他起(阿赖耶)本体空性,所以月称论师等遮破实有。
万法的规律
名言
如果在名言量前成立有 -> 那么在名言中谁也无法遮除
如果以名言量有妨害 -> 那么无法建立于名言中存在
胜义
依靠胜义量成立无有 -> 那么无法建立它于胜义中存在
进行此番分析,对于整个大乘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是一个重要环节。 不仅仅是显宗,就连密宗也是先抉择一切显现为自现,进而自现也抉择为心性大乐。
赞叹此论
开显所有大乘显密观点之根本的要诀就是此论
作为大乘修行人
要承认整个大乘可包含在五法三自性等之中
关于如何实修之道唯有静命论师所开创的宗轨
是持明传承之自宗,因为(静命论师=月称论师=大圆满)
本论的究竟意趣和月称论师的究竟意趣(离戏大中观)一致
大圆满的本来清净
等同
将二大宗轨理趣汇成一流
胜义量:遵循龙猛菩萨的观点
名言量:随从法称论师而承许
完整无缺地容纳了
大乘佛经教义
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
一举两得
如果能自始至终精益求精地学修这样的论著, 那么藏地共称宛若雄狮交颈般的中观与因明必然名副其实地一举两得。
绝无仅有
二谛理相辅相成的无比善说、能赐予语自在胜果的宝论在印度圣地也仅此而已, 原因是将各执己见的宗派合而为一理证的胜妙精髓绝无仅有、不可多得。
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龙猛菩萨而承认的
龙猛菩萨《六十正理论》云: “佛说大种等,正属识中摄, 了知彼当离,岂非邪分别?”
前两句:外境唯识(破外境)
后两句:心识自性背离智慧之义(破心识)
认为①无情法的本体在外面其实存在, 以及②万法唯心造的这两种观点
暂时:可以
究竟:是邪分别念
五、有何必要
为令①轻而易举 ②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 ③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问题一:如何才能对整个大乘之义生起定解?
对整个大乘生起定解
整个大乘
“整个”:此二宗派(中观和唯识)并非各执一方、密意浑然一体。
“大”: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所缘大、修习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果大、事业大)
“乘”:能作为趋向三解脱菩提的乘骑。
生起定解的方法(由果推因:修、思、闻)
修慧:总的来说,以经久修习、亲身体验的智慧趋至究竟果法。
思慧:其中必不可缺之因,即是通过如理观察而获得定解的思所生慧。
必须对真义如理生起定解方能彻断自相续的颠倒恶念。 故而,应当随入①三察清净圣言与②依量成立的理证之道, 自己生起殊胜的解信, 以①不随他转、②不被他夺的广大慧眼 亲睹过去未来诸佛出有坏所由经的通衢大道,义无反顾而踏入。
不随他转: 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 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而坚信不疑, 无需依赖他人或仰仗他力,独立自主。
不被他夺: 由于获得了解信, 一切邪魔外道也无法使之背其道而行。 (不被他夺成熟相——因:以理观察妙法;本体:恒时不被魔障;作用:获得殊胜定解,摈弃假法非法)
闻慧:思慧之因,就是闻受善说典籍。
对本论生起定解
超胜其他中观之此论自宗 具有与众不同的五种观点
一、真正的所量对境唯一安立为能起功用的实法。
有实法
起功用
无常 (能起功用就说明了无常的本性)
名言
真名言:能起功用之法。与经部观点吻合
假名言
二、外境不存在,唯有自明自证之心识的独特观点。承许自证。
自证
不是一体的自身分为能知与所知之对境的觉知
反面:
正面
①遣除无情法、②生起明觉本体
自证在名言中成立
依自证而建立万法唯心
感受对境的名言无有妨害可成立 (需要用自证来感受)
自证堪称是名言量的一大关要
三、认为外境形形色色的显现由自心所造,承许唯心。
如果承认各种显现为心的幻化,那么就会
了达名言究竟的本面
如果站在名言显现的这一立场上, ”外境存在“这一点必有理证妨害, 而”万法唯心“却有正理可依。
前提条件:因而,倘若未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而承认一个名言, 则无有较此更胜一筹的。
对流转投生、弃离轮回之理生起诚信
由心中所住各种各样的颠倒习气所牵引, 接连不断地涌现出形形色色如梦般的世间显现。 万事万物除心以外再无他因有着充分的理由:
万事万物除心以外再无他因有着充分的理由:
心被烦恼左右 -> 而流转世间 -> 即便是如来的妙手也无法阻挡
一旦自心获得自在 -> 便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万法
如果不是唯心,而是以外界事物的威力所致 -> 那么由于事物纷至沓来、层出不穷 -> 结果根本不可能彻底断绝由外界所造成的痛苦
在自心上抉择诸法
是一切佛教宗派独具的殊胜特点
是万法现象的本来面目
是修道的微妙窍诀
如果以殊胜方便摄持,那么在金刚乘时,窍诀的醍醐也仅此而已
四、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
这是绝妙的立宗
宣说相似胜义的必要性
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 -> 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
如果说任何边也不能耽著的话 -> 会导致他们抛弃理证观察引生的定解,认为作意什么都不应理 -> 以致陷入无所忆念迷茫黑暗的困境中,难以阅览、思考、领受这一深法
过失:抛弃甚深空性,而执著单空
宣说真实胜义的必要性
能遣除耽著无实的这一分
不加成实等任何鉴别,具有轻易认定息灭有、无、是二、非二四边此等所缘的 大离戏、个别自证所悟之奥义的必要
问:真正的无分别与和尚宗有何差别?
答:
区别
和尚宗
只是制止起心动念而已,连有边都未去除。
明明存在所缘反而不承认。如同本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真正的无分别
是破除了一切实执之后未见任何所缘相而不作意的
远离5种世间不作意才是无分别智慧的自相。 如《辩法法性论》云: “远离①不作意,②超寻伺③寂静, ④自性⑤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由于无有四边的所缘,非为语言、分别的行境,因而全然否认一切。 如同原本不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补充说明
相似胜义
相似胜义:虽能对治“有”的耽执,但无法抛下无实的所缘,算不上离戏空性的智慧体相。
有人指责无实单空是断见,此观点不合理,因为
断见的体相:①具有实执 ②同时抹杀因果
单空:①破了实执 ②名言中承许因果
因为相似胜义可以对治实执,所以是初学者应修的法门,但也只是分别自性的单空见。
其他
真实胜义
无自性与缘起义无二无别的殊胜定解是遣除常断二边的对治。
为趋入入定境界之义,以后得的定解用名言的词句来表示
无说之义与能诠言说的表示
意义的无承认与词句的承认
不能执为矛盾, 要理解要点一致
理当借助无生等词而悟入息灭一切戏论之义
其他
远离一切戏论的究竟胜义的内容极其关键,但是深奥难以证悟。
无谬触及此理(远离四边戏论的真实胜义)要害的方法(入定智慧) 就是要对二谛圆融之理生起定解
中观四部境界
1.空性: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
2.双运:其次对空性缘起显现之理诚信不移
3.离戏:缘个别法去修,依赖现空双运之理,以无所缘的方式领受离戏
4.等性:推广到一切万法,证悟万法平等地离戏
64页:什么境界只有通过上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才能获得证悟
自续派论师首先耽执相似胜义,原因是
顽固的实执致使众生在轮回中蒙受欺惑、并且实执的对境也是虚妄的、胜义中本体无有任何成立,于是尤为偏重无遮的执著相。
自续派的几个特点
破四边,加胜义/自性/成实的鉴别
破四边
加胜义
加自行
加成实的鉴别
分开二谛
生与无生不会在一法上以互绝相违的方式互相抵触
这是从现相为世俗、实相为胜义的角度来讲的, 所以不但不矛盾,而且极其合理,以事势理明显成立之故。
二理互不排斥,因为任何一有境正量(世俗量或胜义量)只是断定各自的法相(世俗的生或胜义的无生)
因为分开耽著二谛而承认各自观点,所以有了自续的承认,也就是承认“胜义中无有、世俗中存在”
应成派对有无承认不是一概而论
无承认的情况
首先即抉择现空双运离戏,凭据理证摈除了分开二谛的耽著, 进而二谛融合成一味一体,依此必能摧毁一切执著相。 对于四边不加胜义等鉴别,一并推翻四边的耽著对境, 从而有境之心相合圣者入定智慧,而决定远离一切所缘与承认的究竟大空性实相。
入定时
有承认的情况
后得时,道果一切法依据二谛量所作的分析,无有妨害而安立
问:应成派是否毫无意义?
答:不会成为如此。 因为应成派依理广泛全面地建立了远离一切承认的空性。
应成派与自续派的法相
自续派: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
应成派: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
其他(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成立、对所破加不加胜义鉴别等等) 都属于支分的类别,可归属于上述的法相中
应成派与自续派的释词
自续派:
自宗:站在依据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别承认的立场上
破他宗:主要通过运用量成自续因的方式来推翻反方的辩论
应成派:
自宗:立足于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之地
破他宗: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论者(对方)自己所承认的推理 攻破他宗具有承认的反驳,打破对方的颠倒妄念
五、在抉择相似胜义时,认定各自正量所得出的意义互不相违。 (二谛各自承认互不错乱之必要)
世俗自相成立是否遮破
就真实胜义的理智而言:分开耽著二谛是分别念,为此,在名言中也破世俗自相成立。
站在相似胜义单空这一角度:世俗法相成立的结论不能否认
初学者相续中生起远离四边戏论的方法
1.以无垢正理首先遣除对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执为实有的耽著对境
2.随即遮止”无“等剩余三边的耽著对境
3.接着相应不住单方面的耽著对境的殊胜定解而修行
4.一旦无有轮番同时遮破一切戏论之边,即获得法界明相的境界
离戏真实无二(现空无二)的实相,并非宁玛派别具一格的观点
佛陀在所有甚深经续中再三宣说了
六庄严等诸位智者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广泛弘扬了
是大成就持明者身体力行的实修法门
一切智智必经的唯一大道
所以它是一切新派旧派的意趣核心
分析究竟实相时
具有四法依的人:修成远离四边戏论本性后,能打破与之相违的一切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远离四法依的人:将偏执一方的道误认为是究竟实相,无有丝毫入定境界,只是耽著词句的破立戏论 -> 如此定会招来经中所说的喜欢言谈的诸多过患,甚至舍弃正法,诽谤自方他方所敬仰的大德,造下弥天大罪
问题二:所谓的“轻而易举”又作何解释?
答:能够迅速、不费吹灰之力对大乘教义引生定解
本论怎么轻而易举了
词句:简明扼要
意义:博大精深(包含了名言唯识和胜义中观)
理证:离一多因(①简明易懂 ②便于思量 ③坚不可摧)
问题三:如何依此而获得大菩提?
答:驾驭着大乘道轨圆满的坐骑, 便可抵达菩提果位。
见:于三宝获得解信,通达无自性,从而断除畏惧三有、喜乐寂灭之心
修行:以如幻的悲心与等同虚空的珍宝菩提心作为因,孜孜不倦地修行无垢二资粮道
果:最终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法自在如来
如此究竟果位,也是以修、思、闻慧次第相联为因果的
闻受如是论典
思维所闻之义
串修通过深思熟虑所得定解的意义, 逐渐对深道生起法忍
依他起:是二取的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的心识。 a. 从现相(显现二取)的角度,可摄于世俗谛; b. 从究竟实相(二取空)的角度,可归属于胜义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