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常识
这是一篇关于哲学常识的思维导图,包括: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存在决定意识,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编辑于2021-06-18 17:35:53哲学常识
总论
哲学的含义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
某一领域
哲学
整个世界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本原(第一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实物
金木水火土、气、形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机械性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
不彻底性
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人之外的客观精神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定义的提出者:列宁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最高级、最复杂)
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两种错误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静止
含义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和运动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联系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观点
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
否认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运动的特点是三维性
意识
生理基础
人脑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本质
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发展
含义
前进性质和上升性质的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含义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基本属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时时有事事有
方法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特殊性:具体事务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实事求是
关系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务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和次要矛盾
一个事物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主导作用)和次要方面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含义
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含义
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务的趋势
辩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内容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
条件
出现的先后次序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反面是不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哲学常识
认识论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
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比第一次更重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真理
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统一
一定范围
绝对对立
超出一定范围
相互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智能型要素
科学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关系
含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两者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
道德、哲学、宗教
核心
国家政权
两者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