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 消化和吸收 思维导图
与大家共享“生理学消化和吸收”知识点总结,必背章节重点和细节全在里面了,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应对考试。
编辑于2021-06-21 10:54:24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肠腺等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
消化道平滑肌
生理特性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具有自律性
具有紧张性
富有伸展性
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电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
K+的平衡电位,-50~-60mV
慢波电位
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频率较慢
对平滑肌的收缩节律起决定性作用,又称基本电节律
发生轻微收缩
动作电位
去极化依赖钙离子内流,锋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复极化钾离子外流,锋电位幅度低
发生动作电位,收缩幅度明显增大
慢波---动作电位---收缩
消化腺
主要功能
稀释食物,使肠胃内容物与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各种物质的吸收
提供适宜的pH环境,适应消化酶活性的需要
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
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能保护消化道黏膜
消化系统内分泌功能
APUD cell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具有摄取胺的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胃肠激素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生理作用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营养作用
脑-肠肽
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胃内消化
胃液
胃黏膜内三种外分泌腺
贲门腺:为黏液腺
幽门腺:碱性黏液,分泌胃肠激素
泌酸腺(混合腺)
壁细胞---HCl、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颈粘液细胞---粘液
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合成释放组胺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0.9~1.5
主要成分
盐酸
壁细胞分泌
基础胃酸分泌:空腹时胃酸分泌量0~5mmol/h
最大胃酸分泌量:20~25mmol/h
分泌机制:壁细胞分泌H+是巨大的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可被奥美拉唑所抑制,治疗消化性溃疡
生理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水解
促进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
杀菌作用
胃蛋白酶原
1.泌酸腺的主细胞 2.贲门腺、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分泌
在HCl的作用下,酶原分子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
一个活性部位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免遭水解酶破坏,另一活性部位与回肠粘膜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缺乏内因子,B12吸收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症
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由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的
非泌酸细胞分泌HCO3-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防止胃内H+对胃黏膜的直接侵蚀
防止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胃黏膜屏障
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对胃黏膜的保护也起重要作用,它们对H+相对不通透,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黏膜内扩散
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
p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多、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高
胃期胃液分泌
把食物直接注入胃里,可以直接刺激胃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促进胃液大量分泌
迷走-迷走反射:食物---胃底、胃体感受器---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中枢---迷走神经传出纤维---胃液分泌
p
肠期胃液分泌
机械扩张、化学刺激---胃肠激素、肠泌酸素---刺激胃酸分泌
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少、消化力弱
调节胃液分泌
促进
迷走神经
组胺
促胃液素
抑制
盐酸多
直接抑制G细胞,使促胃液素减少
刺激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间接抑制促胃液素、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促胰液素、球抑胃素---抑制促胃液素
脂肪
刺激小肠粘膜分泌肠抑胃素(如: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胰高血糖素)
高张溶液
1.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若干胃肠激素 2.刺激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
其他
缩胆囊素
引起δ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而抑制胃酸分泌
血管活性肠肽
铃蟾素
生长抑素
由胃肠黏膜δ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壁细胞、G细胞,强烈的抑制作用
表皮生长因子
抑胃肽
胃的运动
形式
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缓慢持续的收缩状态
空腹存在,充盈加强
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压力
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蠕动
空腹基本没有,进食后5min开始,受胃平滑肌慢波节律控制,3次/min
磨碎食团,推入十二指肠
胃排空
胃内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液体>固体;小颗粒>大颗粒;等渗液体>高渗液体;糖类>蛋白质>脂肪
控制
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迷走-迷走反射和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促进胃排空
食物还引起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减缓胃排空
酸、脂肪及蛋白质消化产物、高渗溶液及机械性扩张
十二指肠壁感受器---肠-胃反射
小肠黏膜---肠抑胃素
胃排空减弱
小肠内消化
胰液
由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管壁细胞所分泌
无色无臭,碱性液体,pH7.8~8.4,HCO3-含量很高(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含多种消化酶
酶
胰淀粉酶:淀粉,糖原,碳水化合物———糊精,麦芽糖
胰脂肪酶:在辅脂酶的作用下,分解甘油三酯———脂肪酸、一酰甘油和甘油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糜蛋白酶原
胰液中含有水解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酶,因而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液分泌的调节
神经调节20%
胃体扩张———兴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中枢神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释放ACh作用于胰腺
促进促胃液素释放———胰腺分泌
酶丰富
体液调节(main)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水和HCO3-,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而酶的含量却很低。迷走神经有加强作用
缩胆囊素:促进酶的分泌、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排出胆汁、营养作用。缩胆囊素———腺泡细胞———水、HCO3-较少,酶较多
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胆汁
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
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
胆盐的肠-肝循环: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形成胆汁
胆盐的利胆作用:返回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调节
神经调节与胰液类似
体液调节(促进):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胆盐(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小肠液
肠激酶活化胰蛋白酶原
弱碱性
小肠运动
紧张性收缩: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分节运动: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
蠕动:将肠段内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到达一个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蠕动冲:速度较快、传播较远的蠕动
吸收
途径
跨细胞途径
细胞旁途径
水的吸收
NaCl主动吸收产生的渗透压梯度
钠的吸收
主动转运,钠泵——钠离子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同向转运
铁的吸收
主动转运
钙的吸收
主动转运过程
十二指肠——跨细胞途径
小肠:细胞旁途径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糖的吸收
分解为单糖(葡萄糖、半乳糖) 继发主动转运
蛋白质的吸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
脂肪的吸收
混合微胶粒
胆固醇的吸收
混合微胶粒
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 继发主动转运
脂溶性 混合微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