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编辑于2021-06-24 18:48:08古代汉语知识的分享~包括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这一张导图主要对中国文学史第一二编先秦文学、秦汉文学进行详细的框架和重点描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汉语知识的分享~包括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这一张导图主要对中国文学史第一二编先秦文学、秦汉文学进行详细的框架和重点描述。
中国文学史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子主题
从玄言到理趣
子主题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 曹植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第五节 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群开启的新风 与山水诗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第七章 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三节 庚信文章老更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第三节 《世说新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 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诗歌)世俗化的新思潮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 1.起源: 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 近源: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 杜甫 的创作。 ☞杜甫 (1)人生经历:一生饱经忧患,深入地接触了下层社会,创作了大量反映战乱和民生苦难的优秀篇什 (2)诗作篇目:《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以及“三吏”“三别” (3)诗作特点: ★将诗歌引向通俗、写实 ①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时事、亲身见闻; ②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 (4)发展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 ①表现和继承:元结、顾况; ②发展成功: 贞元、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对杜甫的写实之作全力推崇 ☞ 白居易 将其全部注意力投向了杜甫的写实讽时之作 对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非常明确。 ☞ 元稹 除关注杜甫的诗歌内容,还对杜诗的通俗化倾向寄予一瓣心香 ③后续发展: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人纷纷效仿 致力于 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的创作 2.发展 ★ 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歌诗。此外,他们的乐府诗创作,也受到来自民歌的不小影响。 ★ 接近民间取法和民歌的群体性努力,反映了此期诗人已形成 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 而当这种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与他们对杜诗写实倾向的自觉承传聚合一途,并受到尚俗时风的强烈鼓荡时, 自然而然便会迅猛发展,在诗坛形成轩然大波。由此看来,诗歌的通俗化实在已是当时众人所趋的时代风尚了。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tóng)、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韩孟诗派的形成背景: 诗歌发展到中唐贞元、元和年间,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 李白、杜甫的盛唐之音回荡于诗坛上空,他们的辉煌成就是后人面临着极盛难继的局面。因此,有作为的诗人都努力创新。 白居易一度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又随着诗人晚年政治的消沉而迅速即偃旗息鼓;大历时期肤浅、平滑的诗风,应着那恹恹官气,悄然扇起,弥漫于诗坛。 【注:新乐府运动: 1.含义: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新乐府。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2.产生: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 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3.发展: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杜甫善于用乐府诗体描写时事,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哀江头》等,"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 4.特点: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 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遭时多难,贫病交迫,一生坎坷,有志难伸,这是韩孟诗派成员共同的身世与遭遇。 【韩愈自幼失去双亲,跟随兄嫂迁徙南北;兄死之后,曾四试于礼部、三黜于吏部;为官之后,又屡遭贬黜,韩愈的一生,是在坎坷、郁郁寡欢之中度过的。 孟郊家道赤贫,长年羁旅在外;三试于礼部之后,也曾有过“春风得意”的喜悦,但的道德溧阳尉,也仅得其半俸;接踵而来,唯有饥寒困愁、贫老病死而已。 李贺自幼丧父,家道中衰,又因名字犯忌讳而不得举进士,三年奉礼郎的微官更使他失望。最后只得在贫病煎熬、悲哀中度过了短短的二十七年。 贾岛早岁为贫僧,后漂泊流离,辗转于朋友之间;“累举,不中第”四十四岁时,竟以“举场十恶”之名而被黜;直到晚年,才先后获普州司仓参军的微职。他一生也饱尝了世态炎凉与饥寒贫困。 卢仝一生不曾为官,早年隐居,后四处漂泊,常为贫病饥寒所困。共同的身世与遭遇,使他们同病相怜、互致慰籍这也正是韩孟诗派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创作中,韩孟诗派的成员除对杜甫、李白的自觉接受与推崇外,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他们常把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与自己虚构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其诗想像离奇怪诞,往往使人感到虚实不定,跳跃怪奇,不可确解。韩孟诗派的成员在语言方面也有大的变革,他们力求"陈言之务去"。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清人赵翼说: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勤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瓯北诗话》卷四)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 【远源:风是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其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如:《关雎》 ;汉魏乐府民歌:中国汉朝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 、《东门行》 、《十五从军征》 、《陌上桑》 等,其文体校《诗经》,《楚辞》更为活泼自由,发展了五言体、七言体及长短句等,并多以叙事为主,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 (又名《焦仲卿妻》)、《木兰辞》 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 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元稹的诗歌创作 1.生平: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人。 ★元稹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 ★屡屡上书论事,指摘时弊,或实地纠劾,惩治猾吏,也因此而多次遭贬,有《元氏长庆集》,存诗八百三十余首。 2.乐府诗创作: ★ 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他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 ★ 元稹的和诗虽都是写实之作。 ♚《上阳白发人》写宫女的幽禁之苦; ♚《五弦弹》借“弦”与“贤”的谐音,写任用贤才之事; 但其中不少篇章却殊少情致,概念化倾向很强,且叙事繁乱, 往往“一题涵括数意” ★元稹的代表作是写于元和十三年(818)的《连昌宫词》。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谕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1.白居易的讽谕诗 ①内容: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余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②倾向:两个基本倾向 ★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 ★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入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③作品:《观刈麦》《秦中吟》《新乐府》等 ★《秦中吟》:其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新乐府》:这是一组带有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极为广泛,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 2.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成就 > 元稹“新题乐府” (其中的《卖炭翁》取得突出成就,批判宫宫市和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 ★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 ★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 ★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 《新乐府》的 缺憾 ★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 ★有些诗篇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大多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 ★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练含蓄。 总结: ★白居易以《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但无论如何,白居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和新的风格。 ★并以不惧权豪的勇气,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最大胆的指斥和抨击,这一点,是永远值得人们钦敬的。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
子主题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视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闲适诗 一、定义 白居易曾将自己所作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其中,他把以“又或公退独守,或疑病闲居”为背景创作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一百首者”称之为“闲适诗”。《白居易集》中标明“闲适诗”的诗歌共有四卷,216首;除去白居易自己定义的216首闲适诗之外,其所有具有闲适情调的诗歌,也被认为是闲适诗,共占据白居易诗歌的70%左右。 这些闲适诗中,白居易经常提及“委顺”一词。例如:“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归田三首》其三)“委顺”精神作为其处世哲学,是“他迂回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典型地显示出唐代文化思潮中‘三教合一’的倾向。 二、背景 (一)白居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理想,富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 随着中唐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士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六朝至隋及唐初,士阶层与君国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士阶层仍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个性,到了中唐,政治现实的发展使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中唐士人们更为自觉地依附王权,作为君为国计,此时他们在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以韩愈为代表,以道自任,恢复先秦儒家“志于道”的传统,强化自身为君为国的自觉性,具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与雄心;一是以白居易为代表,他们在混乱的社会现实、黑暗的官场面前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开始正视自己作为平凡人的欲求和情感,选择了追求“适性”的生活道路。 三、内容 (一)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对“适”有大量的吟咏。 有从生理的角度吟咏,表现身、形、口、足、体等的“适”,如“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三适赠道友》),“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立秋凉风忽至》); 有从精神的角度吟咏,表现心、情、意、性的“适”,如“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犬鸢》);“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谕亲友》)。 这种适性,已成为白居易的人生追求,包含在其独善之义中,显示出一个闲士的人生哲学。不仅如此,在闲适诗中,诗人还通过几种情况的对比来抒发知足之情。 在一些诗中,白居易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辛苦的生活对比,此时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同情农民穷苦的命运,对自己舒适安逸的自愧,又流露出目前享受俸禄,过着逍遥自适生活的满足与庆幸。 他对农民们“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九日登西原宴望》),“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观稼》)的悲惨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在“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的自责之后,又有“终朝饱饭食,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抒怀》)的知足心态。 (二)为官多年,白居易深感公务繁忙、政治斗争的拘系自由,朝不保夕,他一方面在诗中表达归隐之情,一方面对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闲官生活也多有知足之情。 在其部分诗作中,他对比自己和同僚们为官的.苦辛,指出官小可知足,处闲更应知足。“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闲居》),他自己过去虽在朝为官,却是“昔虽居近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咏怀》),而今官职虽闲,却可以“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两相对照,诗人更指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咏怀》),追求身闲心闲,白居易不断在诗中津津乐道其闲适的生活,知足之情,溢于言表。 (三)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作为自我心理调节手段,可以使诗人承认现状,满足现状,消解现实生活带来的困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这与道家“知足”思想是分不开的。 道家主张看淡名利,寡欲清心,其表现就是知足,惟其知足,才能看淡荣华富贵,养性保身,这是道家理想人格中的一面。《老子》中多有表达知足之语,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等。白居易以此作为处事原则之一,自觉敛抑自我的需求,并一以贯之。 白居易更在晚年时期,不断吟咏知足主题的诗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 白居易晚年长期闲居洛阳,坐着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的闲官,自号“醉生”、“香山居士”,过着“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的优游闲适的生活,以及对适性生活的追求。 (四)白居易的闲适诗能发掘生活一角小小的情趣,显示出平凡生活的美,因而具有艺术美感。 在其闲适诗中,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诗人以平易浅显的语言,用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娓娓道来,真实且多方面地表达出日常生活的情趣、情思,展现了平凡生活的美。 不过由于诗人生活面的狭窄,感情抒发的直白,不少闲适诗缺乏深度和开掘,缺乏含蓄蕴藉的诗味。尤其是他晚年的闲适诗,“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卷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一个缺憾。 一、闲适诗类型 1.白居易有不少记游写景的“闲适”之作。如《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长达1300字,被后人评为可与韩愈《南山》“匹敌”(《唐宋诗醇》),叙述游踪条理分明,步骤井然,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摹景写情既形象生动,又自然散朗; 2.其闲适诗还有不少说理议论的篇章,所说之理又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例《大林寺桃花》《放言五首其一》 二、闲适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闲适诗影响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的诗句。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凭借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名利的意境以及乐天知命、知足保和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宋代苏轼。但是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和个人心境差异,苏轼闲适诗在学习白居易同时又呈现出不同特色
概要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主题
文章四友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五绝老人
虞世南——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在七言绝句上比王翰更为见长)
吴中四士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代贬谪五人组
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
主题
三曹
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北地三才
温子升、邢邵、魏收
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元嘉三大家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竟陵八友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中心主题
填空题和名词解释题 (与数字相关) 各15分
建安七子
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冠冕:王粲 记忆口诀: “空(孔融)城(陈琳)王(粲)需(徐干)软(阮瑀)硬(应玚)瘤(刘桢)”)
建安风骨
建安时代
建安风骨 1.解释这个词 2.美学内涵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记忆口诀: 王戎上山(山涛)秀(向秀)了一把射箭术, 射死两只鸡(嵇康、阮籍), 手拎(刘伶)一只,嘴衔(阮咸)一只
陶渊明
陶渊明
1.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当时诗坛使被玄言诗占据) 2.陶诗沿袭魏晋古朴诗风,但又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一种至境 3.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4.他的性格: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 5.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他思考人生后得出来的结论 安贫乐道: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崇尚自然: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6.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旧一个“真我”。 ★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 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即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
田园诗《归园田居》 《饮酒》
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 (总体艺术特征:自然)
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将日常生活诗化:不同于别人以前曹操阮籍等人写社会政治的题材,他着重写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 2.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写景不追求和物的相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普通的东西,表达出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明悟的心境。写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饮酒》)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 “悲风爱静夜”, “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宫体诗
南朝
●如何看待宫体诗?(辩证的眼光) ★介绍:宫体诗是南朝为宫廷而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梁文帝萧纲始于东宫之时,发展于梁武帝萧衍之时,其内容大多都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艳情,风格上柔靡缓慢。庚信、徐陵为主要的代表作家。 ★缺陷:宫体诗对于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宫体诗具有比较大的缺陷,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 ★优点:但是,宫体诗的优点也是非常明确的:它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 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而宫体诗的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百度:如何评价宫体诗? 宫体诗日渐成熟的作品,大都体裁相近,吟咏妇女闺情,风格相似,以婉转绮靡为主,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多雕琢精巧,所谓“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纵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迄于长亡。” 历来对宫体诗的评价,批评多以为其中有不少以写妇女生活及体态为内容,其实宫体诗内容并非限于妇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咏物之作,即使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格调低下的也只占少数。 然而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哥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至于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总的来说,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至于被称为宫体诗人的萧纲、萧绎等人,也写过不少清丽可读之作,至于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诗篇。
1.形成来源: 南朝黄帝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享受奢侈宫廷生活, 又留恋市井风习,而南朝以来的市井和文人歌词,多侧艳之风, 对宫体诗的形成,影响深刻。 之后,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经过统治者和宫廷文人 的润色修改、创作发展,宫体艳情诗到了南朝梁、陈之时便达到 了高潮。 2.解释: “宫体”之称,始于梁文帝萧纲入主东宫之时,在梁武帝萧衍之时 发展至高潮。就其内容而言,多以描写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 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艳情,风格上柔靡缓慢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文学史
建安时期 东汉末年汉献帝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
三国魏 正始年间
竹林七贤
东晋末—— 南朝宋初期
陶渊明 (很重要)
★ 陶诗的艺术及其渊源 (总体艺术特征:自然) 陶诗的艺术特色: 1.将日常生活诗化 2.情、景、事、理的浑融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南北朝时期
元嘉三大家
谢灵运
永明体
名词解释/解答题 解释永明体: 1.时间: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2.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讲究四声,避免八病,注重音律和格调) 3.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4.代表诗人是沈约和谢脁 5.(拔高/升华)影响: 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而永明体也是盛唐唐诗的一个最好最大的基础,唐诗对于音律的要求十分之高, 而永明体的诞生是中国古代文学当中诗歌趋向声律化,趋向音律和谐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对于后代盛唐唐诗的出现和创作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竟陵八友 (南齐永明年间)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萧衍和萧琛(沈)约好一起单(谢)脁, 任(昉)对方随便 (陆)倕 打。 最后,在蓝天白(范)云下和好(王)融洽。
宫诗体
●如何看待宫体诗?(辩证的眼光) ★介绍 :宫体诗是南朝为宫廷而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梁文帝萧纲入主东宫之时,发展于梁武帝萧衍时,其内容大多都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艳情,风格上柔靡缓慢。庚信、徐陵为主要的代表作家。 ★缺陷:宫体诗对于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 宫体诗具有比较大的缺陷,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 ★优点:但是,宫体诗的优点也是非常明确的: 它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而宫体诗的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北地三才 (北朝时期)
温子升、邢邵、魏收
《世说新语》 (属于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土的逸闻佚事和玄虚清谈, 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幽默和机智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 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 《世说新语》其所记的名士们发言则"玄远冷隽",行为又"高简瑰奇". 玄远:玄妙幽远;冷隽:[言论、诗文] 意味深长;高简:1.清高简约.2.深奥而简要. 瑰奇:珍奇,奇伟; 高简瑰奇: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 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记录名士的言论玄妙幽远、意味深长;记载名士的行为则是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隋唐时期
上官体 重点: 绮错婉媚 工于五言
初唐四杰
吴中四士
张若虚、张旭、贺知章、包融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王维等 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隐逸,山水田园)
张九龄的贡献
王维的诗 幽静恬淡 刻画空寂 归心佛法 创造情境 诗中有画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 他的生涯是前期积极入世; ★ 后期亦官亦隐,寄托山水佛法,逃避现实; 生活往居山川之中,畅游于山林之间,一心奉佛,以禅咏为世。 所以他的创作基调比较幽静恬淡,更多是刻画受到佛学影响之下的空寂的这样的创作境界。 ★写作手法:描写空寂,往往是诗中有画。王维的创作意境是用无形的语言唤起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以此构建这种诗中有画的意境,特征为比较擅于创造情境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就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使至塞上》→英特豪逸之气诗境雄浑壮阔 ★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境之美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王维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受佛法影响很深,能够全面的揭示大自然。 揭示大自然的时候重点突出那种幽静和恬适的美感,刻画空寂的一种境界。 他的山水诗中也表现雄伟气魄,反衬出农村生活的一种情趣。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的禅趣。
孟浩然的诗 清新淡远 隐逸诗人 思乡游子情
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在他人看来,孟浩然是地道的隐逸诗人。 ★而孟浩然比较简单一点,内容专精五言,比较淡泊。他的山水诗多创作于考试落第,仕途不顺时,心情非常的抑郁和烦闷,所以他对山水诗的描写主观色彩会比较浓一点。 ★又因为孟浩然一直在求仕,背井离乡。在他的山水诗中表露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情绪 ★写作手法:而孟浩然在艺术手法上的造诣比较高,他所创造出的意境清新淡远,别具幽情。 清新:用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和陶渊明比较像)来构建清新且淡远的意境 不浓墨重彩,也不精雕细刻,淡淡写来看似毫不费力,但意境又十分清新秀丽 ★孟浩然亦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所以求仕无门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孟浩然诗歌风格与王维有区别: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日常,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以山水隐逸为题材,表现出他山居的隐逸生活的高雅的情境和闲情逸致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艺术追求与抒写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 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五绝老人
七绝圣手
高适《燕歌行》 盛唐唐诗压卷之作
这首诗是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盛唐边塞诗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诗人畅想的边塞诗,特点就是真实。盛唐之下,诗人必须亲身经历过战争。 作品分析题如何写? 1.艺术手法上: 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偶,这种句式错落有致,又毫无板滞之感 ②词浅意深,铺陈中又极尽之讽刺 ③抒情与议论相结合,主要为了发表边防之政见的议论 抒发了不满: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还抒发了征人思妇的感情:“少妇城南欲断肠” 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④七言句中用律句非常典型的一篇,用韵高超且不落俗套 2.用典上 李将军为汉将,运用了典故 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③百步穿杨 (李广百步穿杨、骁勇善战,但却自由散漫,不善带领士兵,所以没有被重用) 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评价李广:不必多宣传什么,有李广这样骁勇善战、又体恤士兵的人,谁都会想要到他的帐下来) 3.思想情感上: 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又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表现在如下: ①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的情景 ②同时也有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 ③还有战士在前杀敌,将帅还在帐下歌舞作乐,整个军中哭乐相均 使得将士心寒,讽刺当时将帅骄奢淫逸不懂体恤士卒 ④还有征人思妇,同情将士在战争中的艰苦,并带有浓烈的思乡之情 4.总体上来说,有对比,有批评,也有怨忿、歌颂、同情、讽喻,涉及的人物也多,不仅有将士还有天子,而征人思妇的情感,表达出高适非常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5.升华:通过阅读高适的《燕歌行》,我们所能看到的并不只是高适这个个体对于战争、对于边塞、对于将领、对于天子、对于整个社会状况的思考,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文人、士人对于战争的一个普遍的态度,可以以小见大 因此,这篇被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一作:更何)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汉代的冯唐思维敏捷、孝顺父母且忠于职守,虽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景和汉武帝三朝,却一直只担任一个初级侍卫郎官。尽管汉文帝都曾经问计于冯唐,但是也改变不了冯唐的仕途背运。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与“冯唐易老”类似的是“李广难封”! 同期的名将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一生终究没有被封侯,反而因为一次任务完成的迟缓而自刎身亡。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成语典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翻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造句】: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必过于急躁 。
李白 积极入世 非凡自信 浪漫主义 豪放飘逸 发展古典诗歌
杜 甫(很重要) (多个地方考到) 诗史、沉郁顿挫 兼备众体,自铸伟辞 新乐府先驱,律诗政治化
白居易
韩愈、柳宗元 多尚古学,以文明道
李商隐 凄艳浑融
陶渊明(东晋)、谢灵韵、张九龄、王维、孟浩然(初唐)的山水田园诗总结:
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华夏族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华夏族
汤
周朝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华夏族
文王姬昌
东周
春秋
前770-47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华夏族
平王姬宜臼
战国
前475-221年
华夏族
秦朝
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华夏族
始皇帝嬴政
汉朝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太祖刘邦
新朝
9-23年
常安
陕西西安
汉族
王莽
玄汉
23年2月~25年9月
宛城洛阳长安
河南南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
汉族
更始帝刘玄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光武帝刘秀
三国
曹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汉族
吴大帝孙权
晋朝
西晋
265-316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族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439)
前赵汉赵
304-318
平阳
山西临汾
匈奴族
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19-329
长安
陕西西安
成汉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巴氐族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凉
314-363
姑臧
甘肃武威
汉族
高祖明王张寔
后赵
319-351
襄国
河北邢台
羯族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龙城
辽宁朝阳
鲜卑族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长安
陕西西安
氐族
世宗明皇帝苻健
后秦
384-417
长安
陕西西安
羌族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后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鲜卑族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肃榆中
鲜卑族
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后凉
386-403
略阳
甘肃平凉
氐族
太祖懿武皇帝吕光
南凉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宁
鲜卑族
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南燕
398-410
广固
山东益都
鲜卑族
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
西凉
407-421
酒泉
甘肃酒泉
汉族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统万城
陕西靖边
匈奴
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龙
辽宁朝阳
高句丽
燕惠懿帝高云
北凉
397-439
张掖
甘肃张掖
卢水胡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冉魏
350-352
邺城
河北临漳
汉族
武悼天王冉闵
西燕
384-394
长子
山西长子
鲜卑族
济北王慕容泓
西蜀后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汉族
成都王谯纵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南方)
刘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宋武帝刘裕
萧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齐高帝萧道成
萧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梁武帝萧衍
南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汉族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方)
北魏
386-534
平城洛阳
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鲜卑族
魏道武帝拓跋珪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鲜卑族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鲜卑族
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汉族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汉族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沙陀族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沙陀族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沙陀族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汉族
周太祖郭威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王建
后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族
高祖孟知祥
杨吴
892-937
广陵
江苏扬州
汉族
太祖杨行密
南唐
937-975
江宁
江苏南京
汉族
烈祖李昪
吴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汉族
武肃王钱鏐
闽国
893-945
长乐
福建福州
汉族
太祖王审知
马楚
896-951
长沙
湖南长沙
汉族
武穆王马殷
南汉
905-971
广州
广东广州
汉族
高祖刘龑
南平
907-963
荆州
湖北荆州
汉族
武信王高季兴
北汉
951-979
晋阳
山西太原
沙陀族
世祖刘崇
宋朝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汉族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汉族
宋高宗赵构
辽朝辽国
916-1125
上京
内蒙赤峰
契丹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汴京
河南开封
契丹族
辽太宗耶律德光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白族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党项族
景帝李元昊
金朝金国
1115-1234
会宁中都汴京
阿城北京开封
女真族
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蒙古族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汉族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36-1911
北京
北京
满族
清太宗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