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知识的分享~包括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编辑于2023-02-16 13:19:23 江西古代汉语知识的分享~包括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这一张导图主要对中国文学史第一二编先秦文学、秦汉文学进行详细的框架和重点描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汉语知识的分享~包括汉字的结构和发展,汉字的形体演变,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赶快学习起来吧~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思维导图。该导图内容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两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这一张导图主要对中国文学史第一二编先秦文学、秦汉文学进行详细的框架和重点描述。
古代汉语
绪论
工具书 (常用)
文选
巫山、巫峡 ——《水经注》
王子坊 qié ——《洛阳伽蓝记》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齐桓公伐楚 ——《左传》
案之战 ——《左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一)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六书”的介绍
六书 ——象形 象形就是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 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明显的把事物的轮廓或 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六书 ——指事 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六书 ——会意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 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 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
六书 ——形声 形声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显示出新造字读音的一种造字方法)
(二)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
汉字的形体演变
异体字
古今字
通假字
(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同源词
单音词
复音词 (联绵词 偏义复词)
同义词 (分清异同关系)
同源词
(四) 词的引申义 与本义
古代汉语
(上)
文选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勾践灭吴 ——《国语》
总结
《勾践灭吴》文言字词梳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哺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四、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 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 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 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 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 六、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 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义:得力的帮手 今义:帮凶 2、生丈夫,二壶酒 古义:男孩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原野 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 4、国人皆劝 古义:劝勉,勉励 今义:劝说 六、难句翻译 1、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2、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译: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计谋,有什么迟呢? 3、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译:不去做百姓所厌恶的事情,补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 4、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译:嫡子死了的,免除他三年的赋税;庶子死了的,免除他三个月的赋税。 5、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译:那些明智达理的士人,使他的居所整洁,使他穿着漂亮,使他吃饱饭,和他们研究事物的义理。(在道义上和他切磋。) 6、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译:以前夫差让我们国君在诸侯面前出丑。 7、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译:有哪个君主像这样恩惠,可以不为他效劳吗? 8、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译:做臣子的想着要报国君的仇,难道有敢不尽力的吗?
子主题
案之战 ——《左传》
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
齐桓公伐楚 ——《左传》
巫山、巫峡 ——《水经注》
王子坊 ——《洛阳伽蓝记》
古代汉语常识
(一)词类的活用
(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宾语前置)
(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五)副词
(六)代词
(七)介词、连词
(八)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下)
诗律 重点/考研
发展历史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和《楚辞》 ★汉魏六朝诗(古诗):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南北朝齐梁时代:永明体(沈约、谢脁) ★唐代:格律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 ★唐以后: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近体诗和古诗不同于: ①句数固定 ②押韵严格 ③讲究平仄 ④要求对仗
近体诗Vs古体诗
★句数: 古体诗:长短不一不固定 近体诗:句数固定。 律诗:八句;律绝:四句;长律(排律):超过八句,五言诗 ( 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如果不讲究平仄,一首诗律不管是四句还是八句,都不能叫做律绝或律诗,而仍然是古体诗。) ★押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有押韵,没有本质区别。而说近体诗押韵严格主要是指: ①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既可以压平声韵,也可以压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 可以中途换韵,可以平仄通压,也可以与临部字混压。 ②近体诗不能“出韵”,韵脚记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中的字,不能用邻韵的字。 (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同) △南北朝:隋代陆法言的 《切韵》→ 供诗人选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分为193韵,删掉 不同,属于不同的韵。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南宋:江北 平水 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 金人 王文郁 著 《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平水韵(又称“诗韵”) “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 ★平仄: 近体诗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 古诗是不讲平仄的,但在律诗产生以后,古体诗也受律诗的影响,产生了一种“入韵”的古风。即在写古风时仍然用相当多的律句,但这种诗句数不定,用律也不是那么的严格,可以换韵,也可以用仄声韵,所以它远不是近体诗而是古风。 ★对仗: 近体诗讲究对仗,律诗的四联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
近体诗
句数
押韵
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格,主要规定如下: (一)押韵位置固定 所有偶数句的末字都必须押韵。 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五律首句不押韵的情况较多,七律首句押韵的情况较多。 (ニ)必须一韵到底 即同一首诗的韵脚字只能在同一韵部中选取,中途不能杂用相邻韵部的字,也不允许“换韵”。如果杂用了其他韵部的字,诗家叫做“出韵”。 只有入韵的首句可以使用邻韵字。 例如:洛阳城里见秋风(东部) ,欲作归书意万重(钟部)。 忽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钟部)——张籍《秋思》 (三)只押平声韵 唐人作诗用韵,依据的是《切韵》的韵部。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分韵一百九十三部,到唐代时增加到一百九十五韵。由于分韵过细,不便使用,故当时规定有些读音相近的韵部可以“同用”。所谓“同用”就是几个相邻韵部的字可以在同一首诗中押韵,唐人用韵实际上是按照这种规定进行的。
平仄
基本句式和规律
(一)近体诗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节拍就是节奏单位,有些书上把诗歌的节奏单位叫做“音步”或“音段”。 律诗中的平仄交替都是以节拍单位进行的,节拍除句末字外均由两个字所构成。 例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一平。前一句有三个节拍,后一句有四个节拍。这种情况表明,律诗的平仄交替除句末字外,都是以两个字为一个单位进行的。 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 当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声拍,因后一字处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诗家对节拍第二个字的平仄要求很严格,其平仄不能轻易变动。 (二)近体诗平仄的基本句式: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句式共有四种,具体如下: 五言: 七言: 甲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甲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 乙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乙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 丙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丙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 丁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丁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 五言律诗的平仄,可以看成是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音节形成。七言平仄的基本句式只是根据平仄交替原则,在五言基本句式之前分别加一个节拍而已,也就是说,七言除前两个字外,其余五个字的平仄规则与五言完全相同。 (三)诗的平仄规律 一首诗的平仄规则,在明确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前提下是很容易掌握的,只需记住以下四句话即可: (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丁)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 (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所谓“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是指句中的字以节拍为单位进行平仄交替。 如第一个节拍是平声,则第二个节拍就是仄声,第三个节拍又是平声。 如第一个节拍是仄声,则第二个节拍是平声,第三个节拍又是仄声。 例:见上文“基本句式”在具体实践中,只要每个节拍第二字的平仄做到交替就可以了,第 一字一般不论。注意:不可将平仄交替理解成是以单字为单位的交替。 (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所谓一联之间平仄相对,是指每联对句和出句的各个节拍要平仄相反。在具体实践中,只要做到各个节拍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就可以。 古体律诗中每两句成一联,每一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也就是每首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上联:出句: 仄仄|平平|仄 对句: 平平|仄仄|平 下联:出句:平平|平仄|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如果违反了平仄相对的原则,诗家叫做“失对” (丙)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是指下联出句的第一节拍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的第一节拍的平仄相同。在具体实践中,也只要做到节拍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般不论。不可理解为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字字相同。第一节拍以后的部分按照平仄交替的原则处理 例如: 上联:出句: 仄仄|平平|仄 对句:平平|仄仄|平 下联:出句:平平|平仄|仄 对句:仄仄|仄平|平 (第二字,平字相黏) (丁)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仄声 指近体诗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韵句,句末字要用平声。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韵句,各句末字要用仄声。至于第一句,无论五言七言,入韵时使用平声,不入韵时使用仄声。
诗家大忌
犯孤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句式) 当第1个字由平声变为仄声,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犯孤平。
三平调: 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
拗救
对仗(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