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表形态的塑造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思维导图,主要从地球的圈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延展,需要可收藏。
中国古代为人熟知的帝王将相,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典故,成语。
这是一篇关于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气候类型的思维导图,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天气是时刻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态,时间跨度相对比较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球的圈层
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地壳
地壳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壳主要有氧、硅、铝三种元素
地壳元素最多的是氧元素
地壳金属元素最多的是铝元素
地幔
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包含地壳的全部和 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之上)
地核
温度最高,密度最大的
岩石圈
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认为陆地最初可能是一个整体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海洋板块有陆地,陆地板块也有海洋
板块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运动的,尤其板块交界处
板块张裂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比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相互碰撞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印度半岛,两块陆地相互碰撞后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交界处有非常多的火山和地震带
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
地壳运动(最主要)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相互挤压
褶皱山脉
相互张裂
断裂带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或凹陷
地势的高低起伏以及海陆变迁主要是垂直运动导致的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地壳深处岩石变质,但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表现形式
地震
不是所有的地震运动都是地壳运动、板块碰撞导致的
成因
构造地震(最常见、对人类影响最大)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或者相互张裂而形成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导致周边范围发生震动
塌陷地震
比如地底开采煤炭形成空洞,坍塌造成地震
诱发地震
军事研究或者修建水利工程,比如核弹实验
震源
地球内部板块运动
震中
震源垂直对应的地表
震源深度
同一震级,震源越浅,对地面的的破坏程度越大
震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
烈度
描述一次地震对不同地方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三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即亚欧地震带
我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是因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
围绕太平洋,中间是太平洋板块
海岭地震带
主要在大洋底部
火山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冲破地表的束缚,喷到地表冷却后形成岩石,进而堆积成火山
三大地震带又称为火山地震带,因为火山也通常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组成部分
火山口
岩浆喷出地表的出口,如果有一些火山口没有被破坏,通常中间会形成一个凹陷的封闭洼地,雨后长时间积水会形成湖泊这类湖泊被称为火山口湖,比如东北的长白山天池
火山堆
岩浆往两侧流,冷却凝结形成火山堆
分类
活火山
正在喷发、周期性或者间歇性喷发的火山
最典型的是日本的”圣山“富士山
死火山
早已经停止喷发,且没有任何喷发的迹象,仅有火山遗迹
比如山西大同的火山群
休眠火山
虽然现在不喷发,但有可能复活回复喷发,比如东北地区的长白山
外力
概述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的能量,比如风、流水、冰川,不管哪种外力作用均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进而形成许多松散物质
物理风化
岩石崩裂
化学风化
岩石被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结合形成的碳酸溶解
生物风化
植物根扎在岩石中,或者岩石表面的苔藓、地衣
风化作用比较温和,短时间内肉眼难以觉察
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会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过程
根据侵蚀的原因
流水侵蚀
桂林的象鼻山,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左下角),“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风力侵蚀
风吹干燥的地方形成风蚀雅丹地貌(右上角)
冰川侵蚀
山间形成冰石角峰
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堆积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起来,形成堆积地貌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因为黄河泥沙含量大,给黄河下游地区带去了大量泥沙,泥沙不断沉积、堆积,于是形成了华北平原。
黄河入海口在山东东营,山东的海岸线不断往海里推进,因为水土一直在搬运和堆积,陆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大
特殊地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他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岩石圈的三大岩石是相互关联,处于不断转化中
岩浆岩
上地幔的上部有岩浆,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表面有明显的气孔,玄武岩气孔较大,而花岗岩气孔相对较小)
黄山莲花峰就是花岗岩的山峰
沉积岩
岩浆岩长时间被风化、流水、冲击形成碎屑,碎屑沉积之后形成沉积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由于沉积岩是一层层压紧固结作用形成,因而有纹路和层次)
变质岩
经过一定年代、地质构造的影响,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改变,形成变质岩(大理岩又称为汉白玉,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重新结晶形成的)
北京天坛的顶座材料是汉白玉
若变质岩接近岩浆,可能会被岩浆融化,岩浆继续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
三大岩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岩浆岩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先有了岩浆岩才会有其他岩石
地表具体形态
陆地
海洋
大陆架
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地方
大陆坡
大陆架的边缘向海地延伸的陡坡
大洋底(洋盆、海沟、海岭)
剩下的所有统称为大洋底
低洼的是洋盘
较深的是海购
起伏的是海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