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块
2022最新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块知识点全整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等内容。
2022最新国考省考申论,最强名师系列带备注理解,视频直接不看或者辅助看,节约时间,内容详细,值得收藏!
2022最新国考省考资料分析,名师系列带备注理解,视频直接不看或者辅助看,节约时间。
2022最新国考省考考试,名师系列带备注理解,视频直接不看或者辅助看,节约时间,内容详细,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党章建设思维导图
国考地理高频考点知识汇总
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
公务员省考图形推理
法理学笔记
公考申论命题点
法理学
国考判断课总结【注意】
我的行测痛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概述
概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
哲学的党性,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
唯心主义:思维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
可知论:有统一性
不可知论:无统一性
哲学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某种具体物质,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世界,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辩证唯物主义
用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看世界
庸俗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过分强调人的内心,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源,如感觉,心灵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观唯心主义,把成败归结为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
来源于19世纪德国的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唯物论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
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辩证法
两个核心
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
永恒性、普遍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由事务发展的本质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其他:辩证法观念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
事物发展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否极泰来、革故鼎新、祸福相倚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如胡锦涛的和谐社会
内外因辩证关系远离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法的四对范畴
现象与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表明其客观性
时间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
指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认识论
认识论的三个核心
实践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特点是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认识
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真理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
特性
客观性
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的标志是客观社会实践
具体性
真理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绝对性和相对性
认识论的两大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反作用
认识发展规律
两次飞跃: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
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用到实践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种群数量因素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获取物质资料而改造自然的劳动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包括人们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
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
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动态看,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特征
生产关系是一种既定的关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和改变的
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社会的政治结构
子主题
社会的文化结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毛泽东思想
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