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阅读研究导图笔记
下图介绍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的第二学段,知识点有阅读方法、阅读知识与能力、阅读积累与拓展、默读能力训练、段落结构大意理解等,值得收藏哦!
编辑于2021-06-30 06:01:53阅读研究第二学段
课程目标解读
阅读方法
朗读(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段课标要求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与第一学段相比
阅读目标少了“学习”二字,更强调“用”,即通过学生不断实践巩固朗读技能,逐步形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习惯
正确
朗读时读准每个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重读、不唱读
流利
朗读时词句连贯,能读出句子与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流畅通达
有感情
朗读时通过轻重快慢停顿抑扬等变化,把阅读文本的情感表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感情参与其中
朗读的基本技巧
停顿
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停顿是朗读作品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停顿也有一定的规律,例:作品段落停顿时间大于句号停顿时间。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
重音
作用: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度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分类
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语速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
语调
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问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朗读的好处
①有利于开发右脑②有利于改变孩子的性格③有利于改编自卑④有利于记忆材料⑤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默读(阅读的基本方法)
学段课标要求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儿童从朗读到默读,有一个过程:小声朗读—潜在的嘴动—嘴动消失。中学段的学生要逐步达到嘴动消失阶段的不出声,学会整体知觉文字,不是一个一个指读文字
默读训练方法的关键
不能“舌动”不能“唇动”不能“颌动”不能”喉动“
四不动
默读方法
精读
方法
①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②逐段(自然段)精读,分析每段话的意思
③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思路
④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
⑤体会写法特点
⑥感受品味语言
好处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可以用这些作品为材料,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指导
教读课文,教师应领着学生依次分步完成六步法的每一步。要让学生明确每步的目的,同时教一些分析文章的具体方法,如找中心句法,概括段意法,列提纲法,品味语言法等等。具体分析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加强指导,不能包办代替,充分体现“教读”二字
略读
学段课标要求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方法
①快速通读全文. 运用意群视读,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②把握关键词句
③以一般阅读速度,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④利用文体细节,如: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⑤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提高略读速度
好处
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稿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上,能够较快地掌握其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速读
方法
①掌握默读技巧,默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尽量减少回读次数
②学会“一目十行”的读书方法
③适应考试所养成的限时阅读的习惯
跳读
方法
①以标题、重点语、图表等为主要对象的跳读法
②首尾句跳读法
③中心词跳读法
④语法词跳读法
⑤随意跳读法
品读
默读时就要运用品读法,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
浏览
1、推敲篇名
2、浏览序,目录,提要,题解,要点,索引。
3、浏览正文
4、浏览完毕,要合上书回忆所得,形成总的印象
其他默读方法
通读法
泛读法
会读法
阅读策略
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的方法
1、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想象 2、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3、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 4、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丰富学生想象等
预测
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方法
(1)根据文章的封面、插图和主要情节中的线索进行预测。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进行预测。
复述
培养学生复述能力的方法
(1)利用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批注
批注一般在3个位置进行,一是书的上端为眉批,二是句段旁边为旁批,三是段落或文章之后为尾批。批注时一般采用的符号有:圆圈、横线、波浪线、直线、双横线、分开号等6种。批注类别分为4种,一是基础类批注,二是感受类批注,三是分析点评类批注,四是联想赏析类批注。
词句理解
学段课标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方法
(1)字典查字法(2)联系上下文(3)找近反义词换词等方法理解词语(4)拆分法(5)语境练习法
标点符号的使用
学段课标要求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逗号的用法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5.用来分开句内各词语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呀”“啦”等语气助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7.并列成分做谓语时,如果并列成分是主谓结构,那么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
句号的用法
1、用在一般单句的末尾 2、用在无主句的句末尾。 3、用在省略句末尾。 4、用在文末署名及著作日期后面。 5、用在某些非主谓句(这类句多出现在剧本的舞台说明中)的后面。 6、用在置于段首,相当与标题的语句后。 7、用在复句的末尾。
冒号的一般用法
一、用在讲话对象或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二、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全文。三、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引号的一般用法
1、表示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2、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3、表示着重强调,着重强调指一句话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对象。4、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一般为名词。5、表示讽刺和否定,否定和讽刺指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和讽刺。
阅读知识与能力
学段课标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强调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注重对文本整体、直观、综合性的感知。体会思想感情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紧密相连,随着对文章的感知,学生会产生对文章某一方面的感受和体验
体会与概括的区别
阅读并不是理性的分析过程,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相统一的活动。概括是逐渐发展的,与概括相比体会更重视感过程与自主
阅读能力
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
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1、词句含义的理解 2、句段篇章结构的理解 3、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 4、思想情感主旨的理解 5、表达方式方法的理解等
鉴赏能力
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
阅读材料的内容
表现形式
风格特征
对其做出评价的能力
活用能力
阅读的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阅读技巧
朗读技能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整体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自然美与语言美。
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把握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验,体会文章的主旨。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默读技能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形象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速读技能
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阅读的文本类型
学段课标要求
能复述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
复述重在内容的提取和言语转化,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求教师注重叙事作品对学生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的作用
优秀诗文
朗读方法:诵读和想象
目标:“体会情感”和“领略诗文大意”
阅读积累与拓展
学段课标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与第一学段相比,积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成语和格言警句”扩充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和课外获得的“语言材料”。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为写作打基础
阅读拓展类型
科普、古诗词、谚语俗语、文章阅读、神话阅读、剧本阅读、成语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1、学习阅读方法 2、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3、注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差异性 4、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目的性要求 5、注重课前导语的运用,使学生有强烈的阅读欲望 6、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7、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8、构建课外阅读的长效机制
教学内容重点
默读能力的训练
学段课标要求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激发默读兴趣
学情分析
默读教学一般都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激发学生的默读兴趣是学生养成良好默读习惯的前提。
教学建议
1、要经常讲讲默读的好处,让学生明白默读是-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速度快,又不影响他人
2、要防止过早练习和过高要求带来学习难度的增加,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要与思维训练和朗读教学有机结合,避免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二、掌握默读方法
详见阅读方法中默读板块
三、注重默读训练
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带着什么问题去读书,注意默读的速度等等。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必要性,要能激发学生默读思考的兴趣
四、保证默读时间
默读的好处
详见阅读方法中默读板块
段落的结构、句法与大意的理解
含义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句和篇的桥梁,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段的理解基础上。
段落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段
巩固低年级成果,知道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一个自然段,里面有几句话。
知道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知道每自然段中的每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知道每一次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了解段落整体结构
总分段式: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先总后分的关系构成的
承接段式:句子之前是以前句引出后句,后句紧承前句的关系构成
因果段式:段落中句子之间是以因果关系构成的
并列段式:段落中的句子以平行关系构成
段落内的关系
句与段的关系
承上启下
作铺垫(埋下伏笔)
递进
转折总分等
句与句的关系
并列关系
连接关系
因果关系
总分关系
词与句的关系
词语构成句子,词语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组合成句
段落大意的概括方法
①串连归纳法
每个段落都是由几个层次或句子组成的,弄清各个层次或各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段的段落大意。
②摘句归纳法
即从段落中摘录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些句子,-般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确中心句的段落和段内有过渡句的段落中选出。
③提问归纳法
一个段落总有作者要叙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在阅读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然后把它们整理成段落大意。
④取主归纳法
就是把段落里叙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情节,取主要的作为段意。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自然段分得较多、较细的文章。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表达感受
品味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词语,趣事,词序表达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语意表达效果的差异
比较品味法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
问题化解法
语境分析法
想象揣摩法
《在牛肚子里旅行》等
感情朗读法
感悟形象
文学形象由人物,事件,景物共生而成,但不同的作品侧重不同
突出事件形象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把握童话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等
突出人物形象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精卫填海》等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形象
如《黄继光》
突出作者的综合体验形象
突出“象”“境”,即所谓意象,意境
古诗类课文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突出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化与形象化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表达感受
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的情感反应通常有两种
①沉浸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把自己作为作品中人物进行情感演绎
②唤起自身对作品中人事物的情感
韵律感强的阅读材料
叙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