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与生活》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由某本校985、心理学双学位211的学生整理
编辑于2019-07-13 13:13:54传统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论和反应时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是什么?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心理学与生活》第三章心主要知识点,从遗传与行为、生物学与行为等三方面带你带你初步了解心理学与生活。快来学习吧!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让我们跟随《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三章一起来理解人类人格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传统心理物理学、信号检测论和反应时
行为的生物学和进化基础是什么?这份思维导图梳理了《心理学与生活》第三章心主要知识点,从遗传与行为、生物学与行为等三方面带你带你初步了解心理学与生活。快来学习吧!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让我们跟随《心理学与生活》第十三章一起来理解人类人格吧!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感觉
第一节 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一、感觉(sensation): 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适应功能x3
远距刺激+近距刺激
二、心理物理学:费希纳
绝对阈限
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
反应偏差:与刺激的感觉特性无关的因素
主观偏好、条件设置等
信号检测论
感受性和决策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
标准刺激+比较刺激
韦伯常数:ΔI/I=k
三、基本感觉现象
(一)后像
感觉逐渐减弱
正、后:亮度、颜色
(二)感觉适应
因刺激作用持久或缺乏而使感觉器官的敏锐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明适应
(三)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作用某一感觉器官使感觉体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四、从物理事件到心理事件
感觉生理学(sensory physiology): 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
换能(transduction): 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
第二节 视觉系统
一、人眼
二、瞳孔(进光量)和晶状体(调节曲度)
三、视网膜(retina)
(一)视网膜: 把光波转换为神经信号。
(二)视觉感受器
1. 杆体细胞(rods)
1.25亿、中央凹20°附近、夜视(短波)
2. 椎体细胞(cones)
700万、中央凹、明视
普啃耶现象:明到暗-短波方向
(三)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无轴突细胞
(四)盲点(blind spot)
四、传向大脑的神经通路
(1)“是什么通路”:颞叶, 颜色和形状的信息(客体识别)
(2)“在哪里通路”:顶叶, 物体所在位置(位置识别)
五、颜色视觉
(一)波长和色调
1.波长和色调
红橙黄绿青蓝紫
2. 颜色视觉的三大属性
色调
饱和度
明度
3. 混色与补色
(1)混色: 红绿蓝三原色
加法混色:色光
减法混色:颜料
(2)补色: 色环上经过中心相互对应的两种波长的光混合后产生白光的感觉
4.色盲
(二)颜色视觉的理论
1. 三原色理论(trichromatic theory)
(1)提出者: 托马斯·扬爵士, 赫尔姆霍兹
(2)核心观点: 视网膜有三种感受器, 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3)评价: 不能解释视觉负后像、色盲为何总是成对出现、红绿色盲者拥有黄色体验
2. 拮抗加工理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1)提出者: 海林。
(2)核心观点: 自双极细胞以上的视觉系统只能同时处理一对补色中的一种颜色, 对一种颜色(如红色)的感觉会抑制其补色(如绿色)的感觉。
(3)评价: 可解释视觉负后像以及色盲为何总是成对出现。
3. 二阶段色觉理论(two-stage color theory)
(1)提出者: 赫尔维奇, 詹姆森。
(2)核心观点
在视网膜水平上, 由三种分别对不同波长敏感的锥体细胞
在双极细胞以上的视觉通路中, 由各种色光产生相混合或相补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感觉
(3)支持性证据: ①在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 ②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 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 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过程。
第三节 听觉
一、物理声音
二、声音的三大属性
(一)音高
频率: 20 ~ 20000Hz,最敏感的是1000 ~ 5000Hz
(二)响度
振幅
90db
(三)音色
由声波成分的复杂性决定, 对应于波形的复杂性。
正弦波-纯音
三、听觉的生理基础
(一)听觉系统
(二)音调知觉理论
1. 共鸣理论(resonance theory)
(1)提出者: 赫尔姆霍茨
(2)核心观点: 声音的频率高, 短纤维发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低, 长纤维发生共鸣。
(3)评价: 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并不对应;频率比与纤维长短比不对应
2. 地点说(place theory)/行波理论
(1)提出者: 贝克西
(2)核心观点:声音频率低, 最大振幅接近蜗顶; 频率高, 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3)评价: 不能解释1000Hz以下声音
3. 频率说(frequency theory)
(1)提出者: 拉瑟福德
(2)核心观点:声音的频率是由基底膜上的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音调的神经编码。
(3)评价: only1000Hz以下
4. 齐射原理(volley principle)
(1)提出者: 韦弗尔
(2)核心观点: 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 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 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3)评价: 可以解释低于5000Hz的频率的声音编码。
总评: 听觉信息在基底膜上依地点说编码, 在神经传导路上依频率说编码:1000-5000Hzboth,语音频率高,辅音辨别
(三)声音定位
1. 时间差
2. 强度差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嗅觉
感受器: 鼻腔内的嗅觉细胞
适宜刺激: 气体状化学物质
二、味觉
感受器: 味蕾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
不独立
味觉对比和适应
三、触觉和肤觉
(一)触觉
1. 定义: 压觉(压或触)
2. 感受器: 触觉点
(二)温度感觉
四、前庭觉和动觉
(一)运动觉
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
(二)前庭觉/平衡觉
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三)肌体觉
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
五、痛觉
(一)痛觉感受器: 皮肤、所有组织中
(二)引起痛觉的刺激: 破坏作用
(三)意义: 保护性
(四)痛觉不容易解释, 痛觉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1)感觉(sensation)
(2)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
(3)辨认与识别(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数据驱动的加工
概念驱动的加工
三、知觉研究的方法
知觉能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产物, 但它们不同理论认为两者的作用大小有所不同
(一)赫尔姆霍兹的经典理论(Helmholtz’s classical theory)
强调后天经验的重要性。
认为多数知觉需要无意识推理
(二)格式塔方法(Gestalt approach)
1. 代表人物: 考夫卡、苛勒、韦特海默
2. 核心观点
强调知觉经验必须被看成是整体的
赞成知觉过程中先天的内在结构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
(三)吉布森的生态光学
积极的探索者
稳定信息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相对性(背景和对象)
理解性(已有知识经验)
选择性
整体性
组织性
接近法则
相似法则
共同命运法则
连续法则
恒常性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一、空间知觉(空间距离和方向)
(一)视空间知觉
1. 生理线索
(1)水晶体的调节
(2)水晶体的辐合
2. 单眼线索
(1) 线条透视
(2)纹理梯度
(3)对象重叠/遮挡
(4)明暗
(5) 空气透视
(6) 运动透视
(7) 相对大小
3. 双眼线索
双眼视差
(一)听空间知觉
单耳线索
远近强弱
双耳线索
时间差、空间差
二、时间知觉
人们对事物与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时间特性的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线索
1. 外在线索
2. 内在线索
(二)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1. 感觉通道的性质
听优视差
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 兴趣和情绪
三、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 为人们所觉察
(一)真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错觉性)
1. 自主运动(没有东西动)
2. 诱导运动(其他东西动)
3. 动景运动(不连续动)
PHI现象
4. 运动后效(曾经动)
四、错觉(illusion)
对外界事物主观歪曲的知觉
缪勒—莱尔错觉
运动错觉
佐尔拉错觉
黑林错觉
Fraser错觉
奥尔比森错觉
艾宾浩斯错觉
怪物错觉
月亮错觉
赫尔曼网格错觉
不可能图形
明度错觉
现实应用
跳高、服装设计、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