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山水画
这是一张有关于山水画的思维导图,包含蓝色填充的名词解释,红色填充的作品分析(第一段为画面内容分析,第二段为手法分析,第三段为成就及其影响),归纳了各个朝代的山水画和水墨画的代表作品和人物,还配有画作的图片哦!感兴趣的话记得收藏。
编辑于2021-07-04 15:02:42山水画
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是中国画的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 有大、小青绿之分,大青绿多勾廓,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隋代
展子虔
有“唐画之祖”之称,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游春图》
描绘了江南二月人们游春的情景,水的右边两人在走马闲逛,左边两人在欣赏水景,湖中三位女子乘船上闲话。
画面取俯瞰式构图,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获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山里”之势。画面以线勾描,以青绿勾填,尚无皴法,树木用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对李思训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存卷轴山水画重最古老的一幅,结束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唐代
“山水之变,始于吴而成于二李”——张彦远
李思训
人称“国朝山水第一”
《江帆楼阁图》
描绘的是游人踏春的景象,采用俯瞰式的角度,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入一处,江上泛舟,林木茂盛。
全卷构图章法严谨,运用散点透视,采用先勾后填,设色上以青绿为主,外墨线转折处勾以金粉提示,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纹”。
李思训被明代董其昌奉为“北宗之祖”,为之后的青绿山水提供了巨大贡献。
李昭道
设色上用笔稍变其父,被认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明皇幸蜀图》
描绘的是唐玄宗避难入蜀这一历史题材。画家巧妙的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把正要过桥的明皇及嫔妃、随从压缩在右角。没有直接描绘帝王一行蜀道的艰难跋涉,而是描绘了山涧春日风光,回避了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以青绿色为画中基调,在浓重的青绿色彩中闪现出点点红,再加以黄色使得画面金碧辉煌,极具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特色。画面时代特征明显,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传世之作。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舟楫桥亭,令人目不暇接,着重刻画千里江山的雄浑壮阔。
构图上充分运用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疏密之中讲求变化,以披麻皴与斧劈皴并用,来表现山石
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美壮丽,代表了北宋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的画风
小景山水
惠崇《沙丁烟树图》、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王冼
小景山水是山水流派纸艺,始于北宋惠崇,又称“惠崇县景”。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
南宋
赵伯驹(兄)《江山秋色图》
赵伯啸(弟)《万松金阙图》
擅青绿重彩,山水、人物、花鸟全能。
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两代又有所发展。 做法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为主体的表现手法。 其笔法以勾、皴擦、点染为主导,长于结构和质感的表现; 其墨法习语墨的浓淡干墨。
隋唐
王维
世称“王右丞”。文人画之祖。
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辋川图》
创“破墨”山水。
破墨山水指的是改单线平涂的方法,为墨色有深有浅层次的画法。后世也有作画时,当前一墨未干时画上另一墨色,以求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王洽
创“泼墨”山水。
泼墨山水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亦可成为写意画,是用笔蘸墨汁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的一种画法,像把墨汁泼上去的一样。
五代
荊浩
创立北方山水,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笔墨结合,在画法上创新了皴
《匡庐图》
巨轴鸟瞰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具,不同视角观察山峰、村屋、路径、飞瀑,并把他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全幅以水墨画出,采用水墨晕染的方法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以丰富的层次体现了山、水、树和景物之间的距离。通篇以中锋刻画,辅以侧缝“解锁皴”、“钉头皴”、“豆瓣皴”等技法烘托。笔墨皴染具备,呈现出主体心性与人格追求高度统一的“荊氏笔法”。
是中国水墨山水初期的代表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全景式山水画格局。
关仝
“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又称“关家山水”
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山/秋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
折带皴
荊关:北方山水
董源
擅长短披麻皴、点苔法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潇湘图》
描绘了江南一片湖光山色,山峦平缓圆润,林间雾气弥漫,江岸两边分别描绘了要靠岸的渡船,和拉网的渔夫,传达着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意境。
全图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墨点疏密浓淡,外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赋色鲜明,刻画入微。
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令人体味出画家静观、深思和内省的精神境界
巨然
擅长田园风致,常用“长披麻皴”
《万壑松风图》
巨然是金陵开元寺僧人,师法董源,万壑松风图是他晚期的带点作。
描绘了深涧两面的叠嶂山脉,以左侧山脉为主,山涧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木桥横贯于山涧溪流之上,山瀑下置一水磨坊,隐士坐于溪畔水榭,表达了作者追求“六根清净”的思想。
即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也体现了作者追求平稳祥和、可游可居之情。
董巨:南方山水
五代山水画特点
山水画在五代时期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走了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立了真实生动的北方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山川两大体系。荊关董巨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北方山水以荊浩、关仝为代表,善绘雄伟壮美的北方山水,作全景式构图,笔墨劲峭雄健; 南方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喜写平淡天真、滋润秀丽的江南景色,多平远构图,笔墨圆润轻淡。
北宋
李成
被称作“古今第一”
擅长山东平远山水
《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
清秀淡雅,创蟹爪纹
范宽
擅“雨点皴”、“积墨法”
“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宋画第一”
画风雄强浑厚、峻重老苍
《溪山行旅图》
描绘了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瀑布,路边淙淙溪水,山脚下巨石纵横、林木葱茏,山路上驴队行旅,真实的表现了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
此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中药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感,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此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作,也记录了关陕地区当时的自然风光。
郭熙
善“卷云皴”、“鬼面石”,画风细致秀美,构思敏捷,结合李成范宽二人风格
《早春图》
画卷描绘了早春时节春雪消融,大地复苏的情景。山川荡漾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渔夫樵子、游客旅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主景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与郭熙的“三远法”观点一致。以粗狂的线条描绘山石,再以干湿浓淡的墨色皴出纹理,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
此画是郭熙“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实,夜市郭熙不可多得的画作。
南方画派:米氏云山
“米点皴”墨戏,文人山水画最早的典型
米芾
宋四家: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米芾所创,其长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是北宋南方山水的代表,米芾父子在画届被称为“大米”“小米”,合成“二米”。
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的常规,以卧笔横点成块面,被叫做“落茄法”。这种画法的特点是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米芾称其为“墨戏”,世人称之为“米氏云山”。
南宋
南 宋 四 大 家
李唐
院体山水创始人,创大斧劈皴
院体画指的是以宋代画院为代表的绘画风格,其特点一般是工细严谨,讲究法度,这种风格在设色和水墨形式上有精细不苟的程式。
竹叶描
与柳叶描相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其线条近似竹叶
折芦描
线条似芦叶折转,用笔粗而转折多为方角,多呈直线
《采薇图》
是李唐在金兵侵宋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在当时情势下对屈辱妥协者的不满和对民族存亡的关切。以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亡国后耻食周粟,遁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远屈服于周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他们忠贞气节。
背景只以水墨粗笔勾线,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松针在勾勒后再用青绿重描一次,用笔挺拔爽利。整幅画气氛净重萧瑟,松树和枫树相对立而立,中心主角相对而坐,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两位淡色衣着的人物,使主体尤为突出。
此画是讽刺和警示意义的杰作,也是借古喻今有感而发的历史图卷。
刘松年
继承了李唐前期风格,更为精细清润。
《四景山水》
描绘西湖景区贵族别墅的四季风光,变雄健为雅致,工整细润。
马远
“马一角”
继承了李唐南渡后的风格,更为刚劲锋利简约概括
马远构图常取一角、半边的景致被称为马一角
《寒江独钓图》
取材自柳宗元德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上只描绘了一叶扁舟上一位俯身垂钓的老翁,寥寥数笔勾出水纹,意境超然。
画家巧妙的利用四周大量空白,只以“铁线描”勾勒轮廓,色调单纯,将这种表现手法称为“计白当黑”。只着力描绘垂钓者凝神专注的神态。
此画是一幅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创造出意象境界的典范之作,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艺术趣味。
《踏歌图》
此画突破了北宋全景构图法,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
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地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的表现出来,将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中,是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又轻快的审美意境之内。
夏圭
“夏半边”
使承李唐,但风格简率简单,墨色丰富
夏圭喜欢去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被称为夏半边
《溪山清远图》
宋代山水画艺术特点
①宋代是我国山水画的高峰期。 ②画坛上尤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整体上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③由于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跃,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山水画作品流派纷呈,更富有文人内涵,由“法度森严”逐渐转向“文人审美”的方向发展,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转向人文精神。 ④山水画风向世俗生活靠拢,形成了符合宋代“民族本色”的风貌,院体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及人文色彩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宋四大家
风格特点: 李唐:画风刚劲犀利,气魄宏伟; 刘松年:受李唐影响,而又在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从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元代
文人画(高峰期)
赵孟頫
美学观
“贵古”思想,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
师法自然。重视书法笔意“书画同源”
《秀石疏林图》
充分施展了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
《幼舆丘壑图》
师法李成、郭熙
《水村图》
师法董源、巨然
《鹤华秋色图》
描绘了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作者将两山分置于画面一左一右,构图左右平衡,鹊山漫圆,华山高耸,树木茂盛,一派秋色美景。
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树干只作简略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鹊山用披麻皴,皴法较密,房舍、人畜、舟车均精描细点,用笔旋转,线条往复重叠。
此画是赵孟頫的浅绛法初形之作,参以董源笔意,又极富有创新,被元人誉为“风尚古俊,一洗工气”。也是文人画式青绿设色山水的代表。
《秋郊饮马图》
描绘了江南初秋郊野放的情景,画面上十匹骏马肥硕健壮,形态各异,生动活泼,或奔腾或缓行或低头就饮。
作者两笔法融入画中,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木、坡石行笔凝重,工细中不乏松动飘逸。
是赵孟頫晚年之作,继承了唐朝的遗风亦有自己的创作,更反映其马画的成熟水平。
高克恭
第一位少数民族画家,融合米氏云山,兼取董巨皴染而自成一家
钱选
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表现隐居情趣的家乡山水
文人画
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宫廷绘画和民间绘画
起源于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
讲究文化修养,强调气韵和笔墨情趣,注重意境的缔造。题材多为山水、花鸟、梅兰竹菊。
元四家
黄公望
元画变法的成熟者,元四家之首。
艺术风格大致分两类: 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富春山居图》; 一种为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九峰雪霁图》
《富春山居图》
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两岸的山容水貌,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笔墨清润通透,意境幽雅简远,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的淋漓尽致。
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布置的疏密得当,墨色浓干湿并用,变化万千,自然天成而万世所瞩目,不设色而使墨自成五彩。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意趣。
此画为黄氏经意之作,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对后世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吴镇
擅用湿墨
《渔父图》《洞庭渔隐图》《松泉图》《雪竹图》
饱含诗意,画风清新可喜,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
王蒙
创“解索皴”“牛毛皴”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青卞隐居图》
此图山势险峻、树木茂密,画家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皴、牛毛皴等,干湿互用,山涧树木或勾或点,瀑布高悬直泻,一隐士沿山路而行。
整幅画气势雄伟、笔精墨妙,虽繁密而无迫塞之感,虚实严谨,纵横离奇。
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逃避现实,遁隐山林,王蒙在此背景下创作了此画。此图技法丰富多样,使王蒙风格成熟的精心佳作,背董其昌称之为“天下第一”
倪赞
创“折带皴”画风简练平淡
极其追求“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的意趣
《渔庄秋霁图》、《水竹居图》、
《六君子图》(松柏榆槐樟楠)
元四家
他们共同的特色是以“雅洁淡逸”的山水画风,以画水墨山水及竹石
元四家重视笔墨,讲求风格,有一定生活依据,在山水中借以抒发胸怀,并用诗文提拔加以阐述,各自有独特面貌; 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于社会审美爱好。
艺术观和画风把宋以来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度,题材反映社会动乱中力求超脱的情怀。
明朝
师法元画
王绂
效仿王蒙,《山亭文会图》
师法南宋
王履
师法马远、夏圭,《华山图册》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戴进
效仿南宋院体,变南宋浑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劲锐一体。职业画家第一人
《游春晚归图》
吴伟
《长江万里图》《柳下读书图》《灞桥风雪图》
吴门四家 (明四家)
师法元画
沈周
代表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
细沈(谨细)《庐山高图》;粗沈(粗简)《夜坐图》
粗而繁《情系垂钓图》、粗而简《柳荫垂钓图》
《庐山高图》
是沈周专为他的老师陈宽而作,以近似王蒙的笔法,集中表现了雄伟瑰丽的庐山形象,以此象征老师的崇高人格。
此画寓意深刻、想象驰骋、布景高深远幽,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此画是沈周全凭想象而作,是他的转型之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文征明
细笔为主,山水画见长
作品调娴静典雅,自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
师法南宋
唐寅
通过诗书画的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
《落霞孤鹜图》
院体工细,文人笔墨情趣
清秀俊逸,沉郁潇洒
仇英
不提拔诗文加以阐述,一般只题名款
《桃园仙境图》(大青绿)
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是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崇尚高洁而儒雅的艺术情调,因苏州为吴地,故称为吴门四家
松江派
董其昌
提倡“文人画”,崇南斥北
松江派是明末绘画流派,是吴门画派的延续,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高峰。
它包括江松府(今上海)出现的华庭派、苏松派和云间派,以董其昌为其领袖。
在山水南北宗论学说影响下,凸显南宗风貌,尤重笔墨情趣,在当时被认为是花坛正宗。
清朝
遗民派
清初四僧
朱耷(八大山人)
提款“哭之笑之”字样
“墨点无多泪点多”
“白眼瞪天”
髡残(石谿)
“吾之天游”
明亡前出家(金陵二谿:髡残、程正揆)
弘仁(渐江)
新安画派代表,
石涛(苦瓜和尚)
“拖泥带水皴”
提倡“借古开今”“我自用我法”“搜尽奇峰打草稿”
清初四僧: 他们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的炽热之情。 他们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独抒性灵。 他们冲破当时的墓古樊篱,标新立异,创造了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一格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的画坛。
金陵八家
龚贤
“白龚贤”极简,“黑龚贤”浑厚苍润“积墨法”
樊祈、吴宏、皱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
仿古派 (清六家)
清初四王
娄东派
王时敏
用笔讲究古人法度,用笔圆润,浑厚苍润
王鉴
用笔圆润,用墨浓润
王原祁
“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
虞山派
王翚
以仿古为主,取法王蒙
清初四王: 他们在艺术上信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对古人的师承不遗余力,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 他们十分注重笔墨,表现平静安闲的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
吴历
恽寿平
创色染水晕,丰富了没骨法
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但都强调临古,特别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不仅见重朝廷,而且左右了清初百余年,成为画坛的正统派。
扬州八怪
丢官卖画的文人
郑燮(郑板桥)
眼中之竹(体验)、胸中之竹(构想)、手中之竹(表现)
李觶、李方膺
一身布衣的文人
金农
《墨梅图》书体“漆书”
高翔、汪士慎
职业画家
黄慎、罗聘、华嵒
扬州八怪:指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各地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也叫“扬州画派”。 他们风格鲜明,个性突出;重视情趣的表现,力图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创作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养。
近代
江浙画家
黄宾虹
五笔七彩《江行图》
雄壮浑厚,“黑、密、厚、重”,虚实有致。
张大千
泼彩技法
《长江万里图》
上海“中国画会”
关山月
傅抱石
皴擦与渲染结合,水、墨、彩有机结合
《潇湘暮雨》
《江山如此多娇》
是关山月与傅抱石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所创作的巨幅国画作品
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题材,描绘了一幅旭日东升、江山壮丽的景象,表现出当时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以及祖国江山的壮美宏伟
运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格局,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融于画面
此画意义不同寻常,同时抒发了画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献给祖国和人民大会堂的赞礼
北京画家
李可染《万山红遍》黑、重
金陵画家
钱松嵒《红装素裹》
海派: 上海画派是近代美术中的一个团体,他们擅长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没事传统结合起来,将民清大写意水墨画技法和金石艺术中刚建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岭南画派: 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 艺术主张:①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②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③博取诸家之长。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后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