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的理念,详细的归纳了,高等教育的教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的制度、高等教育的课程和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1-07-04 23:55:56高等教育学
1.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
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956~1966探索阶段。
1977~1985的恢复与发展阶段。
1985~1992改革起步阶段。
1992~1999改革初探阶段。
1999~2010改革深化阶段。
2010至今综合发展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经济性。
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
生产力制约着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性。
文化影响高等教育观念,影响高等教育目标,影响高等教育内容跟方法。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实现文化传承有利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
政治性。
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传播政治意识形态。
2. 等教育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理念。
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
高等教育是理性的产物和发展理性的工具,并把大学看作探寻知识和寻求真理的场所,其宗旨是探索普遍真理和完善人格。
功利主义。
高等教育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付环境需要且计较功利得失的。功利主义者认为应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实际工作或者专业人才主张为职业选择做准备,加强大学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应该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发展。
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
研究型。
精英型。
自由行。
聪明型。
教学型
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
发展脉络。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理念认为高等学校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地方,做学问不能有功利性,不能以实用为目的。
1931年,梅怡琪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认为大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他要求大学培养的通才,除了要有广泛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科学的态度,整体的人格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基本问题
大学是什么?
大学应该做什么?
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人?
3. 高等教育的制度
学校制度
普通高等学校。
三本。
综合性大学和专门学院。
研究生院。
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高职高专。
成人高等学校。
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夜校,职工大学,农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和管理干部学院职工业余大学,学习方式分为半,脱产脱产。
自学考试制度。
学位制度。
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
学士学位。
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学位。
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中等能力。
博士学位。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部能力,以及在专业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1912年颁布大学令到1915年颁布特定教育纲要,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学位授权法,教育部颁布学位分级细则标志着中国学位正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61年到1964年,由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主持,有两个草案于18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学位制度改革趋势。
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制度将要改革。
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将要改革,这是教育的改革吗?
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将要改革。
招生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的类型。
统一考试。如高考
单独招生。
统一考试和单独招生相结合
推荐免试。
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选拔制度。
考试内容。
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不致力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能力行题目
调整招生模式。
自主招生权的改革。
从传统模式转向实施综合评价的录取新模式。
综合考生高考成绩,学校测试成绩和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一种选拔录取模式。
4. 高等教育的师生。
高等学校的老师
角色
教书育人。
科研。
社会服务者。
任务。
教书育人的任务。
德育。
通过思政课党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式,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书
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作为科研人员的任务。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相应的是科学生产力,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文明进步,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
作为社会服务者的任务。
通过研究和创新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劳动的特点。
内容的专业性和高深性。
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劳动成果的不易,评价性,长期性。
要求。
崇高的师德。
自信坚毅,正直,诚实,谦虚,守敬,守纪廉洁。
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过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学校的学生。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习知识的专业性。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求解的探索性,应用的实践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合作性。
总的时代特征。
文化撞击导致价值观念冲突。
勇于承担责任,但缺乏吃苦能力。
自信且自负,规则意识较弱。
有能力,但急于求成。
高等学校师生关系。
特点
民主和平等一对多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类型。
有教育场域,情感,法律,,不同场合,日常生活场域
构建
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二有利于促进师生心理健康,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谐。
表现形式。
民主平等合作。
如何构建。
一从学校层面。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引导机制,奖惩机制,将教师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深入学生等,要求规范化量化,并作为教师晋升晋职评优的考核指标和条件之一。营造良好的和谐师生氛围,二是建立学生与教师联系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率。
教师层面。
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关心学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课堂教学魅力,使学生崇拜欣赏钦佩,从而为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层面。
理解老师在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教学等方面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换意见,建立广泛的联系。
5. 高等教育的德育
德育的意义
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
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水平。
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不利于推动整个教育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
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安排。
新生
主要有劳动观,政治方向,集体主义,法律理想与成才。
三年级学生。
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和恋爱政治党的方针和路线。
大四学生。
社会化职业与道德。
原则。
方向性。疏导性理论联系实践。
党组织建设工作。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凸显大学生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领导力。
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党组织考核评价功能。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包括三会一课指的是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等党组织生活基本制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生活适应问
来到陌生环境,水土不服。
教育内容。
提高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促进大学生融入集体和团队。
以宿舍为基础,以班级为核心,以社团为补充的集体建设,加强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和团队。
2. 学习问题。
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合适,学习态度不端正,时间利用不合理,考试焦虑等问题。
教育内容。
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把直接近景动机变成远景,间接动机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各种学习策略的应用。
树立正确考试心理问卫生。
充分备考正确归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
3. 人际关系问题。
高中时忙于学习忙于学习,性格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差,当人际关系发生冲突时,缺少有效的应对技巧。
4. 情绪问题
授予此年龄阶段的特征,社会生活事件等,影响有的大学生负面情绪高于正面情绪。
5. 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在增强,但不稳定,遇到一些自我意识的矛盾,会面临着自我意识的分裂和集合。
教育
正确认识自我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游戏活动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
引导大学生积极评价自己,明确自己优缺点,产生自尊自爱,克服自卑。
完善自我
为大学生树立榜样。
积极实践,了解真实社会,调整自我抱负,找准自我坐标。
6.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缺少性教育,家庭对恋爱性问题缺乏和领导,导致大学生异性交往经验比较少。
教育内容。
树立正确恋爱观,掌握性知识。
合理宣泄释放性能量。
你通过合理的作息制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减少对性问题的关注。
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加强同伴支持和鼓励,分析原因宣泄痛苦,及时倾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7. 就业心理问题。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在择业时会有不良的心理。
教育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祝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树立求职自信。
8. 上网成瘾问题。
信息化大浪潮导致大学生上网成瘾。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自身原
性格。
家庭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和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经济状况,父母人格特征,家庭社会地位等。
学校
高中时专注学习,取得许多发展性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高校师生比例比较小,导致学生和老师缺乏沟通关系,疏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
社会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使他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
信息大爆炸,大学生无法分辨信息的危害,会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标准。
认知合理。情势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当适应变化。
辅导员队伍建设。
意义
是新时期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基础之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保证。
如何建设。
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
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
健全高校辅导员职后培训,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子主题健全高校辅导员职后培训,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对辅导员进行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多媒体技术,党建知识,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宿舍管理,学生社团管理等方面的专门培训,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专业素质。
规范辅导员选拔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
选聘时注重选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尤其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
我国高等教育德育的改革。
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深化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选拔制度。
考试内容。
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命题范围不致力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型和能力能力行题目
调整招生模式。
自主招生权的改革。
从传统模式转向实施综合评价的录取新模式。
综合考生高考成绩,学校测试成绩和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的一种选拔录取模式。
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
加强基础教育课题中心实施课程整合优化结构落实,选修文理互胜,面向未来,国际化信息化前沿化体系完善。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相应降低必修课的必重。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大众化。
现代化。
综合化。
打破分割主义的界限,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实际运用。
国际化
重视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开设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建设,外语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学位制度改革趋势。
学位授予权的审定制度将要改革。
学位申请者的培养制度将要改革,这是教育的改革吗?
学位质量的评价制度将要改革。
6. 高等教育的课程
课程设置原则
正确价值导向,学生主体性,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统一,内在逻辑性,前沿性。开放性。体优化
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特点。
专业性
前沿性
复杂性
综合国际性。
生态和校本性。
探究性。
课程的分类。
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
选修课。
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专业和通识课。
专业课
通识课
大家一起学的,综合的,非专业的,非职业的,非公立性的,不为职业做任何准备的知识课程,指在使学生既具有广博的知识又具有高尚的人格。
课程的功能。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课程设置方式。
分科和综合。
课程设置的改革趋势。
加强基础教育课题中心实施课程整合优化结构落实,选修文理互胜,面向未来,国际化信息化前沿化体系完善。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相应降低必修课的必重。课程性质职业化课程方向人文化。
大众化。
现代化。
综合化。
打破分割主义的界限,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实际运用。
国际化
重视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开设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建设,外语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概念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7. 高等教育的教学。
教学过程的特点
明确的专业性和职业倾向性。
教学和科研紧密相结合。
学生独立性和创新性逐步增强。
教学和生产活动关系逐步增强。
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
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步骤
1. 问题是要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把这个问题分成若干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
3. 让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的假设
4. 让学生搜集和组织有关资料。
5. 讨论这些资料,概括出结论。
6. 证实结论。
问题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出发,将课堂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答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步骤
1. 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
2. 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进行独立活动提出新问题。
3. 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引导到需要在下一次课中解决的新问题上。
研讨式教学法。
就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研究某一问题。
步骤
准备阶
确定研讨的课题查阅资料,从以确定的课题出发进行研究,调查实验论证等活动,根据上述活动的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者发言提纲,或者评论性文件。
讨论阶段。
向全班学生宣布专题报告和分组讨论的程序及时间,安排进行小组分组讨论报告,各小组代表下研讨班全体成员作报告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意义。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
学导式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学法。
慕课教学。
微课教学。
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
项目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系统观。
人本官。
曙光。
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模式。
本谱模式。
wq模式
教学改革措施
依法执教促进教育规范化。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内容跟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和手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
改革教学管理。
教学的地位
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途径。实现高校职能的重要手段。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教学的功能。
知识的传授和创新。
研究功能
培养品德。
8.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