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概论
超详细的思维导图来啦!这是一张关于中文系考研,叶蜚声版本的《语言学概论》的思维导图,详细的归纳所有章节的知识内容,你一定不能错过!
编辑于2021-07-05 01:38:29语言学概论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一、语音的演变
1.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古诗写诗是押韵的,读成普通话,不押韵。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上“者”和“下”押韵。
不同的方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研究语音变化所凭借的材料主要有两个:
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探索语言发展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诗经》代表先秦时代的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
其次,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形声字是一项重要的资料。
第三,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
2.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语音演变的主要内容是音位系统的演变,它包括聚合群的变化,如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条件性。
语音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比方/ts/、/k/两组腭化为/ʨ/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
(2)时间性。语言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内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如现代宁波方言的/ki/、/k‘i/等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
(3)地区性。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如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然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如“稻”字普通话读[tɑu51],而吴语(苏州)读[dæ31-13];而“盗”字吴语(上海)读[dɔ23-22]。
3.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就使得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有的方言随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它们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对应关系,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关系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二、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1.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如印欧语最早的词序是“宾-动”,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汉语缺少形态,词序特别重要。从文献材料看,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只有一些小的变化。
2.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增减。
聚合规则在发展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
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了、着、过)。
另: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
3.类推
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类推就是以语言中某些词和形式为标准,使另一些词和形式向它们看齐,从而构成新的词或新的形式,使语法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趋势。
人都有类推的倾向。类推是通过心理上的联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加接近。
如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也是类推作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是占优势的结构格式,“宾-动”只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动-宾”代替了“宾-动”。
我们平时根据语法格式构词、造句,其实也是进行类推。
类推作用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范化,类推和不规则形式的斗争就像一场拔河赛,哪方取胜要看力量的对比,这个力量表现在使用频率上。
4.结构的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的是表层结构相同,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关系出现了变化。
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中比较常见的现象。结构的重新分析,一定会经过三个历史阶段:
无把铫推耨之劳。(《战国策•秦策》)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诗)
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诗)
5.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跟语法化相类似的概念,在中国叫做“实词虚化”。
语法化的等级系列为:
实词﹥语法词﹥黏附成分﹥屈折成分
这一序列包含了词汇义、语用义、词法句法、语音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哪些实词容易发生语法化,语法化后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常常有普遍性。
汉语的语法化主要体现于动词虚化为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名词虚化为派生性词缀。
三、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1.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语替换——从演变结果看
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
词汇演变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
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社会的因素。如避讳,像民风—人风(“故爲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产生的替换。又如求新求异思维导致的词语替换,像减肥—瘦身、理发店——发廊等。
其次,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替换。如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同音混淆带来的歧义,就用复音词替换单音词,像目—眼睛、愠—怨恨、习—复习、朋—朋友等等。这样,使得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变成以复音词占优势的语言。
2.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1)词语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如:
“口”“肤”“肌” →人
“嘴”“皮”“肉” →兽
“毛” →人、兽
“羽” →鸟
“口”“肤”“肌”“羽”被替换下来,成了构词语素。
再如,足—脚,脚—腿,股—大腿。
(2)创制新词,还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有关系。
汉语创制新词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阶段:
a.南北朝之前,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
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包括:
音近义通的同源词:半班判别辩片
声符相同的一组词:贱钱浅笺栈
“四声别义”的同族词:张帐胀涨、间空传妻好
b.南北朝开始,两个单音词根的复合法逐渐占优势。汉代开始,用复合构造的双音词开始增多.
复合双音词占优势的原因之一是:魏晋之后汉语的语音系统大大简化,许多原来不同音的词魏晋以后变得同音了。语言中同音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于是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用复音词来替换单音词。
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同一个动词“保”,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已区分,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养”“保持”“担保”等。
3.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演变的原因、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来讨论。
词义演变的结果
扩大
缩小
转移
词义转移后如果原来的意义仍然保留,则形成多义词。
词义演变的原因
(1)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的。“坐”“钟”“皂”。
(2)人们主观认识发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心之官则思”。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指聚合关系之间)
一方面,从词义系统内部看,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可能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
冷(温度)——冷静(较早就有此义)
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意义在反映现实现象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大致范围,如果词汇中增加了表示同一范围的现实现象的词,那就会引起这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如:
英语的“meat”原指任何种类的菜肴,
后来由于“food”(食物)、dish(盘菜)的介入,
就缩小了意义范围,只指肉类荤菜。
(4)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
例如:
“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
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
到现在,“赴京”“赴宴”都可以说了,说明“赴”的意义从古到今由于词义组合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词义演变的途径:
(1)隐喻:是指两现象之间有“相似”的关系
外形的相似
某种性质的相似
整体部分关系的相似等
(2)转喻:也叫“换喻”,是指两现象之间有“相关”的关系。
有些像索引关系
转喻式引申
“词义吞并”
章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 )
2.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起了变化,文字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 )
3.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
4.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也具有巨大的稳固性。( )
5.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
6.总的看来,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 )
7.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
8.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形体的分化。( )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语言接触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5.洋泾浜和混合语
二、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1.借词: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是词语的借用,即借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如汉语的“沙发、雷达、扑克、克隆”等就是借自英语的借词。
借词同所谓的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去翻译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而形成的新词。虽然词的意义是外来的,可词的语音形式和结构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如:
借词同所谓的仿译词也不同,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而形成的词。这种词不但把原词的意义翻译了过来,而且也把原词的结构方式移植了过来,如:
黑板 blackboard 足球 football
牛津 Oxford 鸡尾(酒) cocktail
机关枪 machine gun 铁路 railway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造的方式,例如“鳄鱼眼泪”“泥足巨人”“走钢丝绳”“施加压力”“鸵鸟政策”“替罪羊”等。
2.借词的形式
(1)借音借义: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胡同、站、蘑菇
五四以后从英、德、意、俄借入的词:咖啡、纳粹、法西斯、伏特加
(2)音译加意译:
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哈巴狗
(3)音译兼意译:指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与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是一种因联想而重新造词的过程。如:
英语 汉语
cool 酷
gene 基因
coca cola 可口可乐
3.借词与社会
借词不产生新的音位,只借入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
借词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
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借出去又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词语的这种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就是汉语中的所谓借形词。还有一种不借形的如,汉语的“大风”被英语借去,音译为“typhoon(汉语的粤语方音)”,汉语又从英语借回该词,半音译半意译为“台风”。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
三、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1.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2.系统感染: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语言联盟和系统感染的关系:
简单来说某个地区两个民族聚居,因而发生了系统感染,形成了一个语言联盟。“语言联盟”是一种静态的指称,“系统感染”是形成机制。也就是“系统感染”的结果是“语言联盟”。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1.语言替换:
语言的替换,也叫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语言的替换可以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换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如我国的鲜卑族在北魏时期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鲜卑语,全体成员转用汉语。
语言的替换也可以是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换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如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仍使用本族语言,而东北的柯尔克孜族除少数老人外,均已转用汉语。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深度接触是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
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2.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语言的替换同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民族的融合有时是一种自愿的因而也是自然的融合,伴随着这种自愿的民族融合过程,语言也自然地完成替换,由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如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所带来的汉语对鲜卑语的替换就是如此。民族的融合有时是依赖军事征服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融合,在血雨腥风中被征服民族往往被迫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语言。
但在语言的替换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取代别的语言并不取决于语言使用者的政治地位,而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2)语言的替换的另一个客观条件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如我国的回族人原先分别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后来由于同汉族杂居在一起,便逐渐放弃了自己原本使用的语言而改用汉语。
在这两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替换可能是自愿替换也可能是被迫替换。
3.语言替换的过程
语言替换的过程并不是通过语言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单语和双语的交替转换来实现的,即经历了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
语言的替换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替换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用别的语言来置换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但双语现象并非必然导致语言的融合。这其中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一个民族兼用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会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是屡见不鲜的。
双语现象同所谓的“双言现象”很相似,但也不是一回事。所谓双言现象指的是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双言现象在我国很典型,也很普遍。说典型是我国境内,不少方言同共同语——普通话之间差异很大,大到几乎没法交谈,颇类似两种不同的语言;说普遍是我国有很多人在公共场合或外出时说普通话,而在家里或同本地人交往时说方言。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底层最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
2.地名
例如东北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等等是满语的残留,其中“哈尔”是满语“江”的意思,“哈尔滨”就是“江滨”。
六、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层次
1.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语言接触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一国国家中通用书面语对各地方言或语言的影响。(指通过读书识字的途径传播。)我国古代的“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以及后来的“官话”,都是当时人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说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2.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1)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文白形式的使用还有语用上的区别,也有词汇上的区别。
文白异读是通用书面语对当地方言影响的结果,造成语音层次与词汇层次的不完全对应。
文白异读不是双语现象,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接触双方是源自同一语言的功能变体。
(2)汉语通用语层次
先秦:《诗经》
南北朝—唐:《切韵》《平水韵》
宋—元:《中原音韵》“天下通语”(一种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新的书面语)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
清:北京话(北方方言的代表点)《红楼梦》《儿女英雄传》
3.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第一,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
第二,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第三,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间内以他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作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
4.共同语
共同语包括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是更高形式的通用语,有具体音值标准、涵盖了书面语和口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共同语是在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哪个方言成为基础方言是由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决定。
七、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混合语
1.洋泾浜
洋泾浜语是两种或几种语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混杂语言。
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
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
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
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
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洋泾浜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它的前途只有两个:
一个是随着社会条件和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如一些第三世界的国家获得独立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标准外语的学习和推广,已废弃了洋泾浜语。在中国洋泾浜语已成为一种历史现象。
另一个是进一步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的通用的交际工具。
2.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耳(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实际上,克里奥耳语也是一种洋泾浜语,所不同的是,洋泾浜语只不过是在一定场合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而克里奥耳语则是某一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可以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来学习和使用。洋泾浜语一旦在某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口头札下了根,转变为克里奥耳语,就会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规则,并迅速发展丰富起来,最后可能变得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
3.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1)类似洋泾浜的情况
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学界称之为“语言走廊”。
土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都有“似汉非汉”的特点。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是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各族居民交往日益频繁而产生的一种临时性的畸形语言现象。
(2)我国境内的混合语
广西融水县的“五色话”,又称“诶话”,为壮侗—汉混合语;
青海同仁县的“五屯话”,为藏—保安—汉混合语;
甘肃东乡县的“唐汪话”,为汉—东乡混合语;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倒话”,为汉—藏(康方言)混合语。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是研究语言接触的社会条件与语言变化之间关系的珍贵案例。
4.世界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是一种比较成功的“世界语”。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
不行!
因为“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民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结论:人工设计的世界语是没有前途的,反倒是经济、科学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自然语言,会在各国交往中起到不同民族共同交际语的作用。
章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结构规则的借用。( )
2.借词在汉语的词汇中比重较大,二在英语中却占很小的数量。( )
3.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 )
4.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 )
5.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 )
6.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
7.从历史上,语言的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人民的未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
8.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最后胜出,决定于该语言使用者在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 )
9.“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先是,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 )
10.克里奥耳语的特点是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 )
11.世界语虽然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但他可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
12.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先是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一、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语言演变的原因:
(1)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在不同的社会有明显的差异;
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接触和统一;
社会以外没有语言。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的变化是一环扣一环的,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2.语言演变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渐变性: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
(2)不平衡性:
词汇发展演变最快,其次是语音,语法发展演变最慢。
在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语言变化的不平衡行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地区也不相同。
二、语言的分化
1.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的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地域性的分化,即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社会;这种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从而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一种是社群性的分化,即一个社会内部因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以及所属的性别、职业等等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这种分化会导致语音的社群分化,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2.社会方言: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处于不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这种社会变体就是社会方言。
影响语言产生社会变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阶级和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因素在社会方言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尤为明显。
(1)阶层的差别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
如我国古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对同一种事物或行为所使用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从中显示出高低贵贱。例如:
对人“死”的称呼就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2)职业的差别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差异。
人们通常所说的行业语就是由职业差别而形成的社会方言。行业语,也叫行话,它是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的需要而使用的一些特殊的用语。
行业语中的一小部分有可能被吸收为全民语言的成分,从而成为丰富全民语言词汇的一种途径。如曾是戏曲界行业用语的“场面、亮相、角色”等,军事界行业用语的“阵地、堡垒、突击队、拉锯战”等均已成为全民语言中的成分了。
(3)年龄的差别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差异。
这种差异既可能表现在对同一些词的不同发音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同一种事物的不同称呼上。
(4)性别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从而使语言形成性别上的差异。
如北京话中所谓的“女国音”现象就是这种性别差别在发音上的体现。
又如青年女性往往喜欢用“人家”来指称自己,而青年男性则没有这种用法,否则会被讥为“娘娘腔”。
(5)文化程度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的,从而形成社会方言。
文化程度高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民族标准语,比较规范、典雅,显得有教养,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方言土语,比较粗糙、俚俗,显得“土”一些。
(6)社会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叫做“隐语”(黑话),它是个别社会集体或秘密组织中使用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同一般社会方言不同的是,隐语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故意不让其他社群的成员了解和运用,如管“一”叫“平头”“旦底”“忆多娇”“丁不勾”等,管“十”叫“田心”“舍利子”“针不金”“紧牢固”等。
土匪:蘑菇,你哪路?什么价?(什么人?到哪里去?)
杨子荣:哈!想啥来啥,想吃奶来了妈妈,想娘家的人,孩子他舅舅来了。(找同行)
杨子荣:拜见三爷!
土匪:天王盖地虎!(你好大的胆!敢来气你的祖宗?)
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要是那样,叫我从山上摔死,掉河里淹死。)
土匪:野鸡闷头钻,哪能上天王山!(你不是正牌的。)
杨子荣:地上有的是米,喂呀,有根底!(老子是正牌的,老牌的。)
土匪:拜见过阿妈啦?(你从小拜谁为师?)
杨子荣:他房上没瓦,非否非,否非否!(不到正堂不能说。)
土匪:嘛哈嘛哈?(以前独干吗?)
杨子荣:正晌午说话,谁还没有家?(许大马棒山上。)
土匪:好叭哒!(内行,是把老手)
杨子荣:天下大耷拉!(不吹牛,闯过大队头。)
3.地域方言: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简称方言。
“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大区、区、片、小片、点五级)
在确定方言身分的时候,要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统一的社会和语言本身的差异。听得懂、听不懂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标准。
(1)方言和语言:
确定是方言还是语言:
要看使用语言地域分支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否长期处在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
要看在各个地域分支之上是不是还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
要看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最终根据)
(2)地域方言之间关系:地域方言之间既有差别,也有明显的共同点。
差别:
a.地域方言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所以,语音差异往往被作为方言划分的主要依据。如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主要也是依据个方言不同的语音特点来划分的。
b.不同的地域方言在词汇和词义上也会有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会有不同的名称,如汉语北京话中的“肥皂”,长春话叫“胰子”,福州话叫“胰皂”,广州话叫“番枧(jiǎn)”。
一种情形是相同的名称在不同的方言里所指称的对象有别,如北京话中的“包子”,苏州话中则指北京话中的“馒头”。
还有一种情形是各个方言均有一些自己特有的词汇,如汉语吴方言中的“瘪三”“蹩脚”“坍台”“拆烂污”等等,它们所表示的那些特殊的意义在北方方言等其他方言中没有适当的词语来表示。
c.不同的地域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相对来说较之于语音、词汇的要小一些,但涉及的方面也不少,有的涉及语序,如北京话说“给我一支笔”,吴方言则说“给支笔我”;有的涉及词语的组合,如北京话说“一条凳子”,苏州话则说“一只凳子”;有的涉及句子构造,如北京话说“你去吗”,苏州话则说“倷(你)阿去”。
共同点:
不同的地域方言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差别较小的语法、词汇上的共同点自不用说,就是差别较大的语音上也存在明显的对应规律。
(3)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不同点: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1)亲属语言;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走向完全分化,形成几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社会,相应的从同一种语言渐渐分化出来了各自独立的语言,它们彼此有同源关系,就叫“亲属语言”。
由于亲属语言具有共同的来源,所以这些语言之间往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就叫“亲属关系”。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都来自拉丁语,它们就是亲属语言;又如汉语、藏语均来自原始汉藏语,它们也是亲属语言。语言学上管拉丁语、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叫原始基础语,也叫母语,而管汉语、法语等从母语分化出来的语言叫子语。
所谓亲属语言、亲属关系、母语、子语云云,均不过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并非等同于生物学上的亲属、母子的概念。语言谱系上的母子是演化关系,子语出现母语一般也就不复存在了,且语言的分化是有母无父的。
同地域方言一样,亲属语言之间也存在语音上的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这是它们同出一源而又有规律地各自发展的结果。因此,语音对应关系是语言间存在亲属关系的重要标志。
(2)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统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也叫语言的发生学分类。
这种分类依据语言间的亲疏程度把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
世界上的语言按照谱系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十余个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其中汉藏语系、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印欧语系是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
我国境内的几十种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此外还有吉林的朝鲜语、广西的京语(越南语)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
我国学者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藏缅、侗台、苗瑶四个语族。
结论:
亲属语言、地域方言、社会方言都是同一个语言的历时演变与分化,其区别则在于分化的程度、趋异存同的程度有不同。
章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
2.中日两国人民的长期交往使日语吸收了很多汉语的词,汉语里也有好多词来自日语。( )
3.语言如何发展,可以从社会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 )
4.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状态。( )
5.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
6.词汇变化比较快,而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 )
7.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社会原因,社会的分化是产生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言内部原因。( )
8.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都是由拉丁语发展而来的,属于亲属语言。( )
9.人们平常所说的“官腔”“干部腔”“学生腔”等等的“腔”,就是一种地域方言。( )
10.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 )
11.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上;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 )
12.方言间的词汇差别主要表现在名异实同,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相同的事物。( )
13.汉语和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是亲属语言。( )
14.英、德语来自日耳曼语族,俄语来自斯拉夫语族。( )
第六章 文字
一、文字和语言
“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体系。这一章所讲的文字,指的是后面一个意思。
1.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3)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文字是人类文化演进过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
2.文字的性质:
语言没有阶级性,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没有阶级性。
文字的基本性质:文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
文字是一种系统,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3.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和语言不是一回事情,语言要求文字正确的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西班牙等语言都采用拉丁字母),而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字,后来经过文字改革,实现了拼音化。文字既有适应语言特点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二、文字的产生
关于文字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在我国,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文字从无到有的创造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决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
实物记事:与文字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图画记事:一般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刻划符号:文字产生之前必经的积累阶段的表现。
原始的图画文字:早期文字
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
1.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
2.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
3.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
三、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我们是从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关系来进行分类:
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次小单位:任何文字中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的那一级单位。它体现了所有语言的共性。这一级单位必然不是文字的最小单位,最小的文字单位要组合起来才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对应。
汉文——“语素—音节文字”
英文——“语法词—音系词文字”(“表词文字”)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最小单位;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根据字符与所记录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成:
表音文字(拼音文字、字母文字)
音位文字(英文)
辅音文字(阿拉伯文)
音节文字(日本的假名)
意音文字(汉文)
四、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
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
1.自源文字:
(1)早期的自源文字:
(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
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
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
美洲的玛雅文字
(2)自源文字的发展:
古埃及文逐渐发展出于辅音有严格对应关系的固定的表音字符。
汉字先是发展出只表示音的假借字,之后大量运用了形声的手段。
苏美尔古文字与前两种不同(在公元前40世纪中期,苏美尔人已经有了较成熟的文字。初期的苏美尔文字以象形为主,有少数会意字,到公元前30世纪,苏美尔文字中出现表示音节的符号,类似汉字的假借字。后来,音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苏美尔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有大量同音词,因此需要用意符来减少歧义,这样就形成了形声字。)
从表意到表音位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向。
2.他源文字的发展:
(1)引进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意音表词文字——没有流传到现在
辅音文字——阿拉伯文、波斯文
音位文字——英、法、德、西班牙等现代语言
(2)引进汉文的他源文字系列:
日本、韩国——兼用汉字和表音的假名、谚文
朝鲜——完全弃用汉字而换用表音谚文
越南——在法国统治后换用了表音的拉丁字母文
文字系统的传播都是征战、贸易、文化交流等传播的结果。
五、书面语
1.口语和书面语:
书面语是用文字写成的。但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我们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这里一并讨论。
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所谓口语。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面语。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
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还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1)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拼写要反映现代的读音,古今的分野比较分明,书面语不容易直接引用古代的说法。所以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性比较强,谁如果套用几世纪以前的说法,就会闹笑话。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加以人们崇尚古代的典籍,古代的句式和词语用法通过师生传授,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
(2)其次,在以拼音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以通过教育、阅读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共同语的作用。汉语的情况有些不同。由于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汉语书面语就不容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书面语的词语不是通过“读”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的方言区,与当地的方音挂钩,它的读音在不同的地区可以各不相同。
2.书面语的保守性: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因而和口语基本一致。但是,口语容易变,书面语比较保守,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在先秦时期,它与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后来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语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造成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据有关的文字记载,两汉时期,口语和书面语已有相当的距离,到了宋朝,书面语已与口语完全脱节。
3.书面语的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
语言规范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对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妥善加以处理。
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约定俗成。
规范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章节测试
判断题:
1.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 )
2.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 )
3.文字与语言是一回事,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有必然的联系。( )
4.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而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
5.文字需要专门的学习,不是人人都掌握的,所以,文字有阶级性。( )
6.文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而不是语言的复制品。( )
7.文字可以借用,借用文字等于借用语言。( )
8.文字起源于图画,所以有人把记事的图画叫做“图画文字”。( )
9.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音——表意兼表音——表意三个阶段。( )
10.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即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 )
11.日本的假名是一种音位文字。( )
12.从表意到表音位是文字造字法发展的总趋势。( )
13.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 )
14.文字有很大的保守性,语言变了,文字的写法可以不变。( )
15.书面语是语言问题,也是文字问题。( )
16.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 )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
语言的意义
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表达的交际目的)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
确定词的方法:
(1)能否独立运用:即能“单说”或“单用”的就是词。如:
弟弟又去打麻将了。
“弟弟”“去”“打”“麻将”能单说,即单独成句;“又”能单用,即单独做句法成分;“了”能单用,即单独起语法作用。
(2)能否扩展:词的定义中“最小的”,一是指词的结构中不能随意插入各种语言成分,如“学习”不能扩展为“学一下习”;二是指意义上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语素义的简单加合,如“心疼”,作为词解是舍不得,而若解作心脏疼痛,那就不是词义,是短语义了。
在词的定义中,用能否“独立运用”(单说单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不能扩展)来区分词和短语。
(二)什么是词汇: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等。词汇也叫语汇。
词汇不等于词。词汇涵盖所有的词,不仅在量上有别于词,而且在性质上还包容了词以外的一种单位——固定短语。
一种语言中的词汇由该语言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构成的。
(三)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根据词在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将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就是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对词汇所做的分类: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从而认为词汇就是由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构成的大系统。
1.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基本词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有关自然界事物的;
有关生活、生产资料的;
有关人体各部分;
有关亲属称谓的;
有关动作行为的;
有关性质、状态的;
有关指称、代替的;
有关数量的;
有关程度、范围、关联的……
基本词汇的特征:
(1)全民常用性
(2)稳固性
一种是现今仍作为词或语素(词根)被人们使用着。如“星、来、用、白、”等;
一种是现今已不使用了。只是在记述历史时偶尔被提起,如“郡守、大辟(死刑)、连坐、牧野、鬼方(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等。
(3)能产性
2.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部分便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满足的是日常简单交际的需要,而若要追求交际的多样化、丰富性,那就必须运用大量的一般词汇。一般词汇通常由新造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语、隐语等构成。
一般词汇特点:
(1)灵活性
(2)个性化
一般词汇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忽略不计的,而是比基本词汇更具应用价值。
3.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的关系: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亲密伙伴关系。
一方面,基本词构造新词,充实一般词汇;一些基本词失去全民性而转化为一般词。
另一方面,一般词汇获得了全民性而转化为基本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
词的意义
表示语法关系——语法意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词汇意义(词义)
(一)词义
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叫做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
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二)词义的分类
词义是一种多元构成。虚词以表语法意义和附加的意义为主。实词的意义包含理性义和色彩义。理性义与色彩义,这是从词义的内部构成角度对词义所做的分类。
1.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它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词义反映概念内容的部分。
理性义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如作为交通工具的“车”的理性义的内涵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而外延则是包括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在内的一切车辆。
2.色彩义:色彩义是附属于词的理性义之上的一种附加意义,主要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以及词所引发的有关事物形貌的现象。色彩义有三类: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1)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表明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褒义、贬义和中性。
(2)语体色彩:语体色彩指的是反映词的适用语域和风格特质的一种色彩义。常见的有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3)形象色彩:词义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视觉形象:鸡冠花 卷心菜 佛手 雪豹
听觉形象:笑哈哈 哗啦啦 响当当 啧啧
嗅觉形象:香喷喷 臭烘烘 辣丝丝
味觉形象:甜蜜蜜 酸溜溜 淡巴巴
触觉形象:热烘烘 冷飕飕 轻飘飘
注意:更多的词的色彩义呈现“零形式”,既无褒义、贬义,又无书面语色彩、口语色彩,也无形象色彩,这种词的色彩义为中性。
三、词义的性质
概括性——词义最本质的属性
(一)一般性: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极其复杂,词义在对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予以反映时,并不是一种实录,一种简单的拷贝,而是一种抽象、概括的反映,只需摄取客观事物的一两个足以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主要特征,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全部罗列。即把特殊的、复杂的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
(二)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词义之所以会有模糊性,主要是因为:
1.客观事物的连续性造成的。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表年龄的词,就很难有个明确的界限。
2.主观感受的差异造成的。由于人的主观感受等的差异,也存在义界模糊的问题。如“重”和“轻”、“闹”和“静”、“冷”和“暖”、“大”和“小”等等,
(三)全民性:即词义在同一个语言社团中,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社会身份,只要他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
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性的三种重要表现。
词义的民族性
词义的社会性反映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便形成词义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思维习惯的不同,也必然在词义的形成——社会约定过程中得到反映,从而在词义的归属、色彩义的有无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如:汉语中姑妈、姨妈、婶母等不能用同样的称呼,英语却可以只用一个aunt来称呼,这主要是汉族与英吉利民族文化传统、家族结构不同的缘故。
词义不仅在理性意义上有民族性,在附加色彩上也可以显示出民族性。
例如,在汉语文化里,将蝙蝠和梅花鹿放在一起表示“福禄”,“蝠”与“福”同音,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但这些在英语社会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西方人对蝙蝠无好感,通常会联想到不好的事情,如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等词语。
从哪些方面研究文化词汇学
1.词语的产生和消失——文化因素的消长进退
2.词的命名——民族文化、心理、习俗的溯源
3.从词语的借入与借出看中西文化的交流
4.词语内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5.词的附加义中的文化因素
6.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因素
7.汉语词汇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
表现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词语
联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Tell them,an icy heart in vase of jade.——【英】翟理斯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语素作为基本单位。( )
2.基本词汇不容易其变化,比较稳定;但也有被逐渐替换的。( )
3.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
4.基本词汇里面的词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如汉语的“打”、“开”、“红”,英语的make、look、do。( )
5.以现实现象作为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词义为词的附加色彩。( )
6.在阶级社会里,词义具有阶级性,如“监狱”“军队”“国家”等。( )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1.单义词和多义词
(1)单义词:指的是只包含一个词义义项的词。主要有以下三类:
常见的事物的名称,如桌子、茶杯、皮鞋、自行车、电视机等。
科技术语和专有名称,如电子、函数、血压、北京、中文系等。
大量的新造词和次新造词,前者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词,如“爆满、代沟、拆迁、脱贫、展销、反思”等,后者指的是五四以后所产生的词,如“今昔、紧缩、录取、美容”等。
(2)多义词:指的是包含几个相互有联系的义项的词。
多义词与同音词
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同一个语音形式来承载几个意义。
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同音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则毫无联系,互不相干。所以同音词的几个意义分属不同的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属于同一个词,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
2.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的原因:
(1)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有相关性和相似性两种。
相关性指的是客观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具体的直接的联系,如英语中“dish”最初是指“盘子,碟子”,盘子、碟子常用来盛装菜肴,所以人们根据两者的相关性联系,又用“dish”去表“盘装菜”的意义。
相似性指的是客观对象之间虽无直接、具体的联系,但在本质特征上却具有某种共通性,如汉语中“心脏”,由于“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而且又是人和高等动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所以人们又用“心脏”去泛指一切事物的“中心”。
(2)语言的经济原则是促使词语多义化的直接原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均是极其有限的,而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则是极其庞大且不断膨胀的,用屈指可数的语音形式去承载不可胜数的义项,确实合乎语言的经济原则,但同时,用一种语音形式去承载多个有联系的意义的现象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了。
3.本义、基本义和派生义
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
派生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而来的意义叫“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如英语“pen”的最初意义为“羽毛”,后来从这个意义派生出“笔”“写作”“作家”等意义,“羽毛”即本义,其余的则为派生义。
基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一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就叫“基本义”。基本义同本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如汉语“心脏”的本义同基本义是一致的,而英语“pen”的基本义是“笔”,而不是本义“羽毛”。
派生义的派生途径有二:隐喻和换喻。
隐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从而派生出新的意义。
如英语中“pearl”原指“珍珠”,根据本质特征上的共通性,“pearl”又被用来指称“珍品、杰出的人”。
换喻,是指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用原本指称甲对象的词语再去指称乙对象,从而派生出新的意义。
如“干戈”本义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由于战争都要使用兵器,于是后来就用“干戈”指代战争。
判断“火”的各个义项的类别:
(1)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点火、着火;
(2)指枪炮弹药:火器、火力、开火;
(3)形容红色的:火狐、火鸡;
(4)比喻紧急:火速、火急;
(5)怒气:心头起火、好大的火儿;
(6)发怒、生气:他火了、惹火了我;
(7)中医指引起发炎等症状的病因:上火、败火。
4.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同音词的意义间没有联系,多义词的各个意义间有内在联系。
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无关,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同音词还分:语音上同音、文字上同形的词和文字上不同形的同音词。
同形同音的如:
“一把刀”——“把灯点上”
“一匹白布”——“白吃白喝”
“把”“白”都是同音词(同形同音词)。
文字上不同形的同音词:
英语:to two too
汉语:一 依 禕
应用:双关、谐音
“一心移疫
疫不容辞
薄情寡疫”
二、同义关系
1.同义词: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个词。同义词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如“伤感”和“感伤”,“效尤”和“效法”,“伉俪”和“夫妻”,“事情”和“事件”等。
2.同义词的分类:等义词和近义词
(1)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和外语词的结果)。这里的所谓意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
等义词的形成有多种途径:
借用外来词形成的,如“昏迷”和“休克”,“诙谐”和“幽默”,“马达”和“发动机”等。
借用方言词形成的,如“寡妇”和“半边人”,“纠纷”和“吵子”,“疲劳”和“吃力”等。
通过变换构词语素的顺序而形成的,如“道地”和“地道”,“举荐”和“荐举”,“离别”和“别离”,“替代”和“代替”等。
我们对待等义词的态度:
一般认为,等义词由于在语言表达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相反,只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所以在语言中大多不能长期并存:(1)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个逐渐消亡,如“康白度”和“买办”,“布萨”和“斋戒”等,前一个均已逐渐退出言语交际,而人们一般只使用后者。(2)有些则逐渐分化,由等义词转变为近义词,如汉语中“批评”同“批判”原为等义词,后来逐渐分化,在理性意义及语意轻重上均存在差异了。
(2)近义词:是意义相近的几个词。所谓意义相近是指在理性义或非理性义上有同有异。
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在理性义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义所指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如“河”同“河流”均指地球表面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但前者既可指个体,也可指集合体,而后者只能指集合体。
词义在语气的轻重程度上存在差异,如“蔑视”和“轻视”均表“看不起”,但在语气的轻重程度上,“蔑视”要比“轻视”重。
词义在用法上存在差异,如“交换”和“交流”均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交换”可以同“礼品、名片、场地、意见”等组合,而“交流”不能,反过来,“交流”可以同“体会、经验、思想”等组合,而“交换”不能。
近义词的差异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义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如“仪仗”同“依凭”,“伎俩”和“手段”,“鼓励”和“怂恿”等,理性意义基本相同,而感情色彩则有所不同。
词义的语体色彩不同。如“瑕疵”同“毛病”,“搓澡”同“擦背”,“巢穴”同“老窝”等,理性意义完全相同,但语体色彩则有所不同。
同义不同义是义项之间存在的现象,所以一个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义项上与几个词构成同义关系。
1.年纪大,~当益壮
2.时间长,~朋友
3.有经验,~练
4.陈旧的:~化。
5.极,很:~早。~羞成怒。
6.总是,经常:~是生病。
7.与“嫩”相对:黄瓜长~了。
8.死的讳称:~了。
三、反义关系
1.反义词: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如“坚强”同“脆弱”,“高涨”和“低落”,“吝啬”和“慷慨”等。
2.反义词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1)属于相同的意义范畴。即为同一个种概念下的属概念,是构成反义关系的基础。如“炎热”和“寒冷”均属温度范畴,“长”和“短”均属度量范畴,“早”和“晚”均属时间范畴。若属于不同的意义范畴,则不能构成反义关系,如“快”和“短”,“宽阔”和“贫穷”等就不能构成反义词。
(2)反义词中的所谓“反义”,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的。
前者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交叉,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种概念的外延,是一种“非A即B,非B即A”的关系,如“完整”和“残缺”,“合法”和“非法”之属就构成矛盾关系,处于矛盾关系中的两个意义构成反义关系。
后者指的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交叉,而且其外延之和小于其种概念的外延,是一种“是A则非B,是B则非A”的关系,如“伟大”和“渺小”,“复杂”和“简单”之属就构成反对关系,处于反对关系中的两个意义也构成反义关系。
根据两个意义所处的逻辑关系不同,一般将反义词分为两大类:
绝对反义词:凡是处于矛盾关系中的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词;如“集中”和“分散”,“清澈”和“浑浊”,“平坦”和“崎岖”等。
相对反义词:凡是处于反对关系中的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如“前进”和“后退”,“快乐”和“忧愁”,“赞同”和“反对”等。
(3)反义词是就词的整体意义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而言的。所以理性意义上的局部或细微的差异和对立,如“热”和“暖”之属,“绝望”和“失望”之属,均不构成反义词;同时,非理性意义之间的对立,如“鼓励”和“怂恿”之属感情色彩上的对立,“颔首”和“点头”之属语体色彩上的对立,均不构成反义词。
(4)反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所以不同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词不能看做是反义词。
与同义词的情况一样,一个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义项上同几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如“开”可以同许多词构成反义关系,如“关、合、闭、落、谢、封、停”等。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有层次的,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1.语义特征:也叫义素,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即词义的区别特征,是最小的语义单位。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因此,其间有着各种联系。语义特征就是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的共同特点。
如:“包子”“馒头”都有“用发酵的面粉蒸成”“食品”共同的特征。
馒头:+[食品]+[用发酵的面粉蒸成]+[上圆下平]+[无馅]
包子:+[食品]+[用发酵的面粉蒸成]+[上圆下平]+[有馅]
其中,“食品”等便是表现区别性特征的要素,即义素。
义素的类型: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
这是从词义所包含的义素的同异对义素所做的分类。
如对“包子”“馒头”而言,“食品、用发酵的面粉蒸成、上圆下平”等均为共同义素;而“有馅”“无馅”等则是区别义素。
区别义素可以归并,用“+”“-”号进行区分。
如“包子”中的“有馅”可以写成“+[有馅]”,“馒头”可以写成“-[有馅]”。
2.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如“包子、馒头、烧卖”的类属义素相同,均为“食品”,“自行车、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类属义素相同,均为“交通工具”,所以都能构成语义场。
一个语义场至少有两个义项,一个义项无法形成语义场。在一个语义场内,共同的类属义素使不同的义项相互关联,不同的区别性义素又使不同的义项相互区别,从而充分揭示各个义项的语义特征。
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上下位词同语义场关系密切,属于同一个上位词的若干个下位词具有相同的类属义素,所以构成一个语义场。如“吼、嘶、啼、啸、哨”就构成一个“叫”的语义场。
3.义素分析的理论基础及操作程序
(1)义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词义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词义是可以进行内部原子主义的分析的,正如音位可以进行原子主义的分析一样。一个词义之所以不同于另一个词义,正是因为它的内部构成成分——义素——不同于另一个词义。
义素分析法:就是通过在最小语义子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位的比较、分析,找出这些义位所包含的义素的过程。
(2)义素分析的操作程序
a.确定语义场。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道程序。例如要对义位A进行义素分析,首先就得替A寻找同它关系最密切的另一个义位B,从而使A、B构成最小语义子场。
b.通过对语义场中几个义位的比较分析,找出义素。这是最关键的一道程序,因为义素分析的目的便是为了了解被分析义位的义素情况。
c.对分析得到的义素进行整理,列出语义结构式子或语义矩阵。如:
d.将最终确定的义素放入语料库中去检验,以考察其准确性。
4.义素分析的作用
(1)有助于分辨多义词和同音词。如:
A组:同义词(存在很多相同的义素)
笔录1:+[人]+[用笔]+[文字]+[记录下来]
笔录2:+[人]+[用笔]+[文字]+[记录下来的]
B组:同音词(不存在任何相同的义素)
号子1:+[房间]+[监狱里的]+[关押犯人的]
号子2:+[歌]+[集体劳动中所唱]+[协同使劲]+[减轻疲劳]
(2)有助于把握多义词各意义间的相互关系。以多义词“沉”为例:
(3)使词义的分析精密化、科学化。
义素分析将触角伸到了词义的微观世界,使词义包含的各种区别于其他词义的特征纤毫毕现,从而克服了此前东西方语义学界,尤其是汉语词汇学界一直采用的“理性义——附属义”词义分析模式所存在的分析笼统、描写含糊的弊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词义内部由义素构成的各种景象,并如此从容、准确地分析、描写词义。
从义素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派生义均是对本义某一个义素的推演、引申。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词或外语词的结果。( )
2.同义词在理性意义上可以表现出细微的差别。( )
3.同义词的必须具有相同的附加色彩、风格色彩。( )
4.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差不多都可以和别的词的意义构成同义关系。( )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1.词语的搭配
词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而词义的组合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组合中的词义往往会增添词汇中的词所缺少的特征。
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2.词语搭配的规则:
(1)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现实现象中不存在的关系,表达这些现象的词语也不可能搭配使用,除非是童话或幻想小说。
(2)词义组合的语义条件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3)词语的搭配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的“惯用法”。
(4)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5)词义在搭配组合中还会凸显一些语义特征,隐去一些语义特征。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语言中的词是把连续的现实世界切分开来认知的结果,现实世界被抽象为离散的物体、性质、状态、动作等个体映像。
现实世界往往是由动作过程组成的网络,参与动作过程的有动作者、动作作用的物体、时间场景等。人们对这些动作过程的认知形成经验。
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动程与物体之间的抽象关系。
参与“动程”的“物体”往往与“动程”形成多种多样具体关系,人们对这些关系进行模式化抽象,就形成不同的语义角色,因此,“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
“动程”可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
(1)猴子玩苹果。他跑了。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
(2)花很红。花开了。(性质/状态)
(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
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的大类:
(1)施事:猴子玩苹果
(2)受事:猴子玩苹果
(3)与事:给她一本书
(4)主事:花很红/小树死了
(5)致事:惨案震惊了世界
语义角色在参与动程时还要有一定的时空环境,这就需要一定的外围语义角色。外围语义角色是句子可以选择但不是必须具有的成分。主要包括:
工具 方所 时间
句子的谓语动词和与之相配合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句子的语义结构与语法结构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
(1)猴子吃了香蕉。
(2)香蕉被猴子吃了。
主语一般由施事充任,宾语一般由受事充任。
句子中可能出现哪些语义角色是根据谓语动词的类决定的,在实际说的句子中有时可能省略某个角色,但根据上下文或语境都可以补充还原。
如:小王已经送了。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句子与说话时空的关联,由句子中跟“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我—这里——现在)相关的某些语义范畴及其表达来实现。
语义范畴有:人称、时、指示、语气、情态等
1.人称:是与“说话者”挂钩的名词性范畴。
2.时:是与“说话时”挂钩的范畴。
3.指示:是与“说话者位置”挂钩的范畴。
4.语气:是表达“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的范畴。
5.情态:是体现“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的范畴。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蕴含和预设是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
1.蕴含: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a
李明买了猕猴桃
李明感冒了
李明批评了张三
b
李明买了水果
李明病了
张三挨批评了
2.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个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也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
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
b.他有哥哥
预设是蕴含的一种特例,不同在于③,即在句子a为假的情况下,作为预设的句子b则是真值有真和假两种可能。这说明,作为预设的句子b是句子a具有语义真值的前提。
第四节 语用
在交际中除了前面谈到的词义和句义外,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充的、确定的。
语言意义的另一个层次就是语用义的层次,它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一、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含义的三个方面:
(1)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说话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表达、传递。
(2)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3)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历史知识。
二、话题和说明
进入言语交际的句子还必须符合语篇组织的需要。这就涉及话题和说明,焦点和预设两对概念。
1.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话题: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就是“话题”(信息的基点)。
说明:句子中针对话题所展开的其他部分是“说明”。
话题的有定性:话题往往是有定的、已知的信息。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说明往往是新信息。如
“客人来了”VS“来了客人”。
2.话题的句法表现:不同的语言中,话题的句法表现不同。
一种是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如日语)
一种是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如汉语:当汉语使用正常的语调和一般句式,则从句首开始往后的第一个担任语义角色的成分就是话题。)
话题
大象鼻子长。
鼻子,大象的最长。
今天嘛,我在家。
我今天在家。
3.话题的意义:选择不同的句子成分做话题则所传递的信息也不同。如:
大象鼻子长。
鼻子,大象的最长。
4.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整篇话语中各个句子的话题往往由内在的联系,组成“话题链”。
一个篇章有一个共同的篇章话题,使得篇章中的各个语段凝聚为整体;各个段落和段落中句子的话题,使得篇章的组织有了层次和结构。
指代和衔接是语篇凝聚连贯为篇的重要手段。
5.话题与施事:一般来说话题就是施事,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小王昨天去了北京。
昨天,小王去了北京。
6.话题与主语:话题通常就是主语:但话题有时也不一定是主语:
这场火幸亏消防队来得早。
明年,他要出国。
话题和主语的明显区别是:主语与谓语动词有直接的密切关系,有担任施事、受事等中心语义角色的成分承当;而话题则可以由担任外围语义角色的成分(时间、方所、工具等)承当,还可以与动词完全没有关系。
三、焦点和预设
1.焦点: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信息,是说话者的重点所在。
2.预设:预设是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3.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
语调重音:小明吃了苹果。
句法形式:我是爱你的。
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状”,需要听话人依赖语境自己去补充。这就造成了“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的现象。即语义和思想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1.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2.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现象: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言”与“意”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言语行为
“说话”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
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
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
1.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是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课说“请同学们翻到第8页”
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
2.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阐述、命令、请求、询问、感谢、道歉、祝愿、承诺、宣告等。一般语言中所具有的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是最基本的言语行为类型。
在语言形式上,一些特殊动词在言语行为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些动词如“建议”“提议”“命令”“承诺”“宣布”等等,这样的动词叫施为动词,这样的句子称为施为句。如:
我提议他担任主席。——提议的行为
我宣布会议开幕。——宣告的行为
祝你生活愉快。——祝愿的行为
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非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比如:
能把糖递给我吗?——请把糖递给我。
我想知道你迟到的原因。——你为什么迟到了?
我希望你安静点儿。——请安静。
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歉意。——对不起,很抱歉。
睡个好觉。——祝你睡个好觉。
听话者能够领会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除了要对各种言语行为的语境条件的综合把握外,还要贯彻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如“能把糖递给我吗”,会话者基于合作的会话原则,知道说话者不可能做无意义的询问,从而推断出这是个请求的行为,而不是字面上显露的询问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符合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使说话者语气委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存在离不开说话者的运用,语言在说话者的运用中既传递着说话者的思维成果,也传递着说话者的行为意向,这两个方面都属于语言的意义。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词义的组合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组合中的词义往往会增添词汇中的词所缺少的特征。( )
2.语境也可补充、确定一部分意义。( )
3.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法令章程的语言代表着语言运用的两个极端。( )
语言学概论
教材:《语言学纲要》(修订版)
主要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学良等.普通语言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刘伶等主编.语言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岑运强主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导言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语言现象:语言是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2.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3.现代语言学主要任务: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结构规律)、追述他们的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是从理论上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和结构的一门二级分支学科。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语言学和个别语言学。
一般语言学:通常称为“普通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性质、共同规律及一般原理。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语言学概论”课便属于一般语言学范畴。
从研究的对象来分,又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微观研究,可以构成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等三级分支学科。
个别语言学:又叫具体语言学,是针对某一具体语言的结构体系和规律给予研究的一门三级分支学科。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
个别语言学也可分为宏观、微观两类,微观的研究,如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等。
个别语言学从研究方法上,还可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类。共时研究,主要是研究某一种具体语言在某一阶段上的结构体系和规律的,如现代汉语、近代汉语等。历时研究,是一种纵向的研究,研究某种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从而揭示其历史沿革。
二、语言学发展简史
19世纪以前:语言学不是独立的学科(语文学时期)
19世纪: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为标志)
20世纪初: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科学(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语言学研究对象为标志)
20世纪50年代:当代语言学(以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问世,转换生成派与结构主义派决裂为标志)
(一)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希腊-罗马
(1)中国传统语文学:文言文→“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小学:以字为中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从而形成三个既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子学科。古时以学经为“大学”,而“小学”是用来解经的,所以它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而只是经学的附庸。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性质、结构、演变和使用等。
音韵学,研究汉语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等。
训诂学,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现象。
(2)古代印度:宗教典籍→古代的梵语→语言一般性质的认识、语音和语法的研究
形态:把词分解成词干和词尾两个部分。
词类:巴尼尼把词分为名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4类。
语音:古印度语言学家细致地描写了梵语语音的发音动作,根据生理原则和物理原则对语音作了分类,区分出元音和辅音,塞音和擦音,半元音,长音和短音以及音节等。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拉丁语→语法、修辞、逻辑
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主要以逻辑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基础重点研究词类、词形变化和句法、词源学。
古希腊两次大论战:
第一场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第二场在“变则派”和“类推派”之间展开,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的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古代的研究语言,主要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探索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的语言研究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语言研究——语文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语言研究从其他学科的附庸转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历史语言学的一种。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或方言间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它是在19世纪广泛研究印欧语系语言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奠基人是拉斯克、葆朴、格林等。”——《辞海》
1.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 · Rask)、德国的格里木(J · Grimm)和葆朴(F · 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2.第二阶段(19世纪中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1861)。
他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
3.新语法学派时期(19世纪最后25年):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 · Osthoff)和布鲁克曼(K · Brugmann)。
新语法学派强调两点: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二是语音变化中的类推作用。
(三)现代语言学研究
20世纪初,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出现,人们将“现代语言学之父”这顶桂冠赠给了瑞士的这位杰出的语言学家。
索绪尔(1857-1913年),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06年至1911年期间,他在日内瓦大学开设“普通语言学”课程。1913年他去世之后,他的两位同事根据学生所作的笔记和他所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了《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不朽的著作,并于1916年出版。
索绪尔在语言研究中的主要贡献:
1.区分语言与言语。
2.区分共时与历时。
3.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
4.语言符号的构成关系存在于组合、聚合两种关系之中。
此外,在儿童语言习得问题上,索绪尔赞成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观点——“白板说”。
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当代语言学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年-)的《句法结构》问世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学派——转换生成派。转换生成派在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土壤上产生,并在同结构主义决裂和挑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转换生成语法学在研究方法、目标上均同结构主义决裂,主要表现在:
(1)结构主义采用归纳的方法,目标是描写;而转换生成语法学采用演绎的方法,目标是解释。前者研究语言事实,后者研究造成语言事实的原因。
(2)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强调研究人类的语言能力。
(3)批评结构主义只注意表层描写,提出了“深层结构”的概念,认为表层结构说明语音,深层结构说明意义。
(4)反对结构主义一味排斥语义,主张在语法分析中引进语义。
转换生成学派的兴起打破了结构主义的一统天下,使当代语言学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交际过程:五个阶段
语言学的地位: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它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为其他学科所关心、所运用。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语言学和社会科学:
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等。
(2)语言学与自然科学:
信息技术、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病理学。
(3)语言学与其他现代科学技术:
声学、无线电电子学、实验语音学、通信技术、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
四、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解读经典、传承文化
2.语言文字教学——最直接的应用
3.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
4.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领域
5.促进国家语言文字相关政策制定——社会生活领域
中国当代的语言学大家
赵元任(1892-1982年),祖籍是江苏常州,出生在天津。1910年考取清华大学,接着留学美国。1918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教物理,1921~192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哲学。1925-1938年在中国的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以后在美国几个大学工作。1945年当选美国语言学会会长。他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语言学家,而且在物理学、音乐创作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
赵元任积极推广中国的国语,出版有关教材(1922年)。他大量调查研究方言,有《现代吴语研究》(1928)、《湖北调查方言报告》(1948)等成果。他发明了五度制声调标记方法,弥补了国际音标的不足。他的《音位标音的多能性》(1934)、《语言问题》(1959)等在联系汉语实际的同时,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可以说,赵元任开创了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王力(1900-1986),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博白县。1924年上海南方大学。1926年考到清华大学。1927年去法国留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工作。1954年以后在北京大学工作。王力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对汉语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探讨,有《中国语法理论》(1944)、《汉语史稿》(1957)、《中国语言学史》(1981)、《同源字典》(1982)等成果。同时,他对推广共同语、文字改革、书面语改革、语言规范化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能够很好地把语言传统和语言现代化结合起来研究。
吕叔湘(1904-1998),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东南大学外语系毕业。1936年去英国留学。1938年回到中国,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工作。1952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后来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80年当选中国语言学会的会长。他在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有《中国文法要略》(1942)、《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近代汉语指代词》(1984)等成果。他对推广共同语、文字改革等语言现代化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也做出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反对文言和白话夹杂的文风,规范和纯洁现代汉语方面,他发表了许多小文章。他自己翻译的文章非常通俗明白。他也很关心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他不认为文章一定要长才有价值,自己写了不少有分量的短文章,收集在《未晚斋语文漫谈》(1992)等书中。
周有光(1906-2017),出生在江苏省常州。1927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光华大学和新华银行工作。被银行派驻美国和英国工作。1949年回到中国,先后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工作。1955年快50岁时,从经济学教授改行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成为研究院和教授。1958年诞生的《汉语拼音方案》和1988年诞生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都有他的重大贡献。他在汉字规划、现代汉字学和普通话规划等领域有独到见解。他出版的著作丰富,《周有光语文论集》等体现了他的主要成果。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研究 、 和 、 几大部分。
2.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即“小学”指形、音、义三大部分。
3. 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4.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5.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6.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奠基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二、名词解释
1.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2.小学
以字为中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从而形成三个既独立又有密切联系的子学科。古时以学经为“大学”,而“小学”是用来解经的,所以它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而只是经学的附庸。
3.语文学
三、问答题
1.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的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古代的研究语言,主要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探索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2.“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3.语言学有哪些功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思维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社会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语言的使用是全社会的。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我也没说他啊”
……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
四、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语言的普遍性质也是语言的最根本的性质。
思维方式有差异,语言具有民族性,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人类语言既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也具有不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二者都是语言学所要探究的,是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所不能忽略的。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出该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
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
汉民族思维——具象性和直觉性
西方人思维——抽象性和理性
例如:
我吃过晚饭后,出去散步了。
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
他从洛阳坐长途车经过巩义去郑州。
He came to New York from San Francisco through Chicago by greyhound bus.
I saw Mr. Smith at the gate of the college at two o’clock yesterday afternoon , whom I haven’t seen for three years.
昨天下午两点钟,在学院大门口,我看见了三年没见面的史密斯先生。
It is impossible for me to get there before July.
要我在七月之前到达那里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一、语言的符号性质
一、语言和说话
“说话”,若做语言学角度的剖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语言动作或言语行为。
(2)“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
(3)“说话”的结果,即所说的话语。
(1)(3)属于言语,(2)属于语言。
语言是能够生成话语的符号系统,而具体的话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系统所产生的结果。
言语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外部言语,即人们可以听到或看到的话语;
一种是内部言语,即人们听不到的内心独白。它们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但存在着差异:
(1)外部言语有交际功能,而内部言语则没有交际功能。
(2)外部言语往往比较完整、准确、有条理,而内部言语则相对粗糙,也缺乏条理性。
1.语言同言语的区别:
(1)言语是个人的,而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一种个人现象,在一个社会群体中,不同的人说的话自然有别,但他们所使用的词语和规则是相同的,不然就没法交流。
(2)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抽象的。由言语单位构成的作品是无限的,而由语言单位构成的语言系统则是高度概括的,有限的。
(3)言语有阶层性,而语言则具有全民性,没有阶层性。言语是有阶层性的,所谓什么阶层说什么话,这“话”便是言语。
2.语言同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也就没有语言。
(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规则及语词均对言语形成制约,给予规范。如果说话时使用的一些谁也不懂的语词,或者不合语法,言语活动就会无法进行下去。因此,语言规则及语词是言语活动的基础。
二、语言与符号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又叫做记号、信号,是简单、明确地代替事物的事物。
2.符号的结构: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起代替作用的直接出现的事物是符号的形式,即形式是符号的载体;被代替的被联想到的事物就是符号的内容,即内容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3.符号的类型:
根据符号的不同地位
语言符号——基础
非语言符号——表情、手势、体态、服饰等
根据符号的不同形式
视觉符号,如文字、旗语等
听觉符号,如军号、汽笛等
触觉符号,如盲文等
语言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形式
口语——基础
书面语(包括用手势转换拼音的哑语)、盲文
4.符号的作用
能够对事物简化、明确地表达。事物太复杂或者太抽象了,就用符号简化、明确,用符号代表。如果一种符号仍然不够方便、简单,还可以再次使符号又变成符号,出现符号的符号。
例如:用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代替用声音表现的口语,即文字就是语言符号的符号。
(二)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语言符号也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即能指(形式),语言符号的内容是语义,即所指(内容),两者须臾不可分离。
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的概括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人们通过感知而接收到的具体多样的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一般的、概括的东西。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具有任意性特点,即用什么音去记录什么义,完全是语言使用者的约定俗成,不具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社会约定的,具有任意性。但是,这种约定一旦形成,每个社会成员均得遵守所在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不能任意地改变,否则便无法交际。
4.语言符号的可变性: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悄悄地不为人所觉知地发生着变化。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
2.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3.“约定俗成”四个字点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
4.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约定俗成
2.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它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逐渐展开,而不能在空间的平面上一下子铺开。
例如:
“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生很用功。”
“Rén wén xué yuàn zhōng wén xì xué shēng hěn yòng gōng.”
不能同时说出“rén”和“wén”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系统
语音系统——系统性最强
语法系统——系统性居其次
词汇系统——系统性相对来说弱一些
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是语言系统的又一表现。
上层的音义结合体又可分为不同的层级:
层级最低的是语素,语素与语素可以构成词,词是语素的上位层次;
词与词可以构成词组,词组是词的上位层次;
词或词组还可以组成句子,句子是词组的上位层次;
句子和句子可以构成句群,句群是句子的上位层次;
句子或句群可以构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音义结合体。
分层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均处在既可以和别的语言单位组合,又可以被别的语言单位替换这两种关系当中,小到语素,大到句子,前者便是组合关系,后者便是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即是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
聚合关系:即是指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点上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能够互相替换的一组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关系。
语言就是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系统。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语言单位的组合,便无法归纳出聚合的类;而组合关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没有聚合类的有机组合也便没有各种各样的组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语言能力
发达的大脑→抽象思维的能力
灵活的发音器官→发音的能力
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二、语言能力和语言环境
语言能力虽然是先天的,但是运用这种能力学会哪一种语言却是后天的。
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学会什么样的语言。
没有现成的语言环境,先天具备的语言能力只是潜在的东西。
三、人类的语言同动物的“语言”有根本区别
1.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人类的语言,用什么音去记录什么意义,是任意的,而动物的“语言”,大多是感官受到外界刺激后的本能反应,声音和意义之间具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并非是任意的。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的语言是一个复杂又严密的系统,构成的单元,如语素、词语、句子,单位界限清晰可辨。
3.结构的二层性:
动物的“语言”,往往分析不出清晰的构成单元,更谈不上结构层次。
4.能产性:(创造性开放性)
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传递信息固定,受刺激限定。
5.传授性:
人类天生就具有语言能力,诚如乔姆斯基所说,人脑中原本就有个语言装置,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要使这个语言装置运作起来,使潜在的语言能力转化为现实中的语言能力,就必须依赖后天的传授,通过传授而习得。没有后天的习得,便不具备语言能力。而动物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不需要习得过程。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人类的语言交际,传递信息,不受环境的限制,即可以传递同当时当地相关的信息。如看到汽车掉进河里了,就会说:“汽车掉到河里去了。”也可以传递彼时彼地的信息,如可以说:“昨天我去上海途中,看到一辆汽车掉到河里去了。”
而动物的“语言”交际,传递信息则要受环境的制约,它只能传递当时当地的信息,而不能传递彼时彼地的信息。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其他动物是没有的。语言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
2.语言能力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经过许多代的艰苦磨练而形成的。(√)
3.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至于运用这种能力学会一种语言,那是后天的事情。(×)
最后一分钟——不得不讲的故事
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如果把这36亿年缩成一年,按比例,每分钟就相当于7千年: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到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动物,12月30日出现猿类,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11点半才开始出现智人,最后5分钟才出现语言,而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明的遗迹和文学都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才形成的。尽管是最后的一分钟,但发展的速度却是以前的任何时候所不能比拟的。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最重要的标志!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第一节 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载体。
语音和一般声音的本质区别: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它有别于风声、雨声、铃声、琴声,也有别于各种动物发出的代表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2)语音是代表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同语义紧密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它有别于也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而无意义的声音,如咳嗽、喷嚏、呼噜等。
(3)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其他的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语音
自然属性——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语音学研究
社会属性——针对语音在具体语言系统中的作用——音系学(旧称音位学)研究
语音学
发音语音学(19世纪中期以后)
声学语音学(20世纪40年代)
听觉语音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
发音原理是语音学研究最基本最实用的内容。
音系学和语音学是有各自独立研究领域又彼此有交叉的两个学科。它们既相对独立,又无法截然分开。
二、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音素与音位
1.音节:在话语中,人们自然而然感觉到的自己语言里最小的语音单位。
例如:“社会”
汉族人感到汉语里的 shè huì 是两个音节,
俄罗斯人感到俄语里的общество是三个音节,
法兰西人感到法语里的so-ci-é-té是四个音节,
英国人感到英语里的so-ci-e-ty四个音节。
2.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最小语音单位,是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音素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可以构成音节。语音的研究从分析音素入手。
3.音位: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
语音学(自然属性、语音共性)→音素
音系学(社会属性、具体语言中的作用)→音位
三、国际音标
1.音标: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就叫“音标”。
为了准确地把语音记录下来,便于分析研究,必须有一套语音的标写符号,比如我国的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代汉语语音的音标。
2.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一种音标。这套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8月公布并开始使用的,后来经过多次增补、修订,最近的一次修订是在1979年。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是:
“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标写一个音素”
国际音标的优点
(1)遵循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将音素与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从而避免了混淆和两可的现象。
(2)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的小写印刷体为基础,必要时可采用拉丁字母的大写、倒写、草写、合体或添加符号等办法来加以补充,还可借用希腊字母,从而增强了这套符号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3)符号相当完备。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国际音标有严式标音和宽式标音两种
严式标音是一种精确详尽地反映发音的细微特色和差别的标音方法,叫音素标音法。
如“玩”[wan214]。
宽式标音是一种不注意发音的细微特征和差别,相对概括的标音方法,叫音位标音法。
如“玩”[uan214]。
前者需要对同一音位中不同音位变体间那些不具有别义作用的发音特征给予反映,不同的变体采用不同的符号;而后者则不必,同一系统的不同音位均采用同一个符号。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其他的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2.字母是音素的标写符号,音标是文字的书写符号。(×)
3.语音具有自然属性,这是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作用。( )
4.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约定不同。因此,同一个意义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表达。( )
5.各民族语言均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一些相同的语音现象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一、语音四要素
1.音高
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的振动频率。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声带长而厚。
音高在语言中具有重要作用。音高在汉语等有声调语言中,是形成声调的基础;同时,在任何语言中音高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
“ma”:妈、麻、马、骂
2.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的振幅。而振幅的大小又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
音强在语言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形成英语、俄语中具有别义作用的词重音以及汉语中的“轻声”等的基础。“莲子”“帘子”
3.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振动时间持续短,声音就短。
音长是形成不少语言中长音、短音的基础,如英语中eat(吃)就读作[i:t],it(它)就读作[it],前者为长音,后者为短音。广东话[sam]长三短心
4.音质
音质指的是声音的品质、特色,所以也叫“音品”,又叫“音色”。音质取决于声波的结构形式。
音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发音体不同
发音方法不同
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
思考:
普通话辅音声母音色不同是因为什么不同?普通话舌面元音音色不同是因为什么不同?
二、音质的声学分析
1.乐音:物体振动复杂而有规则产生的音。语言中的元音就是乐音。
每个乐音都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频率最低的叫基音,其他的叫陪音;音质的不同,是由陪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不同造成的。同时,共鸣器的作用在语音音质的区分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噪音:物体振动复杂而不规则产生的音。语言中的辅音,有的是纯粹的噪音,有的是噪音和乐音的混合。
三、声学分析的仪器和软件
常见的普通仪器有浪纹针、语图仪,20世纪后期长借助专门的计算机软件。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和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动力系统:肺和气管
(2)发音体:喉头和声带
(3)共鸣腔:咽腔、口腔、鼻腔
二、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
辅音和元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四点:
三、元音
元音
其中,[i]、[e]、[ɛ]、[a]、[u]、[o]、[ɔ]、[ɑ]八个元音被称为“标准元音”或“基本元音”(八个正则元音),因为它们可以作为其他元音舌位描写的基准。
[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主要见于汉语,如“资、雌、思”的韵母。
[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主要见于汉语,如“知、诗、日”的韵母。
四、辅音
1.发音方法:
(1)清和浊:声带颤动的是浊,声带不颤动的是清。
(2)送气和:气流强的是送气(喉头同时带有像英语h那样的摩擦),
不送气:气流弱的是不送气。
(3)塞:闭塞;
爆:气流冲破闭塞;
擦:摩擦。
(4)鼻音:气流从鼻腔出来;
口音:气流从口腔出来。
(5)颤音:颤动(小舌颤音)
闪音(搭音):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
边音(边近音):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
近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间,舌头姿态与辅音近似;
半元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间,舌头姿态与元音近似;
2.发音部位
主动发音器官
母语发音基础的干扰是学习外语语音的主要障碍,克服这种障碍需要做到:
(1)明白各种语言选择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有很大的共性;
(2)明白音理有助于新音素的掌握;
(3)多加练习。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色的不同,i和ü音色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
2.上齿、齿龈、硬腭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 )
3.汉语普通话“江”包含了5个音素。()
4.按照发音时气流的强弱可把辅音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一、音位
音位是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
普通话“关上啊”(guān shāng ā)的国际音标为:[kuan ʂɑŋ ŋA]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前a、后ɑ、央A),三者随便互相替换,也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这三个音素可以归为一个/a/音位。即:/a/——[a]、[A]、[ɑ]
能够互相替换而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几个音素可归为一个音位。
注意:音位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但却能区别两个词的不同意义。音位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
几个音素不仅存在音质差异,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的,可归为不同的音位。
如:汉语普通话[tA55](搭dā)、[thA55](他tā)词义的不同,就是靠[t]、[th]来区别的,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即:/t/:/th/
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音位是有限的,人们发出的音素很多,其中有的可以区别意义,有的不能。
音位是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与音素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音位是一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素是构成音位的基础。
但音位同音素有别: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音质的不同就能表明音素的不同;而音位则是从辨义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所以音质的不同并不能表明音位的不同。
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如普通话中[n]和[l]是两个不同的音位,而在汉语某些方言里[n]和[l]并没有辨义作用,使用该方言的人听起来差别很小,则属于同一个音位。又如[f]和[h]也是如此。
二、归纳音位的原则和方法
归纳音位的原则,通常有三种,即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
1.辨义功能(对立原则):它着眼的是音位的对立,如果两个音素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那么这两个音素就可以考虑划归两个不同的音位。所以,辨义功能讲的是音位的“分”。
如:[pin]用[b]、[t]、[d]等音素替换[p],可得到bin(仓)、ti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
2.互补分布:所谓互补,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而是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中。处在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如果不能起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这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所以,互补分布讲的是音位的“合”。
如:普通话里的“哀”、“安”、“啊”、“加”、“熬”、“昂”六个词的语音形式,用汉语拼音方案写出来是这样的:
哀ai 安an 啊a 加ia 熬ao 昂ang
实际上六个音素中的“a”,有三个不同的“a”,“哀”“安”中的“a”是前的“a”,“啊”“加”中[a]是央[A],“熬”“昂”中的“a”是后[α]。三个“a”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是互相补充的,不会有对立现象。
3.音感差异:有些处于互补分布状态的音素,人们似乎很难接受将它们归为同一个音位。于是,便将音感差异作为一条标准,作为对互补分布的补充、约束:如果处于互补分布中的两个音素,在这种语言的使用者听来音感差异明显,那么这两个音素,还是考虑分属两个音位,如普通话中[n]、[ŋ]就分别归纳为两个音位/n/:/ŋ/。所以,音感差异是对互补分布的一个反动,讲的是音位的“分”。
三、音位和音位变体
不具备辨义功能或处于互补分布状态、音感差异不大的音素归属同一个音位,这些同属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例如:
哀[ai] 烟[iɛn] 啊[A] 熬[ɑu]
/a/由于出现的语音环境(条件)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实际读音也不大相同。但这些不同的读音,当地人听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说它们是/a/的“音位变体”,即:
/a/——主要音位变体有[a]、[A]、[ɑ]、[ɛ]
音位变体依据其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
(1)自由变体:可以出现在同一位置却不具有辨义功能的几个音素叫做音位的自由变体。自由变体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如:
南京话中的[n]和[l],北京话里的[w]和[ʋ]。
(2)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分布状态而同属一个音位的几个音素叫条件变体。如:
英语中/p/的几个音位变体[p]和[ph]
普通话里的/a/的几个音位变体[a]、[A]、[ɑ]、[ɛ]等。
四、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音位从构成的材料分,有两大类:
1.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出来的音位,也叫音段音位。其中由元音音素构成的叫元音音位,由辅音音素构成的,叫辅音音位。
2.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它们不是以音质作为基础构成的,而是以音高、音强、音长为基础构成的音位。
非音质音位
调位
重位
时位
(1)以音高作为基础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如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均有别义作用,均为调位。
(2)以重音作为基础而构成的音位叫重位。如英语中,content念[kənˈtent]是形容词,表“满足”之义;content念[ˈkɒntent]是名词,表“内容”之义。汉语中的轻声也是一种重位。
(3)以音长作为基础而构成的音位叫时位。如英语中,feel念[fi:l],表“感觉”之义;fill念[fil],表“装满”之义。广州话的[ka:i](街)和[kai](鸡)、[ka:u](教)和[kau](救)是靠长短音区别意义的。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音位的区别特征(重点掌握)
音质音位是时间维向上线性切分的最小音系单位。如果不限于线性切分,则音位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p 双唇 不送气 清 塞音
ph 双唇 送气 清 塞音
语言中某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音位的区别特征的对立,也就是说,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来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位完全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
音位的区别特征和具体的音位系统的关系:
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英语音位系统不同于普通话的音位系统。
二、音位聚合群
有同一区别特征的各个音位构成一个音位聚合群。
双唇 舌尖中 舌面后
p t k 不送气塞音
ph th kh 送气塞音
m n ŋ 鼻音
处于上述聚合关系中的音位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的特征。我们只要知道某一个音位的特征,就能大体上推知和它同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其他音位的特征了。
聚合群分为双向聚合和单向聚合。
1.双向聚合:下面这个矩阵中,纵行与纵行之间、横行与横行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称为双向聚合。
双唇 舌尖中 舌面后
p t k 不送气塞音
ph th kh 送气塞音
m n ŋ 鼻音
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有共同的语音组合规则。
2.单向聚合:与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r”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只能与“zh”、“ch”、“sh”构成舌尖后聚合群,因而将它称为单向聚合。
聚合群之间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特点,是分析语音系统的基础。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一般说来,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例如:
汉语中,g在i和ü前变成j,那么处于同一聚合群的k、h在同样的条件下变成q、x。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
2.汉语普通话[tA55](搭dā)、[thA55](他tā)词义的不同,就是靠[t]、[th]来区别的,所以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即:/t/:/th/。( )
3.音位是一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素是构成音位的基础。( )
4.对立与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的关系,是我们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 )
指出下列音位的区别特征
第六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音节是由音位和音位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人们听觉上能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音节是由音位构成的。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如汉语的“阿”便是,也可以由几个音位构成。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最多可以包含四个音位。
1.音节的划分:
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是“肌肉紧张强度说”。这种理论是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发一个音节,喉部肌肉就出现一次紧张,先增强后减弱。问:
为什么音峰总落在元音上头?
2.音节结构的分析:我国传统的“声韵调分析法”。
所谓声韵调分析法,就是将汉语的音节分成三大块: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端,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韵母有分为韵头([i]、[u]、[y])、韵腹(一般为元音)、韵尾([i]、[u]、[n]、[ŋ])三个部分。一个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
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一句话,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
3.按韵头情况分类
这是我国古代音韵学对韵母所做的一种分类,即将韵母按韵头的有无和韵头的同异分四类: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撮口呼,简称“四呼”。
(1)开口呼:没有韵头(i、u、ü)或韵腹不是i、u、ü的韵母,如ɑ、ei等,共15个(含-i前、-i后)。
(2)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如i、iɑn等,共9个。
(3)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如u、uen等,共10个。
(4)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如ü、üɑn等,共5个。
有两个韵母需特别关注,一个是onɡ[uŋ],应该归入合口呼;同理,ionɡ[yŋ],应归入撮口呼。
4.按韵尾分类
区别特征“口\鼻对立”
以元音/i、u/结尾的韵母聚合——元音韵尾韵
以鼻音/n、ŋ/结尾的韵母聚合——鼻尾韵
没有韵尾的韵母聚合——开尾韵
区别特征“后\非后对立”
有/u、ŋ/韵尾的韵聚合——后韵尾韵
有/i、n/韵尾的韵聚合——前韵尾韵
没有韵尾的韵聚合——开尾韵
二、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同化:在语流中,一个音素受另一个不同的音素影响而在发音上趋于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叫同化。
施加影响的那个音叫同化音,而接受影响发生音变的那个音叫被同化音。
同化音在前,被同化音在后的,叫顺同化。如:
英语dogs[dɔgz](狗,复数)中的清音[s]受前面的浊音[g]的影响变为浊音[z]
同化音在后,被同化音在前的,叫逆同化。如:
汉语普通话[nan35miɛn214](难免)实际读为[nam35miɛn214],[tɕhin35khən214](勤恳)实际读为[tɕhiŋ35khən214],两词中的[n]分别受后面的同化音[m]和[kh]的影响而变为[m]、[ŋ]。
2.异化:在语流中,两个原本相同或相近的音素,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而在发音上趋于相异,这种现象叫异化。
不起变化的那个音叫异化音,发生变化的那个音叫被异化音。
异化音在前,被异化音在后的,叫顺异化;异化音在后,被异化音在前的,叫逆异化。如:
法语militaire[militɛ:r](军事的)中第一个[i]受后面的[l]的影响而异化为[e],读为[melitɛ:r]
逆异化较为常见,而顺异化则较为罕见。
同化是为了追求发音的顺口,异化是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
3.弱化:在语流中,一个原来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这种现象叫弱化。
(1)辅音的弱化。主要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小。
(2)元音的弱化。主要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
(3)在有声调的语言里,声调也会伴随弱化音节而发生变化。如汉语普通话的轻声音节中,原有的声调会失去,变得短促而不固定,其调值在上声字后最高(4),阳平字后次之(3),阴平字后尤低(2),去声字后最低(1)。如:
跟头 石头 里头 木头
4.脱落:在语流中,有些音素因为较弱、不重要等因素或为了发音的方便,而被省略,这种现象叫脱落。脱落往往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
汉语普通话的轻声既存在弱化现象,也存在脱落现象。如:
[tsou214·pA](走吧)的实际读音为[tsou214·b],其中“吧”中的[p]弱化为[b],而[A]则脱落了
英语中有些词的非重读音节在语速较快时也会出现脱弱现象,如:
factory[‵fæktəri](工厂)可以脱弱[ə]而说成[‵fæktri]
5.增音:在语流中,几个音连读,会产生原本没有的音素,这种现象叫增音。
汉语普通话中“啊”的音变就属于典型的增音。如:
忙啊mangnga
谁啊shuiya(呀)(实际是i)
难啊nanna(哪)
好啊haowa(哇)(实际是u)
英语冠词a用在元音之前要变成an,如
an apple(一个苹果)
三、韵律层级
语言的节奏:是音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可以等时地打拍子。
语言的节奏
音节(或韵素)型节奏
音步型节奏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在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代表一个音节。( )
2.汉语中的音节最多可由五个音位组成。( )
3.声韵调分析法,就是将汉语的音节分成三大块:声母、韵母和声调。( )
4.汉语音位的组合格局比较简单,但也有复辅音存在。( )
单选题:
1.某些方言中“蓝天”会读成“南天”,“炉子”会读成“奴子”,当地人并不能感到其中的差别,说明在这些方言中n和l是( )
A.两个音素一个音位 B.两个音素两个音位 C.同一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 D.同一音位的两个自由变体
2.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A.区别特征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3.下列英语单词中含有复辅音的是( )。
A. spring B. dog C. see D. often
4.普通话中“组”和“长”单念时都是上声,而在实际语流中“组长”的“组”读成阳平,这是语流音变中的( )。
A.同化现象 B.异化现象 C.弱化现象 D.脱落现象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1.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也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语法的内容包括:
(1)词的构成规律;
(2)词的变化规律: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3)词的语法类别;
(4)短语的构成规律和类型;
(5)句子的构成规律和类型。
2.语法的性质和特点:
(1)抽象性
a.任何一种语法规律均是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归纳而来的。
b.具体的语言现象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律则是有限的。
c.语法中虽然也讲意义,但这个意义不同于我们词汇中讨论的那个词义。
(2)递归性
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即语法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结构去替换、扩展而语法作用不变。
(3)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制约性和解释性。因为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往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条规则的背后往往换潜伏着另一条规则。
(4)稳定性
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几千年依然保持不变。一些语法格式的出现或演变,都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几代人中间根本感觉不到。
3.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而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言学家的任务只是归纳、整理客观存在的规则,选择恰当的方式把它们描写出来。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1.语法的组合规则:
是指语法单位互相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规则。
2.语法的聚合规则:
是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能同别的成分搭配又可能同别的成分替换的双重关系之中。
另一方面,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三、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1.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所有的语言都是如此。
语素
2.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
3.词组: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跨段的词不能组成词组)
词组
4.句子: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
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调。
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简称句型。
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有特定的组配要求——对于句子语法结构的研究是传统语法研究的中心,也是目前语法研究最重要的方面。
四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言是有规则的,违背这种规则,就会是对方感到别扭甚至产生误会。( )
2.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它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
3.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
4.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
第二节 组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构词法
1.语素的分类
2.词的分类
由一个词根语素(或一个词根语素加上屈折词缀)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如:“人”“书”“玻璃”“葡萄”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高兴”“铁路”“chairman”“notebook”等。
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
复合词:词根+词根(复合词构词法)
派生词:词根+词缀(附加法)
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复合词分成5种构造方式:
(1)并列式:“途径”“关闭”“寒冷”“生死”“血肉”“国家”“忘记”
(2)偏正式:“飞机”“拖鞋”“金黄”“雪白”“龟缩”“卷烟”“痛快”
(3)补充式:“扩大”“证明”“推翻”“打倒”“压缩”“船只”“纸张”
(4)支配式:“司令”“叹气”“挂钩”“吹牛”“跳舞”“站岗”“鞠躬”
(5)陈述式:“月亮”“脸红”“眼热”“胆怯”“民主”“口吃”“地震”
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根据词缀的位置,一般可分为两类:
(1)前附式:例如“老板”“阿哥”
(2)后附式:例如“记者”“凳子”
二、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1.主谓结构
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
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
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是不是来了?
2.述宾结构
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
吃/苹果——吃了苹果
读/小说——读着小说
3.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整个结构的作用和中心语相同。
偏正是就结构来说的,并不是指意义。
分为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
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加倍/努力——怎样努力?
4.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
主要语法形式是类的配列,相同属性的各项相继出现。
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例如:
工人和农民
北京、上海、天津
5.述补结构
在述语的后面加上一些补语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种结构叫述补结构。
述补结构是汉语的特点,述语在前,补语在后。
可加“得”或“不”,例如:
站/稳——站不稳
讲/清楚——讲得清楚
三、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语法手段
1.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太阳红”是主谓结构。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组合功能和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
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组合关系,
名词、动词等是组合功能等,
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主谓结构的意义——陈述
偏正结构的意义——修饰
述宾结构的意义——支配
述补结构的意义——补足(述语)
联合结构的意义——并列或者选择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如重叠、虚词、词缀、词尾等;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隐性的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如汉语的名词、动词的语法类别,如,汉语“肉”和“新鲜”,可以通过语序这种语法形式组合起来,并产生主谓关系和偏正关系两种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语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语法形式都会表现为某种语法意义,任何一种语法意义都有它的某种语法形式,这是就宏观角度而言的。具体到特定的某种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它们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情形相当复杂的。
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种语法意义可以由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现。如同样表示过去时,英语用词形变化——动词加词尾-ed来表示,而汉语则通过虚词“过、来着”等表示。
3.语法手段——语法形式的类别:
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例如:
英语动词“see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
英语名词“vases(花瓶)”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
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即形态变化。
语法手段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种:
(1)词法手段:指的是通过词内部某些成分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它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等。
A.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各种语法意义的手段。它们包括附加、异根、屈折、零形式。
B.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手段。
词的轻重音,也叫 “重音移动”。英语有时可以用词的重音区别动词和名词。如:
re'cord (记录,动词)/'record(记录,名词)
im'port(输入,动词)/'import(输入,名词)
有些语言中轻音也有语法作用。汉语就较多利用轻声的形式。有些相同的组合形式,既可能是词组也可能是词,意义也不同,往往就可以利用是否包含轻声的成分来区别。如:
东西/东·西
买卖/买·卖
C.词的重叠:是指利用词根语素或词干的重复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手段。东南亚的许多语言中都有这种语法形式,如:
日语、越南语、马来语中都有名词的重叠形式,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
汉语中更是大量使用了这种语法手段:名词或量词的重叠表“逐个”;
动词的重叠表短时或尝试的意思;
形容词的重叠表程度加深的意思。
重叠是词的构形形态,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而不是两个词的连用。
(2)句法手段:指的是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的手段。它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选词)、语序和语调。
A.虚词:利用虚词的增减变换来表示不同来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
虚词也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的不同,也同样会带来句法关系、语义关系的变化。
B.语类选择(选词):是一种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能够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手段。
从词对结构的要求上说,语类选择主要是看什么类的词能够进入某个位置,如“肉、水”等名词能进入主谓结构的主语位置,而很少能进入谓语位置。
从结构对词的要求上说,语类选择主要是看哪些词类的组合能够成立,如“肉新鲜”“新鲜肉”能成立,是因为名词后加上形容词能构成主谓结构,名词前加上形容词能构成偏正(定中)结构。
各种语言,有些句法结构形式是相同的,如:
汉语“接待了一位外宾”是动宾结构,
英语“toreceiveaforeignguest”也是动宾结构。
当然,也有不同的。比如,对同样的词类所要求的位置不同:
“他慢慢地讲着”
“He speaks slowly”。
又如,对同样的位置却要求不同的类,汉语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直接作主宾语,而英语只能是名词或动名词等才能作主宾语:
“我不喜欢抽烟” VS “I don’t like smoking.”
C.语序:这是一种利用语法单位前后位置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手段。语序是汉藏系语言重要的语法手段,语序不同,可以带来句法关系、语义关系的变化。
如汉语:
祖国伟大(主谓关系)伟大祖国(偏正关系)
我批评他(主谓关系,“我”是施事,“他”是受事)
他批评我(主谓关系,“我”是受事,“他”是施事)
根据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在句子中基本的语序安排,通常将人类的语言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SVO(主动宾)型语言,如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傣语、苗语、瑶语等。
SOV(主宾动)型语言,如日语、朝鲜语、土耳其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等。
VSO(动主宾)型语言,如阿拉伯语、威尔斯语等。
D.语调:是一种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升降、重音变化及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手段。各种语言均要利用语调来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
语调表示的语法意义有
陈述语气(降调或低调)
疑问语气(升调或高调)
祈使语气(降调或低调)
感叹语气(降调或低调)
等
四、组合的层次性
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组成的。
一般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
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找直接组成成分来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分析句子或词组的结构,把结构层次和结构类别都标出来。以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显性意义。
例如:
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句法结构,这种分析法也可通过层次分析来说明。
例如:
句子成分的语类配列树型层次图:
五、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
1.递归性: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
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
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地重复使用。
语法规则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汉语中的单音词、连绵词以及音译词都是单纯词。( )
2.派生构词法在汉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3.西方语言的构词法以复合法为主,如英语、俄语等。( )
4.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因为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 )
5.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成的。( )
6.“烤白薯”出现歧义的原因是跟分段有关。( )
选择题:
1.英语“bags”中的“s”是( )。
A.词缀 B.词根 C.词尾 D.词干
2.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
A.笼子 B.鸽子 C.鱼子 D.日子
3.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男儿”一词属于( )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
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
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
两大类词:实词、虚词。
1.词类及其划分标准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
不管语言中是否有词形变化,词类从根本上讲都是根据句法功能确定的词的聚合。
功能标准既适用于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也适用于形态丰富的语言。
如形态不充分,或和句法功能发生矛盾,词类还得按句法功能来定。
例如俄语有少数名词没有数和格的变化,大部分专有名词的变化和形容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归入名词一类。
2.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
(1)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
(2)英语等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可以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而汉语缺少词形变化,词类划分时主要依据词的句法功能。
(3)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
(4)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
3.划分词类对句法描写的意义
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词类之于句法描写的重要性还表现为,给词分小类可以大大深化句法描写。
组合研究的深入总是要求聚合方面作更细的分类。
向语法结构的深入和细处探索,这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形态
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也就是形态。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划分词类的形态原则。
形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附加:利用词尾或词缀的增减变换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手段,这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
例如,英语名词加上s表示复数,动词加上ing表示进行体,动词加上ed表示过去时,形容词加上er表示比较级,形容词加上est表示最高级。
2.屈折:利用词根语素部分音素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手段,也叫内部屈折。例如:
英语中man(男人)表示单数,表示复数不是通常的那样加s,而是改变内部的音素,变为men。又如,swear(宣誓)表示过去时变为swore,表示完成体变为sworn。
3.异根:指利用不同的同义词根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手段。例如:
英语中,we是主格,us是宾格,he是主格,him是宾格。形容词good的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也是用异根方式构成的。
此外,还有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如英语中表动词现在时的“go、tell、can、awake、build”等,均为零形式。
三、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类别)
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就叫做“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如:
单数+复数→数
阳性+阴性+中性→性
语法范畴是指主要由综合性手段——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主要包括体词性范畴和谓词性范畴。
语法范畴
1.体词性范畴:是指由名词、代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性: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名词、代词等在语法上的性别。
一般分为阴性、阳性和中性三类。性范畴是古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观念在语法上的反映,不少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性范畴却保留了下来。
俄语、德语中有较为整齐的阴性、阳性、中性的对立。
古英语也有过性的范畴,但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了。
汉语没有性的范畴(“他、她、它”只是写法上的区别,不属于性的语法范畴)。
性范畴同事物的自然属性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如:
德语“DasWeib(妇女)”是中性名词;“太阳”一词在德语中为阴性,法语为阳性,俄语中为中性,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两者挂起钩来。
(2)数: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名词、代词等的数量。一般分为单数、复数两种。如:
英语中“student(学生,单数)”/“students(学生,复数)”,
“class(阶级,单数)”/“class(阶级,复数)”。
有些语言还有双数、甚至三数、四数。
汉语中主要用词汇手段或虚词来表示数的意义,没有严格意义的数范畴。
(3)格: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名词、代词同其他词的关系。如:
俄语所有的名词都有格的标记,共有六个格:主格(做主语)、属格(做定语)、与格(做间接宾语)、工具格(做状语,表工具格等),前置格(做状语,表处所等)。
德语有四个格,芬兰语则多达十六个格。
英语的格不多,除了名词后加“-’s”表属格外,一些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如“I(主格,我)”/“me(宾格,我)”,“he(主格,他)”/“him(宾格,他)”等。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格范畴,名词、代词的格的意义主要是用语序和虚词来表现的。
(4)有定和无定:通过辅助词(助动词、冠词)来表示的名词的指称性质。
在印欧语言中常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如:英语
“agirl(一个女孩)”是无定的,
“thegirl(那个女孩)”是有定的。
汉语表有定无定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数量词组后面的名词往往是无定的,指量词组后面的名词往往是有定的。此外还可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如:汉语“客人来了。”(有定)
“来客人了。”(无定)
“我的书。/我把衣服洗了。”(有定)。
2.谓词性范畴:是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时:通过词形变化等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时范畴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三种。
英语现在时和过去时均采用词的变化形式,将来时则采用助动词形式。如:
He praises his students.(他表扬他的学生)
He praised his students.(他表扬过他的学生)
He will praise his students.(他将表扬他的学生)
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的动词时范畴,汉语类似的语法意义是用词汇形式来表示的。
(2)体:通过词形变化等语法形式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状态。常见的有完成体、未完成体和进行体。英语有一般、进行、完成、完成进行四种体。
以“read”为例:
I read the book.(我读这本书,一般体)
I am reading the book.(我在读这本书,进行体)
I have read the book.(我读了这本书,完成体)
I have been reading the book.(我一直读着这本书,完成进行体)
体范畴和时范畴关系密切,总是结合在一起出现。英语三种时和四种体交织在一起就形成十六种时态。汉语类似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动词后加助词的手段来表示的,如“~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过”表示经历等。
(3)态:通过词形变化等语法形式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同主体的关系。主要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类型。主动态表示动作行为由主体发出,即所谓的施事;被动态表示行为动作由主体承受,即所谓的受事。
如英语:
My son threw the bike.(我儿子扔掉了那辆自行车,主动态)
The bike was threw by my son.(那辆自行车被我儿子扔掉了,被动态)
英语表主动态和被动态采用了词形变化、助动词和语序等多种语法手段。
汉语中表主动态和被动态主要依据语序和虚词,主动态用“施+动+受”语序,被动态则用“受+(被)+施+动”语序。
(4)人称:通过词形变化等语法形式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所属,也即动词同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动作行为属于说话者的是第一人称,属于受话者的是第二人称,属说话者和受话者以外的是第三人称。如:
俄语,动词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
英语中动词与主语的人称一致现象很不系统,如现在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要加“-s”,而主语为第一、第二人称单数,动词均用原形,至于主语为第一、二、三人称复数,动词则没有什么区别,均用原形。
汉语中没有“人称”这个语法范畴。
(5)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汉语没有严格的级的范畴,但可用“更”“最”等词汇手段表示,如:
“美丽”“更美丽”“最美丽”。
语法范畴的共同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
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
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他项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 )
2.汉语缺少词形变化,只能凭功能来分类。( )
分析题:
指出下列语言现象所表示的语法范畴
1.She was reading.( )
2.This English song is often sung by the girls after class.( )
选择题:
英语“He reads aletter.”中动词reads中的s表示的语法意义是( )。
A性、数、格 B.体、人称、时 C数、时、人称 D格、体、时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1.变换:
句式的变换,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上的需要。不同句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可以相互变换,变换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关联。
2.句型:
句子按表达的语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
句型变换是句式变换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常见的句型变换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句式的变换和歧义的分化都要用到变换分析法。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我们打败了侵略者。
侵略者被我们打败了。
侵略者我们打败了。
我们把侵略者打败了。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动—名”语义关系,称为句法同义。
变换的手段主要有:移位、添加、删除、替代。“把”字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式。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句法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例如:
支持的是他。
狗找到了。
句法多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施事和受事的歧义、层次关系的多样性等。
1.汉语中“动词+的+名词”这样的偏正结构有两小类,一类是单义的(如“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另一类有施事或受事的歧义(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原因在动词:
(1)通知、培养、关心、请、约、要、骂……
(2)采购、设计、编辑、买、卖、煮……
(1)类动词的特点是可用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作它的主语和宾语(如:他请,请他);(2)类动词则不能。
2.变换不仅能有效地用来分析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而且也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间的细微差别。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3)台上摆着酒席。
上面三个句子都是“名1+动+着+名2”,语法结构的格式完全相同。但句法意义却不同。为什么?
(1)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戏唱在台上→台上正在唱戏
(3)台上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台上→台上正在摆酒席
3.这三种情况跟动词的选择有关,能出现在这种句式里的动词也相应分三类。
(1)类的动词有:
躺(着病人)、结(着果实)、挂(着画儿)、
点(着红灯)、盖(着被子)、裹(着头巾)、
贴(着邮票)、写(着地址);
(2)类的动词有:开(着会)、下(着雨)、想(着孩子)、吃(着东西);
(3)类的动词有:架(着炮)、生(着火)。
4.语法结构间的变换也是反映意义的一种形式。
用变换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
(1)咬死了猎人的猎狗:
A、猎狗咬死猎人;(“猎狗”是施事)
B、猎人的猎狗被咬死。(“猎狗”是受事)
(2)三个少数民族学生:
A、三位少数民族的学生;
B、来自三个少数民族的学生。
用变换方法或层次分析法区分多义的句子:
(1)看见的是他(变成单义句)
A、我看见的人是他;(“他”是受事)
B、是他看见的。(“他”是施事)
(2)我喜欢煎鸡蛋(变成单义句)
A、要说做菜,我喜欢煎鸡蛋;
B、我最喜欢吃煎鸡蛋。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汉语里“动词+的+名词”这样的偏正结构是单义的。( )
2.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根据语法结构特点给世界上的语言分类,是一种语言分类的重要方式。
较传统的结构分类是根据词法的区别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四类:
孤立语
屈折语
粘着语
复综语
1.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指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以汉语为突出代表,另有彝语、壮语、苗语。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
(1)词序严格
如“你打我”和“我打你”,词序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
(2)虚词十分重要
如“我把你打了”和“我被你打了”,只是介词不一样,意思就刚好相反。
(3)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词的结构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
2.屈折语:它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俄语)为代表。
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
(1)有较丰富的词形变化
(2)一个变词语素可同时表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
(3)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3.粘着语:它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朝鲜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
(1)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
(2)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
(3)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时临时贴附在词根上,故名粘着语。
4.复综语(印第安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黏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是就结构的基本面貌来说的,不是说屈折语中没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成分,或者孤立语中没有任何粘着、屈折的成分。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粹属于某一种结构类型。
语言的类型分类还可以根据其他标准。
类型学所取的标准,都是与语言中其他多种现象相关的。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粹属于某一种结构类型。
俄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它也用词序和虚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汉语也有粘着和屈折成分。例如附在动词后面的“了、着、过”其实就是粘着成分;有些词通过内部屈折改变词类,例如,“好(hǎo)球”——“好(hào)打球”,“长(cháng)短”——“生长(zhǎng)”,“作恶(è)——可恶(wù)”。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1.一切语言都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的标记。
2.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飞)。
3.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飞→飞的,写→写的、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飞→飞鸟,烧→烧杯)。
5.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试试,适应和改造[环境])。
6.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
7.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他动])。
小节测试
判断题:
1.汉语是孤立语,词的次序很严格。( )
2.屈折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 )
3.日语、朝鲜语是屈折语的代表。( )
4.语言结构有优劣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