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思维导图
本导图整理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知识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商代、周代、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等时间线,本图内容全面且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哦!
编辑于2021-07-05 22:07:16中国工艺美术史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血缘氏族
图腾
陶器出现:新石器的主要特征之一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西安东郊浐河
半坡遗址
艺术成就:彩陶
鱼纹 人面纹
长江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县
陶器
装饰
刻划
题材:鸟 猪 稻谷 几何纹
纺织
雕塑
牙雕 骨雕 泥塑
木结构
榫卯结构
母系社会
淮海地区:大汶口文化
长江中下游:青莲岗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长江上游:大溪文化
母系向父系转变
龙山文化或黑陶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河南庙底沟二期,
后岗二期:河南龙山文化
客省庄二期:陕西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苏南浙北:良渚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
黑陶:造型取胜
轮制和封窑技术形成:黑 薄 光 纽
实用 美观有机结合
长江以南东南地区:几何印纹陶
父系社会
陶
黑陶
瓷土制作白陶
纺织
工艺:玉雕石雕都有很大进步,开始制作欣赏品
手工业农业分离,形成独立生产部门
启示
实用和装饰统一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形式感的应用
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商代
青铜工艺
商早期和晚期青铜器的不同
青铜器的制作
制范:商代使用陶范法
青铜的优点
熔点低,铸造过程更易掌握
铜锡比例不同,可根据需要增强硬度
溶液膨胀性大,减少气孔 花纹清晰
考工记对青铜锻造,铜锡比例的记载
司母戌鼎
青铜的装饰
早晚期:早期直接雕在模壁,晚期模壁另加泥片形成浅浮雕,形成主纹地纹
花纹分类
自然界动物纹
想象中的动物纹(流行)
饕餮纹
组成
解释
直观纹样形象
实用目的:祭祀和宗教意义
夔纹
组成
回纹
组成 饕餮纹做主纹 做地纹
解释 由来
青铜的装饰艺术特点
1 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为一饕餮,饕餮以头部为主
2 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 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 饕餮为主纹回纹为地纹
4 装饰方法早期脱胎于陶器拍印,后期则用刻花方法,三叠法
5 总的来说,是酒器的组合,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为了适应奴隶社会的生活要求,青铜工艺反映了神秘,威严,庄重的气氛,也体现了奴隶社会人们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的面貌
陶瓷工艺
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
商代工艺美术特点
商纹样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工艺美术纹样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商代崇尚武力,工艺美术特点是威严,神秘,震慑的精神力量反应,造型多采用直线,装饰对称又规整
造型从实用出发
社会意义中,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
社会政治特点
分封制
世袭制
等级制
手工业迅速发展原因
灭商获得大批手工业奴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重视专门技术,对手工业违酒令者不杀
分工已专业化,有时需几个工种相互协作完成
最早关于手工业的专门著作《考工记》
青铜器
青铜器种类
装饰花纹
窃曲纹
鸟纹,瓦纹
环带纹
重环纹
垂鳞纹
装饰特点和艺术风格
总的艺术风格: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有韵律感和节奏美。重视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意义。
装饰花纹中,饕餮纹退居次要地位,周装饰格式运用二方连续带状纹样,产生秩序感,和礼治要求有间接关系,反映了古代图案艺术法则,是思想意识的恰当表现
前期继承商代艺术特点,后期形成自己的特点,质朴
陶瓷工艺
西周陶瓷工艺较商代有了重大发展,烧成温度已达1200度,已很接近瓷器
染织工艺
染织工艺已有专门分工
十二章
玉器和伦理道德相关,得到充分重视
周代工艺美术特点:
提出德的观念,看中现实,强调礼,礼的特点反映在方方面面。
从工艺美术角度看,青铜器制作,玉器的使用,都是反映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因而工艺制作的样式常有固定的规格,而装饰上,则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春秋战国
背景
春秋战国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共同时代性,也有各自特点和地方性
手工业从奴隶制解放,提高积极性,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领域,冶金,陶瓷,染织,漆器都有较大发展
青铜工艺
装饰题材
逐渐摆脱宗教的神秘气氛,传统动物纹样进一步抽象化,变化为几何纹
出现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狩猎战争等
纹样装饰
模印以产生装饰花纹,刻模时考虑四周相互衔接,上下左右盖印盖印后产生整体效果
春秋战国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样,和特定装饰方法有关,统一不单调,繁复不凌乱,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采用模印(印纹)的方法,使之更加省工简便,后期出现了刻划,镶嵌的装饰
印纹
蟠螭纹
目羽纹
绳索纹,贝纹
蟠虺纹(后期流行)
这些纹样从复杂到简朴演变
装饰部位
宽带由腹部转移到颈部,视野上移,可能与坐卧逐渐升高的生活方式有关
加工方法
焊接
刻划(随铁工具提高而出现)
镶嵌
春秋多镶嵌红铜
战国盛行金银错
金银错
鎏金
镂空
采用失蜡法
艺术风格
春秋时期疏简,战国时期趋于繁缛
从商周的浑铸分铸,又采用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技艺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冶铁,制陶,漆器兴起,逐步代替青铜制品,战国时期青铜进入最后时期
和商周有明显变化,钟鸣鼎食的组合,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
铜镜 带钩 铜剑
战国铜镜特点
薄胎 卷边 川字钮 双层纹
陶瓷工艺
官方和私家大量生产,窑室规模和结构比以前有了更大提高
暗纹陶
彩绘陶(产生)
几何印纹陶
陶塑(最早在商代,此时有人物和动物)
瓦当(半圆形 称半规瓦)
丝织品
春秋战国染织迅速发展,齐鲁地区最为著名
纹样图案
刺绣
漆器
战国大量种植漆树,并设专官管理,楚国最强
漆器制作
器胎
木胎
木片卷粘胎
夹纻
皮胎
造型
装饰
装饰方法
描绘
针刻
银扣(银边镶口或嵌成花纹)
描金
纹样
动物纹
云气纹
几何纹
社会生活题材(车马舞蹈狩猎)
纹样组织方式
适合纹样
带纹
四方连续
色彩
红黑两色多,也有加饰黄色绿色
其他工艺
玉器
木雕
琉璃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特点和时代风貌
时代共同性和地区特殊性
学术诸子百家体现在工艺美术上是巧思 清新 活泼
装饰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四方连续为骨骼
原因
传统结合
模印
文字风格
美学理论发展,出现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
诸子百家各自论述
考工记
秦汉
秦
集权政治制度,反应在工艺生产上是统一性和巨大性
陶俑(兵马俑)
制作方法
秦砖秦瓦
工艺美术特点
实用,敦厚朴质,器物造型洗练,以几条弦纹为饰,反映朴质之美
汉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手工业的纺织,铜器,漆器,陶瓷都较为发达,多印文字
汉代装饰题材
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图案花纹
成教化助风俗的一类内容
神话题材
表现手法
多采用平面剪影式,同时注意物象的动感和典型特征,富有装饰味
工艺美术
铜器
向日用品发展,装饰以素器最为流行,仅有简练弦文为饰,华贵的以鎏金或金银错
青铜雕塑
马踏飞燕
铜灯(汉代铜灯普遍,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
铜灯类型
盘灯
虹管灯
长信宫灯
筒灯
行灯
吊灯
铜炉
熏炉
温手炉
温酒炉
铜奁
铜洗
铜壶
铜镜
体薄 平边 圆纽 装饰程式化
早期
中期
规矩镜
后期
铜镜花纹的图案组织
四方式
放射式
旋转式
同心圆式
对称式
阶段式
铜鼓
滇系
粤系
装饰花纹
金银工艺
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陶瓷工艺
釉陶
铅釉陶和原始青瓷的显著区别
彩绘陶(战国产生之后,汉代得到较大发展,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制作达到极盛)
早期陶器
青瓷为主
发现了黑瓷
砖瓦
汉代生产十分发达,具有较高艺术性,应用极广,作为建筑居室用,有壁砖,铺地砖等,最有特色的画像砖和瓦当
画像砖
空心砖
方砖
瓦当
秦代汉代瓦当制作由半圆发展为圆形 汉代主要流行圆瓦当,比战国更盛
装饰
卷云纹(六朝忍冬纹前身)
动物纹
四神纹
文字
陶俑(比战国题材扩大)
用具 建筑 人物 动物
击鼓说唱俑
艺术成就
表现各物象的主要特征 生动简练 装饰性很强
染织工艺
汉锦(经锦)
含义
花纹
云气纹
动物纹(带有翅膀)
花纹纹(柿蒂纹 茱萸纹)
几何纹(双菱纹最为流行)
文字(汉锦突出特点)
染印技术(高超 色彩名称繁多)
刺绣
漆器(战国基础上,达到鼎盛时期)
胎(木胎 竹胎 夹纻)
造型更加丰富
装饰花纹
云气纹
动物纹
人物纹
植物纹
几何纹
装饰手法
彩绘为主
铜扣
贴金片(唐金银平脱前身)
体现卓越的设计思想 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容积,纹样统一多变,富有装饰性
石雕玉雕
画像石
山东苏北地区
孝堂山画像石
武氏祠画像石
沂南画像石
河南安阳地区
早期
题材以历史题材 建筑物一类 ,阴线 线条粗拙
中期
兴盛 题材宴饮出行 羽化登仙,横线或者斜线称地
晚期
铺首 门吏 神物等题材 线条粗犷呆板,追求对称,已呈衰落之势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
工艺美术空前发展 ,铜器被陶器,漆器所代替,有新创造
汉代儒学宗教化,神学兴起,工艺美术装饰题材上,羽化登仙,祥瑞迷信内容比重大,画像石画像砖,陶塑明器等取得重大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是用和美统一,一物多用
装饰风格
质
动
紧
味
装饰图案表现手法
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构图的处理-分隔法
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背景
长期混战,社会经济,文化遭到严重摧残和破坏,战乱分裂,人民被迫迁徙,但也增加相互融合的机会,各民族交流,促进手工技艺发展
六朝手工艺人具有一定独立和自由,允许一定程度上的手工经营,能较自由的生产和技术改造,促进工艺品种发展,瓷器最为突出
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和技术向南转移,改变了长期以北方为工艺美术生产中心的局面,生产重点开始北方转向南方
人民 受战火赋税压迫,精神上给佛教兴起和传播机会,统治者想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佛教兴起,各类工艺美术都有宗教色彩(大凿石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莫高窟都是这一时期作品)
佛教兴起,促进和扩大了国外交往,我国吸收消化印度,西域,古希腊,波斯风格,创造出新
瓷器
发展
商周春秋战国:青铜
战国汉代:青铜尾声,兴起漆器
汉代后期:瓷器发展,瓷器成生活用品,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高
六朝:瓷器成为生活主要品种,六朝进入瓷器时代
陶和瓷的起源和区别
青瓷
浙江中心产地,但形成了南北生产体系
南北体系的区别
浙江地区瓷窑四系统
青瓷造型
器皿多平底,罐壶多有系耳,晚期流行桥耳,从浑圆到修长发展
青瓷装饰
装饰方法
压印 刻花 堆砌 塑饰 雕镂 釉彩
装饰方法早期堆砌,印花,后出现褐彩,进而出现刻划花纹
装饰花纹
忍冬纹
莲花纹
我国最早的植物纹,商周到六朝以动物纹为中心的装饰题材已经到达尾声,即将过渡到隋唐以植物纹的历史阶段。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在审美领域逐渐摆脱宗教意义和神化思想束缚,以自然花草为欣赏对象,获得思想上的解放
黑陶
六朝画像砖
继承汉代艺术传统,但较汉代更富有人间的生活情趣,也渗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六朝和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汉代多为一砖一瓦,六朝为整体和主题性的大型砖璧画
题材:六朝更具生活气息
六朝除动物纹,莲花卷草,山石树木,已占重要位置
六朝多用流畅线条表现各种形象,有浅浮雕立体效果
汉代质朴古拙,六朝清新典雅
邓县画像砖
竹林七贤和荣期砖画
反映特点
六朝以名士为主题,摆脱孔老先贤一类题材,适应门阀氏族的兴起和玄学流行的社会需要
山石树林逐步显示出他的装饰地位,成为人的陪衬,装饰题材的发展已由动物纹转向植物花草为中心过渡
大型砖画反映砖画制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
染织
四川蜀锦最著名
纹样艺术特点:继承汉代基础上,并有所发展,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不规律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律的波状骨架,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金属工艺
衰落期
铜器日用品衰落原因
六朝青瓷已经发展起来,取代铜器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佛教兴起,大量铜用于铸造佛像,铜像制作成为时代特点的品种
六朝铜镜
早期草略
晚期不乏精美之作,铸造纤巧,图案工整,流行纪年铭文,装饰花纹有龙虎纹,翔鹤飞鸿纹 兽形生肖纹等
六朝铜镜也有铸工匠姓名的,反映了私人商品生产的性质
漆器工艺
六朝漆器产量和生产规模减小,但技术方面仍然向前发展
战争
陶瓷发展
夹纻
漆器的夹纻作法:漆灰做造型,麻布做漆胎。
战国两汉已流行,六朝佛教盛行,为扩大宗教影响,利用夹纻工艺塑造佛像,比铜轻便,比泥像坚固,称为行像
斑漆(新创造)
绿沉漆
石雕石佛
玻璃工艺
六朝工艺美术特点
上承两汉,下承隋唐,重要的过渡阶段
题材
玄学
玄学流行,崇尚清淡,反映在装饰题材上,打破神兽云气的传统内容,而反映出当时宇宙观的新题材,有进步意义,竹林七贤砖画为代表
佛教
佛教兴起,铜器石雕织绣均多做佛教题材,漆器夹纻发展也与佛教有关,象征佛教的莲花,忍冬成为这一时期主要装饰内容
工艺美术宗教化,受外来形式风格影响,是六朝重要时代特点
工艺美术风格
清秀空疏
北方战争频繁,人口和技术向南转移,改变了长期以北方为工艺美术生产中心的局面,生产重点开始北方转向南方,平衡了发展新形势,为比汉代更强盛的唐代奠定良好基础
隋唐
唐代社会特点
统一
疆域,政令,民族大一统,与少数民族政权交流频繁,和睦合作
上升
封建社会上升期
自信
思想自信
开放
思想领域比较开放,佛教道教并行
国外交往发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重要时期
陆运
海运
对外交流,继承本国优秀艺术传统,同时吸收外国文化加以消化融合,形成唐代新的工艺美术风格
陶瓷工艺
隋
白瓷(烧制成功,突出成就)
品种增加
造型和六朝有明显变化
装饰:几何纹,弦纹,绳纹,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
隋代装饰较少,实用的耳多
制作技术提高,胎体薄而细腻,不像六朝厚重,使用护胎釉
唐
各地制瓷中心有了窑名,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点
唐代陶瓷特点分为青瓷 白瓷 花瓷 和唐三彩
青瓷(越窑系统)
当时主要品种,遍布南北,越窑最闻名且具有代表性
越指浙江地区,商周战国秦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青瓷为主,诸窑之冠
特点
胎骨较薄 施釉均匀 釉色青翠 莹润类玉
设官督造 ,官窑前身
唐代铜料缺乏,流行饮茶社会风尚,间接促进瓷业的发展,又作为酒器,还可做乐器
装饰方法
刻花 划花 印花 堆砌
刻花
面向现实,题材广泛
堆砌
浮雕式的各种花纹
造型
产生新样式,壶多短嘴 有把手或者大耳(双龙耳瓶)
白瓷(邢窑)
唐又一重要品种
河北内邱
邢窑类银似雪,釉白微闪淡黄或淡青,胎上涂以护胎釉,即化妆土,胎质厚而细洁,瓷质坚硬。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底多如璧型宽圆圈,称为玉璧底
唐代,除邢窑外,北方多地产白瓷,南方四川广州也制白瓷
彩瓷
唐代创造的彩釉瓷,釉下彩绘,绞釉绞胎等
彩瓷是一种色釉上再撒上一种色釉 ,形成大小不一的斑纹,具有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
唐三彩
低温铅釉彩釉陶器,黄绿褐色构成花朵,斑点,几何纹等装饰,成三彩,流行开元期间,不限三种色彩
制作分布:长安 洛阳
明器 生活器皿 远销海外
种类: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制作方法:百黏土烧制,两次完成,不同品种采用不同方法,轮制,模制,雕塑
艺术效果:色彩斑斓晕染,斑驳淋漓
涂蜡方法
唐代陶瓷造型变化和六朝隋代相比
日益实用化
仿生器型变化
六朝模拟动物,唐代向植物发展
唐代陶瓷装饰
印花:用模印出花纹
划花:用工具刻出鸳鸯,鹦鹉,蝴蝶,花草等装饰花纹
洒花:用不同的釉彩洒出各种自然斑纹,多河南生产
堆贴:唐最流行的装饰方法,各种纹饰,堆贴形成浮雕效果
染织工艺
隋
丝织品生产量大,丝织品生产北方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历史悠久的蜀锦,依旧发达
夹缬工艺
木板雕出花纹,将布夹着入染
唐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设染织署专门管理,丝织生产中心,中唐后由北方定州向江南转移
丝织
唐锦花纹
联珠纹
历史悠久,半山彩陶就出现
团窠纹
即团花,唐代丝织新产品。常以宝相花为团花的主题,四个团窠纹之间的空间,缀饰以忍冬纹,忍冬纹向四面伸展,被称为四出忍冬
对称纹
多用动物组成左右相对的格式,也有人物题材,对称纹中间往往饰以树纹,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花纹
采用的动物:孔雀,雁,鸭,鸟,龙,羊,鹿,狮,熊,天马,骆驼等
人物:骑士,狩猎,饮酒等
陵阳公样
散花
几何纹
晕间
唐锦的制作
多纬线起花,为区分和汉魏六朝经线起花的传统技艺,称汉锦为经锦,唐锦为纬锦
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形成经硅纹组织,可织出更复杂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所以汉锦古拙朴质,唐锦清新,活泼,华美,流畅
染印
夹缬
蜡缬
绞缬
碱印
拓印
金属工艺
金银器和铜镜两类最为发达
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制作
金的加工方法
冶银的方法
吹灰法
金银器的制作
主要是捶打法,还有切割 抛光 焊接 刻凿等
用途
造型多种
银熏炉
舞马衔杯银壶
装饰花纹
毛雕 浅浮雕 花纹多鎏金
唐金银器装饰风格演变
早期
中期
晚期
铜镜
唐镜制作兴盛的原因
形式
传统圆形 新创了菱形,葵花形等形式,晚唐还出现了亚字形 或称委角方形
装饰花纹
图案格式有很大突破
汉魏六朝以来多为格律体,唐镜多采用自由体,相似对称
装饰题材
海兽葡萄纹
双鸾衔绶纹
花卉纹
花鸟纹
走兽纹
人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
表号纹
图案组织
对称式(最常见)
散点式(多为宝相花)
单独式
旋转式
满花式
装饰加工方法
金银平脱,贴金银,鎏金,错金银,镶嵌,螺钿,著彩,涂珐琅(明代景泰蓝起源)
漆器
金银平脱
商代就有
螺钿(唐代很大发展)
明清普遍
雕漆(唐代创造的新产品,和之前不同,又称剔红)
唐代技法古拙,宋元较大发展,为明清奠定基础
库路真漆器
唐代工艺美术取得高成就的原因
经济高度发展
自信开放的政策
中外工艺美术的交流
工艺美术的传统发展
唐代是封建工艺美术重要转折期
唐起 脱离了以往的古朴特点,有近代装饰风貌因素
题材:原始--几何纹为主,商周六朝--动物纹为主,唐代--大量运用花草,延续到近代,纹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的水平
唐代工艺美术产生独特的风格特点的原因
人的意识解放
装饰生活情趣化
多种装饰技法的应用
唐代工艺美术特点
外形:弧度外向
色彩:多彩 退晕
装饰花纹:植物纹以牡丹为主花,花卉纹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层次丰富
早期:秀美工整 ,受传统图案影响
中期:富丽,丰满,有色衬,有对比,有晕间,有敝丝
晚期:洗练,简朴,失去初唐的秀美和盛唐的富丽特色
总之: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用满和情形容
宋代
陶瓷
五代
越窑(秘色瓷)
青瓷
宋瓷(陶瓷发展鼎盛时期)
地区分类
北方
定窑(河北)
白瓷为主
胎质坚细,作乳白色,覆烧,口部不施釉,常以铜,金银镶口
早期多素地,晚期多装饰,有精美花纹
还有紫定,黑定,绿定等
影响大 多处仿定生产
装饰
印花:压模阳文
刻花:莲花 牡丹
划花:鱼纹 水纹
定器有芒,口沿无釉,涩边,不易做食器,后兴建汝窑
汝窑-官窑汝瓷(河南)
宋代北方第一个著名青瓷窑(越窑衰微后兴起)
铁还原成葱绿色
早期素瓷无纹,后期印花刻花,盘碗为多,常有莲花,萱草等图案
吸收了越窑釉色,定窑技法
官窑
汝窑影响下产生的另一青瓷窑,汴京(河南)所造,后南移杭州凤凰山
釉色粉青 紫口铁足,有蟹爪纹等开片,有洗,碗为多,有大型产品
耀州窑(陕西)
规模大,十里窑场
汝窑之后又一著名青瓷窑,吸收了汝窑定窑的特点,既有越窑影响,又有龙泉制瓷技法。仿汝而色质不及汝,釉色青中带微黄
装饰方法:刻花,印花,剔花,镂空等,中期采用综合装饰手法
装饰题材: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婴戏
钧窑(河南)
起于汝窑极盛时代,却在汝窑衰落之后兴起
属青瓷系统,色釉呈乳浊现象,磷酸和还原铁结合,原料有铜,经还原烧制呈绿或者紫红班,打破单一色釉,形成妍丽的艺术风格,色斑变化称为:窑变
造型:碗碟炉瓶,以花盆最为出色,有圆型海棠形多种,形式优美,色泽可爱
磁州窑(河北)
民间特色,北方重要窑系
胎质粗松,有白釉黑釉各种瓷器,黑白对比的装饰方法,以画花和雕釉最为流行
画花:在白釉上画出黑色花纹,黑釉上画褐色花纹,称铁锈花
雕釉:瓷胎上先施白或黑釉,按花纹要求剃去花纹以外空间,露出瓷胎,形成胎与釉的色泽对比
登封窑还流行珍珠地的装饰方法
南方
景德镇窑
自五代开始烧制,自唐开始烧制青瓷,我国烧制瓷器最长的地区
粉定:宋室南迁,北方瓷业工人随着南下,在此仿制定器,胎骨釉色纯白如粉,称为粉定
影青:宋代景德镇最突出和最具特色的瓷器,在釉厚处或者花纹凹线处呈淡青色,影青烧制地点广
龙泉窑
越窑衰落后南移,以龙泉为中心的南方青瓷产地
哥窑
胎质细性坚,釉面有断纹,开片,米色豆绿多
鱼子纹
蟹爪纹
百圾碎
釉色:粉青 米色 聚球攒珠 葡萄斑 紫口铁足
弟窑(龙泉窑)
无纹,粉青翠青
釉色:釉色苍翠,粉青翠青,无开片,转折处露出胎的色泽,称为出筋
装饰:瓷釉厚润,装饰上不用刻花划花,流行用堆砌,浮雕等
建窑(福建)
釉色中含铁的成分,因烧制火度不同,黑色中形成美丽的褐色斑纹
细丝如毛:兔毫
羽状斑点:鹧鸪斑
银星密布:油滴
建窑茶具极为珍贵,日本人也喜,称天目釉
吉州窑(江西)
民窑
青瓷 白瓷 黑瓷外还有彩瓷和绿釉瓷
瓷胎:木叶和剪纸粘贴,然后施釉,经烧制形成花纹,这是一种独创
纹样:梅花运用最多 ,富有民间艺术特色,黑釉则有各种斑纹的 以玳瑁斑最为著名,常用洒釉的方法,形成活泼自然的独特效果
宋瓷的艺术特点
总体:造型简洁优美
器皿的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受人赏识
陶瓷样式多
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刻花 印花 绣花 画花等
绣花:针刺出花纹
画花:为后面的绘瓷开创了新的纪元
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鱼虫,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的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
釉色丰富多彩
定瓷,景德镇窑的白瓷
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青瓷
吉州窑,建窑的黑瓷
钧窑的彩瓷
各窑有不同特色
定窑景德镇窑—清秀
汝窑耀州窑龙泉窑—浑厚
官窑,哥窑—典雅
钧窑—绚丽
建窑—淳朴
吉州窑,磁州窑—浓厚的民间特色
宋三彩
继承唐三彩,白釉的碗碟上加红绿色彩绘,再低温烧制,所绘花卉鱼虫,富有民间艺术特点,开启明清时代釉上五彩的发展
染织工艺
缂丝
除实用外,已向装饰方面发展,成为独立欣赏品,多织造绘画或书法,使织物书画化或书画织物化
漆器
金漆
戗金
戗金
戗银
填彩
描金
犀皮
宋代新创造
是一种斑纹漆器,六朝斑漆的发展
制作方法
涂凹凸不平漆层,色漆分层涂漆,打磨
螺钿
宋代螺钿多用白螺片镶嵌,黑白对比,十分典雅,还有在螺片周围镶嵌铜丝,更牢固且典雅中带有富丽
雕漆
漆雕总称
根据漆层颜色而定
剔红,剔黄,剔黑,剔绿
红黑漆相间涂漆,再雕花纹,剔犀
漆胎有用金胎银胎,极为华贵
和瓷器一样,造型取胜
宋代艺术特点
典雅平易,无论任何都以朴质造型取胜,少有繁缛装饰,清淡之美
和唐代比较
唐:情 宋:理
唐:华贵 宋:幽雅
唐:开阔恢弘 宋:严谨含蓄
美学角度看,宋格调是高雅的
宋代工艺美术形成原因
社会
忍辱苟安,重文抑武,安内虚外
哲学
理学占统治地位 言理而不言情
文学
除宋初期西昆体淫词丽藻,其他要求平淡自如,调达通畅的目标
科举方式提倡朴质文风
其他
画院建立
重视绘画,不少工艺品以表现绘画为目的,如缂丝 刺绣 磁州窑瓷器
工艺美术向两个方向发展,对明清产生重要影响
实用品
专供欣赏工艺品
元代
蒙古族
陶瓷(总趋势衰落)
景德镇设立官窑,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青花
元青花和蒙古族的关系
釉里红
元代陶瓷装饰方法
印花,刻花,划花,贴花,捏雕,绘花等多种,陶瓷上画花已成主流,是明清陶瓷以彩绘为主的先声
元代陶瓷装饰花纹
花卉
松竹梅(元代特有装饰,文人的高洁)
鱼藻
鸳鸯荷花
荷花
山石海涛
龙凤麒麟
云纹
几何纹
人物
琉璃
铅釉陶,汉代已普遍制造,六朝将琉璃运用到建筑,唐代装饰屋顶称:剪边琉璃,宋代成熟记录具体配方,元代除建筑装饰外,还大量制作寺庙的各种器皿
染织工艺
丝织品
纳石失(织金锦)
制作
金线织出
采用金线有:片金,圆金
金缎匹
金锦
金绮
织后加金
拍金(箔金)
和贴金相似
销金
印金
描金
点金
元代金锦制作兴盛的社会原因
统治者享受
赏赐
喇嘛教盛行
缂丝
妙于南宋,参以真金,组织华贵
元丝织品特点
材料多使用金线,金彩相宜
外国染织品传入我国,染织工艺风格为之一变,多采用西法
棉织
元代发展的新兴染织工艺
黄道婆棉织工艺重大贡献
改进手剥其子,运用轧车,提高效率
采用新式弹弓
增加三个纺锭
发展棉织提花方法
刺绣
漆器工艺
雕漆(唐代兴起)
戗金(宋代兴起)
螺钿(唐代兴起)
元代工艺美术特点
和宋代相比
宋崇文,元崇武
粗犷,豪迈,刚劲
扩大统治,长时间战争
游牧习惯,追求豪华享受,大吃大喝作风
陶瓷器皿厚重粗大,丝织品加金,富丽辉煌
重视思想统治,佛教喇嘛教盛行,道教也极盛
宗教装饰题材和宗教器皿常见
版图扩大,交通发达,促进中外交流,对发展工艺美术起重要作用
明代
手工业得到显著进步
继承了元代工匠世袭制度,但更加自由
形成各工艺品种的著名生产中心,商品经济较大发展,外贸发展
文化哲学上,知行合一新理学得到发展,出现经史派,产生手工业方面专门著作
西洋传教士 带来西方科学
新文化科学产生,明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
宋应星《天工开物》
陶瓷
明代陶瓷进入新阶段
明以前,陶瓷釉色以青色为主,明以后主要是白瓷
白瓷开辟陶瓷装饰新天地
唐宋流行刻花,划花,印花,逐渐衰落
画花(青花,五彩等)成主要装饰方法
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产量最多,规模最大(官窑和民窑)
景德镇窑
官窑民窑烧制技艺各有特色
景德镇明各时期的陶瓷特点
永乐时期
压手杯,杯心有彩绘
宣德时期
青花(宣德青花是明瓷中最优秀的品种)
瓷胎:景德镇麻仓土,洁白细腻
青花原料:南洋苏泥勃青
装饰:海水云龙,缠枝牡丹
堪称瓷色画三绝
霁红
成化时期
青花加彩
填彩
苏泥勃青画轮廓,内填彩色釉料
斗彩(五彩之一)
苏泥勃青画部分花纹,再加相适应彩绘,上下合斗
瓷器多小件作品,酒杯著名
成化瓷器秀丽清雅,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流行规矩花。内外夹彩或装饰由器里换到器外的“过枝花”,别具一格装饰意匠
弘治 正德时期
衰落阶段,但产生新品
黄釉
回回花
嘉靖 万历时期
官窑民窑再度繁荣
造型
嘉靖:葫芦瓶
万历:蒜头瓶
装饰
嘉靖:云藻纹 花捧字 道教相关装饰
万历:大面积敷彩,运用真正篮彩而不是青花
龙泉窑
继续继承宋代青瓷系统
德化窑(福建)
明代生产白瓷为有名
彩绘瓷
红色为特点
题材多,图案题材鱼类水族动物,蓬莱仙山最有特色
红彩为主,加青花和绿彩,或者只红彩勾勒混廓线,富有民间特色
清代
近代
新中国
彩陶地区分布广泛
类型:按时间和艺术风格特点
半坡型
庙底沟
马家窑
半山型
马厂型
彩陶的装饰艺术
图形组织和表现手法
几何纹产生原因
彩陶图案的形式法则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