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我与本我读书笔记
《自我与本我》读书笔记,包含了内容简介、作者简介、附录、自我与本我、超越唯乐原则、群体心理与自我分析等。
编辑于2021-07-10 17:06:44自我与本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超越唯乐原则
人心有对立的本能和欲望。 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在追求超越快乐, 在不顾一切想生存下去的同时,也追求自毁和死亡。
群体心理与自我分析
群体无法明辨是非,却知晓自身强大的力量,所以它既不容异说,又迷信权威。它尊崇权力,将善意的劝告视作软弱的表现,对它置若罔闻。它眼中的英雄必须强大,甚至是残暴。
导论
勒庞笔下的群体心理
对集体精神生活的其他论述
暗示和力比多
两种人为群体:教会和军队
其他一些任务和研究方向
认同作用
爱与催眠
群居欲望
群体与原始部族
自我的一个阶段
后记
群体没有智商 在群体中,本来有智商的人也变傻了。 弗洛伊德在本篇中高度评价了勒庞 的《乌合之众》, 同时指出在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会有必然的分裂。
自我与本我
内容简介
自我是社会性的, 本我是本能性的。 在现实与幻觉、故意的暗示与潜意识的夹击之中,我们到底是谁?
意识和潜意识
区分“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可能与其他品质共处,也可能独善其身
潜意识概念源自压抑理论。对于我们而言,被压抑的事物就是潜意识的样板。但我们也注意到,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潜意识:一种是潜藏的,可以进入意识的;一种是被压抑的,实际上不可能进入潜意识的。 我们对心理动力学的了解,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术语和描述。我们把那些仅仅在描述性意义上﹐而不是动力学意义上无法被意识到的潜藏事物,称作是“前意识”的;而“潜意识”一词,则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动力学意义上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事物。 这样,我们现在就有了三个术语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自我与本我
我建议认真考虑格罗代克的观点,把从感受体系出发、最初属于前意识的事物,称作“自我”,而把由此延伸、表现得像潜意识的另一个心理事物按照格罗代克的用词称作“本我”
自我是在外界直接影响和感受–意识体系的调节下发生变化的本我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面分化的延续。它试图让外部世界影响本我及其目的,力求用现实原则替代在本我中占据绝对地位的快乐原则。感受在自我中的作用,等同于欲望在本我中的作用。自我代表着常人所说的理性和审慎,而本我则包含激情。
自我在功能上的重要性,表现在它通常掌控着一个人的能动性。所以它和本我的关系,就像一个旨在驯服马匹的骑手,而马匹的力量其实远大于骑手。唯一的区别在于,骑手用自己的力量去尝试控制马匹,而自我则要使用借来的力量。这个类比还可以稍加延续:自我跟骑手一样,不想和马匹(本我)分离,所以,它往往别无选择,只好随自我去它想去的地方。所以,自我往往也会把本我的欲望转化为行动,仿佛这也是它自己的欲望。
自我与超我(理想自我)
俄狄浦斯情结的三角特征
个体体质的双性特征
可分为正向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反向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所掌控的性阶段发展到最后,最常见的结果就是自我中生成了两种相互联系的认同。这种自我的变化保留有特殊的地位,它们作为理想自我或超我,与自我中的其他内容产生对立。
但超我并不仅仅只是本我第一次对象选择的残留物,它也是对后者强有力的反作用。它与自我的关系,并不仅限于提醒后者:你应该(跟你父亲一样)这样做。它还包含另一层禁令:你不许(像你父亲一样)那样做,也就是说,自我不能做父亲所做的一切,有一些事情是父亲的特权。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双重要求,是因为理想自我必须努力压抑俄狄浦斯情结——正是后者的骤变导致了它的诞生。显然,压抑俄狄浦斯情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让我们再总结一下自我的诞生过程。它是两个无比重要的生物学事实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一是人类童年长期的无助感和依赖性﹔其二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而这一情结又可以追溯到力比多发展被潜伏期打断,由此引发的性生活的两个阶段。目前看来,后者是人类所特有的表现
理想自我是俄狄浦斯情结留下的遗产,是本我中最强大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比多发生变化的表现。在地位得到确立后,自我得以掌控俄狄浦斯情结,同时也让自己屈从于本我的安排。自我本质上是外部世界﹐也即现实的代表,而超我则是内部世界和本我的代言人。于是我们可以推断: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冲突,首先是现实和心理、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冲突。
我们从最简单的问题说起。自我和本我的分化不仅适用于原始人,也适用于更为简单的生命体,因为它们必然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超我则伴随着那些促成图腾主义的经历出现。
不应忘记,自我是由本我分化开来的特殊部分。早前,自我的经历似乎不会遗传;但假如它们经常以足够的强度在许多代个体身上不断重复,就会转变成本我的经历,相当于对它们的印象被遗传了下来。于是,具有遗传性的本我中,容纳了无数自我的残痕。当自我用本我创造超我时,它也许只是重新恢复了从前的自我形象,使它们重获新生。
从超我的发展史中我们发现,自我和本我的对象占有之间的早期冲突,也会在自我与它们的继承者——超我之间的矛盾中延续。如果自我未能很好地克服俄狄浦斯情结,后者源自本我的占有能量就会在理想自我的还原过程中重新发挥作用。理想自我与潜意识欲望冲动之间的诸多联系,也能够解释理想自我为何多是潜意识的,以及它为何很难被自我触及。在更深层次涌动的斗争,在经历了迅速的升华作用和认同作用之后依然没有结束,而是像考尔巴赫(Wilhelm von Kaulbach)油画“匈奴之战”中所表现的那样,在更高的领域延续。
两种欲望类型
性欲望
它不仅包括本身不受约束的性欲望,以及由此衍生的目标受约束和升华过后的欲望冲动,也包括自我保存欲望
施虐欲望
自我的从属关系
从限制欲望和道德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本我是完全不讲道德,自我努力遵循道德规范,超我既可以无比道德,也可以像本我那样冷酷无情。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越是限制其对外的攻击性,其理想自我就越是严格而具有攻击性。这与一般的观点恰恰相反,后者认为理想自我的要求正是压制攻击性。但事实情况的确如我们所说:一个人越是试图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其理想自我就会对自我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倾向。它似乎把矛头转向了自身的自我。何况一般、正常的道德也有厉行禁止、残酷限制的特征。正是因此,人们才认为超我具有铁面无情、严于惩罚的高尚本性。
障碍、症状与恐惧
障碍是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受阻, 症状的出现是因为对欲望的压抑。 本篇讨论饮食、性、运动以及认知障碍或症状之下的心理恐惧问题。
这一本我觉得从语言、辞藻来看比别的译本更加严谨,都是也更加难懂、难读,读了很久,因为每次都昏昏欲睡,that's it.
附录
A对早期观点的修正
a抵抗和反向占有
b由力比多转换引起的恐惧
c压抑和防御
B对恐惧问题的补充
C恐惧、痛苦和悲伤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是影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主要著作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此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内容简介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