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2 学佛者的人生态度3
这是一篇关于12 学佛者的人生态度3的思维导图,包含出世还是入世、 无情还是多情、 随缘还是进取等。
通过求道、降魔和成道这三个阶段,佛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解脱和觉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他的教诲和教义影响了无数人,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进佛陀、认识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佛陀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这是一篇关于千手千眼 大慈大悲思维导图,包含认识传达的意义、 突破认识广开方便等。
这是一篇关于21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的思维导图,了解佛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东方心理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心理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学佛者的人生态度3
出世还是入世
首先要了解佛教所说的世界是什么?
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我们平时说的世界通常是指这个地球。
我们所在的婆娑世界由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
生命种类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六道
有情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从人类来说就是六根和六识。也就是说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事情,并非世界真相。
一、大众对世界的态度。就是所说的世界观。
贪著
凡夫对世界充满贪著
首先是对自我的贪著,这是人生最大的贪著。
其次是对财富地位,家庭感情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的贪著,佛教中称为我和我所。
厌离。
和贪著相反的是厌离,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比如近年流行的丧文化,就是指年轻人没有目标,失去希望,颓废而麻木的生存着。
为什么这种非主流的状况会逐渐普及,甚至成为时代病?
首先追逐五欲是很辛苦的,一旦享乐超出所需,就会带来身心的两方面的负担。
一方面被物质所刺激。
一方面也因为太多的刺激而疲惫。
其次,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生存压力也随之增长。
第三,有人生性清高,看到世界的污浊处于自我保护,与社会远离,不愿意同流合污。
第四,因为看到自己的荒谬和生命的虚幻,觉得追求什么都没意义,没兴趣甚至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二、宗教对世界的态度
其他宗教的态度。
西方基督教认为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天堂才是永恒的归宿。
东方的印度婆罗门教。还有96种外道,这些宗教有不同的修行方式和修行宗教体验,但主要是以轮回和解脱为核心。
一方面对轮回作出解释,一方面提出如何解脱的方法。
这些宗教普遍认为世间是痛苦而虚幻的,所以有一种出世情怀。
佛教的态度。
很多人觉得佛教的出家制度是厌世,是失意和感情受挫后的逃避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绝不是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而是看到世间真相后的主动超越。
出离是积极的,主动的,厌世是消极的,被动的。
三、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对于大乘佛子来说,不仅要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不仅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慈悲,广度众生。
菩萨不仅要修慈悲,还要成就观音菩萨那样大慈大悲。
大到什么程度,是对一切众生心怀慈悲,没有任何众生不是菩萨慈悲的对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菩萨能把一切众生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大慈大悲的另一种表述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是对众生平等看待,没有亲疏之别。
同体18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没有彼此之分。
利益众生必须具备两个要点。
一方面要发心纯正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做,纯粹是为了帮助他人。
一方面还要有智慧,虽然尽力帮助众生,但内心是超然的,没有我相,没有被帮助者,也没有帮助他这件事。
站在这样的高度才是圆满的,菩萨行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
所以说佛弟子既要有出世的超然,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同时还要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积极入世。
无情还是多情
佛教把人类的叫做有情,就是有情识,以及所有的动物、微生物等都属于有情的范围
一、情为何物。
关于情,我们常说的有七情六欲。
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7种主要情绪。
六欲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产生的身心需求,也属于情的范畴。
感情也因对象不同而有区别。
首先是物情是对物品和生活环境的感情。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
二、佛教怎么看待情爱。
佛教看来,情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痴,就是无名看不清楚。
第二是贪,具有粘著的特点。
第三是我执,是从自我出发的一份占有。
生命延续有12个环节,即12缘起,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无名和爱取。众生之所以被绑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正是因为这份贪爱。
三、学佛是对众生的大爱
学佛是无情吗?
出家要放弃对世俗情感的占有。不论亲情爱情还是物情,统统要放下。从世人角度看的是无情,其实放下这些不是变成木头,而是建立没有污染的情感。
想建立没有污染的情感,前提是放下污染的情感。建立法情
情感也有缘起法,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怎么相处
多情乃佛心。
这个多情是指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是平等清净无限的大爱。
进一步还要进未来际的践行这种大爱。
可见佛弟子非但不是无情,而且是具有慈悲大爱。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佛菩萨正是这种大爱的典范。
这种爱是智慧的,没有无名和我执。
这种爱是亲近的,没有污染和占有。
这种爱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和分别。
这种爱是无限的,就像阳光普照,一切大地承载万物,没有任何众生被排除在外。
随缘还是进取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叫佛系,泛指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并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父母,佛系生活等一系列用语。佛教所说的随缘,完全不是这样。
一、学佛首先要认识因缘。
随缘的缘来自因缘。佛教的基本理论就是因缘因果。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其中因指内在的主因,缘指外在的助缘。
佛教不是偶然论,认为一切是偶然出现的。
佛教也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是前世注定的。
佛教也不是神造论,认为万物由造物主创造并决定。
而是缘起论,认为事物:此有固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汉传佛教华严宗的教理中把缘起思想发挥到极致,认为一即一切,也就是说宇宙中任何一个点都和整个宇宙相关,蕴藏着宇宙的一切内涵
二、随缘和进取。
何谓随缘。
随缘的前提是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做出智慧的选择。
佛教中说的随缘众生是在看清因缘的情况下,知道什么样的引导最适合对方。
随缘和进取。
随缘不代表消极和不作为,随缘是更好的进取。如果没有缘起的智慧,对事情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的进取是徒劳无功的。
佛教角度,世人所说的审时度势,就是随缘的前提
在世间做任何事情是不是都是需要这样的智慧呢? 首先是明确目标,然后就要随顺当下的因缘,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
三、随缘对修行和人生的意义
佛陀找到了轮回之道,找到觉醒之道,找到了解除痛苦的方法,关键在于佛陀找到了轮回真正的因:所有痛苦都来自内心的贪婪,仇恨愚痴,这才是根源所在。
释迦牟尼佛正是在菩提树下通过对12缘起的观察和追溯,才找到了真正的苦因,找到众生流转生死的源头。
同时也发现每个生命还具备觉悟的潜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迷惑和烦恼。佛陀说法45年向众生宣说了解除痛苦的方法: 那就是闻、思、修,是戒、定、慧,是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大乘菩萨道。这就是缘起的智慧
不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要在看清缘起的前提下,顺势而为,努力精进,所以缘起和进取是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