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知识导图
地球表面形态
流水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峡谷 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流水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往往形成深邃的峡谷
河谷中枯水期露出洪水期,淹没的部分是河漫滩。
河流阶地 河谷两侧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地势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肥沃,邻近河流利于灌溉,相对于河漫滩其地势较高,洪水威胁小
牛轭湖 平原,河流截弯取直留下废弃弯道
流水堆积地貌
冲击扇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沟谷出口处,地形变缓,流速巨减,所携带的物质在河谷出口处堆积形成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河流,山谷出口处水流分散流速降低,泥沙堆积
扇 顶 缘 地势陡 缓颗粒大 小堆积厚 薄
冲击平原或沙洲 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流经盆地,流速降低,泥沙沉积
地势低平地形开阔
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江心洲 河流中下游,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流速减慢,泥沙堆积
地势低平洪涝灾害使河流发生分叉
滑坡,泥石流
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遭遇暴雨时
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财产带来很大危险
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是风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风蚀作用是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磨蚀作用
风石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遭风蚀后呈现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遭风蚀后形成凹坑,呈蜂窝状形态
风石柱 垂直有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遭风蚀后形成孤立的石柱
风积地貌
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形成各种地表形态,新月形沙丘,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新月行沙丘 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行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方向
由风沙源到堆积区,堆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我地标只被稀松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风沙活动的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带)工程措施(设置草方格,石方阁,高立式沙障)
与草方格相比防护林更具有更好的固沙和主沙效果,防护林带主要植物有梭梭,沙拐枣,红柳等,耐旱树种
我国易受风沙影响地区的原因有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多,疏松物质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和流少水量小,多季节性河流
小方格能增大地面粗糙度,降低风速,削弱风力的侵蚀作用,能够节流水分提高沙层水分含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溶沟 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 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峰林 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孤峰 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都分布在是熔岩平原熔岩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发育良好
溶斗 喀斯特地区有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地方称天坑
地下溶洞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缝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在适合条件下富含CO(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溢出导致碳酸钙沉积,形成钙化,常见的有盖华坝,钙化湖
石钟乳,石笋,石柱 在溶洞内富含Ca(HCO3)2的水中CO2溢出,CaCO3在洞庭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 石笋,石柱
海岸地貌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石,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发生泥沙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第4季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大量冰蚀湖或峡湾海岸
分类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发育在山上的冰川面积较小,中低纬高海拔地区
冰川侵蚀地貌,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和刃脊等冰川堆积地貌冰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