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书注解
你知道古注发展的历程吗?在该导图中可以找到答案。梳理了古注的体式类型,帮助您很好的消化其中的内容,更加轻松地掌握音译体、补注体等。
编辑于2021-07-26 11:02:37古书注解
古注发展历程
汉代
古注始于汉代;西汉后由经书扩大至子书、诗集;一些主要典籍,列入学官,专人讲授,开始有人训诂传释
《尚书》孔安国传 《诗经》毛亨传、郑玄笺 《周礼》《仪礼》《礼记》郑玄注 《公羊传》何休注 《孟子》赵岐注 《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高诱注 《楚辞章句》王逸 刘歆 郑众 贾逵 马融 应劭 服虔
《诗》“毛、鲁、齐、韩”四家
魏晋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出现了“义疏体”和“集解体”两种新的注释类型
唐朝
《五经正义》:唐太宗诏令孔颖达、颜师古等撰写。发展了义疏体,材料丰富,融合了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经学注疏的定本,科举考试经学的准则
贾公彦《周礼注疏》《仪礼注疏》、颜师古《汉书注》、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成玄英《庄子疏》、陆德明《经典释文》
主张学有宗主,“疏不破注”。优点是旁征博引,取材丰富;但多墨守成规,证明旧注,缺乏创新
宋代
邢昺《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孙奭《孟子注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等。经书以外,尚有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等。(大学中庸作的是章句)
清朝
朴学昌盛,注释不仅水平高,而且范围广,时间跨度也很大
经学方面: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陈奂《诗毛氏传疏》、孙诒让《周礼正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子书方面:毕沅《墨子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古注的体式类型
传注体
起初,“传”指注释经书的文字,意为传述经义,如《尚书》有孔安国《尚书传》;东汉郑玄注释“三礼”,不称“传”而称“注”,后,注书称“注”渐多,遂成通名,且不限于经书
“传注类”注疏以解释词义为主要内容,如毛亨《诗故训传》、郑玄《三礼注》、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集春秋经左氏传于一书)内容可有所侧重,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侧重於引证史实;李善《文选注》侧重于注明出典
章句体
以分析、串讲古书章旨、句意为主要内容的注疏;不单纯串意,同时也兼训词语;从解释语言角度讲,传注是主要的,所以有人“羞为章句”
章句体出现相当早;西汉时《易》《尚书》均有章句;《春秋》也有《公羊章句》《榖梁章句》现存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
集解体
汇集诸家学说为一编,又称“集释”“集注”“集说”“集传”;如【南北朝】裴骃《史记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元】陈灏《礼记集说》、龙仁夫《周易集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有实无名:颜师古《汉书注》征引服虔、应劭等23家注文,只称“注”;郑玄《周礼注》,往往引用【汉】杜子春、郑兴、郑众的注释来阐明己意,带有集解的性质
有名无实: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只属个人独注,其“集解”指集《春秋经》、《左氏传》而解之,与作为注疏类型之一的“集解”取义不同;《春秋穀梁传集解》同此
义疏体
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得到广泛使用,一般叫“疏”,官方的义疏也叫“正义”。义疏的特点是对经文、旧注同时加以注解
南北朝: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弼),《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预);河洛:《左传》则服子慎(虔),《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主毛公,《礼》则同遵郑氏。
唐朝:以南北朝时南学为主,兼采北学,撰写“正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尽力维护杜注的权威性,直接引用了杜预的很多研究成果。
音义体
包括辨音和释义,又称“音训”“音注”“释文”,是汉末魏晋音韵学兴起后才出现的一种注释形式
分类:①为某部书注音释义【唐】何超《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②为一批书注音释义(注音为主,兼有简单释义,并指出不同版本异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补注体
补充订正前人注释的一种注释。从注释对象来看,它与义疏类相同,都是既释经文、又释注文。
注重对旧注的补充和订正,与恪守旧说、疏不破注的义疏体大不相同。代表作【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也有笺(使注释的意思更明确,即补充注释的意思)、间诂(夹注)等。
笺
“笺”是标记的意思,有补充、订正的作用,始于郑玄的《毛诗笺》。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其旁,使人可以辨识,含有自谦的意思。
记
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是后世学者记载经文所不具备的内容。
记与传同时兴起。西汉学官设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礼》指 士礼,即《仪礼》。先秦礼学家们在学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学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叫记。如:《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微、隐
阐明、分析或探究经之微言大义之意;铎椒《铎氏微》
说
解说经文大义而不重视名物制度;多为孔子的弟子发挥的议论;西汉时,学者用“说”解经的很多,如《诗》有《鲁说》《韩说》;基本都亡佚了,书名俱见《汉书艺文志》。后世有沿用“说”这个名称的,如清代惠士奇的《易说》
古注的内容
注词义
形训
通过文字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夫文(汉字),止戈为武
声训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葬,藏也,从死在草中
义训
考察词的语境义以训释词义:
考察词的语境义以训释词义
注字音
读若、直音、反切
疏通文意
可遵照原文直译,也可对大意略作疏解,有时点明言外之意
解释语法
句法、词法
校勘文字
衍文、脱文、讹字、倒字、异文
考证名物制度
确定句读
诠释典故
语典、事典
申述修辞
赋比兴
阐明章旨
中心思想
发凡起例
揭示被注古籍(主要是工具书类著作)的编写条例;注者自明作注的条例
释风俗
叙史事
说明、补充、考证史实
考人物
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现实中的真实人物;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虚构的人物
评文
辑录评语,可附己见
义疏本与经注分别单行,至南宋后合刻《十三经注疏》,始将义疏连同《经典释文》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于经、注文字的注音散入相应经注。《经典释文》比十三经注疏多了老子音义、庄子音义,少了孟子音义
古注术语
释义术语
某,某也;某,某
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或描绘被训释词的意义,阐明词义的界限
曰;为;谓之
用来下定义,立界说,帮助人们了解词的概括意义;同一术语连用来辨析同义词
谓;言
相当于“指、说的是”,谓,用具体概念解释抽象概念;言,可用于解释词或词组、串讲句意
貌;之貌
相当于某某样子,用于说明人或事物的形态状貌。常用于解释形容词或副词
犹;犹言
相当于“等于、等于说”。除一般释义外,用来解释词的临时意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辞(词);之词;语助
表示被解释词是个虚词,并不作具体说明
浑言,析言;散文,对文;散言,对言
“浑言、析言”专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词义的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浑言”指对事物的统称,“析言”是对同类事物细加分别,辨析异同
一曰;或曰;又云
用来引出该词语存在的其他解释
注音术语
直音法
音某,读为某
用一个汉字直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
读若,读如
用同音字注音
有时也可用于说明通假字,此时用法与“读为”同
“如”字
被注字是多音字,在句中要读本音,即代表词的本义的音。有排除其它读音、选择意义的作用
反切
用两个汉字相拼的方式注出被注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和调
读破(破读、破音、破字)
用不同读音表示其不同意义或词性的现象
协韵
为求韵文押韵和谐,随上下文临时改读韵脚字
徐音
“徐又音针”。陆德明引用东晋徐邈的注音,说明“鍼”还读作zhēn。徐邈用的是直音法
释义兼注音术语
之言;之为言
用于声训,表示释词和被释词音义相通,有同源关系。相当于“就是(所谓的)”
鬼之为言归也。郭璞注:《尸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读为;读曰
用于表明通假,用本字说明借字
《汉书·贾谊传》:天下倍畔之心。颜 师古注:倍读曰背。倍通背
校勘术语
[释异文术语]
或为、一作、本又作、本作、本亦作、本或作、一本作,用来指出古书不同版本文字上的差异
当为、当作: 表示文字有误
今文、古文、故书:在指明不同版本异文时分别用来表示今文经、古文经与旧本书
衍文、脱文, 简称“衍、脱”,也叫“衍字、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或少了文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