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
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主要包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意识和注意、 记忆、情绪、人格 等。
关于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思维导图,包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感觉、元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等。
大学《教育概论》复习思维导图,包含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单身原因鱼骨图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缺点:难重复难检验、难精确分析、未出现研究对象,观察者偏差
调查法
优点:省时省力,数据量大
缺点:受社会赞许性大
测验法
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优点:编制严谨、结果可靠;施测与结果分析快捷方便
缺点: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有些测验信效度不高
实验法
控制某些因素的情况下,操纵某种因素,来观测另种因素是否随之变化,以发现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因果关系,反复验证
缺点:人为性强,推广性不高,主被试干扰
相关法
了解两个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的方法
优点:能预测
缺点:无因果
个案法
对某组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原因的方法
元分析法
将以往实证研究数据再次进行整合的统计分析的方法
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观点
研究对象为意识
心理现象由元素构成
目的为分解意识的结构
实验性内省
机能主义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
意识流,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
实用性
目的为揭示意识的功能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华生、斯金纳
环境决定论
研究对象只可是行为
目的是揭示,刺激一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主义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意识和行为
整体的意义
不反对主观内省,不反对客观观察
精神分析,第=势力
弗洛伊德
研究潜意识
目的是了解背后的潜意识根源
本能论
自由联想,解梦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马斯洛、罗杰斯
自由意志
目标在促进人的潜能与自我实现
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
现象学方法
认知心理学
奈塞尔、乔姆斯基、西蒙
认知的本质是计算
关注內部信息加工过程
与神经科学交叉
感觉
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拉瑟福德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蹬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对1000 hz以上的声音不可解释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当声音低于400赫兹以下是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他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对5000 h z以下可解释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
高频蜗底共鸣,低频蜗顶共鸣
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
贝克西
声波传到人而将引起整个锅底膜的震动震动,从我窝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对500hz以下的声音不能解释
意识和注意
内隐联想测验
格林沃尔德
1998
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无意识、自动化的紧密程度,继而测量个体的内隐认知
概念词与属性词的相容关系
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本特
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度的
当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过滤器工作是“全或无”
早期选择理论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过滤器并不是“全或无”工作的
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
有些刺激比较重要,因而他们的激活阀限比较低
中期选择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与诺尔曼
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过滤器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
反应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
选择在不同的价格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就越多
选择所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是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刺激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卡尼曼
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
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意识控制,自动进行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的练习可以转变成自动化加工
记忆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于最后消退
强调生理过程的影响,时间是关键因素
千扰说
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互相干扰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情绪
早期理论
詹姆斯一兰格理论
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情绪的外周理论
生理反应先于情绪体验
坎农一巴德学说
情绪的中心在丘脑
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同时发生
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一 兴奋说
20世纪50年代提出
刺激—评估一情绪
刺激一感受器一丘脑一大脑皮层
埃利斯ABC情绪理论
A(事件)十B(信念)= C(结果)
A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
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信念B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初评价一次评价一再评价
沙赫特一辛格理论
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
情绪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人格
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
刺激条件→特质→反应
卡特尔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看起来似乎聚在一起的特质
根源特质
是相互联系并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特质
塔佩斯
大五人格
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T型理论
对立类型理论
A- B型人格
内一外倾人格
多元类型学说
气质类型学说
性格类型说
整合理论